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3(安徽专用)(Word版附解析)
展开生物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九省联考安徽生物学试卷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合理设置试题情境,突出关键能力特别是生物学实验能力的考查。试卷总体稳定的基础上着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和新高考的指向。
以实验考查为例,强化实验考查是本卷的重要着力点。实验能力考查的试题情境既有课标建议开展的科研实践,也有对科学研究案例的分析。
2024安徽地区高考选择题 常用坐标曲线类,更加注重试题情境,试题常设置陌生、繁琐的材料信息,更加强调考查考生分析问题、提取信息,识图的能力。考生可“依文构图”将冗长的文字信息转化成流程图、模型图等形式,化繁为简,有助于快速解题。试题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人类生存环境和人体健康创设情境,把课标要求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具体真实世界联系起来,考查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必备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
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云南人早餐的标配,就是一碗热腾腾的小锅米线。猪骨熬制的米线汤,香气扑鼻,吃上一口,汤的醇厚与米线的筋道融为一体,再吃上一块鲜肉,回味无穷。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猪肉中的蛋白质在高温加热的过程中肽键断开使其结构松散,利于人体消化
B. 汤中的猪油大多含有饱和脂防酸,室温时呈固态
C. 米线中富含的植物多糖必须经过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
D. 胆固醇在人体中参与血液中脂质运输,如果过多摄入可能会造成血管堵塞
【答案】A
【解析】
【分析】脂肪酸的“骨架”是一条由碳原子组成的长链。碳原子通过共价键与其他原子结合。如果长链上的每个碳原子与相邻的碳原子以单键连接,那么该碳原子就可以连接2个氢原子,这个碳原子就是饱和的,这样形成的脂肪酸称为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的熔点较高,容易凝固。如果长链中存在双键,那么碳原子连接的氢原子数目就不能达到饱和,这样形成的脂肪酸就是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较低,不容易凝固。
【详解】A、牛肉中的蛋白质在高温加热的过程中空间结构改变而变性,其结构松散,利于人体消化,但肽键没有断开,A错误;
B、面汤中的猪油属于动物脂肪,动物脂肪大多含有饱和脂防酸,室温时呈固态,B正确;
C、多糖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米线中富含的植物多糖,必须经过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C正确;
D、胆固醇可构成动物细胞膜,也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如果过多摄入可能会造成血管堵塞,D正确。
故选A。
2、胃酸可杀灭随食物进入消化道的细菌并激活胃蛋白酶原,其分泌过程如图所示。胃壁细胞通过靠近胃腔的细胞膜上的质子泵和Cl﹣通道分别将H﹢和Cl﹣排入胃腔,形成盐酸。抑酸药物PPIS在酸性环境中被激活后,能够与图示质子泵结合使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K﹢和Cl﹣进出胃壁细胞的方式相同
B. 图中H﹢通过质子泵进入胃腔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C. 长期服用PPIS可避免机体出现消化道细菌感染
D. 可通过竞争性地结合质子泵上的K﹢结合位点来开发新型抑酸药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Cl-通过Cl-通道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K+通过K+通道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运输方式也为协助扩散;质子泵水解ATP将K+运进细胞和H+运出细胞,K+进细胞和H+出胃壁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详解】A、K+通过K+通道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方式为协助扩散,质子泵水解ATP将K+运进细胞,方式为主动运输,A错误;
B、质子泵水解ATP将H+运到胃腔,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
C、抑酸药物PPIS在酸性环境中被激活后,能够与图示质子泵结合使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H+从胃壁细胞运出到胃腔减少,胃腔pH升高,无法杀灭随食物进入消化道的细菌,可能造成消化道细菌感染,C错误;
D、竞争性地结合质子泵上的K+结合位点使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使胃腔中的H+减少来开发新型抑酸药物,D正确。
故选D。
3、 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端粒DNA序列随着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逐渐缩短后,端粒内侧正常基因的DNA序列会受损伤,导致细胞衰老。端粒酶能以自身RNA为模板修复端粒,其活性在正常细胞中被抑制,在肿瘤细胞中被激活。研究芪莲舒痞颗粒(QLSP)对胃炎模型鼠胃黏膜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端粒严重缩短后,可能引起细胞核体积变小、染色质收缩
B. 同正常鼠相比胃炎模型鼠的黏膜细胞更易癌变,较高浓度的QLSP使端粒酶活性降低
C. 端粒酶的功能类似于逆转录酶,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可能与端粒酶的低活性有关
D 大肠杆菌端粒随分裂次数增加逐渐缩短,增殖能力减弱
【答案】B
