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7说明文(二)说明顺序与结构(原卷版+解析)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7说明文(二)说明顺序与结构(原卷版+解析)第1页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7说明文(二)说明顺序与结构(原卷版+解析)第2页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7说明文(二)说明顺序与结构(原卷版+解析)第3页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7说明文(二)说明顺序与结构(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07说明文(二)说明顺序与结构(原卷版+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根据要求,回答以下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可答得具体些)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时间顺序。
    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
    方位的依次转移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事物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3、逻辑顺序:
    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1)从整体到局部
    如《中国的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小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2)从原因到结果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对花儿呈现各种色彩的原因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
    (3)从特点到用途
    (4)从主要到次要
    (5)从概括到具体
    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其实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6)从现象到本质
    如《大自然的语言》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注: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要选择主要的说明顺序。
    4.答题技巧:找准关键词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例如空间顺序较多使用方位词;时间顺序较多用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逻辑顺序则关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二)理清文章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1.总分式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总到分再到总。
    2.并列式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3.递进式
    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原因到结果等等。
    4.把握结构的意义
    开头作用有:(1)引出说明对象;(2)引出说明的内容;(3)提出说明的问题④照应题目。
    中间作用有:承上启下
    结尾作用有:(1)总结全文或前文;(2)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效果上:激发阅读兴趣。(通过讲故事、神话传说,引用古诗文、谜语,使文章富有诗意,增强文学趣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注意】: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三)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与材料归位
    1.段落互换:
    答题技巧:现表明态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不能调换段落顺);在阐述理由(因为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事物发展的规律)接着表明调换后会怎样(调换后不合逻辑,不符合原文意思。)2.总分关系中,分部分与前文总部分相照应。
    2.材料归位:
    确定位置+概括材料内容+符合某段说明内容+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联系上下文。与上/下文是(一般上文最后一句,下文第一句)(照应、承接等)关系
    例题解析
    补药也是药
    = 1 \* GB3 ①“宁得一料膏方,不用金玉满车”,始于战国时期的膏方,当下热度依旧不减。
    = 2 \* GB3 ② 眼下,又到申城膏方飘香季。这些年医疗机构每年开具的膏方在30万料以上,且逐年增加。除各大医院,中药房、保健养生机构也在开具膏方,超市、卖场还有售卖“十全大补膏”等类膏方产品。从耄耋老人、公司白领,到青少年甚至儿童,都有进补膏方的情况。
    = 3 \* GB3 ③ 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吃膏方?膏方又该怎么吃?面对持续看涨的“膏方热”,医生语重心长地提醒:膏方本质是一种药,必须由医生来开药,而且有病才需要吃。
    = 4 \* GB3 ④平日,中医开的大多是汤剂,这种人尽皆知的剂型煎煮费时,口感欠佳。而汤剂如果倒回锅里浓缩一下,加入一些胶类中药,如阿胶、黄明胶等,搅拌搅拌,再加点冰糖、芝麻、红枣,撒上一二味名贵中药的粉末,继续搅拌……最后会得到比饴糖更稠厚的半流质物体,这就是膏方。相比汤剂,膏方具有口感好、服用方便、药力缓和等优点,但专家同时提醒,膏方不是“好吃的零食”。
    = 5 \* GB3 ⑤“正如没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有不同的体质和感邪情况。即使临床疾病相同,不同体质的人所用膏方可能也有区别。”专家举例说,气虚体质的人,表现为易患感冒、乏力、易出汗、饮食无味等,应选用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等制成膏方;血虚体质的人,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健忘、失眠等,应选用阿胶、熟地、当归、白芍等制成膏方……不同证型还可能合并存在,同时再合并气滞、血瘀、痰浊等不同的病邪,使证型错综复杂,因此膏方必须根据个人体质“量体裁衣”,最怕“千人一方”。
    = 6 \* GB3 ⑥自古以来,就有在膏方中增加一些名贵药材的做法。这些年,贵细药材的价格连年看涨,一料膏方动辄上千甚至上万都不稀奇。专家说,认为“膏方滋补,多多益善”也是大众的一大误区。“有人认为价格越贵的越补,认为加了野山参、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的膏方最补。其实对有些人来说,服用过多,非但补不进去,还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
    = 7 \* GB3 ⑦那么,到底什么人可以吃膏方?
    = 8 \* GB3 ⑧首先,痰湿体质的人不适合,这类病人往往舌苔较厚,胃口较差,盲目进补会阻碍痰湿的运化,使症状更重;其次,健康未成年人没必要进补,盲目进补可能会导致性早熟;
    其三,处于肝炎、结核等传染病活动期,或发热、腹泻、咽喉疼痛、感冒、咳嗽等急性感染期的病人,进补容易导致“闭门留寇”,应在病情缓解后服用膏方。
    = 9 \* GB3 ⑨作为一种调理方式,这些年膏方广泛用于“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患病或高危人群。提醒,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膏方调治有其特殊性,尤其重视补泻兼施,绝不可一味求补。因为,现代人往往不是“补得不够”,而是“补得太多”。
    1. 第 = 5 \* GB3 ⑤段加点词“量体裁衣”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 分析第 = 1 \* GB3 ①段的作用。(4分)
    3. 分析第 = 4 \* GB3 ④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4. 请概括不适合服用膏方的三类人在服用膏方后可能产生的后果(4分)
    5. 以下选项理解正确的是 (3分)
    A.膏方中的药材放得越多越好,尤其是人参类药物。
    B.现代人需要以膏方的形式进补是因为口感好。
    C.膏方针对代谢综合征群体有明显的疗效。
    D.膏方的进补要注意营养过剩、过犹不及。
    练习
    (一)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今天高达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⑥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⑦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⑧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最后一段中打引号的词语“果真如此”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你吃的食物里有没有激素
    ①在古代,人们把青的梨子采摘下来,放在屋子里熏香,梨子就会很快变甜变熟;采了生的猕猴桃,老人们也会说,把它们跟苹果放在一起,会软得更快。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在无花果结果之后,会在树上划出一些口子,认为这样可以让果实更大、成熟更快。而在中国的农村,许多核桃树上布满了伤痕,都是人们故意砍的,人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②到了近代,科学家们发现,古人或许是“歪打正着”了。这些做法是合理的,而其中的原因竟然都是乙烯,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植物激素”中的一种。
    ③最先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俄国一位名叫奈留波夫的植物生理学研究生。1901年,他在种碗豆的时候发现,室内的豌豆会长得更短、更粗,而且横向生长。经过大量的实验,他最后发现,是照明气体中的乙烯刺激了碗豆苗的生长。十几年后,另一位科学家发现,乙烯可以使果实提前落下,于是它“催熟”的能力从此得以确认。又过了十几年,一位英国科学家在成熟的苹果中分离出了乙烯。从此,乙烯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引起人们的巨大兴趣。
    ④随着乙烯的面纱被揭开,那些“传统智慧”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从而促进青梨的成熟;成熟的苹果会不断释放乙烯,也就能促进猕猴桃的软化;砍伤无花果树和核桃树促进结果的原因,竟然是伤害会让无花果树或者核桃树释放出大量乙烯。
    ⑤划伤果树是为了让它自己产生乙烯,用外加的乙烯处理也能促进植物的生长一一这就是“植物激素”促进生长的原理。在现代农业中,使用的是一种叫做乙烯利的东西,它被植物吸收之后转化成乙烯,从而产生“激素”效应。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当你听说“激素催熟果实”的时候,不要以为那是“黑心农民”的非法操作。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它来提高作物产量、缩短周期。
