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土地的誓言》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展开七下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课堂实录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单元第7课《土地的誓言》。同学们先把课文散读一遍。环节一:了解背景同学们初读时应该发现文末有“九一八”十周年这样一行字:“九一八”十周年写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及背景。“九一八事件”之后,大批东北青年流亡到关内,在“九一八”十周年的时候,作者写下了这篇《土地的誓言》。何为誓言?宣誓、发誓时说的话。同学们朗读课文后可以初步理解课文标题:《土地的誓言》,是作者对这土地发出誓言。看着这个标题,我们不禁想问,作者对土地发出什么誓言?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环节二: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1段全文共两段,我们先来品读第1段,请同学们把第1段朗读一遍,注意读出情感。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这一段中作者反复写到了“这种声音”,请同学们思考:(1)“这种声音”指什么?让我们到文中圈画出相关语句:◎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等等,这些句子都写到了“这种声音”。显然文章开头就交代了,“这种声音”,指的是“她”对我的呼唤、召唤。结合上一句可知,文中“她”指的是关东原野,也就是作者的故乡,所以这种声音就是故乡呼唤我的名字,召唤我回去的声音。作者在这里用女字旁的“她”来称呼故乡,而不是宝盖头的“它”,可见故乡在作者的心目中是有生命的,“我”和故乡之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亲近关系的,“我”对故乡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故乡召唤我回去。”“回去”一词表明当下的我不在故乡,结合写作背景已知,此时的“我”流亡他乡。那身处异乡的“我”在什么情形下听到这种召唤的声音呢?“我”在什么情形下听到这种声音?(2)我们关注到文中第1段有这样一句话: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这时”指的是什么时候?我们往前读一读,第1段中有一大段对故乡的回忆。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咚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梁,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澜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个句子很长,概括起来就是对故乡景物的回忆。也就是说,当我回忆起故乡的景物时,我就会听到故乡对我的召唤。作者回忆了故乡许多的景物,比如白桦林、马群、蒙古狗、高粱、豆粒、土地、山雕、鹿群、煤块、车铃、狐仙姑、狂风等等。为什么要铺陈这么多景物呢?首先,这些景物都是富有东北生活气息的,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特有的,作者一想起故乡,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故乡的这些景物,将这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可见故乡在作者心目中烙印之深,也可见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深。其次,我们发现作者不是简单的罗列,之前还加了一定的修饰语。有视觉上形容颜色的:如碧绿的,红布似的,金黄的,黑色的,赤色的等等。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一个丰饶美丽的世界。还有听觉上形容声音的:比如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声、皮鞭滚落在山涧的脆响声、悠远的车铃声、马儿戴着串铃声、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声、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的声音。当作者一想起故乡的时候,这些各种各样的声响就在耳边响起,似乎就是在呼唤作者、召唤作者回去。还有嗅觉上的,如带着松香气息的煤块。除此以外,还有不少动态的场景,如马群的奔跑,皮鞭的滚落等等。所有这些景象都极富有东北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一个有声有色、鲜活美好的关东原野。但是自九一八事变起,这片鲜活美丽的故土被侵占,至今已10年。每当流亡他乡的我,怀着挚痛的热爱,想起这片故土的时候,就总是会听到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召唤我回去。我们接着思考:请同学们再读第1段,圈画出表现这种声音特点的词语。比如: 这声音是低低的、急切的,这样的声音特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她,即故乡此时的处境:她饱受磨难,痛苦万分,迫切地渴望得到救助,因此发出了急切的呼唤。同学们想象一下,流亡他乡的我听到这样迫切的呼唤,该是多么心痛,多么焦急。我们可以在文中多处找到这种声音给我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下面这些句子,注意标红的词语。“无时无刻”一词两次出现,强调了我的时空中充满了这种声音。作者也可以用“每时每刻”这个词,两首相比,我们可以感受到“无时无刻”双重否定使得语气更加强烈,更凸显出这种声音和我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作者在文中写道: 句中标红的词语一再强调了我与这种声音是难以割舍的,这种声音在我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听见这种声音,故乡对我的召唤是多么迫切,她在焦急的呼唤我回去。