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台阶》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展开《台阶》第一课时-课堂实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台阶》。跟前两篇课文一样,《台阶》也是写人叙事的文章,我们将沿用本单元前两篇文章的阅读方法来阅读《台阶》。环节一:积累语言文章比较长,先请同学们标出段落序号。大家可以借助文下注释或工具书,先来读一读。我们来交流一下。首先,请同学们注意这几个加点字的读音。老师先来读一遍。接下来要关注下面四个字的字形,书写时注意不要写错了。例如“烦躁”的“躁”是足字旁,“干燥”的“燥”是火字旁,在书写时,这两个字常常容易混淆,同学们要根据这两个字的形旁加以区分。还有几个词语的含义,我们要了解一下。环节二:梳理层次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台阶”,在文中,台阶是与文章的主要人物父亲紧紧维系在一起的。我们还是先围绕着题目设疑。台阶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父亲要造台阶?父亲的表现体现出哪些特点?造台阶前后,父亲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通过这样的变化要表达什么?希望通过文章的阅读,我们能慢慢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文章围绕着台阶展开,先后写了老屋的三级台阶,新屋的九级台阶,这两部分之间,还有一段文字,着重写了父亲为造有着高台阶的新屋而做的充分准备。于是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划分成这样三部分。第一部分,围绕着老屋的三级台阶展开。第二部分,主要写的是父亲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所做的准备,以及造新台阶的过程。第三部分,围绕着新屋的九级台阶展开。环节三:分析课文 我们先来看看老屋的三级台阶到底是什么样的。请大家阅读1到9段,在文中圈画相关信息。第2、3段写了我们家老屋的台阶。第2段写道:“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向我们呈现了我们家老屋台阶的级数,使用的材料,以及台阶石料的来历。第3段进一步对这三级台阶进行描写。“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凼。”这里的“光面”,就是对石材进行抛光,增加石材的光度和平整度。“凹凼”的“凼”是方言,水坑的意思。这两句话,具体描写了三级台阶的光滑度和表面的小水坑。那么父亲对于这样的三级台阶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再次阅读1到9段,在文中圈画相关信息,注意换一种圈画符号,以区别前面做的圈画。我们在文中可以找到这样几个句子,前后反复出现,直接表达了父亲对老屋的三级台阶的态度。从这几句话来看,父亲对我们家这三级台阶是不满意的。第一句中的“总”,强调了频率之高,一直觉得、一向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第二句是父亲的语言,独句成段,并用感叹号强化了父亲对这三级台阶的评价。这个句子本来只是父亲对我们家三级台阶的描述,一个“低”字,对台阶做了简短的评价,叠加感叹的语气之后,我们读出了父亲深深的不满足。第三句中,“不知说了多少遍”,再次强调频率,与“总”字遥相呼应,前后反复,强化父亲的情感,认为三级台阶着实不合心意。通过这几个前后反复的句子,我们发现对老屋三级台阶的不满意,是父亲造新台阶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父亲对于老屋三级台阶的不满意,仅仅是因为那三级台阶在空间意义上的低吗?再次浏览1到9段的内容,会发现8、9两段揭示了更为深层的原因。一个原因是,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更深层的原因是,家乡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于是,一生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父亲,日夜盼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我们这才理解父亲对老屋的三级台阶的不满意,这样的不满意,表达了一向谦卑的父亲对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渴求,更有对高台阶背后受人尊重的高高地位的渴盼。这份渴盼才是父亲执意要造新台阶的真正原因。在这一部分,我们了解了老屋的三级台阶的特点,从前后反复的语言中体会了父亲对于这三级台阶的不满意,并由此进一步探寻了父亲不满意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台阶低,意味着地位低,父亲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父亲一心想要造高台阶。接着我们来看一看,在准备造有高台阶的新屋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表现?从这些表现中,可以看出父亲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自读10到23段,在文中圈画出,在准备的过程中父亲的表现。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两段。第12段和第15段展现了不同季节中父亲的劳动情况。