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课件第1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课件第2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课件第3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课件第4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课件第5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课件第6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课件第7页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课件第8页
    还剩4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唐诗三首 课件,共50页。
    第24课唐诗三首 石壕吏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解题《石壕吏》是杜甫组诗“三吏”中的一篇。石壕,即石壕村,在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背景资料逾墙走(yú) 邺 (yè)城戍(shù)老妪(yù) 幽咽 (yè) 重点字注音【逾】越过。【一何】多么。 【老妪】老妇。  【戍】防守。 【附书至 】捎信回来。【新】最近。  【偷生】 苟且活着 【已 】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乳下孙 】还在吃奶的孙子。【犹得】还能够  【幽咽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词语释义 初读感知1.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2.请梳理故事的六要素。1.唐肃宗乾元二年,朝廷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差吏在夜间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2.时间:夜 地点:石壕村 人物:差吏、老妇、老翁起因:有吏夜捉人经过:在差吏的逼问下,老妇诉说家庭悲惨遭遇,并自请应役。结果:老妇被捉。1. 默读全诗,思考:为什么官吏要利用夜间捉人呢?2.老妇人致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围绕这个字,展示了老妇人家庭哪些遭遇?3.诗题是《石壕吏》,而诗中重点却写了老妇的致词,这是为什么?4.诗人为什么不阻止差役抓人的行为呢?由此可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重点探究1. 默读全诗,思考:为什么官吏要利用夜间捉人呢?说明长久以来,人民一直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官府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间人们熟睡之际抓人,“夜捉人”体现了官吏的狠毒。重点探究 重点探究苦。经受丧子之苦,三个儿子全部上战场,其中两个儿子已经战死,人生最苦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生活条件苦,家人衣不蔽体,出入无完裙;饱受征兵之苦,提心吊胆,夜不能寐,惶惶不可终日。2.老妇人致词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围绕这个字,展示了老妇人家庭哪些遭遇?3.诗题是《石壕吏》,而诗中重点却写了老妇的致词,这是为什么? 重点探究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从侧面更形象地突出了封建官吏凶暴、冷酷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4.诗人为什么不阻止差役抓人的行为呢由此可看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重点探究联系当时战争的形势,前方战事对朝廷来说,十分不利,急需兵源,杜甫不可能不支持朝廷的正义战争,因为朝廷的平叛一旦失利,就会有更多像老夫人一样的家庭遭遇不幸。因此,虽然诗人同情老妇人一家的不幸,但在国家的大不幸面前,诗人能够选择的只能是舍小家为大家。由此可看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旨归纳通过写诗人目睹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1.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解题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八月,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深感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背景材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怒号(háo) 布衾(qīn) 大庇(bì) 突兀(wù) 重点字注音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部分和直抒胸臆部分。2.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写景记事的三个场面和直抒胸臆的大意。整体感知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屋漏秋雨 期盼广厦写景记事直抒胸臆1.本诗第一节在对天灾进行客观描写的过程中注入诗人何种情感?茅屋骤破,内心痛苦重点探究2.本诗第二节中诗人“归来倚杖自叹息”,请发挥联想,说说诗人叹息什么?叹息自己遭受天灾人欺;叹息民不聊生,人情冷漠;叹息……3.本诗第三节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凄苦情境?表现了诗人湿冷难眠、痛苦难挨的情境;还反映出“‘安史之乱’ 是更深重的人祸”。4.本诗最后一节充分体现了诗人何种精神境界?忧国忧民5.在这首诗的前三节和最后一节中诗人的情感及其表达有什么联系和变化?情感逐渐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扩大到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由含蓄压抑到大声疾呼。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群童抱茅 无可奈何破屋漏雨 忧思不绝推己及人,希冀“大庇天下寒士”,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现实水到渠成 理想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群童抱茅无可奈何长夜沾湿忧思不绝广厦千万间风白天屋外事雨黑夜屋内人自己推己及人天下寒士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代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卖炭翁作者简介原作题下有题注——“苦宫市也”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背景材料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原文欣赏读准字音鬓 辗 辙骑 敕 叱 将 系bìnniǎnzhéjìchìchìjiāngjì整体感知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烧炭——运炭——被夺炭品读诗文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我设计的问题是:1.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诗句进行说明?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炭车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  动作描写运炭的艰难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肖像描写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示例二: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做了铺垫。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示例三: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针对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我设计的问题是:1.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针对角度四:把握作者的情感我设计的问题是:作者对卖炭翁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暴行进行了揭露,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针对角度五:尝试归纳主旨我设计的问题是: 本诗通过记叙( ),揭露了( )的罪恶和( )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 )。 卖炭翁 宫使烧炭艰辛运炭艰难炭被掠夺夺炭(肖像、心理、动作描写)生活困苦艰辛(肖像、动作描写)仗势凌人蛮横冷酷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课堂小练“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2.“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3.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4.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