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新教材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9交通运输与国家发展战略课件
展开核心考点一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
1.交通运输线的建设(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
(2)交通线区位分析的一般思路。
3.交通运输对区域的影响
析方法 解答交通运输布局类题目,关键是要抓住和明确以下几点。
(2021·全国乙卷)陆港是指在海港以外地区建设的、代表海港行使报关、报检等功能的物流中心。按其离海港距离可分为近海陆港(小于100千米)、远海陆港(一般500千米以上)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建设陆港使海港( )①扩大承载规模 ②缓解用地紧张 ③增加用地成本 ④提高设备水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与近海陆港相比,远海陆港更能使海港( )A.缓解交通拥堵B.提高通关效率C.拓展腹地范围D.减少环境污染(3)以下产业中,更宜依托远海陆港发展的是( )A.服务外包产业B.高科技产业C.资源加工产业D.前瞻性产业
思维流程第(1)题:
二十四道拐是地名,也是一段二十四道弯的公路,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城南郊1千米处。该公路在倾角约60°的斜坡上呈“S”形依山势而建,全程约4千米,是理想的山区公路汽车爬坡比赛赛场。据此完成1~3题。
1.二十四道拐是理想的山区公路汽车爬坡比赛赛场,其原因主要是( )A.路面湿润光滑,易发生驾驶事故B.“S”形弯道多,比赛观赏性强C.道路弯弯曲曲,驾驶刺激性较强D.道路弯多坡陡,对驾驶技术要求高2.该公路在60°的斜坡上呈“S”形依山势而建的根本原因是( )A.该地地势起伏大,缺乏坡度小的缓坡B.该地地形闭塞,无运输量较大的铁路C.保障当地居民出行及货运安全D.延长公路里程3.为保障车辆行驶安全,在山林“S”形弯道上设置转弯镜,合理的是( )A.外弯道处设置凸面镜B.外弯道处设置凹面镜C.内弯道处设置凹面镜D.内弯道处设置凸面镜答案:1.D 2.A 3.A
解析:第1题,二十四道拐作为公路爬坡比赛赛场主要是因为道路多陡坡,并且弯道对驾驶技术要求较高。故选D项。第2题,该地区山地坡度大,修建“S”形公路可以减小道路坡度,方便车辆行驶;地形闭塞,无运输量较大的铁路与修建“S”形道路无关;修建隧道也可以保障当地居民出行及货运安全;延长公路里程只是结果,不是原因。第3题,凸面镜主要是解决地形通视障碍问题,用来观察看不到的视野盲区,为了弯道两方向的来车都能看见对面道路情况,根据镜面反射的原理,应在弯道外侧(山路拐弯的外侧,类似河流凹岸处)设置凸面镜,扩大司机视野,保障汽车行车安全,故选A项。
杭黄高铁被称为杭州到黄山最美高铁。读杭黄高铁图,完成4~5题。
4.影响杭黄高铁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自然条件B.科学技术C.国家政策D.社会经济5.关杭黄高铁建设的经济意义,叙述正确是( )A.极大地缩短了两地间的时空距离B.提升了杭州城市等级和辐射范围C.促进了沿线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D.缓解了沿线地区客货运输的压力答案:4.D 5.C
解析:第4题,影响现代交通线路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一般为社会经济因素,科技是技术支持因素,自然条件是基础限制因素。第5题,杭黄高铁缩短了两地间的时间距离,但是空间距离没有缩短;高铁属于客运专线,对货运意义不大;杭黄高铁联系了杭州和黄山风景区,可以促进沿线地区旅游业开发;会促进人口的流动,但不会导致杭州城市等级和辐射范围的扩大。易错说明交通线、点的建设和发展虽然都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随着科技进步,自然因素的障碍逐渐被打破,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决定性因素。
核心考点二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1.主体功能区的建设
2.长江经济带(1)长江经济带的优势。
3.京津冀协调发展(1)京津冀三地产业规划定位。
京津冀经济联系示意图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路径。
4.“一带一路”倡议
拓视野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①加强区域合作;②发挥区域优势;③加强对口支援与扶持;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⑤增强自我发展能力;⑥合理引进产业、引进人才。
一个地区可以具有多种功能,其中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被称为主体功能。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重大国土开发和保护战略。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下列区域对应的主体功能错误的是( )A.北部湾沿海红树林区——生态保护B.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工业生产C.东北平原——农业生产D.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文化旅游
(2)中国实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原因有( )①后备土地资源充足 ②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023·陕西榆林模拟)环渤海地区的海域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6 277千米。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给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入海河流污染物超标使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明显;另一方面,直排海污染源污水量与日俱增,给近岸水质带来持续性压力。下图示意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环境溢出效应时空演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①②③阶段反映出海域利用的强度变化是( )A.先减弱,后增强B.逐渐减弱C.逐渐增强D.先增强,后减弱2.环渤海地区海域受陆域污染源的威胁主要集中在( )A.海岸浅滩B.河流入海口C.海陆交汇处D.海峡中部3.“治海先治陆”,环渤海地区“治陆”的重点在该海域的西部经济圈,主要原因是该地( )A.人口分布集中,海洋资源开发过度B.海域环境较封闭,海水自净能力较差C.重化工业发达,工业污染源排放量大D.海岸线长,污染物扩散面积较大答案:1.D 2.B 3.C