12段写的是“大热天”,15段写的是“冬天”,为什么选这两个时间呢?“大热天”和“冬天”,是一年中气候条件相对恶劣,会给劳作增加难度的两个时段,即便是这样的时节,父亲依然毫不停歇。第一句话中关注“就”这个字,“就”表示前后两件事情或两个行为紧紧相接,父亲劳动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坐在台阶上,急切地需要坐下休息,这种迫切,根本等不及揩一把汗,充分显见了夏日父亲的辛劳。第二句,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写的是冬日里父亲早出晚归的劳作,坐在台阶上休息的父亲表现出很疲倦的样子。即便是大热天和冬天里,父亲都不曾停下劳作的脚步。在其他时间中,父亲的辛劳是可以想见的。父亲的劳苦疲倦,充分体现出父亲为了造有高台阶的新屋做准备的认真劲儿。这样一种认真,还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再读一读10到23段,圈画父亲认真准备的表现。我们以下面这三个片段为例。第一个片段来自第14段。这一句写的是父亲继续劳动前坐在台阶上的中途小憩。“就”表示敲烟枪和下田这两个行为之间连接非常紧密,“匆忙”也能体现父亲中场休息的时间短暂。这个句子中有一个拟声词“嘎嘎”,形容父亲下田之前在青石板上敲烟枪发出的清脆声响。从这个词语中我们能看到父亲敲烟枪的行为非常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犹疑。我们把这个句子和12段、15段两个句子连在一起看。无论大热天还是冬天,父亲都非常辛苦,平日里在短暂的休息之后,父亲依然匆忙下田。这部分内容始终紧扣“认真”二字。我们再一起来看看第二个片段,这个片段来自第16段。“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这句话告诉我们,父亲的准备过程结束了。“大半辈子”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父亲准备的时间之长。这大半辈子,父亲就是无论大热天还是冬天,都在辛劳地准备。第二句话具体描写了父亲经过大半辈子的准备之后所积累的物资。“满了几次”和“堆得小山般高”,分别描写了角票和鹅卵石经过充分准备后不断积累的样子。我们把这一处与第10段的内容关联着看一看。从第10段的内容来看,父亲的准备是从一砖一瓦一张角票开始的,父亲的累积也是以一块砖一片瓦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一块一片的细微和角票的微不足道,注定了父亲的准备过程是漫长的,是需要投入大半辈子时间的。即便积累的进程极其缓慢,父亲仍不曾停下准备的脚步。我们关联父亲准备的起点和终点,我们似乎看到了父亲这大半辈子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父亲认真准备的姿态蕴含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张角票里。我们再来看看第三个片段,这个片段来自第19段。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这一段描写的是正式造台阶之前,父亲踏黄泥,来准备台阶砌缝要用的原材料。深秋的露水和大雾,给天没亮就开始干活的父亲蒙上了一层水汽。“挑”这个动词很传神地描写了水珠给每一根细发造成的压力,“艰难”清晰地呈现了每一根细发不堪重负的样子,也向我们展现了父亲踏黄泥时不辞辛劳的样子。从“晃”到“滚”到“滚满”,写的是父亲踏黄泥一起一伏的节奏里,父亲额头上的露珠不断滚过,一会儿就滚满了的变化过程。看似写的是露珠,实则描绘的是父亲踏黄泥时一起一伏间的全情投入。父亲的认真体现在一起一伏的节奏里,体现在挑着露珠的每一根细发里,也体现在滚满额头的黄豆大的露珠里。我们以四个片段为例,通过对前后关联的信息的揣摩和对细节的品读,充分感受了父亲为了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准备的认真程度。在这一部分材料中,有一个段落与父亲的认真准备看似关联不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一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个材料呢?我们截取了这个段落的一部分内容。这一段写的不是劳作的辛苦艰辛、父亲的认真准备,而是呈现了父亲凝视别人家的高台阶的场景。我们来看一看这个部分,父亲难得停下劳动的脚步,坐在绿荫里,紧紧地注视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任凭柳树枝怎样地干扰父亲的视线,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对父亲来说,休憩就是坐下来注视别人家高高的台阶,这样的注视凝神贯注,丝毫不被任何外界的因素所打扰。我们将这一段与其他段落关联在一起,会发现父亲似乎是在用这样的休憩给自己动力。别人家高高的台阶,是父亲一心渴盼全力追求的人生目标。为着这样美好的目标,父亲甘愿承受一切劳苦艰辛。看似与父亲认真准备无关的材料,恰恰揭示了支撑父亲长期辛苦劳作却不失热情的动力源泉。读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呢?一个为了自己的目标愿意承受一切艰辛,有着坚韧意志的父亲;一个始终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行的,执着追求的父亲。我们通过对细节的品读,读出了父亲的认真,进而读出了认真背后的坚定执着。环节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从题目入手设疑,并围绕着台阶,将文章分成了三个部分:老屋的三级台阶、准备造有高台阶的新屋、新屋的九级台阶。在对文章的情节进行梳理之后,我们围绕着主要人物父亲,依次品读了第一第二两个部分。