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1.2课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含部分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1.2课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含部分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1页
    第1.2课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含部分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2页
    第1.2课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含部分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1.2课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含部分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1.2课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含部分答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共10页。
    齐桓晋文之事 导 学 案学习目标1.结合自学案提供资料,了解孟子仁政、王道、民贵君轻等思想2.读通、读懂文言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3.整体把握文意,梳理文章段落大意4.赏析《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论辩技巧,分析人物形象自 学 案一、积累文化常识孟子 (约前 372-前 289),名轲, 字子舆, 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城东南),思想家、政 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文章行文坦露, 喜笑怒骂, 绝不做吞吞吐吐之态。文字通俗流畅, 无生硬语, 又喜 欢使用层层叠叠的排比句式。这样就形成了《孟子》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即富有气势、如长 河大浪磅礴而来,咄咄逼人,横行无阻。《孟子》 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 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全书共 7 篇, 内 容涉及政治活动、哲学、伦理和教育思想,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仁政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他提出的理想社会是一种黎明不饥不寒、 老者安享晚年之乐的小康景象。他对当时某些统治者的行为提出尖锐的批评, 甚至斥责为“率 兽而食人”。同时对君主的个人绝对权威表示否定。“君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这 样的话,在专制强化的后代就没有人敢说了。二、写作背景孟子一生周游列国, 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到过齐国, 尽管他先后受 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 但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 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 用名将田忌, 孙膑等。讨伐魏国获胜, 后又攻打燕国等弱小国家, 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 张。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保民而王。三、初读(重点积累文言知识)(一)诵读要求:(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在练习本上书写课文中易错的字词;(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尝试翻译课文。(二)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教 学 案一、导入战国时期, 齐国实力雄厚, 齐宣王在稷下广置学宫, 招揽学士, 任其讲学议论。孟子以客 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列强纷争, 各诸侯国君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地位。有一天, 齐宣 王就向孟子询问称霸之事。具体情况如何呢?二、结合教材注释,查阅工具书,理解下列加点的词。1.齐宣王问曰: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2.曰: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3.曰: “何由知吾可也?”曰: “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对曰: ‘将 以衅钟。’王曰: ‘舍之!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 ’曰:‘何 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4.曰: “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 “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5.曰: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 何择焉?”王笑曰: “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6.曰: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 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7.王说,曰:“《诗》云: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 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8.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 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 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9.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 也。……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 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11.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 矣。……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12.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13.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14.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 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 “若是其甚与?”15.曰:“殆有甚焉。……”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 人胜。”曰:“……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 本矣?16.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17.王曰: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18.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 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19.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 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20.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 十者可以衣帛矣;2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 以无饥矣;2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理解文章内容(一) 在疏通文意之后,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开头至“王请度之”),思考 下列问题。1、文章开头,齐宣王问的是“齐桓晋文之事”,是称霸之事,而孟子是否真的不知道他们的 事?他的回答有何特点? 2、孟子为什么要提到举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情?3、百姓为什么会以为齐宣王是吝啬而不是仁爱?4、拿“挟泰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来类比,想说明什么问题?小结:第一部分孟子首先避开问题,提出“王道”问题;接着援引事例,明确了齐宣王实 现王道是有基础的;然后讨论了百姓对皇帝的误解,找出存在的问题是“恩未及百姓”;最后 类比说理,明白事情的本质乃“不为也,非不能也”。第二部分(从“抑王兴甲兵”到“孰能御之”) 问题研讨试分析这一部分孟子是如何劝说齐宣王的?第三部分(从“王曰:吾惛”到“未之有也”) 总结四、感受孟子的论辩艺术在诸子之文中, 《孟子》以气盛词壮, 明快畅达, 雄辩犀利的风格著称。孟子颇有知人之名, 也不乏自 知之明,他曾自谓“知言”,并称自己“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孟子坚持理想,以民为本的执 着),故其发而为文,气势充沛,辞风通人。从主观方面来看,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再加上崇尚游说的时代风气 的熏陶,以及频繁辩论的实践锻炼,成就了他的辩才。孟子曾自白道“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节选自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简史》纵观全文,孟子在和齐宣王的交谈中,体现出怎样的对话艺术和论辩技巧?五、全文总结文章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全文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来论辩、说理, 就如长江 大河, 浩浩荡荡, 势不可当。特别是文中多次使用了排比句, 极尽铺排之能事, 读来气势磅礴, 音调铿锵,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孟子的观点虽然有些不合时宜, 但在他强大的逻辑攻 势面前,君王也不得不一时心悦诚服。六、拓展阅读 孟子为何强调要实行仁政i当时的齐宣王和其他诸侯国国君更注重霸道, 更看重晋文公采取的攻伐之策, 而忽视或者 无视当时民生凋敝, 百姓流离失所这个残酷的现实。孟子强调要实行仁政正是切中时弊, 看到 国家不能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孟子是真诚地站在百姓的立场上, 为百姓的生计奔走呼告。为 孟子的主张是“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七、课后作业(1)熟读全文,背诵默写最后一段(“无恒产者而有恒心者”);(2)完成课“检测案”。检 测 案1.通假字王说 为长者折枝 刑于寡妻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盖亦反其本矣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是罔民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2.古今异义吾何爱一牛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3.词类活用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刑于寡妻 为肥甘不足与口与 4.特殊句式是罔民也 百姓之不见保 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牛何之 未之有也 将以衅钟 5.一词多义:整理“之”“诚”在文中的一词多义参考答案1. “说”同“悦”,高兴;“枝”同“肢”,肢体;“刑”同“型”,典范, 榜样, 这里用作动词, 做榜样;“采” 同“彩”;“盖”同“盍”,何不。“涂”同“途”,道路。“罔”同“网”,张网捕捉,这里比喻陷害。“颁” 同“斑”。2.古:吝惜;今:怜爱。古:妻子和儿女;今:妻子。古:中原;今:全中国。3.对……感到奇怪;远离,用作动词;细小的东西;用作动词,敬爱老人;用作动词,做榜样;用作名词, 指美味的食物。4.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5.略。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