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
    • 解析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第1页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第2页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第3页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第1页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第2页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 1 \* ROMAN 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二:
    中国古典建筑从很早便开始确立理性精神的建筑艺术总体特征。西方古建筑多半是供养神的庙堂,如希腊神庙、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具体到建筑内部,不是使人产生某种恐惧感的异常空旷,而是平易的,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选材上不以阴冷的石头为主,而多用暖和的木质。另外,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展现出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特色。它不是以单个建筑物的体状形貌取胜,而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在局部组成中,则形成在严格对称中仍有变化,在多样变化中又保持统一的风貌。如万里长城,虽然它的每段体制是类同的,像一条巨龙横亘于大地,但每一段又仿佛一条独立的龙在飞舞。它在空间上的连续本身即展示了时间中的绵延,整个长城如同无数的龙蛇在作永恒的飞舞。再者,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皇室不必说,民间诸如“吸江亭”“面花轩”的名目比比皆是,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典建筑的理性精神》,有删改)
    材料三:
    近30年,中国建筑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大体量、超高层的新特建筑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无论走到哪个城市,全是清一色的大高楼、霓虹灯、宽马路,并配有所谓的中央商务区。与此同时,传承着中华文化的古建筑群却在毁灭性消失。“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传统建筑越来越少,倒是山寨型的标志性建筑比比皆是,欧陆风情大行其道,导致城市个性丢失、品位低下。”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直言,“我们的人均住房面积提高了,却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难觅心灵的归宿。”
    面对城市“千城一面”的尴尬,作为城市面貌与灵魂塑造者的中国建筑师们,似乎难辞其咎。“建筑设计是一个大文化的概念。建筑师不仅仅需要接受技术层面的教育。建筑创作是否有丰富的建筑语言,取决于建筑师本身的文化修养。”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副总裁曹嘉明认为,“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问题,就是建筑设计缺少丰富的设计语言,没能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建筑之中,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还应依靠建筑师加强自身的文化熏陶。
    在中国,与“千城一面”相对应的,是大量山寨建筑及奇特建筑的不断兴起。阜宁的“悉尼歌剧院”、苏州的“大秋裤”、沈阳的“大铜钱”……这些年涌现出的“建筑创新”,不断成为被市民吐槽的热点。
    “建筑创新的三大动力是人的审美疲劳、创作环境的改变和创作者的自我批判。中国目前最需要做的,不是去模仿建筑大师的作品,而是去感知他们的精神。”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总建筑师王振军说。
    “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大量的建筑设计还应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以适宜人居为标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认为,“中国的建筑师在蓬勃发展的房地产大浪潮里面,总觉得自己像个被雇佣的打工者,这主要源于设计师本身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建筑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背景,更要有人文关怀,特别是关爱弱势群体,维护公共利益。其实设计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设计会感动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
    (摘编自《“千城一面”与山寨建筑遍地,谁来塑造有灵魂的城市》,“人民网”2013年8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中国建筑中“词汇”的丰富性和“文法”的灵活性。
    B.中国的古典建筑,大到宫殿庙宇,小到亭台水榭,都在多样变化中保持着共同的特色。
    C.我国长城是古典建筑中时间和空间概念的完美结合,也是局部和整体和谐统一的典范。
    D.随着古建筑群逐渐消失,中国城市建筑便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变得没有了灵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随着……中国城市建筑便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变得没有了灵魂”表述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一中“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体现了中国的建筑都延续古建筑而来的,古建筑群所蕴含的精神能够被继承、发扬,即使建筑群消失了,中国城市建筑也不会失去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也不会变得没有灵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的房子多有显著的轴线,主要的房屋一般向南,常在庭院或天井种植树木花草,这在李泽厚看来都是源于中国人的理性精神。