    ⑥经常看到记者揭露“黑心商贩”用“化学商品”把生的葡萄或者香蕉变熟的“黑幕”。其实,葡萄和香蕉这样的水果如果完全成熟之后才采摘,就根本无法进行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产地把这些果实提前采摘,运送到远方或者保存到另一个季节,拿出来施以乙烯利,让它们从沉睡中醒来,就可以进一步“成熟”。且不管这样得到的水果是否跟在树上成熟的一样美味,这至少让远方的人们或许在不同的季节吃上这些水果。
    ⑦人们总是担心这种能够催熟水果的“激素”会促进人的发育。想想,它本来就是植物生长中会自然产生的气体,如果人工施用的能够让人“早熟”,那么天然的也一样——人体并不能分辨出乙烯是否天然产生。
    ⑧实际上,任何激素都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才能产生作用,植物的激素只对植物才有刺激作用。
    ⑨相对于植物激素,人们更关心动物激素。这个问题更加复杂。一方面,许多动物激素对人是有活性的,注意避免进入人体;另一方面,一些动物激素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并不会对动物的肉或者奶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让奶牛受孕,催产的激素并不会增加牛奶产量,也不会留存在牛奶中。而真正能增加牛奶产量的牛生长激素,对人并没有激素活性。
    ⑩总之,不管是植物激素还是动物激素,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其使用是否合法,而不是听到“激素”就本能地反对。那些经过科学论证的激素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不仅对生产者有利,对于消费者也是有利的——归根结底,生产成本的降低会导致商品价格的降低。
    (选文有删改)
    1、第②段“歪打正着”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
    3、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文中第④段横线处 (3分)
    A、砍伤树枝产生一定量的乙烯 B、熏香时能产生一定量的乙烯
    C、青梨自身产生一定量的乙烯 D、屋里气味产生一定量的乙烯
    4、第⑨段加点词“许多”与“一些”能否互换?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第③段的说明顺序是 ,说明的内容是 。(4分)
    (2)联系全文,概括激素的功效:(6分)
    ① ② ③
    (三)阅读理解。
    人体的三秒钟定则
    ①你也许是一个球迷,那你有没有掐表算过人们在赢球之后的拥抱时间?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留意过这件事情。她观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21项运动赛事录像,并对赛后运动员与教练、队友、对手之间的拥抱进行了计时,结果发现,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平均为3秒。
    ②而此前,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3秒钟,要么是3秒钟的倍数;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在田径赛场上,从发出预备令到开始的时间间隔大约3秒钟;交通信号灯由黄变红有3秒钟间歇,这样可使驾车者从容刹车;时间为3秒或3秒倍数的广告镜头是收视效果最好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也都遵循3秒钟的节奏,所以听起来非常悦耳。
    ③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基本生理活动,如一次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运行,持续时间也是3秒钟。
    ④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人类。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例如,科学家对生活在动物园中的长颈鹿、浣熊、熊猫和袋鼠等动物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咀嚼到排便,虽然它们的每一个动作持续时间相当多变,但平均是3秒钟。
    ⑤凡此种种,让心理学家很早就产生一种猜测: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这个猜测简称为“3秒钟定则”。
    ⑥“3秒钟定则”对人类有什么用呢? 你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3秒钟:有神经生物学家认为,这一节奏从根本上塑造了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化。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尽管我们也许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但与之而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将时刻生活在恐惧和提心吊胆之中。在那种情况卞,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颗朝你呼啸而来的子弹,就像能看到一只铅球向你砸来一样。反之,如果节奏延长到1分钟,那么我们对自然界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将无法作出及时的反应。例如,当地震发生时,如果需要1分钟才能反应过来,那么没来得及逃跑命可能就丢了。
    ⑦正是这恰到好处的3秒钟,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任何改变都可能不利于我们的生存。
    ⑧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呢?这个秘密或许就藏在我们的大脑中。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换句话说,客观事物每次作用于人脑并使之作出反应的时间约为3秒钟,不足3秒钟容易出现差错,超过3秒钟则显得多余。
    1. 用原文语句写出“3秒钟定则”的基本内容。
    2. 请从文中找出两个能显示本文逻辑顺序的关键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 第①、②段有何关系,它们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5. 人体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对其原因,科学家有怎样的推测?这一发现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四)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
    ①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它体轻、防水、价廉,是包装的首选材料。但众所周知,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②据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与环境工程小组的专家介绍,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近年来,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但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然而,不管怎样,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100% 降解,而且降解程度和降解所需时间均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
    ③法国专家表示,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但是,即便如此,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到3倍,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塑料,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④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是可以焚烧的,即燃烧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有害气体的塑料袋。[甲]为此,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乙] 与此同时,法国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如法国《费加罗》报最近报道,法国人每小时平均消耗100万只塑料袋和大量的农用塑料薄膜。在法国,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家庭垃圾重量的11% ,体积的30% 。
    ⑤在法国某著名连锁超市的塑料包装袋上,醒目地画着一个大灯泡, 上面写着:请不要随地乱扔此袋; 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回炉后它产生的能源可以使一只60瓦特的灯泡照明10分钟。在包装袋的另一侧,又这样写道:在我们的商店里,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最后, 您可以把它放到垃圾袋里,让它转化成其它能源。
    ⑥一个普通塑料袋产生的能源可以供一只60瓦特的灯泡照明10分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看见这句话,恐怕没人再把它随地乱扔。如果再知道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全法国家庭垃圾体积的30%,恐怕谁也不会再把还能继续使用的塑料袋轻易随便丢弃。
    ⑦如今,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法国这种科教结合,全民动员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1.(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3)本文主要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说明文主要有三种: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本文即是事物说明文。
    B.但是,这些塑料制品体积大,重量轻,给焚烧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句话应该插入原文的[乙]处。
    C.全文简明平实而又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塑料污染已经成了法国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问题,而别的国家稍好些。
    D.读了本文后,我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应该自备购物袋,尽量少购买和使用新的塑料袋;少用一次性塑料袋;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将塑料袋加以回收。
    3.第③段加点字“完全”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6分)
    谁偷了我们的WiFi信号
    ①这个信息时代,网速太差或者突然断网,无疑让人很沮丧。更令人气恼的是,WiFi不好这种 事,还每天都在发生。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网速呢?