在品读老屋的三级台阶时,揣摩了父亲对台阶的态度,探究了父亲要造高台阶的原因。在品读第二部分时,我们品读了父亲认真准备的具体表现,概括了父亲坚韧执着的特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环节五:布置作业台阶(第二课时)环节一:回顾学习路径上一节课我们围绕主要人物父亲,依次品读了文章的第一、第二部分,品读老屋的三级台阶时,品读了父亲对老屋三级台阶的态度,并进一步探究父亲要造高台阶的原因,品读第二部分时,我们分析了父亲认真准备的具体表现,进一步感受到了父亲坚定执着的特点。环节二:分析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品读文章的第3部分(24-32段),围绕着新屋的九级台阶展,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当人生理想终于达成时,父亲有怎样的表现?这样的表现传达了的心理呢?自读24-32段,现在文中圈画出父亲的表现。这个片段非常细致地描绘了九级新台阶刚砌好时父亲的表现,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每天”这个词语告诉我们父亲浇水的频率,写出了父亲一丝不苟地执行着泥水匠的要求,体现出父亲对九级新台阶的悉心呵护,“隔天”“再隔几天”“又隔了几天”刻意凸显时间的缓慢推移,表明在等待新台阶的水泥洞牢的过程中,父亲抱着无限期待的心情不断检验,对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有着无限欣喜。父亲离自己的人生理想越来越近了。然而我们发现新台阶造好后,父亲还有很多反常的表现。我们读一读第27段。父亲坐在九级台阶最高一级上抽烟的时候,乡邻跟父亲很自然、很家常地打招呼,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这是父亲第一个反常之处,稀松平常的日常应答,父亲为什么会答错呢?后文解释说,“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由此,我们揣摩这种不自在,可能源于父亲是坐在九级台阶最高一级上。而这个位置和往常是不一样的。前文说过,“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因而,当父亲如愿以偿地坐在九级的高高台阶之上时,虽然乡邻还是一如既往地和他打招呼,但父亲内心还是不自在的,因为不自在,心不在焉,所以回答错了。这是父亲坐在新台阶上表现出的第一处反常。坐的太高让父亲不自在,那么父亲坐在九级台阶的低处是不是就舒坦了呢?我们一起来看27段。坐在最高一级台阶的父亲有些不自在,低了还是不自在的,这是父亲的第二个反常之处。之所以挪到最低一级,是因为不管坐在那一集,父亲都不自在。从“一级级”这个词我们可以发现,父亲是依次往低一级台阶坐的。每一级台阶父亲都坐下来体验过,但都没有找到让他觉得自在的位置。但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这个“又”字很耐人寻味,到最低一级又觉得太低,说明在之前的每一级父亲的不自在都源于坐得太高,坐得高不自在,为什么坐得低也不自在呢?从父亲对老屋的三级台阶的态度可知,父亲对三级台阶的不满意就是因为太低,于是父亲干脆坐到了门槛上,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根据农村的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合坐一条门槛也是不合适的。所以他还是不自在的。这两段文字展现了父亲在新的九级台阶上无处安坐,无法自处的情景。高高的新台阶终于造好了,但父亲却有了种种的不自在,无论是习惯上的还是心理上的,这种不自在是反常的。我们换一种圈画符号,找找父亲在文中的不自在,还体现在哪里?其实早在新台阶砌好之前,父亲的不自在就已经有所体现了,请看第21段。同学们可以先读一读,这个片段写的是灶台接的水泥踏好后放鞭炮的场景。此时的父亲为什么会不自在呢?放鞭炮是灶台节前的开工仪式,九级台阶即将落成,预示着父亲人生地位的一次攀升,这样的飞跃必然会引人注目。从父亲的角度来看,有了新的高台阶之后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能挺直腰杆、扬眉吐气,因而父亲“尽力把胸挺得高些”,但一生前辈的父亲时习惯拖着背的,父亲尽管尽力,却并没能把胸挺得高些,父亲在这样的场合中不免有了些许尴尬。父亲的不自在还比较集中的体现在第30、 31段。父亲准备了大半辈子,实现了人生理想,终于拥有了高高的台阶,但父亲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愉悦与幸福,反倒是失去了生机,陷入了怅惘。日夜盼着通过造高高的台阶来赢得他人的尊重,但相邻对待他的态度并没有变化,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执着努力的父亲有了新台阶之后,却闲着没事可干了。灰白的头发说明了父亲的壮年不再,能把300来斤重的青石板背到家的那个强健的父亲远去了,这些都让父亲陷入了深深的怅惘,于是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以上4个片段让我们读出了造新台阶前后父亲的表现,以及其背后的心理。从描写、叙述的文字中体会到了父亲的不习惯、不自在、困惑、怅惘。文章结尾似乎对父亲这样的反常做出了解释,“父亲老了”。读到这里,关注的是父亲这个人物的表现、特点、情感。但文章中还有一些与主线似关联不大的材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安置”的意义是使人或事物,有一个安心的去处或着落,在这句话中,母亲忙着干活,就把年幼的我安置在三级台阶的青石板上,从“安置”这个词可以发现,三级台阶是能让母亲安心,能让年幼的孩子安全的所在。