    B.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布置并联系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就是中国建筑上所说的“文法”。
    C.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具体到建筑内部则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情趣,展现出一种与人和生活的亲和力,人是所有建筑的中心。
    D.追求建筑创新,会导致山寨建筑的泛滥和奇特建筑的大量兴起,最终将导致中国传统建筑的“词汇”和“文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常在庭院或天井种植树木花草,这在李泽厚看来都是源于中国人的理性精神”错误。由材料二中“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但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实际上,它们只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罢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亲近自然山水已经越出了古典理性的范围,只是没有越出太多,因此,A将种植树木花草表述为源于理性精神是不符合文意的。
    C“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人是所有建筑的中心”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二中“中国则大都是宫殿建筑,即供世俗中的君主们居住的场所,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可见并无“中国古人淡于宗教而重于现世”的意思;材料三中只说“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大量的建筑设计还应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以适宜人居为标准”并没有说人是所有建筑的中心。
    D.“追求建筑创新,会导致……最终将导致中国传统建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表述错误,强加因果。材料三中“‘千村一面’‘千城一面’的问题,就是建筑设计缺少丰富的设计语言,没能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建筑之中”,“与“千城一面”相对应的,是大量山寨建筑及奇特建筑的不断兴起” 可推出“山寨建筑的泛滥和奇特建筑的大量兴起”“中国传统建筑的‘词汇’和‘文法’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和“追求建筑创新”并无因果关系,要考虑设计师自身因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以“词汇”和“文法”为喻,从重要的概念入手,目的是为了深入浅出地说明中国建筑的构成原理。
    B.材料二按照总分结构,从三个角度分别阐述了中国古典建筑中所体现出的理性精神,由表及里,层次清晰。
    C.材料三从现象入手,多次引用权威专家的言论,意在客观地分析现代建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办法。
    D.三则材料都使用了“往往”“一般地”“似乎”这类的词语,这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严谨性和语言的分寸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由表及里,层次清晰”错误,材料二的三个角度没有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而是由内到外,由局部到整体。
    4、建筑师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建筑的传统才能塑造有灵魂的现代城市建筑?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从专业知识上,要让现代建筑有文化有传统,建筑师必须首先熟悉传统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传承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树立文化自信,才能让我们在借鉴外来建筑文化的时候保持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②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上说,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中国的建筑向来有以人为本的传统,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中应该继续发扬,要有人文关怀,以适合人居为设计的标准(传承中国古典建筑中的理性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从材料一中“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来看,要让现代建筑有文化有传统,建筑师必须首先熟悉传统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才能传承中国古典建筑的精髓,对古典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才能让我们在借鉴外来建筑文化的时候保持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这属于专业知识方面。
    ②从材料三中“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我们大量的建筑设计还应站在社会公众的角度,以适宜人居为标准。”“设计师本身没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建筑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背景,更要有人文关怀”来看,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中要有人文关怀,来设计适合人居为标准的建筑,这是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上说的。
    5、下面两个选段中分别表现出了上述材料中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哪些具体特征?请简要说明。(6分)