【解析】
【分析】端粒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可见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实质上是一重复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细胞分裂一次,DNA每次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所以端粒其长度反映细胞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有丝分裂钟”。
【详解】A、端粒严重缩短后,导致细胞衰老,可能引起细胞核体积变大、染色质收缩,A错误;
B、由柱形图可知,胃炎模型鼠的黏膜细胞端粒酶阴性最少,黏膜细胞最易癌变,较高浓度的QLSP端粒酶阴性较低,说明使端粒酶活性降低,B正确;
C、端粒酶的功能类似于逆转录酶,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可能与端粒酶活性增加有关C错误;
D、端粒是线状染色体末端的一小段DNA-蛋白质复合体,而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所以没有端粒,D错误。
故选B。
4、使酶活性下降或丧失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酶的抑制剂主要有两种类型:可逆性抑制剂(与酶可逆结合,酶的活性能恢复)和不可逆性抑制剂(与酶不可逆结合,酶的活性不能恢复)。为探究甲、乙两种小分子抑制剂对酶的抑制作用类型,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各组实验中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下列对该实验的评价,不合理的是( )
第一组:甲溶液+酶溶液→放置一段时间→测酶活性→透析处理一段时间→测酶活性;
第二组:乙溶液+酶溶液→放置一段时间→测酶活性→透析处理一段时间→测酶活性;
A. 该上述两组实验有四种可能的预期实验结果与结论
B. 实验中酶活性可用一定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率表示
C. 实验成功的前提是物质甲和乙能够自由通过透析袋
D. 第一组和第二组实验通过相互对照可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D
【解析】
【分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酶在细胞外也可以起作用。
【详解】A、实验结果可能有,①甲、乙均为可逆抑制剂;②甲、乙均为不可逆抑制剂;③:甲为可逆抑制剂,乙为不可逆抑制剂;④甲为不可逆抑制剂,乙为可逆抑制剂,A正确;
B、酶的活性可用一定条件下酶促反应的速率表示,酶活性越强反应速率越大,B正确;
C、可逆性抑制剂可以通过透析袋,不可逆性抑制剂与酶结合不可逆,不能透析出抑制剂,抑制剂量不能降低,酶活性不能恢复,故透析袋处理不能恢复不可逆抑制剂处理过的酶的活性,所以实验成功的前提是物质甲和乙能够自由通过透析袋,C正确;
D、该实验是透析前后对照得出结论,D错误。
故选D。
5、间期染色质按其形态特征、活性状态和染色性能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异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一些低等真核生物在发育早期的卵裂阶段,只有一个子细胞保留完整基因组而成为下一代的生殖细胞,其他的子细胞均将异染色质片断删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被删除的异染色质上的基因对未被删除的基因表达没有影响
B. 下一代生殖细胞在分裂间期依然存在着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C. 一些低等真核生物细胞含有与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功能类似的物质
D. 异染色质的紧密压缩导致其中基因完成复制和表达的难度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异染色质分为结构异染色质和功能异染色质两种类型。结构异染色质是指各类细胞在整个细胞周期内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多定位于着丝粒区、端粒区,含有大量高度重复顺序的脱氧核糖核酸。功能异染色质只在一定细胞类型或在生物一定发育阶段凝集,如雌性哺乳动物含一对X染色体,其中一条始终是常染色质,但另一条在胚胎发育的第16~18天变为凝集状态的异染色质,该条凝集的X染色体在间期形成染色深的颗粒,称为巴氏小体。一些低等真核生物在发育早期的卵裂阶段,只有一个子细胞保留完整基因组而成为下一代的生殖细胞,其他的子细胞均将异染色质片断删除。
【详解】A、异染色质被凝集或删除,其上携带的基因被沉默或被删除,如被删除的是显性基因,其等位的隐性基因就表达,A错误;
B、低等真核生物在发育早期的卵裂阶段,只有一个子细胞保留完整基因组而成为下一代的生殖细胞,下一代生殖细胞在分裂间期依然存在着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B正确;
C、只有一个子细胞保留完整基因组而成为下一代的生殖细胞,其他的子细胞均将异染色质片断删除,异染色质删除的过程需要切除DNA片段,需要限制性内切核酸酶,C正确;
D、异染色质纤维折叠压缩程度高,处于聚缩状态,使得DNA复制和转录的难度增大,因为复制和转录时都需要解螺旋,D正确。
故选A。
【点睛】关键是理解异染色质聚缩,会影响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另外,需要理解,异染色质删除需要酶的参与。
6、第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又叫双脱氧链终止法,它以DNA合成反应为基础,反应体系中需加入ddNTP(有ddATP、ddGTP、ddCTP、ddTTP4种)。下图是该技术的测序原理和某待测DNA序列的电泳图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反应体系中加入ddNTP的作用是使DNA复制停止
B. 待分离DNA片段有可解离的基团,在电场中会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
C. 需根据待分离DNA片段的大小用电泳缓冲液配置琼脂糖溶液浓度
