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复习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复习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复习,词类活用,往往活用为动词,“像”,“用”,“在”,名词活用歌,小试身手,追亡逐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这些含义可能属于不同的词类。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一般来说,词的意义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对于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A.本义 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之为本义。如“兵”的本义是“兵器”,“道”的本义是“道路”。
B.引申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如:
C.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
D.假借义词的假借义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它纯粹是由同音借用而得来,与词的本义与引申义都没有内在联系。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词义。它和本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词的本来意义(即这个词最初的那个意义)。
该词在比喻的基础上产生的意义。
一个词借用了另外一个同音字的意义。
楚人爱( )其子,虽爱( )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 )菊,众人爱( )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 )而不见。
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①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挚的感情,宠爱。
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薆”的假借字,遮掩。
例: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既除丧”与“除臣洗马”(《陈情表》)两句中的“除”字含义不同。B.“为当轴者所恨”与“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恨”含义不同C.“以违制论”与“会论虞常”(《苏武传》)两句中的“论”字含义相同。D.“稍畜钱粮待之”与“稍迁至栘中厩监”(《苏武传》)两句中的“稍”字含义不同。
文言实词:一词多义中词义的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二、结构推断法三、语法分析法四、联想迁移法五、成语分析法六、字形分析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这种方法是无论采用什么推断方法都必须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因为要求解释的实词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实词。
一、语境(上下文)推断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责之。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古今谭概》
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我夫人有娠”(娠:怀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韩擒虎)说下之。
岁中旱,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
二、对称结构互解法
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文过饰非】 请你解释“文” 。 这个词语中的过和非同义,那么文和饰也应该同义。“饰”是“掩饰之意”文就是文饰、掩饰的意思。 【求全责备】请你解释“责” 。 全,全面。备,完备。意思同。“求”和“责”意思也应该相同。“求”是要求,“责”也是要求(责成、寻求)。这样就不会把责和备看成是“责备”了。 【前倨后恭】请你解释“倨” 。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恭敬。倨,傲慢。
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近(相同)。
示例: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与“小”对应,意义相近,从而推断为小步,半步) 2、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与“下”对应,意义相近,攻下)
就句子或四字短语而言,由于文言文具有整齐对称的特点,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推断词义。
方法:看清对称结构的特点
1、“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2、“今主上幼冲,贼臣虎据,雄才奋用之秋也”
“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
“冲”,由它的邻居“幼”字来帮助,可以推断是“年幼”的意思。
例题展示: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
小结: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 就双音节合成词来说常常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3.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4.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5.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
三、借助语法分析作推断 运用所学的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它的含义;利用通假字知识,来推断音同音近或形近的通假字等。
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cuàn)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樵”作“取”的宾语,应为名词,指柴草。
例2: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推断】①“意”后面带有宾语,作动词,应解释为“料想”;② “ 意 ” 作主语,为名词,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④的“ 意 ” 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都应解释为“样子”;
①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之。
1、联想成语推断 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③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宽恕”讲。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 素善留侯张良,词义为 友善、交好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联想:日薄西山、义薄云天 薄:靠近
2、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①进之布指算,不爽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差错②铨(quán)简秀士 简能而任之 选拔官吏 ③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宰杀 ④道济趋下阶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滕王阁序》) 快走
1、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 附:归附 C、使老女子乘城 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联想】A其后秦伐赵,拔十城。(拔:攻取)《廉··蔺》 B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归附)《赤壁之战》C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登上、登临)《诗·卫风·氓》D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北:败逃的人)《过秦论》可见答案是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规劝。 B.咸私哂(shěn)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讽:《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或规劝”
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夫子何哂 由也?” 讥笑。
遇:《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对待,招待。
务:《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从事,致力于。
1.古书上说“玉人献璞而楚王诛之”,这个“诛”是什么意思?2.高考题:“人灾,绝食者千余家”中的“绝食”与现代汉语意义是否相同?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是不是“跟从”的意思?
1.这个“诛”肯定不是“杀”,卞和献璞只是被砍去了双脚,事实上并没有被杀。根据这一事实背景,“诛”只能当“惩罚”讲。2.根据情理来推断。百姓遭受灾害,那么当然不可能“拒绝进食”了,应理解为“无粮可吃”。3. “从”不是“跟从”的意思,而是使动用法,使……跟从。按情理不可能是将领在后面。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 “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
六、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有关
2、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有关
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有关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例2、王怒曰:“劓(yì)之。”
例3、家人瞷( jiàn )见者,悉惊愕。
加点字“瞷” 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 ,意思是“窥见”。
⑴用“贝”作偏旁的字与“钱财”有关。 例: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 何 ③履祥倾赀营购(钱财)
﹙购:悬赏征求,重金收买﹚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例: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②自缢于庭树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以“ 王(玉) ”作偏旁的字与美玉珍宝有关
何故怀瑾握瑜 ﹙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
丰则贱籴(dí),歉则贵粜(tià)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3、比较推断词义。
总结:文言实词:一词多义中词义的推断方法:一、字形分析法:找表意的形旁,结合语境推测二、语境分析法:结合上下文,依文定义。先直译后意译三、联想推断法:联系课本,联系成语四、句式结构推断法:
字形分析法(形声、会意)
通假推断法(同音、近音)
结构观察法 (相反、相近)
知识迁移法(成语、教材)
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还有不少,大家也可以不断总结,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需要提醒的是我们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最关键的是不能脱离语境。如果我们能把积累和推断方法结合起来,我们就有了进入“文言王国”的一双有力的翅膀,就会飞到一一个新的天地,飞到一个新的高度!
