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2大气运动规律(附解析)
展开1.图示坡向谷风最强的时间是北京时间( )
A.4时B.14时
C.17时D.24时
2.登山队选择在北京时间2时开始从大本营攀登珠穆朗玛峰,下列从材料中推测出的原因中,可能性最小的是此时( )
A.有逆温层,天气晴朗
B.气温较低,冰雪稳固
C.温差较小,风力较小
D.降温较快,大气稳定
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谷风多发生在白天,温差最大时风力最强。读图可知,北京时间17时左右山坡气温最高,谷风最强。第2题,读图可知,北京时间2时有逆温层,说明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此时气温较低,冰雪结冰更稳固;温差较小,风力较小;读图可知,此时5792米处气温还稳中有升,其他三个观测点降温也不快。
(2023·湖北卷)下图示意我国四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测得的2018—2022年地面站点各月平均气压状况。据此完成3~5题。
甲
乙
丙
丁
3.甲、乙、丙、丁四个站点分别位于( )
A.海口 武汉 乌鲁木齐 拉萨
B.武汉 海口 拉萨 乌鲁木齐
C.乌鲁木齐 武汉 拉萨 海口
D.武汉 乌鲁木齐 海口 拉萨
4.丙地气压夏季高于冬季的主要原因是( )
①夏季热,气流辐合 ②夏季热,气流辐散 ③冬季冷,气流辐合 ④冬季冷,气流辐散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5.影响四地气压年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理纬度 ②天气状况 ③海拔(高度) ④海陆性质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3.C 4.B 5.C
解析:第3题,考查中国区域认知。图示四地中,乌鲁木齐纬度最高,距离蒙古—西伯利亚近,1月份受亚洲高压影响,气压值应该最大,故甲站点应位于乌鲁木齐;丙的气压值最小,位于青藏高原的拉萨海拔最高,气压值最小,丙站点应位于拉萨;武汉距离亚洲高压中心比海口近,1月气压武汉比海口要高,因此乙站点应位于武汉,丁站点应位于海口。 第4题,考查中国气候特征。从上题分析可知,丙站点应位于拉萨,夏季高原强太阳辐射炙烤大地进而向上加热大气,在近地面表现为辐合风场,四周空气向此处聚合,然后在这里上升到高空,在高空(对流层上部)则形成高压,①正确,②错误;冬季近地面气温低,近地面气流辐散,高空形成低压,③错误,④正确。第5题,考查影响气压年变化的因素。甲地(乌鲁木齐)纬度高,距离冬季高压中心近,其1月气压值较大,①正确;丙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值最小,③正确;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高气压,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④正确;四地气压年变化差异受天气影响较小,排除②。
(2022·全国乙卷)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飘,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
A.1时B.7时
C.13时D.19时
7.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
A.东北方B.东南方
C.西南方D.西北方
8.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
A.北高南低,梯度大B.北高南低,梯度小
C.南高北低,梯度大D.南高北低,梯度小
答案:6.C 7.A 8.B
解析:第6题,结合风向标的判读方法可知,13时150米高度的风向为南风,此时释放气球,其先向北飘,然后逐渐转向西南。第7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夜间盛行陆风,白天盛行海风。读图可知,该地夜间高空盛行东北风,近地面盛行偏东风,说明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东北方。第8题,读图可知,该市近地面盛行风以东北风和偏东风为主,说明气压场北高南低;该市风力较小,说明气压场的梯度小。
云瀑是流云在垂直方向上的一种动态景观,流云顺地表溢出,沿山岭向下翻腾,落到半山腰又猛地收住,犹如天河倾泻,气势磅礴。四川盆地,尤其是川西地区,是云瀑景观发现的中心区域。据此完成9~11题。
图1
图2
9.云瀑常常出现的时间是( )
A.晴朗的白天B.晴朗的早晨
C.湿润的白天D.湿润的早晨
10.云瀑形成的主要条件有( )
①潮湿气团 ②干燥气团 ③无风 ④有风 ⑤地形 ⑥重力
A.①③⑤B.①③⑤⑥
C.①④⑤⑥D.①④⑤
11.与川西地区云瀑景观多发的原因无关的是( )
A.河网交错,水汽充足
B.气候复杂,天气多变
C.群峰纵列,峡谷纵横
D.植被茂盛,种类丰富
答案:9.D 10.C 11.D
解析:第9题,云瀑是云密集形成瀑布的形态,湿润的天气水汽充足,早晨气温较低,水汽易凝结,故云瀑常常出现在湿润的早晨,D项正确。第10题,水汽充足形成潮湿气团,被风吹送至地形起伏变化的地方,气团抬升、遇冷凝结形成云雾,顺着风向翻过山岭,受重力因素影响跌落,形成云瀑。第11题,川西地区气候湿润,河网交错,为云瀑形成提供了水汽;该地气候复杂,天气多变,气流运动强烈,为云瀑形成提供了动力;由图可知,该地靠近横断山区,群峰纵列,峡谷纵横,地形起伏大,为云瀑形成提供了地形条件;植被茂盛、种类丰富与云瀑形成关系不大。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冰雹是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现象,常伴随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天气,具有影响范围小、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等特点,是天气预报的难点。冰雹发生除特定的天气条件外还与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冰雹是该区发生频率较高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以5月冰雹日数最多,且冰雹粒径以小雹(直径小于5毫米)为主。冰雹粒径与水汽含量、积雨云层厚度有关。下图是冰雹形成示意图。
(1)据图中信息,概括冰雹的形成条件。
(2)解释川西高原5月冰雹多发的原因。
(3)简析川西高原冰雹以小雹为主的原因。
(4)说明冰雹始终是天气预报难点的理由。
答案:(1)大气中水汽充足;大气垂直温差大,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大气不稳定,且积雨云层中上部温度低至—20~0 ℃。
(2)5月,中低纬度地区升温快,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大气不稳定;川西高原地形复杂,加剧大气的不稳定;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白天地面增温快,气流上升;积雨云0 ℃层高度偏低,上升气流降温快,易凝结形成冰雹;近地面气温偏低,冰雹形成后,在下降过程中不容易变成雨滴或消失。
(3)内陆高原,水汽含量较少,难以聚集成较大冰粒;川西高原海拔高,近地面气温低,大气上升气流较弱,冰雹在生长区往返次数少。
(4)冰雹时间分布上具有突发性强、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的特点;空间分布上具有影响范围小、离散性强(大多数冰雹降落点呈点状分布)的特点;复杂地貌所产生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可能触发冰雹,增加预报难度。
解析:第(1)题,冰雹形成要具备充足的水汽、强烈的对流天气及不稳定的大气、迅速降温等条件。第(2)题,5月冰雹多发的原因主要从大气稳定性、气温变化等方面分析。第(3)题,冰雹大小受水汽多少和空气对流运动强弱的影响。川西高原地处内陆地区,水汽含量较少,难以聚集成较大冰粒;川西高原海拔高,近地面气温低,大气上升气流较弱,冰雹在生长区往返次数少。第(4)题,据材料可知,冰雹时间上具有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的特点,空间上影响范围狭窄;冰雹发生除特定的天气条件外还与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故冰雹天气预报难度大。
2024届新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3水体运动规律(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届新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专题突破练3水体运动规律(附解析),共6页。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复习专题突破练(二)大气运动规律(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复习专题突破练(二)大气运动规律(Word版附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86米,云瀑常常出现的时间是,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复习专题突破练(三)水体运动规律(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复习专题突破练(三)水体运动规律(Word版附解析),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