D. 待测DNA的碱基序列是3'-GACTGCCA-5'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检测是指通过检测生物体中的DNA序列,以了解生物体基因状况的技术手段。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是DNA测序的基本方法,其原理是:核酸模板在核酸聚合酶、带有3′-OH末端的单链核苷酸引物、四种dNTP存在的条件下复制或转录时,如果在反应系统中分别引入单一种类的ddNTP(即2、3双脱氧核苷三磷酸,在脱氧核糖的3′位置缺少一个羟基,故不能同后续的dNTP形成磷酸二酯键),只要ddNTP掺入链端,该链就停止延长,末端掺入dNTP的片段可继续延长。
【详解】A、由于ddNTP没有3′-OH末端,则反应体系中加入ddNTP,作用是使DNA复制停止,A正确;
B、待分离DNA片段带有负电荷,在电场中会向正极移动,B错误;
C、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等有关,所以需根据待分离DNA片段的大小用电泳缓冲液配置琼脂糖溶液浓度,C正确;
D、根据电泳图谱,由左到右读出待测DNA的碱基序列是3'-GACTGCCA-5',D正确。
故选B。
7、下图M、N为果蝇某精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中M为正常染色体,N中发生了结构变异,A、B、C,D、E表示基因。该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缠绕并交换相应的片段,导致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形成了如图所示的染色体桥,染色体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机断裂,其他的分裂过程正常进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M、N联会时发生交换的位点在基因B/B和C/C之间
B. 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会减少
C. 仅考虑B基因,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后可形成基因型为BB的精子
D. 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含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占1/2
【答案】A
【解析】
【分析】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
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左图中m为正常染色体,n发生了倒位;右图中发生了交叉互换且染色体片段缺失。
【详解】A、根据图中染色体桥的结构,AB是白色,CDA是黑色的,所以可以推测发生交换的位置在基因B/B和C/C之间,A正确;
B、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桥会发生断裂,所以形成的精子中染色体发生缺失,但染色体数目不会减少,B错误;
C、如果仅考虑B基因,该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初级精母细胞只有1个B基因,所以形成的精子中不会出现BB的精子,会出现一个精子中缺少B基因的现象,C错误;
D、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其中只有一个含与M染色体相同的正常染色体,即ABCDE,其余三个均为含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即含异常染色体的精子占3/4,D错误。
故选A。
8、某研究小组利用果蝇进行了如下实验,将同一品系果蝇随机分为甲乙两组,两组果蝇在不同条件下培养。经过若干代培养后,两组果蝇体色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区别,甲组颜色较浅,乙组颜色较深。研究者从两组果蝇中随机取一部分混合培养,发现混合组果蝇有比较明显的同体色交配偏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果蝇体色的改变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B. 以上事实不能说明甲乙两组果蝇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
C. 混合组果蝇的同体色交配偏好,可能与突变和基因重组有关
D. 不同条件诱导果蝇产生了定向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进化,即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果蝇体色的改变是由于不同的培养条件,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
B、混合组果蝇有比较明显的同体色交配偏好,但没有证据表明两者无法产生可育后代,B正确;
C、由题意可知,两组果蝇发生了进化,结合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可知两组果蝇的同体色交配偏好可能与突变和基因重组有关,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错误。
故选D。
9、肾上腺分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两部分,其中肾上腺皮质能分泌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盐皮质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盐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减少,则表现出血钠降低现象
B. 盐皮质激素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共同调节水盐平衡
C. 在调节血糖方面,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具有协同作用