解析:第1题,图示阶段②时,海域利用数量多,面积大,故由阶段①向阶段②转变时海域利用强度增强,阶段③时海域利用的数量减少,面积也较大幅度下降,所以由阶段②向阶段③转变时海域利用强度减弱,故①②③阶段反映出海域利用的强度变化是先增强,后减弱。第2题,由题干“入海河流污染物超标使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明显”可知,河流挟带大量的污染物注入海洋,在河口处污染源更集中,威胁更大,且直排海污染源的污水主要是通过地表径流进行排放,题目信息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其他海域污染情况严重。第3题,渤海西部经济圈工业类型以重工业为主,工业污染源排放量大,由陆地向海洋排放污染物较多,是治理的重点;“治海先治陆”说明海洋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来自陆地,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过度与陆地污染源无关;海洋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来自陆地,治理的重点应是控制陆地污染源排放,而海域环境和海岸线是自然环境,很难改变,而且也与主要的陆地污染源无关。
C品牌汽车是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汽车品牌,也是第一批走出国门的中国汽车企业。1998年实现出口,主要出口俄罗斯、智利、南非等国家与地区。2020年C品牌汽车分别收购T品牌汽车在印度、泰国的工厂。下图为C品牌汽车全球化布局图。据此完成4~5题。
4.C品牌汽车收购T品牌汽车在印度、泰国的工厂,有利于( )A.吸收先进技术B.降低生产成本C.提升产品品质D.实现转型升级5.C品牌汽车在海外设立多个研发中心的主要目的是( )A.利用优惠政策,减少贸易壁垒B.降低研发成本,获取最大效益C.使产品本土化,开拓当地市场D.提高研发能力,扩大市场范围答案:4.B 5.D
解析:第4题,C品牌汽车收购的只是T品牌汽车在印度、泰国的工厂,并未全面吸收T品牌汽车的先进技术,对提升产品品质影响不大;与新建工厂相比,直接收购现有工厂减少了前期规划、选址、建设等环节,可利用现有工厂的设备、设施快速投入生产,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转型升级需要研发中心的支持,收购工厂不能直接实现转型升级。第5题,由图可知,C品牌汽车在海外设立多个研发中心,且各个研发中心的研发任务不同,其主要目的是利用不同国家优秀的人才、快速获取市场信息,提高研发能力,从而提高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范围。由图可知,C品牌汽车不仅有多个海外研发中心,还有多个海外生产基地,布局多个海外生产基地主要是为了减少贸易壁垒、开拓当地市场;C品牌汽车在海外设立多个研发中心,且研发中心大多位于发达国家,研发成本会提高。易错说明误认为收购工厂就能获得核心技术。海外工厂的收购,只能获得工厂的厂房、设备及工人等,不一定能获得该企业的核心技术。
微专题(七) 交通运输工程建设
一、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因素(1)地形、地势。
(2)水文: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长度。(3)地质: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开凿隧道应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4)气候: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天气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据当地的暴雨强度来设计。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应有利于资源开发与调配;促进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科技文化交流;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合理布局交通网;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3.技术因素可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等对线路建设的自然障碍和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二、案例分析1.“以桥代路”的原因(1)降噪:一轨连千里,不再“咣当咣当”(环境)。(2)避让良田,节约用地(土地)。(3)减少对沿线城镇的切割(城镇两侧交流)。(4)保证全封闭,保证安全性(安全)。(5)减少环境破坏,保护野生动物的迁徙路线不被截断(生物)。(6)克服冻土等不稳定地质条件,避免路基沉降(气候、地质)。
2.铁路设计时速较低的原因(1)地势起伏较大,坡度较大。(2)沿线地区经济落后,降低营运成本。(3)线路弯道多,列车设计速度低。(4)连接站点多。(5)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3.大桥、铁路建设难度大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质:地势起伏大;板块边界,断裂发育,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增加修建难度;地基不稳,对建筑材料性能要求高(建在珊瑚礁上、淤泥海底或者河底、喀斯特地貌、冻土、土质松软)。②天气、气候:纬度低的地区太阳高度角大,大陆内部晴天多,光照强,易出现晒伤;高温,降水多,湿度大,蚊虫多,易产生疾病,易中暑,施工环境恶劣;干旱地区缺水严重;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气温低,不利于建设和运营;内陆的沙尘、暴雨洪涝和沿海的台风等气象灾害影响建设和运营。③水文:洋流经过,海水流速大,施工难度大;海水盐度高,易使桥墩被腐蚀;雨季河流径流量大,河水暴涨,施工难度大等。④生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要减少破坏。(2)社会经济因素:资金不足,技术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交通建设。
4.河流的航运价值(1)自然方面:河流流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水流是否平稳;冰期长短;流域面积大小、通航里程长短。(2)社会经济方面:水运交通需求(与腹地范围大小、经济水平高低和人口疏密程度有关);是否和其他交通方式联系等。