    (1)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2)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答案】(1)中国传统建筑在整体布局上往往左右均齐对称、中轴显著。文段1中,荣国府的穿堂、厅、上房位列中轴线上,抄手游廊、穿山游廊厢房左右对称,连三间厅、五间上房也是对称的。
    (2)中国古典建筑讲求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阿房宫内建筑众多,各有特色,却都“钩心斗角”,与中心区域相呼应。中国的古典建筑重视亲近自然山水。阿房宫没有避开河流,而是让两条大河从阿房宫里穿过,“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让山水与建筑物融为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材料一中描述“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而荣国府“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两边穿山游廊厢房”这些都位列中轴线上,抄手游廊、穿山游廊厢房左右对称,连三间厅、五间上房也是对称的。体现了材料二所说“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讲究严格对称,是以整体建筑群的结构布局、制约配合而取胜”这一特点。
    (2)由材料二中“中国古典建筑工于整体布局”,“中国古典建筑历来重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的园林建筑”来看,阿房宫内建筑众多,“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与中心区域相呼应,体现了“工于整体布局”这一特点。阿房宫让两条大河流从阿房宫内穿过,“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让山水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体现了以“亲近自然山水为目标”这一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
    查干
    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圓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
    我小爷爷是瓜农,他的瓜田,在一条很野的小河边。小爷爷,是我爷爷最小的弟弟。瓜地周遭,人迹罕至。野草,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长高长粗,由着自己性子来。清晨,它们是用露水洗脸的,我也是。洗漱干净的野草,很绿,绿得让人无法形容。别看它们野,心肠则好,让昆虫们,与它们脸贴脸地睡。猛看,看不出哪个是虫儿。这是慈悲的上苍,赐予虫儿们的藏身术。
    瓜田,被野草野花们,如斯拥戴,显得很得意,甚或有醉意。被拥戴的,还有醉意朦胧中的我的小爷爷。他是瓜田的保护神,半睡半醒,日夜守护。所谓半睡半醒,是他饮酒之后的状态。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萊,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
    他的茅屋,比一般人的大,亦阔。门总是敞开着的,一抬眼,整片瓜田,便一览无余。一团半湿半干的艾绳,盘卧门前,一头被点着,慢慢地燃。所有蚊虫,甚至蛇类,都不敢靠近它。缭缭绕绕的艾烟,不呛人,倒是觉得比起檀香味,更好闻。就那么日日夜夜地飘着,颇有些禅味。茅屋左旁和瓜田中央,扎有稻草人。它们手持镰刀,头戴斗笠,披一身蓑衣,威风凛凛地站着,风中会有动感。猛看,像三国猛将张飞。鸟与兽,尤其偷吃打瓜的乌鸦群,是不敢半夜来偷袭瓜田的。
    而瓜田里的清风明月,很特别,与别处的有所不同。它们安静、本色,有着泥土的香味,与瓜田相映衬,像一篇童话。我小爷爷银白的长髯,在静夜里飘着,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产生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还有他杯中的老酒,总是飘着浓浓的香味,顺风一飘散,引来夜虫夜禽们的无限激情,唧唧喈喈之声,便灌满了夜。高高低低,或近或远,或重或轻,连成一片。那些沉睡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没有这份福气。显然,灯红酒绿,与清风明月,绝非一个概念。一个属于人造,虚浮。一个属于天然,殷实。“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
    小爷爷在小酌中,也唱歌,嗓音有些沙哑,小奶奶在世时,嘲讽他的嗓子是破锣嗓子。他爱唱的歌曲之一,是蒙古族那一首古老民歌《天上的风》:
    天上的风啊吹拂不定,
    世上的人啊谁人永生?
    长生的琼浆谁曾喝过?
    趁此良辰举杯吧朋友们。
    ……
    小爷爷每唱此曲时,聚精会神,眺望着远方。有时,双眼噙满泪水。我问他,小爷爷你怎么唱歌还哭啊?他说,你小奶奶生前也爱唱此曲,比我唱得好,嗓音亮,清脆,不知与我唱了多少遍。母亲说,我的小奶奶高挑身材,瓜子儿脸,长得英气。与小爷爷相亲相爱,从不斗气。她是远近闻名的女萨满。我的小奶奶,白天是农妇,下地干活,而到晚上,着一身白色神衣(盔甲),戴一顶白色神帽,左手持鼓,右手拿槌,开始跳神,进入无我状态。据小爷爷讲,小奶奶心地善良,极具同情心。很多时候,是治好了病,却分文不取。小奶奶不到五十岁就走了,是在驱邪斗妖的激烈撕斗中倒下去的。小奶奶生前,也喜欢在瓜田里,有明月的晚上,迎着田野清风,唱歌,吹箫。尔后,拉着小爷爷的手甜甜入睡。清风明月,一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
    我的父亲,也喜欢在有月光透进屋里的时候,吹灭了油灯,拉起胡尔(四弦琴),开始说书。我们这些孩子,趴在炕上,托着腮帮,有些陶醉地进入故事情节,畅游古今。自从离开家乡,变为游子之后,再没有遇到过如斯温馨的月光。而吹入窗子里的清风,吹拂得浑身的骨架都软酥酥的清风,也离我远去了。现在才明白,因为那是,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风。
    父亲说过,我的小爷爷,年轻时帅气,骨骼硬朗,眉毛上挑。从小爱打抱不平,助人为乐。他上过学,算是有文化的人,又当过几年兵。本来可以留城,吃公家饭的,但他拒而回乡,守着爱妻、儿女和瓜田。在泥土、清风明月、昆虫和夜鸟的鸣声中,度过了他勤勉质朴的一生。据说,他是在一个有清风明月的仲夏之夜,手握着酒壶,无疾而终的,脸上还带有笑意,像是一位得道高僧,坐而圆寂。
    我曾经暗自打问:他的一生,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本分,坦荡,有信念,有追求,有爱有恨,有清风明月,和自己的瓜田,还有他那一壶老酒,和箫。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爷爷常醉意朦胧、半睡半醒地守护瓜田,“高粱老酒”“旱烟”等随身物件,以及就着月光清风下酒的叙写,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