D. 激素调节是指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蛋白质进行的调节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肾上腺髓质能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肝糖原分解,从而升高血糖;盐皮质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作用,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从而升高血糖;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详解】A、盐皮质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作用,可使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增大,所以当盐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减少时,表现出血钠降低,A正确;
B、盐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而保留水,并排泄钾,它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B正确;
C、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在调节血糖时表现为协同作用,C正确;
D、激素的化学本质不一定是蛋白质,如性激素为固醇类物质,D错误。
故选D。
10、季节性流感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两类特异性记忆B细胞(bmem),从而在季节性流感病毒来袭时产生更强烈的免疫效应。两类bmem由于受到分布于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内转录因子的调控,在转录和表观遗传水平上表现出显著不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当季节性流感病毒来袭时,已注射疫苗的人体内bmem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
B. 比较疫苗注射后人体内B细胞与两类bmem内DNA碱基序列上的差异,可判断表观遗传对bmem的影响
C. 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D. 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季节性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答案】B
【解析】
【分析】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
【详解】A、二次免疫时,记忆B细胞可大量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浆细胞进而产生大量的抗体,A正确;
B、表观遗传不影响碱基的序列,比较疫苗注射后人体内B细胞与两类bmem内DNA碱基序列上的差异,不能判断表观遗传对bmem的影响,B错误;
C、 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C正确;
D、细胞毒性T细胞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季节性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D正确。
故选B。
11、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家通过分析大熊猫的粪便,查明该地区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为66只,其中雄性35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对野生大熊猫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宜采用标记重捕法
B. 不同大熊猫粪便检测结果不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物种多样性
C. 通过对采集的粪便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大熊猫生态位的相关信息
D. 根据调查数据可以推知,大熊猫是该自然保护区内优势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逐个计数,但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困难,需要采用估算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详解】A、野生大熊猫数量较少,且其体型较大,调查分布范围小、数量少、个体较大的种群的密度时,可采用逐个计数法,不适合用标记重捕法,A错误;
B、该地区的大熊猫为同一种群,不同大熊猫粪便检测结果不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多样性,B错误;
C、通过对采集的粪便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饮食特点 ,进而得知大熊猫生态位的相关信息,C正确;
D、该调查结果无法得出大熊猫是该自然保护区内优势种,D错误。
故选C。
12、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是全球各国的责任。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整体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减少氟利昂排放来治理酸雨问题
B. 增大人们食物中的素食的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态足迹
C. 通过对保护对象建立繁育中心进行就地保护
D. 园林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详解】A、酸雨主要是工业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含硫氧化物和含氮氧化物,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能够有效防治酸雨,通过减少氟利昂的排放是防治臭氧层破坏的措施,A错误;
B、吃素食与吃肉食相比,能降低人的营养级,减少能量的损耗,故增大人们食物中的素食的比例,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态足迹,B正确;
C、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属于易地保护,因此通过对保护对象建立繁育中心进行易地保护,C错误;