    ②在许多盛大节日里,人们总爱在屋子里装饰上彩灯,来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比如,圣诞节 时,人们会在圣诞树上悬挂一串串小彩灯。而在中国新年到来的时候,许多人也习惯在家里布置上 五颜六色的小灯。这个时候,家中WiFi第一大盗就出现了,它们就是彩灯。英国宽带服务提供商 TalkTalk公司研究发现,彩灯会影响网速,而且这一影响还高达25%。据估计,大约有600万英国 人被家里缓慢的网速折磨得痛苦不堪,而电子设备的干扰,特别是来自节庆时彩灯的影响就是罪魁 祸首。
    ③ ( )是灯光,厨房里的家电( )会扰乱我们的网速。WiFi发出的电磁波遇到金属材料后,一部分会被反射回去,所以,在金属后面的设备会接收到很弱的信号,如果你将WiFi设备 放置在金属材质覆盖的环境中,WiFi信号甚至会被屏蔽。所以,我们家中的冰箱、烤炉、洗衣机等障 碍物都会影响信号的传输。在尉房里,最大的干扰还是来自于微波炉传出的无线电波。这是因为, 无线网络是一个高频的无线电信号,使用的是2. 4GHz附近的频段,而微波炉的工作频率也包含2. 4GHz这个频段,微波炉加热就靠水分子吸收这个波段的能量共振。这也就意味着,当你用微波炉时,你的网络可能会被微波炉吸走去帮助你加热饭菜。不仅仅是微波炉,那些无线遥控玩具、高保 真扬声器、婴儿监视器,也通常和wifi用相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它们同样会对信号造成干扰。
    ④除了微波炉,在吸收无线电波方面,水也十分擅长。2.4G频段的无线电波是最容易被水吸收的。有经验的人在布设WiFi网络时,碰到一些大的水管都要绕开。所以,把你的鱼缸放在WiFi旁 一定是很糟糕的想法。不仅仅是水会阻拦WiFi信号,任何的液体,包括我们的体液都会干扰到信 号。如果你站得太靠近路由器,也会影响大伙的网速哟。
    ⑤如果你的家又旧又大,承重墙,又很厚,你就会发现WiFi根本就进不了任何房间。这是因为 无线信号的频率很高,当它们穿过砖、石灰墙、大理石或者金属时,信号会受到极大的衰减,这样网 速自然会受到影响。
    ⑥而且,在不同材质造的房子里,WiFi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中国许多房子都是框架结构。钢 筋混凝的土墙面,拆开模板后表面太光滑,挂不住水泥砂浆,粘上铁丝网后再抹水泥砂浆,能起到牢 固、不开裂的作用。但就是这样的铁丝网,在无形中阻挡了无线信号的传播。在一些现代家庭的房 子里,许多人用很薄的石膏板做墙面,这时网络信号就会比较好。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14.根据拼音写汉字。
    tòng kǔ bù kān( )
    15. 填入第③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不但 而且B.如果 就C.不光 还D.不仅 也
    16.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3分)


    17.如果你家要装修新房,为确保Wifi正信号良好,请你结合本文内容,给父母提三点建议。(3分)
    (1) ;(2) ;
    (3) 。
    18.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上文第 段与第 段之间,并阐述理由。(5分)
    我们知道,任何用电的东西都会产生一个电磁场——这是一种看不见的电子颗粒云。如果磁场足够大,就会干扰wifi网络中用到的无线电波。所以,电线或者电灯都会干扰WiFi。这其中,彩灯的影响更大。因为彩灯有很多的电线和电管,这些漂亮的小彩灯们,被人们装饰在门廊上,圣诞树上,它们的电线就在房间里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磁场,而且不像其他的电子设备,由于人们一开彩灯就会开一整晚,这时,这个磁场对网络的影响会更持久。
    理由:

    作业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扬州个园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之意,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简写的“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 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十二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前面,这便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循廊而去,“秋中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假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 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一堵白围墙,墙上开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4.上文抓住“个园”的什么特征来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上文在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第一段看,“个园 ”园名的由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上文显示方位变换的词句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8.把第四段“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改为“古柏伸,红枫遍植,钟乳石倒挂,石桥也俨然”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反复烧开的水能不能喝
    ①高中化学认为反复烧开的水不能喝,在实际生活当中,有人也常这样提醒,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理由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
    ②一种是说水多次烧开后,水中溶解的氧气都跑光了,喝缺氧的水对健康不利。一个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大约呼吸16-20次,吸入氧气量大约是250 毫升,等于360毫克氧。常温常压下一升水的溶氧量大约是6~10毫克,也就是说,你呼吸一次吸入的氧气量已经超过了一升水中的氧气量了,水中那点氧气对人体来说微不足道,毫无价值。
    ③另一种说法是,因煮沸过久,水垢会溶解到水中,水中钙、镁等重金属成分浓度会增加,形咸硬水。而实际烧水过程中,不仅不会溶解水垢,反而会增加水垢。而且,钙、镁并不属于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实际上它们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如果能从水中吸收钙、镁,反而对人体有益。
    ④第三条理由就是,水反复烧开后,水蒸发掉了,不挥发的有害物质留下了,这样有害物质的浓度增加了,对人体就有害了。但是我们烧水时一般是盖着盖子的,而且烧开了就会熄火,所以蒸发掉的水很少,有害物质浓度并不会增加多少。而且,如果你把烧过的`水全都喝下去的话,那么不管水烧了多少次、有害物质浓度如何,喝下去的有害物质的总量都是一样的。
    ⑤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把水煮沸这么多次,只在一种情况下有可能发生:饮水机的加热一直开着,每隔20分钟左右自动加热一次。不过,饮水机用的桶装水是已经过纯化的,多次加热后产生的亚硝酸盐的量很有限。经过实验,加热181次后,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到3.53微克/升,超过了桶装水的卫生标准(2微克/升),但也超得不多,要引起中毒更差得远了。按亚硝酸盐计算,人要吃下大约O.2克才会出现中毒症状,这相当于喝下了几万升这种水。而且,饮水机的水是流动的,会不断地被取走饮用,亚硝酸盐的含量实际上不会像实验结果那么高的。
    ⑥即使是中学教材中言之凿凿的生活常识我们也不应该轻信,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能遇到。把水多煮沸几次并不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危害。如果担心饮水机的几十次、上百次反复加热会产生过量的亚硝酸盐的话,那么也有简单的方法可以避免:不要让饮水机的加热持续开着,只在需要饮用时再打开,或者干脆直接饮用凉水(桶装水本来就可直接饮用),这样能节省能源,更环保。