作者不断强调这种声音对我的呼唤,不断强化这种呼唤对我的感召力,于是我明确的感受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我必须回去。故乡的呼唤得到了我坚定的响应。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1段最后两句。 故乡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我和她彼此呼应、血脉相连、心心相印,有着热情的默契。虽然我们现在还彼此分离,但终有一天我的心和她的心要汇合在一起,作者对于未来怀着无比的期许和坚定的信念。2.分析课文第2段那么,这样不可分割、血脉相连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作者在第2段有进一步的表达: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第二段第一、二句)作者把土地比作母亲,我和故乡之间是血脉相连的母子关系,我不能离开她。作者之所以把故乡比作母亲,是因为生于这片土地,长于这片土地。接下来请同学们读一读接下来作者对故乡生活印记的回忆。作者回忆了在故乡的快乐而美好的生活场景,意境优美,感情舒缓,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作者有着深深的依恋。而回忆也印证了上文,我把土地比作母亲,我和故土之间是母子关系。但在美好的回忆中,作者却用了一个比较反常的词语“埋葬”。反常之处往往格外引人注目,并且引人深思,为什么要用埋葬来表达我曾在故乡田垄上的欢笑呢?“埋葬”一词,用于已经逝去的事物,结合第1段的内容,那样美丽、充满生活气息已被侵占,故乡的美景与宁静的生活已不复存在,故乡在敌人的铁蹄下痛苦的挣扎,故乡在急切的呼唤,我渴望我的解救。在这样的情形下,这里用“埋葬”,更加强烈的表达了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失去故土漂泊他乡的凄苦。因此,这段美好的回忆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压抑和悲愤。回忆往昔,生活场景是如此美好,然而故乡当下的处境是如此凄惨。母亲般的故乡饱受摧残。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发出誓言,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作者发出的誓言,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誓言的力度体现出来的?“必定”“必须”这样极其肯定的词语,使得表达显得强而有力,充满了誓言的力量。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指的是同一个事物,然而作者这样反复的咏叹,用如此简短的句子,使得誓言更加铿锵有力。作者的情绪到这里达到一个高潮。我们再大声的朗读这句话,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再次朗读后,同学们有没有关注到这里的人称发生了转变。作者对故乡的称呼的“她”,从第三人称的他转变为第二人称的“你”。作者与故乡直接对话,向着故乡发出坚定的誓言,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在本文中,作者先是称故乡为“她”,表达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随着情感的发展,对着故土呐喊宣誓的时候,已经不满足于用第三人称代词“她”来称呼故乡,而是转为第二人称代词“你”。表达更直接更自然,更亲近,更迫切,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故而这里的表达方式,也由比较舒缓的叙述,转为强烈的抒情。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来表达激情。这样喷涌的情感一发不可收,结尾处作者再次发出呐喊。为了故乡的解放,为了让故乡变得更加美丽,作者愿意付出一切,哪怕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到这里,情绪达到志高点。分析完两段内容,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标题《土地的誓言》。作者面对这充满了美好生活回忆的故土所发出的坚定誓言,这也是作者面对着被侵占的故土所发出的强烈宣言。作者用饱含激情的文字,倾诉了对故土的挚痛的热爱和深深的眷恋,同时也包含着对故土沦丧的压抑悲愤之感。逐段分析之后,我们来梳理文中作者情感脉络的发展。3.梳理情感脉络文章一开始就难以抑制地抒发了对故乡的热爱,强调故乡对我的召唤。这种召唤是每当作者回忆起故乡时就能听到的。接着,作者沉浸到回忆中,铺陈了关东大地上富有特色的一系列景物,此时的情感舒缓沉静。但这样美的景象却被侵占,作者的情绪随着回忆渐进而激越,如喷涌的血液一般炽热而强烈。故乡的召唤和作者的心声合二为一、不可分割。我和故乡之间是血脉相连的,有着母亲和孩子般的骨肉亲情,我回忆了在母亲怀中成长的生活片段。此时回忆美好的生活场景,令作者情绪趋于平静舒缓。然而往昔越是美好,今日越令人悲愤。回应着第1段中故乡对我的呼唤,故乡的孩子发出了要为故乡的解放而战斗,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坚定誓言,情绪达到最高点。第1段重点写故乡对我的呼唤,而第2段中作者回应这种呼唤,发出坚定誓言,两段的情感渐进而激越,家国之痛、思乡之情贯穿始终,有极强的感染力。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课的学习路径。环节三:总结学习路径我们先大致理解了标题的含义,然后抓住第1段中反复出现的“这种声音”,依次分析了三个问题:这种声音指的是什么?在什么情形下听到这种声音?这种声音有什么特点?明确了第1段,主要写了土地对我的呼唤,第2段则是对这种呼唤的回应。第2段中我们着重分析了作者发出什么样的誓言,这样的誓言是在什么情形下发出的。最后关联第1、2两段,我们梳理了作者情感脉络的发展变化。在具体品读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了用词,修辞,句式,以及人称的转化等所起到的表达效果,希望同学们在今后阅读同类文章的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环节四:作业布置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