D、园林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D错误。
故选B。
13、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的表述,正确的说法是( )
A. 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乙醇的作用是提取和分离色素
B. 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可通过是否产生CO2来判断
C.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可选择马蛔虫的受精卵作为实验材料
D. 赫尔希和蔡斯用对比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1、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
2、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可以产生二氧化碳,不能用来判断呼吸方式。
3、观察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常用马蛔虫的精母细胞,受精卵只能进行有丝分裂。
4、赫尔希和蔡斯进行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无水乙醇的作用是溶解(提取)色素,可用层析液分离色素,A错误;
B、酵母菌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都可以产生二氧化碳,不能用来判断呼吸方式,B错误;
C、马蛔虫的受精卵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不能用作“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材料,观察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常用马蛔虫的精母细胞,C错误;
D、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T2噬菌体DNA和蛋白质,通过对比两组实验结果,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正确。
故选D。
14、格瓦斯是一种酸甜可口的低度酒精饮料,以俄式大面包、酒花和麦芽糖为基质,经糖化多菌株混合后通过传统发酵加工而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糖化过程应有淀粉酶催化
B. “多菌株”中应含有酵母菌
C. 发酵时加入了乳酸菌,导致格瓦斯含醋酸
D. 格瓦斯饮料开盖后,要及时饮用不能久放
【答案】C
【解析】
【分析】酒精发酵涉及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其新陈代谢的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较适宜的发酵温度为18~30℃。在无氧的环境中酵母菌把糖类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乳酸发酵涉及的微生物主要是乳酸菌,在无氧环境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详解】A、糖化过程指的是淀粉酶催化淀粉生成可供发酵使用的可溶性糖的过程,A正确;
B、由题干可知,格瓦斯饮料含有酒精,说明在其发酵过程中应该由酵母菌酒精发酵的过程,因此“多菌株”中应含有酵母菌,B正确;
C、乳酸菌发酵产物为乳酸,不是醋酸,因此格瓦斯含有乳酸,C错误;
D、格瓦斯饮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开盖后,要及时饮用不能久放,否则容易滋生杂菌,D正确。
故选C。
15、“中国航天文创”于2021年七夕节前1秒内销售200支“手指植物”——太空玫瑰。这些玫瑰花朵直径与大拇指宽度相当,能在玻璃瓶中生长三四个月之久,最初的种子搭载神舟四号飞船进入太空,返回地球后经过多年的选育,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等技术培育而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太空中的宇宙射线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等因素,可诱发种子发生基因突变
B. 在“接种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生根→诱导生芽”的过程中需要更换2次培养基
C. 白菜(2n=20)和甘蓝(2n=18)体细胞杂交后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白菜-甘蓝”是一个新物种
D. 一般来说,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也容易进行组织培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
【详解】A、种子在宇宙辐射、微重力及弱地磁场等因素的诱导下可诱发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人们把有益的变异加以选择,选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新品种,A正确;
B、植物组织培养中需要更新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以及植物激素的比例,从而满足植物组织不同阶段的发育需求,诱导形成愈伤组织、诱导生根的培养基和诱导生芽的培养基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接种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生根→诱导生芽”的过程中需要更换3次培养基,B错误;
C、白菜(2n=20)和甘蓝(2n=18)体细胞杂交后经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白菜-甘蓝”与原来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能通过有性生殖产生可育后代,是一个新物种,C正确;
