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节 血液第2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班级
科目
生物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目标: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了解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过程:复习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问题引导介绍血型与输血原则。并引导学生探究动手实验,学生交流相互学习。
方法:以直观教学法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多媒体教学为辅助的多种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高尚情操。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模拟血型鉴定;无偿献血的知识。
教学难点:模拟血型鉴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血液有那些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2、什么叫动脉血和静脉血?
(学生结合上节课知识进行回答,教师小结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同学们回答的都很不错,由此看来,血液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血液的多少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能否正常的进行。那么,一个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呢?对于失血过多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本“血量、输血和血型”。阅读后小组内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血量?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失血多少会对人有什么影响?
2、什么是输血?输血有何意义?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3、什么是血型?基本的血型是那种?
(二)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引导分析)
大家阅读完课本后,对于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有何感受?
(学生以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
1.血量是指人体内的血液总量,血量的稳定有利于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一般血量在4200~4800毫升左右,如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不超过血量的10%(约400mL)靠自身调节,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一次失血超过体内血量的30%(1200毫升~1500毫升),就会危及生命。
2.输血:输血是抢救失血过多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输血是将献血者的血液输入失血者的体内。
输血一般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输血意义:一个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的时候,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使病人补充血量。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输血时若血型不符,受血者体内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3.血型:人类有多种血型系统,最基本的是ABO血型系统,包括A型、B型、AB型、O型鉴定血型的方法请大家看课本“血型鉴定”。
(三)巩固提高
在生活中常会发生血液缺乏的现象,假如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现在我们结合课本32页“模拟血型鉴定”看一看没有同类型血的情况应该怎样办?指导学生分析课本图表(提示:“+”表示有凝集反应,受血者不能接受献血者的血液;“—”表示无凝集反应,受血者可以接受献血者的血液。(教师板图)
小结
一般情况下,输血时应该以输同类型血为原则,紧急的情况下,O型血可以输各类血型的病人,AB型血的病人也可以接受任何血型的血液。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ml,只有总血量的5%,不会影响健康。而在生活中,由于一些不法分子以卖血为生,大大降低了血液的质量,同时使一些传染病加快传播速度,因此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自1998年10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无偿献血制度。
(四)教学板书
第二节 血型
一、血量:成年人血量、输血血量
二、血型:ABO血型系统
三、输血:输同型血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血液循环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a href="/sw/tb_c1165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节 血液循环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a>,共3页。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a href="/sw/tb_c1165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节 血液循环第1课时教案及反思</a>,共2页。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2节 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a href="/sw/tb_c11650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2节 血液循环第2课时教学设计</a>,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