    B.小奶奶俊俏、勤勉、善良,在生活方式和追求上,与小爷爷心有灵犀。她女萨满的身份,表现出了当地人对宗教和神灵的信仰与敬畏。
    C.小爷爷年轻时帅气硬朗、有文化,本来有着美好的前程。但他的选择,不管从“我”还是从小爷爷自己看来,都是没有遗憾的,是完满的。
    D.“我们这些孩子”对月光、音乐、故事的热爱,说明了在家族的氛围和熏陶中,我们的内心其实藏着如小爷爷一般的性情与追求。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A.“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理解有误。从原文“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萊,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分析可知,小爷爷喜欢和享受这种生活方式,这是小爷爷自然简淡的生活方式的体现。
    故选A。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将清风明月下的瓜田比作童话,写出了画面的纯净、美好,与小爷爷白须长髯的形象相映衬,增强了小爷爷飘飘似仙的神秘感。
    B.不同于城市灯红酒绿的人造和虚浮,小爷爷的清风明月是天然而殷实的,作者引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意蕴。
    C.引用《天上的风》歌词,既表达了小爷爷对小奶奶的思念,也饱含着小爷爷的人生感慨,丰满了小爷爷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作者以设问和排比收束全文,语言富于感染力。一系列富有象征意味的典型意象的铺陈,又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作者引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意蕴”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分析可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不是“小爷爷”;而小爷爷的清风明月“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与高雅不同。故此种说法张冠李戴了。
    故选B。
    8.文中划线句子与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②都写出了野草茂盛富有生命力的特点;
    ③都寄寓作者对生命状态的思考,耐人寻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从艺术手法上,这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中“自在坦荡”分析得知,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野草荒藤”人的情态,面对变故,“我”失魂落魄;“野草荒藤”却保有它的自在坦荡,在这点上,它们是“我”的老师。从而让“我”对生命有更深刻的感悟。“野草,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长高长粗,由着自己性子来”中“由着自己性子来”赋予野草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草自由自在生长的状态。
    (2)从表达方式上,这两句都不是纯粹的写景的文句,都寄寓了作者的情感,“野草、荒藤”都寄寓了作者对生命深沉的感悟。
    (3)句中的“野草”都具有象征意味,故使这两个文句富有哲理性,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9.瓜田、清风与明月,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意象。请结合全文,探究它们的丰富内涵。(6分)
    【答案】①寄寓了小爷爷和小奶奶相守一生单纯美好的爱情;
    ②代表着小爷爷朴素简淡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③象征着小爷爷勤勉质朴本分坦荡又不失诗意的一生;
    ④代表着作者的故乡,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生命的故乡(或生命最真诚的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物象内涵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结合全文,探究“瓜田、清风与明月”这些重要意象的丰富内涵。
    (1)文章的标题为“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标题把自然界的“瓜田、清风、明月”和“小爷爷”关联起来,画面的纯净、美好,文章始终围绕着“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抒发情感的,“瓜田与清风明月”
    (2)在文章开篇,作者写道,“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圆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 这些象征意味的“瓜田、明月、干净的风”的铺陈,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3)文章第三段,作者写道:“他是瓜田的保护神,半睡半醒,日夜守护。……,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萊,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清风明月本无价,它们甘愿成为“小爷爷的下酒物”,和他一同分享这美好而简洁的生活,人与自然合二为一,让人神往。
    (4)文章第五段,作者写道,“而瓜田里的清风明月,很特别,与别处的有所不同。它们安静、本色,有着泥土的香味,与瓜田相映衬,像一篇童话。我小爷爷银白的长髯,在静夜里飘着,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产生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文章将清风明月下的瓜田比作童话,写出了画面的纯净、美好,与小爷爷白须长髯的形象相映衬,增强了小爷爷飘飘似仙的神秘感。象征着小爷爷诗意栖居大地上的惬意感。
    (5)文章第七段,作者写道,“小奶奶生前,也喜欢在瓜田里,有明月的晚上,迎着田野清风,唱歌,吹箫。尔后,拉着小爷爷的手甜甜入睡。清风明月,一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清风、明月”象征着小奶奶俊俏、勤勉、善良,与小爷爷心有灵犀。表达了小爷爷对小奶奶的思念,寄寓了小爷爷和小奶奶相守一生单纯美好的爱情。
    (6)文章第八段,作者写道,“自从离开家乡,变为游子之后,再没有遇到过如斯温馨的月光。而吹入窗子里的清风,吹拂得浑身的骨架都软酥酥的清风,也离我远去了。现在才明白,因为那是,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风”,这里的“清风明月”代表着作者对故乡深深地思念之情,同时和“那些沉睡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作对比,以及对逝去生活方式的追忆。