    6. 第②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7.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按亚硝酸盐计算,人要吃下大约O.2克才会出现中毒症状。
    8. 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说明文(二)说明顺序与结构
    (一)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答题可答得具体些)
    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表现为从古至今、具体日期等的依次推移。另:介绍制作过程的程序,一般用时间顺序。
    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2、空间顺序:说明事物形状、构造或参观建筑物,表现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远近,表现为视线、
    方位的依次转移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事物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3、逻辑顺序:
    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1)从整体到局部
    如《中国的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局部地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小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2)从原因到结果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对花儿呈现各种色彩的原因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
    (3)从特点到用途
    (4)从主要到次要
    (5)从概括到具体
    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其实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6)从现象到本质
    如《大自然的语言》先提出说明现象,再说明内在的本质原因和意义,是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注:有的说明文不单一用一种说明顺序,答题时注意题目问法,要选择主要的说明顺序。
    4.答题技巧:找准关键词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例如空间顺序较多使用方位词;时间顺序较多用表示时间推移的词语;逻辑顺序则关注“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二)理清文章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重点是段落和层次)通常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说明对象,中间详细说明对象,结尾总结说明对象。常见的结构形式有:
    1.总分式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段落(层次)之间有一个总分关系,表现为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总到分再到总。
    2.并列式
    在说明事物或事理时,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如《松鼠》一文,从总体来看是总分结构,但分写部分之间呈现并列式结构,旨在说明松鼠外貌(形态与颜色)、习性(驯良与乖巧)、用途(肉、毛、皮)及其他特点。第一段具体描述松鼠“漂亮”这个特点,主要写了松鼠的面容、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的样子。第三段,从它机灵的动作和生活习性,写出它是一种活泼、有趣、驯良的小动物,加深了“讨人喜欢”的印象。第四、五段写松鼠乖巧的习性和搭窝的方法,生动地表明松鼠的灵性。最后一段写松鼠的多产,毛的色泽,肉、毛、皮的用处,说明它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补充了“讨人喜欢”的内容。
    3.递进式
    后边在前边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原因到结果等等。
    4.把握结构的意义
    开头作用有:(1)引出说明对象;(2)引出说明的内容;(3)提出说明的问题④照应题目。
    中间作用有:承上启下
    结尾作用有:(1)总结全文或前文;(2)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效果上:激发阅读兴趣。(通过讲故事、神话传说,引用古诗文、谜语,使文章富有诗意,增强文学趣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注意】:
    顺序和结构是两个概念。
    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三)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与材料归位
    1.段落互换:
    答题技巧:现表明态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不能调换段落顺);在阐述理由(因为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事物发展的规律)接着表明调换后会怎样(调换后不合逻辑,不符合原文意思。)2.总分关系中,分部分与前文总部分相照应。
    2.材料归位:
    确定位置+概括材料内容+符合某段说明内容+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联系上下文。与上/下文是(一般上文最后一句,下文第一句)(照应、承接等)关系
    例题解析
    补药也是药
    = 1 \* GB3 ①“宁得一料膏方,不用金玉满车”,始于战国时期的膏方,当下热度依旧不减。
    = 2 \* GB3 ② 眼下,又到申城膏方飘香季。这些年医疗机构每年开具的膏方在30万料以上,且逐年增加。除各大医院,中药房、保健养生机构也在开具膏方,超市、卖场还有售卖“十全大补膏”等类膏方产品。从耄耋老人、公司白领,到青少年甚至儿童,都有进补膏方的情况。
    = 3 \* GB3 ③ 到底什么样的人适合吃膏方?膏方又该怎么吃?面对持续看涨的“膏方热”,医生语重心长地提醒:膏方本质是一种药,必须由医生来开药,而且有病才需要吃。
    = 4 \* GB3 ④平日,中医开的大多是汤剂,这种人尽皆知的剂型煎煮费时,口感欠佳。而汤剂如果倒回锅里浓缩一下,加入一些胶类中药,如阿胶、黄明胶等,搅拌搅拌,再加点冰糖、芝麻、红枣,撒上一二味名贵中药的粉末,继续搅拌……最后会得到比饴糖更稠厚的半流质物体,这就是膏方。相比汤剂,膏方具有口感好、服用方便、药力缓和等优点,但专家同时提醒,膏方不是“好吃的零食”。
    = 5 \* GB3 ⑤“正如没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有不同的体质和感邪情况。即使临床疾病相同,不同体质的人所用膏方可能也有区别。”专家举例说,气虚体质的人,表现为易患感冒、乏力、易出汗、饮食无味等,应选用人参、黄芪、茯苓、白术等制成膏方;血虚体质的人,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健忘、失眠等,应选用阿胶、熟地、当归、白芍等制成膏方……不同证型还可能合并存在,同时再合并气滞、血瘀、痰浊等不同的病邪,使证型错综复杂,因此膏方必须根据个人体质“量体裁衣”,最怕“千人一方”。
    = 6 \* GB3 ⑥自古以来,就有在膏方中增加一些名贵药材的做法。这些年,贵细药材的价格连年看涨,一料膏方动辄上千甚至上万都不稀奇。专家说,认为“膏方滋补,多多益善”也是大众的一大误区。“有人认为价格越贵的越补,认为加了野山参、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的膏方最补。其实对有些人来说,服用过多,非但补不进去,还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
    = 7 \* GB3 ⑦那么,到底什么人可以吃膏方?