可见母亲对这三级台阶的依赖。第二句写的是我稍大些开始跳台阶的经历。从一级到二级到三级。原先只能一级一级地跳,后来一下能跳三级。跳台阶的成就感在递增,这里反复出现“蹦”这个词,每个“蹦”之间的顿号如同一个短暂的休止符,让动作有了一种跃动感。从这三个动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级青石板的台阶给一个孩子带来了简单的快乐,当时的我对这三级台阶自然是充满喜爱的。这两个片段写出了我和母亲对老屋的三级台阶的情感态度,这于父亲对老屋的三级台阶的不满意是截然相反的。我们再来看看第5段的这个片段这句话写的是过年的时候父亲坐在台上洗脚的经历。前文说父亲的脚板宽大,背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这是一双常年辛苦劳作的脚板,唯有在过年时父亲才会郑重其事地洗一次脚,而这一年一次的仪式般的洗脚过程发生在老屋的三级台阶上。“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对于奔波辛苦的脚板,这是是辛劳后的休憩,这是从我的角度观察到的父亲和老屋的三级台阶的事情。在我眼里,老屋的三级台阶之于父亲,提供的是辛劳过后的休憩所带来的舒适感。在我看来,辛苦劳作的父亲在三级台阶上坐着的时候是安适自在的,很明显,我眼中看到父亲坐在三级台阶上是安适自在的,而父亲对三级台阶总是不满意,父亲对九级台阶带来的幸福感是充满期待的,而我却发现当九级台阶造好后,父亲却怅然若失,没有了生机。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对于三级台阶和9级台阶,我的感受、态度、表现与父亲之间有一定差异,借助这样的差异,我们也许可以理解父亲为何有这样的反常之处。作者借助我的认识究竟想要表达什么呢?《台阶》是一篇自读课文,我们结合前几课的阅读方法,已经梳理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分析了主要人物父亲,这篇小说的主题留给大家思考探究。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提示:比如,探究造好台阶后父亲反常表现的原因,从我的角度梳理一些看似闲笔的材料,揣摩这些材料与文章主线的关联。当然,同学们学习这篇自读课还可以查找一些写作背景资料、作者的创作反思等,帮我们进一步梳理小说的主题。环节三:总结本课学习内容这节课我们主要品读了新屋的九级台阶这一部分,思考了两个问题:新台阶砌好后父亲有怎样的表现?这样的表现传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在片段的品读中,我们读到了父亲的许多反常的表现以及反常表现背后的不自在和怅惘,接着,我们品读了和文章主题看似关联不大的一部分材料,发现,我与父亲对台阶的认识有差异,在此基础上希望大家关联这些材料,对这篇文章的主题形成自己的思考。环节四:总结本单元文章的阅读方法这个单元的三篇现代文都是写人叙事的文本。写的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于如何梳理此类文章的行文思路形成了一些共识。第一,围绕标题设疑。围绕标题提出问题,并由此设计出问题链,是厘清文章思路的重要步骤。比如《台阶》这篇文章中,题目《台阶》是与文章的主要人物《父亲》紧紧维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围绕标题先来设疑,台阶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父亲要造台阶?父亲的表现体现出他哪些特点?造台阶前后父亲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通过这样的变化要表达什么呢?通过思考这一系列问题,再关联文章前后内容,从而探究作者的行文思路。第二,捕捉关联词语。关注关联词语,有助于我们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比如《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中的材料几乎都是用表转折的关联词语连缀起来的。但、但是、然而等观点帮助我们梳理了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一转再转的行文中读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过程理清了文章思路。第三,关注表达方式的转换。写人叙事的文章,其表达方式以叙述描写为主,阅读的时候,要留意表达方式的转换。思考这种转换背后所隐含的思想情感的变化。比如《老王》1~7段以叙述为主,渗透着作者隐隐的愧怍,8~16段通过描写将隐隐的愧怍显性化,从叙述为主转化为描写为主,体现了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第四,梳理材料之间的关系。关注材料的主次安排,并进一步梳理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帮助理解文章的中心。比如台阶一文中,主要材料是父亲造新台阶,次要材料基本是从我的角度记叙的琐事,如我儿时在台阶上的玩耍,父亲过年时郑重其事的洗脚等,次要材料看似与主要材料没有太大的关联,但实则是作者有意引发我们深层次的探究父亲反常的原因,揣摩文章要表达的中心。第五,关注反复出现的语句。这些语句能帮助我们关联前后文,梳理文章思路,深入理解主旨,比如台阶第一部分中反复出现父亲对老屋的三级台阶的评价,认为我们家的台阶低,交代了父亲全力建造新台阶的原因。还有一些语句在结构上有总起小结的作用,比如老王的最后一段,通过对前文材料的小结,表达了作者深刻的自省,揭示了愧怍的深层次原因,使我们对文章的深刻意蕴有了深入的感知。环节五: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