    (7)文章的结尾,“我曾经暗自打问:他的一生,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本分,坦荡,有信念,有追求,有爱有恨,有清风明月,和自己的瓜田,还有他那一壶老酒,和箫”作者以设问和排比收束全文,语言富于感染力。也饱含着小爷爷的人生感慨,丰满了小爷爷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又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上之初即位也,尝与群臣语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乱之后,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对曰:“不然。久安之民骄佚,骄佚则难教,经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化。譬犹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也”上深然之。封德彝非之曰:“魏征书生未识时务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征曰:“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①,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上卒从征言。贞观二年六月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征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出降②,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长公主。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上然其言,入告皇后。后叹曰:“妾亟闻陛下称重魏征,不知其故,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陛下不可不从也。”因请遣中使赍钱四百缗、绢四百匹以赐征,且语之曰:“闻公正直,乃今见之,故以相赏。公宜常秉此心,勿转移也”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浇讹:浮薄诈伪。②出降:此处指帝王之女出嫁。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魏A征B书C生D未E识F时G务H若I信J其K虚L论M必N败O国P家
    【答案】DHM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魏征是一个书生,不了解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坏。
    “魏征书生”为主谓结构,语意完整,“生”的后面应加句读,故选D;
    “若”表假设的连词,故在“若”的前面应加句读,故选H;
    “若信其虚论必败国家”为表假设的句子,“若信其虚论”为假设的条件,“必败国家”为假设所引起的结果,故“若信其虚论”与“必败国家”中间应加句读,故选M。
    故选DHM。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深,与《谏太宗十思疏》“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的“深”字含义不同。
    B.戊子,文中是指一种干支纪日法,古时还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时。
    C.矜,文中意为骄傲,与《促织》“虫翘然矜鸣”的“矜”字含义相同。
    D.故,意为原因,与《鸿门宴》“君安与项伯有故”的“故”含义相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深”,表程度,很/与“浅”相对。句意: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B.正确。
    C.正确。“矜”,均指骄傲、得意之意。句意:骄傲自大,刚愎自用/蟋蟀昂首挺立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
    D.“含义相同”错。“故”,原因/交情。句意:太宗惊奇地问她缘故/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故选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论百姓教化时,魏征认为经历过战乱的百姓容易接受教化,如同饥渴之人容易对饮食满足,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
    B.长乐公主将要出嫁时,唐太宗下令她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进谏阻止,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
    C.皇后知道魏征在长乐公主出嫁之事上的谏言后,就请求派宫中的宦官赏赐魏征财物,并勉励魏征要始终保持正直之心不要改变。
    D.魏征在朝廷上的直言进谏曾触怒过唐太宗,唐太宗下朝后也曾生气地表示要杀掉魏征,而皇后却巧妙地化解了唐太宗心中的怒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唐太宗并不同意,将这件事转告皇后,由她决定”错。原文“上然其言,入告皇后”意思是太宗认为魏征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故选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
    (2)今观其引礼义以抑人主之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
    【答案】(1)君主即使是圣明聪慧的人,仍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
    (2)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征是真正的国家重臣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虽”,即使;“受”,接受;“竭”,竭尽。
    (2)“引”,援引;“抑”,抑制;“乃”,才。
    14.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魏征在向唐太宗进谏时,每每引用历史,请结合材料概述他引用了哪些史实。(3分)
    【答案】①论及百姓教化时,援引五帝、三王不更换百姓面达到教化目的;
    ②论及隋炀帝时,他指出隋炀帝说尧舜之话,而行桀纣之事缺乏自知之明,最终国家灭亡;