    = 8 \* GB3 ⑧首先,痰湿体质的人不适合,这类病人往往舌苔较厚,胃口较差,盲目进补会阻碍痰湿的运化,使症状更重;其次,健康未成年人没必要进补,盲目进补可能会导致性早熟;
    其三,处于肝炎、结核等传染病活动期,或发热、腹泻、咽喉疼痛、感冒、咳嗽等急性感染期的病人,进补容易导致“闭门留寇”,应在病情缓解后服用膏方。
    = 9 \* GB3 ⑨作为一种调理方式,这些年膏方广泛用于“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患病或高危人群。提醒,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膏方调治有其特殊性,尤其重视补泻兼施,绝不可一味求补。因为,现代人往往不是“补得不够”,而是“补得太多”。
    1. 第 = 5 \* GB3 ⑤段加点词“量体裁衣”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2. 分析第 = 1 \* GB3 ①段的作用。(4分)
    3. 分析第 = 4 \* GB3 ④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4. 请概括不适合服用膏方的三类人在服用膏方后可能产生的后果(4分)
    5. 以下选项理解正确的是 (3分)
    A.膏方中的药材放得越多越好,尤其是人参类药物。
    B.现代人需要以膏方的形式进补是因为口感好。
    C.膏方针对代谢综合征群体有明显的疗效。
    D.膏方的进补要注意营养过剩、过犹不及。
    答案:上海市尚文中学2021-2022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下学期期末线上语文试题
    (1)膏方必须根据个人体质不同来分别开方。
    (2)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增添文章趣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举例子、作比较。准确地说明了相比汤剂,膏方具有口感好、服用方便、药力缓和等优点。
    (4)①加重痰湿的症状;②性早熟;③延长病期。
    (5)D
    A.有误,原文是“其实对有些人来说,服用过多,非但补不进去,还会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此项理解错误。
    B.有误,原文是:相比汤剂,膏方具有口感好、服用方便、药力缓和等优点。“因为口感好”太片面。
    C.有误,此项说法无中生有。
    练习
    (一)生命与气候
    林道之
    ①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②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节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今天高达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③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④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⑤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⑥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⑦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⑧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的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有改动)
    1.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采用这样的顺序与说明内容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最后一段中打引号的词语“果真如此”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或: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或: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
    2.以时间为说明顺序。本文说明内容是生命与气候的共同进化,进化的前提是时间的推移。
    3.“果真如此”表明如果前面的观点成立,就能产生后面的结果。所以不能删去。
    4.温室效应得到控制,气温升高的速度减缓。人类对温室效应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或:温室效应加剧,气温进一步升高。人类活动增强,植被减少。或:温室效应与严寒期交替出现。主要看动物和植物哪一方占上风。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同学们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既然文章是事理说明文,那么这个文章讲了怎样的一个事理呢?读完文章,大家会发现,文章是在讲气候和生命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们是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
    2.此题第一问是对说明顺序的考查,第二问则是要求思考说明顺序与说明内容的关系,此问有些难度。很显然文章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而时间的发展也正是生命与气候相互作用共同进化的前提。
    3.此题考查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的特点。“果真如此”意思是说如果前面的道理成立,那么就会有下面结论的成立,语段的结论是在前文假设的基础上得出的。如果去掉“果真如此”这个短语,那么后文结论就少了基础了。
    4.此题是一个联系现实的题目,不过答案却可以在文中找到。根据气候与生命之间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未来的气候也会像以往一样随着地球上生命的变化而变化,可能会有温室效应也可能会出现严寒交替的天气状况。注意,回答时不能忘记加上气候变化的前提条件,即植物、动物、人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你吃的食物里有没有激素
    ①在古代,人们把青的梨子采摘下来,放在屋子里熏香,梨子就会很快变甜变熟;采了生的猕猴桃,老人们也会说,把它们跟苹果放在一起,会软得更快。几千年前,古埃及人在无花果结果之后,会在树上划出一些口子,认为这样可以让果实更大、成熟更快。而在中国的农村,许多核桃树上布满了伤痕,都是人们故意砍的,人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②到了近代,科学家们发现,古人或许是“歪打正着”了。这些做法是合理的,而其中的原因竟然都是乙烯,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植物激素”中的一种。
    ③最先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是俄国一位名叫奈留波夫的植物生理学研究生。1901年,他在种碗豆的时候发现,室内的豌豆会长得更短、更粗,而且横向生长。经过大量的实验,他最后发现,是照明气体中的乙烯刺激了碗豆苗的生长。十几年后,另一位科学家发现,乙烯可以使果实提前落下,于是它“催熟”的能力从此得以确认。又过了十几年,一位英国科学家在成熟的苹果中分离出了乙烯。从此,乙烯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引起人们的巨大兴趣。
    ④随着乙烯的面纱被揭开,那些“传统智慧”也就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从而促进青梨的成熟;成熟的苹果会不断释放乙烯,也就能促进猕猴桃的软化;砍伤无花果树和核桃树促进结果的原因,竟然是伤害会让无花果树或者核桃树释放出大量乙烯。