D、一般来说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其全能性较高,也容易进行组织培养,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55分。
16、玉米籽粒形成期,叶片光合速率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为探究高温对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研究人员将籽粒形成期的玉米植株随机分为高温组(37℃)和常温组(31℃),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据表分析相关问题。
注:①气孔导度:气孔的张开程度;②CAT:抗氧化酶,可消除细胞中各种氧化反应产生的过氧化物,减少细胞中的自由基的含量。
(1)某同学认为高温组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是气孔导度降低,导致光合作用所需CO2减少,进而限制了暗反应,降低了光合速率。据表分析他的观点 (填“合理”或“不合理”),依据是 。
(2)研究者对两组玉米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图。
据图可知,高温条件对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是 。
(3)综合以上结果,解释高温条件下叶片光合速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① ;② 。
【答案】(1) 不合理 高温组胞间CO2浓度高于常温组
(2)高温处理加速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处理时间越长降幅越大
(3) 玉米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吸收的光能减少,影响光反应速率,降低光合速率 CAT活性降低,过氧化物含量增加,自由基含量增加,破坏类囊体膜结构,光反应转化的光能/吸收的光能降低。
【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光反应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生成,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等。
【详解】(1)二氧化碳是暗反应的原料,据表分析可知,高温组胞间CO2浓度高于常温组,故某同学认为高温组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是气孔导度降低,导致光合作用所需CO2减少,进而限制了暗反应,该观点是不合理的。
(2)据图可知,与常温组相比,高温组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说明高温条件对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是:高温处理加速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处理时间越长降幅越大。
(3)叶绿素可吸收光能,参与光反应过程,叶绿素位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且CAT是抗氧化酶,可消除细胞中各种氧化反应产生的过氧化物,减少细胞中的自由基的含量,综合以上结果,高温条件下叶片光合速率较低的原因可能是:玉米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吸收的光能减少,影响光反应速率,降低光合速率;CAT活性降低,过氧化物含量增加,自由基含量增加,破坏类囊体膜结构,光反应转化的光能/吸收的光能降低。
17、自然池塘和人工鱼塘属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它们都具有下图所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回答以下问题:
注:碎屑表示生物体的碎片、残骸、排泄物和它们的分解产物,同时混有微生物。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和 。
(2)据图分析,若在自然池塘生态系统中,①代表的主要生理过程为 ,②表示的能量形式为 ,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而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人工鱼塘生态系统,应给予 的投入,以保证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3)两种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都是以 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的。结合图示简要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
(4)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为了更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依据生态学知识采取了不同措施:植食性草鱼鱼塘中需要监测并及时清理凶猛的肉食性黑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 ;人们开发了一种池塘立体生态养殖模式:水体的上层主要是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鲢鱼,中层主要是以水生植物为食的草鱼,底层主要是以软体动物为食的青鱼,从群落的角度分析这种养殖方式的优点是:鱼类的立体放养使池塘群落具有 ,充分利用了池塘水体的空间等资源。
【答案】(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
(2) 光合作用 热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相应的物质和能量
(3) CO2 物质作为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作为物质循环的动力
(4) 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合理的垂直结构