    ③在长乐公主嫁妆之事上,他援引汉明帝分封自己儿子的历史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若谓古人淳朴,渐至浇讹①,则至于今日,当悉化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可知,论及百姓教化时,他援引五帝、三王不更换百姓面达到教化目的。
    ②由原文“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可知,论及隋炀帝时,他指出隋炀帝说尧舜之话,而行桀纣之事缺乏自知之明,最终国家灭亡。
    ③由原文“昔汉明帝欲封皇子,曰:‘我子岂得与先帝子比。’皆令半楚、淮阳。今资送公主倍于长主,得无异于明帝之意乎?”可知,在长乐公主嫁妆之事上,他援引汉明帝分封自己儿子的历史故事。
    参考译文:
    唐太宗刚继位时,曾经和群臣谈到民众的教化问题,太宗说:“现在天下刚遭受大乱,我担心百姓不好教化。”魏征说:“不是这样。长期享受安定生活的百姓容易骄横安逸,骄横安逸的人就难以教化,经过战乱的百姓忧愁困苦,忧愁困苦就容易教化。就像饥饿的人容易对吃的东西满足,口渴的人容易对喝的东西满足。”太宗认为他说得很对。封德彝反对说:“魏征是一个书生,不了解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使国家败坏。”魏征说:“五帝、三王都不更换百姓却能达到教化他们的目的。如果说上古人淳朴,后世渐渐变得浮薄狡诈,那么到现在,应该都成了鬼怪了,君主怎么能统治他们!”太宗最终听从了魏征的话。唐太宗贞观二年六月戊子(十三日),唐太宗对诗臣们说:“我翻阅《隋炀帝集》,看到这本书文辞深奥渊博,隋炀帝也知道肯定尧、舜,否定桀、纣,然而他做事为什么就相反了?”魏征回答说:“君主即使是圣明聪慧的人,仍应当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那么有智慧的人就会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的力量。隋炀帝依仗他出众的才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所以他嘴里说的是尧、舜说的话,而做的是桀、纣所做的事。又没有自知之明,以致国家灭亡。”太宗说:“前事不远,我们要以此为鉴。”贞观六年三月,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因为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特别怜爱她,命令有关部门给公主的嫁妆要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劝谏说:“过去汉明帝想要封皇子采邑。说:‘我的儿子怎么能与先帝的儿子相比。’令封给他儿子的领地比分给楚王、淮阳王的封地少一半。现在陛下给长乐公主的嫁妆比永嘉长公主的多一倍,这和汉明帝的想法不同了吧?”太宗认为魏征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皇后感叹道:“妾屡次听到陛下赞赏魏征,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现在看到他援引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魏征是真正的国家重臣啊,陛下不可以不听从。”于是请求派遣宫中宦官赏赐魏征四百缗钱,四百匹绢,并且对他说:“听说您很正直,今天终于见到了,所以赏赐这些财物。希望场你始终保持这份忠心,不要改变。”太宗有一次罢朝回宫,愤怒地说:“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征常在朝堂上让我难堪。”皇后听了退进内室,穿好朝服立于厅堂,太宗惊奇地问她缘故,皇后说:“妾听说君主贤明臣子就正直,现在魏征忠直,是由于隆下的贤明,妾怎能不祝贺。”太宗才高兴起来。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庭坚①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②。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①黄庭坚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被贬涪州,后移戎州(四川宜宾)安置,流徙蜀地五年余。②《古诗十九首》中有“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词开篇以“黄菊”“晓寒”点出季节、时间,同时交代了下句诗人饮酒的环境特点。
    B.“风前横笛斜吹雨”中的风雨与苏轼《定风波》“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意蕴相似。
    C.本词为宴席唱和应答之作,作者用“簪花”“倒著冠”等动作描写生动刻画了词人形象。
    D.“身健在,且加餐”化用古人诗句,词人只愿多加餐,身体康健,不愿再关心家国之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不愿再关心家国之事”错误。“身健在,且加餐”这是从反面立言,表面上只愿身体长健,眼前快乐,实际上用这种形式来宣泄心中郁结的愤懑与不平,白发暮年依然身健加餐,是诗人老而弥坚、坚韧不屈的人格体现。故选D。
    16.词人多次写到菊花,菊花与词人有何关联?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菊花的物象特征与词人的形象特征相似,是词人内在品格的物化。
    ②菊花与春夏绽放的百花不同,在秋季绽放,不同于俗;词人醉酒簪花,倒戴冠帽,歌舞清欢,举止狂放,足见其放浪不羁,不拘于俗。
    ③菊花不畏严寒,凌霜而开,傲然独立;词人于风雨中“横笛斜吹”,白发暮年依然身健加餐、冷眼看世,是不畏坎坷、老而弥坚、坚韧不屈的人格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黄菊枝头生晓寒”为景物描写,作者着意描写菊花深秋的清晨,黄菊枝头显露出了阵阵寒意,点明时间与节令,为重阳节后,突出“黄菊”在秋季晓寒时节独自绽放,不畏严寒,凌寒盛开;“醉里簪花倒著冠”,这是诗人形象描写,酒醉里倒戴帽子、摘下菊花簪在头上,这是一个自乐自娱、放浪形骸、侮世慢俗的狂士形象,表达词人不同流俗的人格品质;“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头上黄花映衬着斑斑白发,兀傲的作者就要以这副疏狂模样展示在世人面前,任他们冷眼相看。这里说的白发人牵换着黄花,明显地表示自己要有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表现了作者历经坎坷而依然故我的高姿与意志。本诗中的“菊花”作为典型的物象,与词人形象之间高度契合,是词人形象的象征,彰显了词人对世俗的侮慢,体现了词人挣脱世俗约束的高旷理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根据语境填写下列空白处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的《阿房宫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的《六国论》中说“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答司马谏议书》中以“ , ”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答案】(1)族秦者秦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3)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劫、繁、寡、名实、得矣。