    ⑤划伤果树是为了让它自己产生乙烯,用外加的乙烯处理也能促进植物的生长一一这就是“植物激素”促进生长的原理。在现代农业中,使用的是一种叫做乙烯利的东西,它被植物吸收之后转化成乙烯,从而产生“激素”效应。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当你听说“激素催熟果实”的时候,不要以为那是“黑心农民”的非法操作。实际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用它来提高作物产量、缩短周期。
    ⑥经常看到记者揭露“黑心商贩”用“化学商品”把生的葡萄或者香蕉变熟的“黑幕”。其实,葡萄和香蕉这样的水果如果完全成熟之后才采摘,就根本无法进行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为了突破时空的限制,在产地把这些果实提前采摘,运送到远方或者保存到另一个季节,拿出来施以乙烯利,让它们从沉睡中醒来,就可以进一步“成熟”。且不管这样得到的水果是否跟在树上成熟的一样美味,这至少让远方的人们或许在不同的季节吃上这些水果。
    ⑦人们总是担心这种能够催熟水果的“激素”会促进人的发育。想想,它本来就是植物生长中会自然产生的气体,如果人工施用的能够让人“早熟”,那么天然的也一样——人体并不能分辨出乙烯是否天然产生。
    ⑧实际上,任何激素都需要与特定的受体结合才能产生作用,植物的激素只对植物才有刺激作用。
    ⑨相对于植物激素,人们更关心动物激素。这个问题更加复杂。一方面,许多动物激素对人是有活性的,注意避免进入人体;另一方面,一些动物激素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并不会对动物的肉或者奶产生不利影响。比如让奶牛受孕,催产的激素并不会增加牛奶产量,也不会留存在牛奶中。而真正能增加牛奶产量的牛生长激素,对人并没有激素活性。
    ⑩总之,不管是植物激素还是动物激素,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其使用是否合法,而不是听到“激素”就本能地反对。那些经过科学论证的激素在合理使用的前提下,不仅对生产者有利,对于消费者也是有利的——归根结底,生产成本的降低会导致商品价格的降低。
    (选文有删改)
    1、第②段“歪打正着”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分)
    3、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入文中第④段横线处 (3分)
    A、砍伤树枝产生一定量的乙烯 B、熏香时能产生一定量的乙烯
    C、青梨自身产生一定量的乙烯 D、屋里气味产生一定量的乙烯
    4、第⑨段加点词“许多”与“一些”能否互换?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1)第③段的说明顺序是 ,说明的内容是 。(4分)
    (2)联系全文,概括激素的功效:(6分)
    ① ② ③
    【答案】
    1、某些看似不科学(或“不恰当”)的习俗或方法,却恰好能证明其科学性(或“合理性”)的结果(2 分)
    2、举例子以“古埃及人划伤无花果树”为例,说明砍伤果树能促进结果,引出说明对象“植物激素”( 4 分,前一空1 分,后一空3 分)
    3 、B ( 3 分)
    4、不能。“许多”和“一些”强调数量的多少,说明动物激素中存在大量对人有活性的激素,需谨慎对待;点出其问题的复杂性,也突出人们对动物激素更关注的缘由;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 分)
    5、( 1 )时间顺序具体说明不同时期科学家对乙烯作为一种“植物激素”进行研究的过程(4 分,每空各2 分)
    ( 2 )① 促进生长,提高产量;② (突破时空的限制)便于远途运输与长期保存;③ 降低生产成本与商品价格。(6 分,每空各2 分)
    (三)阅读理解。
    人体的三秒钟定则
    ①你也许是一个球迷,那你有没有掐表算过人们在赢球之后的拥抱时间?英国心理学家艾米斯·纳吉可留意过这件事情。她观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21项运动赛事录像,并对赛后运动员与教练、队友、对手之间的拥抱进行了计时,结果发现,来自32个国家的运动员和教练,每次拥抱的时间平均为3秒。
    ②而此前,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曾表明,人类行为的“3秒钟节奏”在生活中十分普遍:两人握手时的摆动、抚摸孩子的亲昵表示、挥手告别等等,其动作节律要么是3秒钟,要么是3秒钟的倍数;摄影师拍照片时,为一个画面停留的时间通常接近3秒或是其倍数;在田径赛场上,从发出预备令到开始的时间间隔大约3秒钟;交通信号灯由黄变红有3秒钟间歇,这样可使驾车者从容刹车;时间为3秒或3秒倍数的广告镜头是收视效果最好的;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也都遵循3秒钟的节奏,所以听起来非常悦耳。
    ③不仅如此,我们的许多基本生理活动,如一次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运行,持续时间也是3秒钟。
    ④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人类。一些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某些生理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例如,科学家对生活在动物园中的长颈鹿、浣熊、熊猫和袋鼠等动物进行研究后发现,从咀嚼到排便,虽然它们的每一个动作持续时间相当多变,但平均是3秒钟。
    ⑤凡此种种,让心理学家很早就产生一种猜测: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这个猜测简称为“3秒钟定则”。
    ⑥“3秒钟定则”对人类有什么用呢? 你可不要小看这短短的3秒钟:有神经生物学家认为,这一节奏从根本上塑造了人类自身和社会的进化。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尽管我们也许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但与之而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将时刻生活在恐惧和提心吊胆之中。在那种情况卞,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一颗朝你呼啸而来的子弹,就像能看到一只铅球向你砸来一样。反之,如果节奏延长到1分钟,那么我们对自然界中发生的许多事情都将无法作出及时的反应。例如,当地震发生时,如果需要1分钟才能反应过来,那么没来得及逃跑命可能就丢了。
    ⑦正是这恰到好处的3秒钟,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任何改变都可能不利于我们的生存。
    ⑧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呢?这个秘密或许就藏在我们的大脑中。科学家认为,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换句话说,客观事物每次作用于人脑并使之作出反应的时间约为3秒钟,不足3秒钟容易出现差错,超过3秒钟则显得多余。
    1. 用原文语句写出“3秒钟定则”的基本内容。
    2. 请从文中找出两个能显示本文逻辑顺序的关键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 第①、②段有何关系,它们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 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5. 人体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对其原因,科学家有怎样的推测?这一发现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答案】1. 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
    2. (1)“3秒钟定则”对人类有什么用呢? (2)为什么会有这么—个“3秒钟节奏”呢?