【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①为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②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由图可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由于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少,生态系统的结构比较简单,难以依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维持稳定,因此应给予相应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3)碳循环中,碳元素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进行。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4)植食性草鱼鱼塘中需要监测并及时清理凶猛的肉食性黑鱼,减少了能量向凶猛的肉食性黑鱼内的流动,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水体的上层主要是以浮游植物为食物的鲢鱼,中层主要是以水生植物为食的草鱼,底层主要是以软体动物为食的青鱼,这利用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充分利用了池塘水体的空间等资源。
18、在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称为光周期。光周期对花诱导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短日照植物苍耳的临界日长为15.5h(光照时间大于15.5h不能成花)。苍耳植株A~C在处理前均生长在16h光照和8h黑暗(16L-8D)的环境中,然后用一个光诱导周期(15L-9D)处理,最后再放回(16L-8D)的环境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一段时间后,观察植株是否开花。苍耳植株D~F用(16L-8D)处理,植株F叶虽全部保留但有一片叶用一个光诱导周期(15L-9D)处理,结果显示植株A、C和F都能开花。请回答下列问题:
(1)植物可以通过光受体如________接受光信号,该类物质分布在________。光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机制是在受到光照射时,光受体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________,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2)A组植株开花,而B组植株不开花,说明________。引起植物开花的适宜光诱导周期处理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继续到花的分化为止,理由是________。
(3)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________共同完成的。
【答案】(1) ①. 光敏色素 ②. 植物的各个部位 ③. 特定基因的表达
(2) ①. 接受光周期信号刺激的部位是叶片 ②. 不需要 ③. 叶片接受光刺激后,可能产生了运输到茎尖端开花的刺激物,能持续起作用
(3)激素调节和基因表达调控和环境因素调节
【解析】
【分析】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小问1详解】
对于植物而言,光敏色素是一种接受光信号的分子,能够作为光受体接受光信号;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细胞中比较丰富;在吸收红光和远红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小问2详解】
据图分析可知,A组有叶片,经过一个光诱导周期处理后能开花,而B组无叶片,经过一个光诱导处理后不能开花,据此可知,接受光周期信号刺激的部位是叶片;用一个光诱导周期(15L-9D)处理,最后再放回(16L-8D)的环境中,AC组均能开花,故引起植物开花的适宜光诱导周期处理不需要继续到花的分化为止。推测可能是叶片接受光刺激后,可能产生了运输到茎尖端开花的刺激物,从而诱导开花,该刺激物可能会持续发挥作用。
【小问3详解】
植物的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
19、猪瘟病毒能与猪细胞膜上的LamR受体蛋白结合,进而侵入细胞引起猪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LamR受体蛋白基因,使LamR受体蛋白不能与猪瘟病毒正常结合,但不影响其生理功能,从而培育出抗猪瘟病毒猪。该技术主要由Cas9蛋白与向导RNA的复合物共同完成(如图1所示),其中向导RNA可识别LamR基因中的特定序列。
(1)图1中向导RNA与LamR基因按照 原则特异性结合,Cas9蛋白切割LamR基因作用的化学键为 。DNA双链断裂后,再通过随机增添、删除或替换部分碱基对,从而实现对LamR基因改造。实验发现,CRISRP/Cas9基因编辑技术有时存在编辑对象出错而造成“脱靶”,向导RNA的序列越短脱靶率越高。试分析脱靶最可能的原因 。
(2)将改造好的LamR基因进行PCR扩增,由于LamR基因两端没有限制酶识别序列,为了保证LamR基因能正确插入质粒(如图2)中,需要在两种引物的5’端分别添加 限制酶的识别序列。至少扩增 次即可出现两端带上限制酶识别序列的LamR基因。
(3)构建好基因表达载体后,可用 方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到猪受精卵中。请写出从个体水平检测抗猪瘟病毒猪培育成功的方法 。
【答案】(1) 碱基互补配对 磷酸二酯键 非基因编辑对象也可能含有与向导RNA配对的碱基序列,造成向导RNA选错对象与之错误结合而脱靶
(2) EcRI、PstI 3/三
(3) 显微注射 接种猪瘟病毒,不患病则培育成功
【分析】1、通过分析基因编辑的原理,可以发现是sgRNA的作用是引导Cas9蛋白到达特定的DNA位点,所以sgRNA与特定位点的DNA序列能够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准确配对。再结合图画,可以发现Cas9蛋白的作用可以切割DNA。2、等位基因是指同源染色体上相同的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3、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获取目的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详解】(1)根据基因编辑的原理和图画所示过程,向导RNA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准确地识别并结合到DNA的特定位点,从而引导Cas9蛋白到达准确位置进行DNA的切割,其作用的化学键为磷酸二酯键。;两者合起来的作用类似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都能准确识别DNA特定序列并进行切割;非基因编辑对象也可能含有与向导RNA配对的碱基序列,造成向导RNA选错对象与之错误结合而脱靶。