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陆元九是中国本土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在战乱中辗转求学,继而远渡美国,最终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他艰难曲折的足迹诉说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的 ① 。1958年,陆元九大胆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经过2个多月的实验研究,陆元九与同事研制出运载火箭结构图和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航天按照规划开展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先研究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再论证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的合理性,最后确定实施方案。他终于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惯性导航技术深植于中国,这背后离不开他“不失一分”的严谨。
    1996年2月,长征三号乙因飞行姿态出现问题导致星箭俱毁。当时76岁的陆元九勇挑重担,立刻赶到西昌发射场开展调查工作。他经过抽丝剥茧般的层层分析,最终在 ② 的线索中找到了一根小小的“金丝”——双向可控硅,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由此,陆元九提出了“99分都是不及格”的观点,这句“名言”至今在我国航天界 ③ 。他的赤子之情,奉献之功,创新之道,仁者之风,是老一代科学家的缩影,更是中国腾飞的号角。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案】①赤子之心(拳拳之心) ②千丝万缕 ③广为流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处,根据前文“最终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他艰难曲折的足迹诉说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的……”可知,陆元九是历尽千难才回到祖国来报效祖国,故应用“拳拳之心”或“赤子之心”。拳拳之心:指赤诚、挚爱、勤勉、忠谨之初心。赤子之心: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也比喻忠诚热切之心。
    ②处,根据后文“他经过抽丝剥茧般的层层分析”“线索中找到了一根小小的‘金丝’——双向可控硅”可知,是76岁的陆元九分析长征三号乙失利原因时,一步步有层次地分析,从种种密切而复杂的线索中找到了长征三号乙失利原因,故应用“千丝万缕”。千丝万缕:原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③处,根据前文“陆元九提出了‘99分都是不及格’的观点”,这句名言至今在航天界流传非常广泛,故应用“广为流传”。广为流传:一样东西流传的很广每个人都知道。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中国航天按照先研究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再论证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的合理性,最后确定实施方案的规划开展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要把长句“中国航天按照规划开展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先研究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再论证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的合理性,最后确定实施方案”改为一个长句,首先要分析句子结构,提取主干“中国航天按照规划开展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然后通过阅读可知,整个句子是按照事情的先后逻辑顺序进行阐述的,所以,在改成长句时,再把三个阶段“先研究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再论证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的合理性”“最后确定以实施方案的规划”分别作为“开展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的修饰语即可。
    故可以改为:中国航天按照先研究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再论证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的合理性,最后确定实施方案的规划开展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3分)
    【答案】
    ①构成:连用四个“之”字,偏正短语构成排比,从不同方面展示了陆元久等老一代科学家爱国、奉献、创新、仁爱的光辉形象。
    ②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表达对老一代科学家的赞颂和崇敬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他的赤子之情,奉献之功,创新之道,仁者之风,是老一代科学家的缩影,更是中国腾飞的号角”中,四个偏正短语“赤子之情”“奉献之功”“创新之道”“仁者之风”,句式结构一致,构成了排比修辞;
    这四个偏正短语,从爱国、奉献、创新、仁爱四个侧面写出了陆元九的人格魅力,写出了以陆元九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他们的精神为中国的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排比手法的表达效果:句式一致,节奏感强,给人以韵律感,增强了语势,充满了对以陆元九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 ① ,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可见,读书并不在多, ②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 ③ 。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读书有两种方法。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不仅记笔记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而且可以帮助你记忆。