    3. 第①、②段之间的关系是由个别到普遍(特殊到一般),这两段由人类行为中普遍存在的“3秒钟节奏”现象引出说明内容,吸引读者。作为例子具体地说明了“3秒钟节奏”普遍地存在于人类的行为中。
    4. 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突出地说明了缩短了“3秒钟节奏”虽然会使我们对外界的威胁作出更决的反应,但也会让我们生活在恐惧之中。
    5. 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所以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这—发现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掌握好生活节奏,这样才能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作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凡此种种,让心理学家很早就产生一种猜测:3秒钟间隔也许是人类感知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对于‘此刻’的感知,大概就倾向于持续3秒钟:这个猜测简称为‘“3秒钟定则’”可知,“3秒钟定则”的基本内容。
    【2题详解】
    根据要求可知,是提炼显示短文逻辑顺序的关键句子。
    通过阅读可知,““3秒钟定则”对人类有什么用呢?”“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3秒钟节奏’呢?”这两个句子表明了文章的逻辑顺序。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段落的赏析。
    说明文以事例或生活现象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说明对象、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丰富文章内容等方面来概括。故这两段就是由人类行为中普遍存在的“3秒钟节奏”现象引出说明内容,吸引读者,作为例子具体地说明了“3秒钟节奏”普遍性存在于人类的行为中。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说明方法的赏析。
    结合画线句子“如果这个节奏时间缩短,比如缩短到10毫秒,那么尽管我们也许能够对外界潜在的威胁作出更快速的反应,但与之而来的副作用是,我们将时刻生活在恐惧和提心吊胆之中。”可知,句子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突出了缩短了“3秒钟节奏”虽然会使我们对外界的威胁作出更快的反应,但也会让我们生活在恐惧之中。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结合最后一段“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每隔3秒钟要重新调整一次,因为大脑不能对繁杂的外界事物同时作出反应”可得出科学家的推测过程。这一发现启示了我们在生活中要掌握好生活的节奏,这样才能使我们既能够对外界的威胁适时地做出反应,又能够比较从容地生活。
    (四)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
    ①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它体轻、防水、价廉,是包装的首选材料。但众所周知,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②据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与环境工程小组的专家介绍,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近年来,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但就目前而言,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然而,不管怎样,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100% 降解,而且降解程度和降解所需时间均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
    ③法国专家表示,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但是,即便如此,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到3倍,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塑料,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④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是可以焚烧的,即燃烧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有害气体的塑料袋。[甲]为此,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乙] 与此同时,法国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如法国《费加罗》报最近报道,法国人每小时平均消耗100万只塑料袋和大量的农用塑料薄膜。在法国,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家庭垃圾重量的11% ,体积的30% 。
    ⑤在法国某著名连锁超市的塑料包装袋上,醒目地画着一个大灯泡, 上面写着:请不要随地乱扔此袋; 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回炉后它产生的能源可以使一只60瓦特的灯泡照明10分钟。在包装袋的另一侧,又这样写道:在我们的商店里,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最后, 您可以把它放到垃圾袋里,让它转化成其它能源。
    ⑥一个普通塑料袋产生的能源可以供一只60瓦特的灯泡照明10分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看见这句话,恐怕没人再把它随地乱扔。如果再知道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全法国家庭垃圾体积的30%,恐怕谁也不会再把还能继续使用的塑料袋轻易随便丢弃。
    ⑦如今,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法国这种科教结合,全民动员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1.(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3)本文主要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分)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说明文主要有三种: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文。本文即是事物说明文。
    B.但是,这些塑料制品体积大,重量轻,给焚烧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句话应该插入原文的[乙]处。
    C.全文简明平实而又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塑料污染已经成了法国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问题,而别的国家稍好些。
    D.读了本文后,我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应该自备购物袋,尽量少购买和使用新的塑料袋;少用一次性塑料袋;增强垃圾分类意识,将塑料袋加以回收。
    3.第③段加点字“完全”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法国解决塑料制品污染的方法(措施)(意思对即可)(1分)
    (2)主要方法:列数字;(1分)
    (3)顺序:逻辑顺序(1分)
    2.(2分)D( A 项本文不是“事物说明文”; B项应放入甲处; C项有关法国的陈述错误)
    3.(3分)不可以删去(1分)。“还不能完全取代”表示现在可生物降解塑料已经部分取代了普通塑料, 如果删去了“完全” 二字, 即变成了表示全部肯定意义的“不能取代”, 这样显然不符合下文内容和客观实际, 所以不能删去;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16分)
    谁偷了我们的WiFi信号
    ①这个信息时代,网速太差或者突然断网,无疑让人很沮丧。更令人气恼的是,WiFi不好这种 事,还每天都在发生。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网速呢?
    ②在许多盛大节日里,人们总爱在屋子里装饰上彩灯,来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比如,圣诞节 时,人们会在圣诞树上悬挂一串串小彩灯。而在中国新年到来的时候,许多人也习惯在家里布置上 五颜六色的小灯。这个时候,家中WiFi第一大盗就出现了,它们就是彩灯。英国宽带服务提供商 TalkTalk公司研究发现,彩灯会影响网速,而且这一影响还高达25%。据估计,大约有600万英国 人被家里缓慢的网速折磨得痛苦不堪,而电子设备的干扰,特别是来自节庆时彩灯的影响就是罪魁 祸首。
    ③ ( )是灯光,厨房里的家电( )会扰乱我们的网速。WiFi发出的电磁波遇到金属材料后,一部分会被反射回去,所以,在金属后面的设备会接收到很弱的信号,如果你将WiFi设备 放置在金属材质覆盖的环境中,WiFi信号甚至会被屏蔽。所以,我们家中的冰箱、烤炉、洗衣机等障 碍物都会影响信号的传输。在尉房里,最大的干扰还是来自于微波炉传出的无线电波。这是因为, 无线网络是一个高频的无线电信号,使用的是2. 4GHz附近的频段,而微波炉的工作频率也包含2. 4GHz这个频段,微波炉加热就靠水分子吸收这个波段的能量共振。这也就意味着,当你用微波炉时,你的网络可能会被微波炉吸走去帮助你加热饭菜。不仅仅是微波炉,那些无线遥控玩具、高保 真扬声器、婴儿监视器,也通常和wifi用相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它们同样会对信号造成干扰。
    ④除了微波炉,在吸收无线电波方面,水也十分擅长。2.4G频段的无线电波是最容易被水吸收的。有经验的人在布设WiFi网络时,碰到一些大的水管都要绕开。所以,把你的鱼缸放在WiFi旁 一定是很糟糕的想法。不仅仅是水会阻拦WiFi信号,任何的液体,包括我们的体液都会干扰到信 号。如果你站得太靠近路由器,也会影响大伙的网速哟。
    ⑤如果你的家又旧又大,承重墙,又很厚,你就会发现WiFi根本就进不了任何房间。这是因为 无线信号的频率很高,当它们穿过砖、石灰墙、大理石或者金属时,信号会受到极大的衰减,这样网 速自然会受到影响。
    ⑥而且,在不同材质造的房子里,WiFi也会有所不同。例如,中国许多房子都是框架结构。钢 筋混凝的土墙面,拆开模板后表面太光滑,挂不住水泥砂浆,粘上铁丝网后再抹水泥砂浆,能起到牢 固、不开裂的作用。但就是这样的铁丝网,在无形中阻挡了无线信号的传播。在一些现代家庭的房 子里,许多人用很薄的石膏板做墙面,这时网络信号就会比较好。
    (选自《大科技百科新说》)
    14.根据拼音写汉字。
    tòng kǔ bù kān( )
    15. 填入第③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不但 而且B.如果 就C.不光 还D.不仅 也
    16.第③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3分)