三、交通运输线修建的意义和作用1.对交通建设的作用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缩短距离;分担相邻交通线路的运输压力。2.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方便原料的运入和产品的运出;促进某种资源的开发,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
3.对交流的作用促进地区间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促进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4.对社会的作用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防安全,国家统一。
2020年12月9日,格库铁路(青海格尔木—新疆库尔勒)全线开通运营。格库铁路全长1 206千米,沿线多桥梁、隧道,其中新疆境内的台特玛湖特大桥全长24.558千米。下图为格库铁路示意图及台特玛湖特大桥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
1.该段铁路( )A.沿线地势起伏小B.沿线昼夜温差大C.沿线河网密布D.全程高寒缺氧2.格库铁路的开通运营,将( )A.有效增加新疆南部铁路运能B.改变沿线农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C.丰富新疆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D.改变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3.铁路经过台特玛湖时采用高架桥的形式是为了( )A.减小地震对铁路的损坏B.保障湖水的自然流动C.方便游客欣赏台特玛湖D.减少对湖水的污染答案:1.B 2.A 3.B
解析:第1题,格库铁路自青海格尔木,向西经乌图美仁、甘森、花土沟翻越阿尔金山后,再经新疆米兰、若羌、尉犁至库尔勒,沿线地形崎岖,地势起伏较大;线路经过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沿线昼夜温差大;铁路沿线气候干旱,河网稀疏;线路南部位于青藏高原,高寒缺氧,北部海拔较低,不会出现高寒缺氧的问题。第2题,格库铁路连接了青海和南疆,加强了两地之间的交流联系,促进了沿线资源的开发,有效增加了新疆南部的铁路运能;格库铁路的建设不可能改变沿线农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也不会丰富新疆地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新疆早已开通了铁路,如兰新线经过新疆。第3题,台特玛湖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格库铁路经过台特玛湖时采用高架桥的形式是为了保障湖水的自然流动,减少对湖泊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地震损坏、方便游客观赏、减少对湖水的污染,不是格库铁路经过台特玛湖时采用高架桥形式的主要目的。
热点聚焦(五) 中欧班列
1.含义中欧班列是指按照固定车次、线路等条件开行,往来于中国与欧洲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集装箱国际铁路联运班列。2.三条通道
3.意义中欧班列以其运距短、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征,以及安全快捷、绿色环保、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的优势,成为国际物流中陆路运输的骨干方式。中欧班列物流组织日趋成熟,班列沿途国家经贸交往日趋活跃,国家间铁路、口岸、海关等部门的合作日趋密切,这些有利条件,为铁路进一步发挥国际物流骨干作用,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将丝绸之路从原先的“商贸路”变成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经济带”起到重要作用。
[基础对接]影响交通线路建设的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线修建的意义和作用。[命题预测]在高考中,有可能以中欧班列为命题点,考查中欧班列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工农业发展状况以及中欧班列的影响等。
数据显示,中欧班列开行数量正持续增长,从2013年的80列快速发展到2022年的1.6万列。2018年去程班列数约为3 610次、占比57%,回程班列数约为2 690次、占比43%。下图为中欧班列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回程与去程中班列次数的差异是中欧班列的“尴尬”,造成该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产业结构差异B.基础设施差异C.消费水平差异D.经济增速差异2.下列货物及其对应国家符合中欧班列回程实际的是( )A.波兰——服装B.哈萨克斯坦——木材C.德国——汽车零件D.土耳其——家用电器3.与上海、深圳相比,成都、重庆成为中欧班列国内开行最多、最稳定的城市的主导因素是( )A.水路交通枢纽,经济腹地广阔B.产业升级,生产设计能力增强C.工资、地价低,单位物流成本低D.地处内陆,经济对海运依赖弱答案:1.A 2.C 3.D
专题10 交通运输布局(含中国交通新基建)(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10 交通运输布局(含中国交通新基建)(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知识构建,真题研析·规律探寻,核心提炼·考向探究,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9交通运输与国家发展战略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9交通运输与国家发展战略课件,共27页。
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9交通运输与国家发展战略课件: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高考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编专题突破专题9交通运输与国家发展战略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网络构建专题总览,高频考点能力突破,目录索引,专项模块素养培优,考点一交通运输,思维流程,思维流程第3题,第4题,沿海港口,港口的区位因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