    21. 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
    ②而在于选(读)得精、读得彻底(透)
    ③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前句“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下句“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说的是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的后果,据此应填: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
    ②处,“可见”表总结,前句“读书并不在多”,后面应有“而在于”,后句“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强调读书要精、要透 ,据此应填:而在于选(读)得精、读得彻底(透)。
    ③处,前文说“多读”,后文说“少读”,语境是就“多读”与“少读”辩证分析,对应“多读不能算是荣誉”,此处应填: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案】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主要是语序不当:
    一是关联词位置不当,分句主语相同,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主语“记笔记”后面;
    二是分句语序不当,作为递进分句,“帮助你记忆”是记笔记的首要直接作用,应放在前面,改为“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家乡的早餐,带着泥点儿的菜叶,堆成山的落花生,挂满枝头的红苹果……还有醇厚的乡音,浓浓的人情,淳朴的乡风……家乡的味道,总有许多难以割舍的记忆。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又是一年槐花香
    窗外,槐树葱郁,白色的槐花含苞待放,从远处望去,在绿叶中星星点点,闪烁着娇嫩的光芒。
    缕缕清香飘过,沁人心脾。今天无事,坐在窗前,得以静静的去领略它的美丽,此刻才知,自己的生命中早已弥漫了它淡淡的清香——细微而又悠扬。
    幼时,家的北院长满了高大的槐树,它们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那龟裂粗糙的树干,因为不用固定,秋千的系绳也会挂的牢牢的。哥哥总是费力的爬到高处,用很粗的麻绳在两棵树之间为拴上秋千,每天放学,我总是和哥哥荡上一阵秋千,他推我,我推他,当时觉得秋千荡得好高好高,就是一点都不害怕。这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母亲的唠叨、丢铅笔的烦恼都随着风飘散,笑声充盈小院,心也随着它飘向远方。
    最美的,要数槐花开放的日子,一串串、一团团,白色的小花抢了绿叶的风头,自豪地在暖暖的春风中飘洒着诱人的清香,钟情于它,在于它的摇曳;在于它的芬芳,更在于它那脆脆甜甜的花心可以带给我清爽。妈妈说,吃了槐花鼻子会流血,可我总是不相信,背着她,带着恐惧也会将它放在嘴里品尝,甚至,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摸一下鼻子,看是否已是狼狈异常,可每次,我都会安然无恙。
    我也很喜欢把哥哥费力从树上拧下来的槐花成串的扎成一把儿,放在自己的枕边,去独享它的清香,虽然妈妈一次次将它扔掉,说白花不吉祥。槐花飘落,最让妈妈头疼,它似乎理不完,扫不败。可对于我则不然,我总是故意的将落花踩在脚下,软绵绵,无声无息。有时,我也会扫出一块光滑的圆场地,坐在槐花上与同学下四子棋,插五福,它似坐垫,又似忠实的朋友,静静的陪着我,守着我——
    慢慢长大,槐花却离我远了许多,学习忙碌疏远了它,槐树就在教室北侧,围绕身边,自己似乎却成了理智的过客,它也总是在不经意间静静的开过,我已不会再将它放进嘴里,也不会再和哥哥一起绑个钩子去拧槐花了,更不会坐在上面尽情的嬉戏玩耍,也只有在不经意间去体味一下它飘散的清香了。我们慢慢长大,所喜好的事物已不再那样亲切、自然,不再那样物我合一,不再那么亲切,难道这就是长大,这就是成熟吗?
    又是一年槐花飘香的日子,今天,槐花的香味再次把我的记忆唤醒,原来它与我的记忆已交融成一杯美酒——醇美、香甜,静静的在我的体内流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围绕“记忆”展开,启发我们回忆,“家乡的早餐,带着泥点儿的菜叶,堆成山的落花生,挂满枝头的红苹果……还有醇厚的乡音,浓浓的人情,淳朴的乡风……家乡的味道”以前生活中普通的事物,现在想来,却寄寓这我们过去的记忆,饱蕴着我们对家乡浓浓的深情。家乡是养育我们的地方,写家乡记忆的内容有很多:早餐、菜叶、落花生、小院里的红山楂、山、水、人、事……皆可入文。行文要状家乡风物、忆家乡故事,写家乡父老,抒家乡真情等。纵观材料,关键词是“家乡”和“记忆”,这求我们写关于家乡记忆中的情感故事,表达对家乡的独特感受。
    写作指导:题干要求写成记叙文,记叙文的写作应以叙事为主;行文中,可以以一种事物为线索,写关于这一种事物的几件小事,如以“落花生”为线索,串联起种花生、为花生除草、刨花生、拾花生等情节,使行文结构严谨,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特有情感。行文中要加入适当的细节描写,如加入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来描写刨花生时的劳累,以生动的细节增加文章的魅力。
    立意:
    1.难忘落花生。
    2.家乡美味让我难忘。
    3.又是一年槐花香。

    相关试卷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3月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3月考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3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3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3月考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3月考语文试卷+,文件包含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3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年级3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