    17.如果你家要装修新房,为确保Wifi正信号良好,请你结合本文内容,给父母提三点建议。(3分)
    (1) ;(2) ;
    (3) 。
    18.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在上文第 段与第 段之间,并阐述理由。(5分)
    我们知道,任何用电的东西都会产生一个电磁场——这是一种看不见的电子颗粒云。如果磁场足够大,就会干扰wifi网络中用到的无线电波。所以,电线或者电灯都会干扰WiFi。这其中,彩灯的影响更大。因为彩灯有很多的电线和电管,这些漂亮的小彩灯们,被人们装饰在门廊上,圣诞树上,它们的电线就在房间里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磁场,而且不像其他的电子设备,由于人们一开彩灯就会开一整晚,这时,这个磁场对网络的影响会更持久。
    理由:

    【答案】
    14.痛苦不堪 15.D
    16.不能。(判断不设给分点)“可能”一词在文中表明微波炉也许会吸收网络信号,但不确定;删掉之后就变成了“定”,与事实不符。“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①少装彩灯;②WiFi设备应尽量远离电线、电灯:③WiFi设备不要安装在家电旁边:④WiFi设备不要装在金属材料旁边;⑤WiFi设备应尽量远离扬声器;⑥WiFi设备应尽量避开水管、鱼缸等带水容器;①建议用很薄的石膏做内墙面。
    18.②③因为第②段主要说明电子设备特别彩灯是影响WiF1信号的罪魁祸首,这段文宇说明了彩灯影响WiFi信号的原因,放在②段后面,两段文字之间构成了由果到因的逻辑顺序。
    作业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扬州个园
    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建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之意,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简写的“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著名。
    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恰似“雨后 春笋”破土而出,此即个园春景。稍前又有十二生肖之假山石,皆在似与不似之间,与整个“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春”去“夏”来,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前面,这便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荷香飘,苍翠生凉。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循廊而去,“秋中夏雨声中入”,长廊尽头便是“假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相传为大画家石涛杰作。看此山,山势巍峨,峰峦起伏,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气象果然不同一般。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景”。一只只“雪狮”似顽皮 的孩子用残雪堆就。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南面一堵白围墙,墙上开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4.上文抓住“个园”的什么特征来说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上文在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第一段看,“个园 ”园名的由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上文显示方位变换的词句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8.把第四段“古柏斜伸,红枫遍植,钟乳石挂,石桥俨然”改为“古柏伸,红枫遍植,钟乳石倒挂,石桥也俨然”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4.四季假山堆叠精巧
    15.文章的说明顺序,也就是作者的参观路线,“个园”四季假山的建筑顺序
    16.“个园”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形状似一个简写的“个”字
    17.步入个园大门绕过“宜雨轩” 过石桥,进石洞 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循廊而去 长廊尽头 过“透风漏月厅”
    18.不好。原文用四个主谓结构的四字短语铺排下来,给人以流畅感;改后便音节不谐调,语气不流畅了。
    (二)阅读理解。
    反复烧开的水能不能喝
    ①高中化学认为反复烧开的水不能喝,在实际生活当中,有人也常这样提醒,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理由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
    ②一种是说水多次烧开后,水中溶解的氧气都跑光了,喝缺氧的水对健康不利。一个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大约呼吸16-20次,吸入氧气量大约是250 毫升,等于360毫克氧。常温常压下一升水的溶氧量大约是6~10毫克,也就是说,你呼吸一次吸入的氧气量已经超过了一升水中的氧气量了,水中那点氧气对人体来说微不足道,毫无价值。
    ③另一种说法是,因煮沸过久,水垢会溶解到水中,水中钙、镁等重金属成分浓度会增加,形咸硬水。而实际烧水过程中,不仅不会溶解水垢,反而会增加水垢。而且,钙、镁并不属于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实际上它们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如果能从水中吸收钙、镁,反而对人体有益。
    ④第三条理由就是,水反复烧开后,水蒸发掉了,不挥发的有害物质留下了,这样有害物质的浓度增加了,对人体就有害了。但是我们烧水时一般是盖着盖子的,而且烧开了就会熄火,所以蒸发掉的水很少,有害物质浓度并不会增加多少。而且,如果你把烧过的`水全都喝下去的话,那么不管水烧了多少次、有害物质浓度如何,喝下去的有害物质的总量都是一样的。
    ⑤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把水煮沸这么多次,只在一种情况下有可能发生:饮水机的加热一直开着,每隔20分钟左右自动加热一次。不过,饮水机用的桶装水是已经过纯化的,多次加热后产生的亚硝酸盐的量很有限。经过实验,加热181次后,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到3.53微克/升,超过了桶装水的卫生标准(2微克/升),但也超得不多,要引起中毒更差得远了。按亚硝酸盐计算,人要吃下大约O.2克才会出现中毒症状,这相当于喝下了几万升这种水。而且,饮水机的水是流动的,会不断地被取走饮用,亚硝酸盐的含量实际上不会像实验结果那么高的。
    ⑥即使是中学教材中言之凿凿的生活常识我们也不应该轻信,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能遇到。把水多煮沸几次并不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危害。如果担心饮水机的几十次、上百次反复加热会产生过量的亚硝酸盐的话,那么也有简单的方法可以避免:不要让饮水机的加热持续开着,只在需要饮用时再打开,或者干脆直接饮用凉水(桶装水本来就可直接饮用),这样能节省能源,更环保。
    6. 第②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7. 请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按亚硝酸盐计算,人要吃下大约O.2克才会出现中毒症状。
    8. 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6. 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说明了反复烧开的水中溶解的氧气量低,对人体无价值。
    7. “大约”表估计,起限制作用,说明亚硝酸盐致人中毒的一般含量,并不能说明达到这个量都一定会中毒,因为人体还存在个体的差异性。这个词使说明文语言更准确严密。
    8.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引出说明内容;引起下文的说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作用即可。
    通过阅读文中第②自然段内容,从“16-20”“250”“360”“6~10”这些数字能判断出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又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人呼吸吸入的氧气量和水中的含氧量进行比较,从而准确突出说明了反复烧开的水中溶解的氧气量低,对人体无价值。据此整理作答。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能力。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有准确性、严密性。解答时从语句的意思出发,探索其在文中所达到的效果。
    阅读句子“按亚硝酸盐计算,人要吃下大约0.2克大约才会出现中毒症状”,句中的“大约”表示约数,说明亚硝酸盐导致人中毒的剂量不是正好0.2克,有的人可能不到0.2克就中毒了,有的人可能过了0.2克才中毒,用了“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据此整理作答。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首段作用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本文的开头用了问句,问句一般会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第一句话“高中化学认为反复烧开的水不能喝”直接引出说明内容,引出下文对反复烧开的水能不能喝的说明。据此整理作答。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竹石(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竹石(原卷版+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课文解析,感悟主题,写法鉴赏,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学奕(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学奕(原卷版+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课文解析,感悟主题,写法鉴赏,非然也,解释加点字,翻译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马诗(原卷版+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预初)下学期期中期末课内备考与专项复习(部编五四制)(上海专用)古诗文复习-马诗(原卷版+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知识链接,课文解析,感悟主题,写法鉴赏,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