(2)需要在两种引物的5’端分别添加EcRI、PstI,这样可以插入到青霉素抗性基因中,便于后续的筛选;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第一次复制完的DNA是含有一种酶切位点的一条链、完整的另一条链,第二次复制完的DNA可出现两端分别带有两种限制性酶切位点的不等长DNA片段,第3次复制完可出现两端带上限制酶识别序列的LamR基因。
(3)常用显微注射法将重组质粒注入到动物受精卵中;从个体水平检测抗猪瘟病毒猪培育是否成功,可以接种猪瘟病毒,不患病则培育成功。
20、黑腹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和a控制,红眼和白眼是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和b控制。黑腹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偶然出现的XXY个体为雌性可育。现有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X、Y染色体同源区段):
(1)根据实验①与实验②的结果可知,控制果蝇翅型和眼色的这两对等位基因之间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理由是 。
(2)实验②F1中出现了1只例外的白眼雌果蝇,研究人员提出两种假说:
假说一:该蝇是父本发生了 产生Xb的配子导致的。
假说二:该蝇是 (选填“父本”或“母本”),在减数分裂 (选填“I”或“Ⅱ”或“I或Ⅱ”)过程中X染色体未正常分离产生了染色体数目异常的配子导致的。
(3)已知果蝇存在三条性染色体时,联会配对的两条性染色体会正常分离,而未发生配对的另一条性染色体随机移向任意一极。若假说二成立,则该例外的白眼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有哪些?(不考虑翅型基因) 。
【答案】(1) 是(遵循) 由实验①与实验②结果可判断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2) 基因突变 母本 I或Ⅱ
(3)Xb、Y、XbY、XbXb
【分析】题意分析,实验①和②互为正交和反交,实验①残翅和长翅杂交,子代全为长翅,说明长翅为显性,实验①红眼和白眼杂交,F1全为红眼,说明红眼为显性。实验①和实验②F1雌雄个体的翅型与性别无关,说明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由实验②F1雌性均红眼,雄性全为白眼可眼色遗传与性别有关,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因此实验①中P为残翅红眼雌果蝇(aaXBXB)×长翅白眼雄果蝇(AAXbY),F1为AaXBY(长翅红眼♂)、AaXBXb(长翅红眼♀)。实验②中P为残翅红眼雄果蝇(aaXBY)×长翅白眼雌果蝇(AAXbXb),正常情况下F1分别为AaXbY(长翅白眼♂)、AaXBXb(长翅红眼♀)。
【详解】(1)实验①与实验②是正反交实验,实验①与实验②子代均为长翅,可判断控制翅型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实验①子代均为红眼,实验②子代雌性均为红眼,雄性均为白眼,可判断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实验②F1中出现了1只例外的白眼雌果蝇(XbXb或XbXbY),研究人员提出两种假说:假说一:父本发生基因突变产生Xb的精子,与母本产生的Xb的卵细胞结合,产生XbXb的后代。假说二:母本在减数分裂I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或减数分裂Ⅱ姐妹染色单体未正常分离,导致产生了的XbXb卵细胞,与父本产生的Y精子结合,产生XbXbY的后代。
(3)当两条X染色体配对,彼此分离,Y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则产生的配子是Xb和XbY。当其中一条X与Y染色体配对,彼此分离,另一条X染色体随机移向一极,则产生的配子是Xb和XbY或XbXb和Y。
净光合速率(μml·m-2·s-1)
气孔导度(ml·m-2·s-1)
胞间CO2浓度(μml·ml-1)
CAT活性(U·g-1FW·min-1)
光反应转化的光能/吸收的光能
常温组
24.3
570
152
65
0.84
高温组
12.7
403
259
47
0.72
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4(浙江专用)(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4(浙江专用)(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4浙江专用Word版含解析docx、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4浙江专用考试版docx、2024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04浙江专用参考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信息必刷卷05-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福建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信息必刷卷05-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福建卷)(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信息必刷卷04-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福建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信息必刷卷04-2023年高考生物考前信息必刷卷(福建卷)(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