练习巩固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通假”就是“通用、假借”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1.契阔谈讌:讌,同“宴”,宴会。2.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3. 张良出,要项伯:要,同“邀”,邀请。4.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违背,背叛。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早一点。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音同或音近的两个字通假。
解释: 汉字以形声字居多,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要么是以声旁相同或相近,要么以形旁相同或相似。以声旁相同或相似的通假,通常叫同音通假。
1.技盖至此乎:盖,同“盍”,何、怎么。2.赢粮而景从:景,同“影”,影子。3.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同“取”。4.乃令张仪详去秦:详,同“佯”,假装。5.屈平既绌:绌,同“黜”,被罢免官职。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7.须臾成五采:采,通“彩”,彩色。
外形相似的两个字通假。
解释:汉字以形声字居多,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要么是以声旁相同或相近,要么以形旁相同或相似。以形旁相似的通假,通常叫形似通假。需要指出的是,有些通假字,形旁相同或相似,声旁也相同或相近。
1.早岁那知世事艰:那,同“哪”。2.莫春者:莫,同“暮”,晚。3.自牧归荑:归,同“馈”,赠送。4.匪女之为美:匪,同“非”,表否定判断。5.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6.食之不能尽其材:材:同"才";才能。
记录同一个词项,不同时代使用了不同字符的“异字”现象。
解释: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
阅读下列文段,注意其中的通假字。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不识通假字,无以读古文。
归——通“馈”,音kuì,赠送;归孔子豚,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时——通“伺”,探察;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亡——通“无”, 不在家。 涂——同“途”,道路;遇诸涂,在路上遇到了他。知——同“智”,智慧。
【译文】阳货想要见孔子,孔子不愿意见,阳货就送给孔子一头蒸熟的乳猪。孔子乘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访他,却不巧在半路遇到阳货。阳货对孔子说“过来,我对你说。”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却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阳货说:“不可以。”阳货又说:“喜好参与政事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是聪明吗?”阳货接着说:“不可以。”阳货说:“时光一天一天地消逝,岁月不等人啊。”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曾——通“增”,增加。衡——通“横”,梗塞,指不顺。拂——通“弼”,辅佐。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红色的词。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1)死灰独不复然乎 然: (2)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倍: (3)则人马罢 罢: (4)虏以全制其敝 敝:
参考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侍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将此事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汉朝与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韩安国说:“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他们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他们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与他们和亲。”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参考答案:(1)同“燃”,燃烧 (2)同“背”,背弃、违背 (3)同“疲”,疲劳、疲惫 (4)同“弊”,弊端、缺点
1.借用“音同或音近”推断,古代常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字形成通假。2.借用“字形”推断,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如《马说》“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材”同“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3.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可考虑通假现象。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的“内”,理解为“内部”说不通,所以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内”同“纳”,“接纳”的意思。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的特殊用法七个方面。其中尤以名词作状语,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意动为重点。
1、正本清源2、祸国殃民3、沉鱼落雁4、敬而远之5、不毛之地
6、一日千里7、救死扶伤8、拈轻怕重9、是古非今10、幕天席地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2、副词作状语 +名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名词处在了动词应该处的位置上。
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杖汉节牧羊。 2、驴不胜怒,蹄之。3、寻向所志。4、二月草已芽。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一狼洞其中。7、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拄着,拿着用脚踢做标记发芽吃饭打洞修建坟墓
名词活用作动词规律小结:
能愿动词后的名词代词前的名词名词前的名词副词后的名词
现代汉语:副词、介词短语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
古代汉语:时间名词、方位名词、普通名词等名词常常作状语。
名词活用为状语(例句)
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名词活用为状语的类型有:
一、表示时间1、时汉连伐胡。2、日侍坐备顾问。3. 怨酷日深,艰辛历尽。 “日、月、岁”在动词前作状语,含有“每日、每月、每年”之意。用在形容词前,含有“一天天”意思。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那样)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三、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用箕畚)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用船)3、惠等哭,舆归营。 (用车子)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1、童子隅坐而执烛。 (在墙角)2、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在朝廷上)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1、面署第一 (当面)2、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从水路、从陆路)
“当……” “用……” “从 ……“
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向西)(向东)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向南)3、孔子东游。 (向东)
※注意名词用作动词和名词用作状语的区别。
※名词用作动词,其后面没有其他谓语动词。
※名词用作状语则其后面还有其他谓语动词。
练习:比较分析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用法。
①合流屈曲而南。(名词用作动词)
②斜削东下,与东山夹溪南流。 (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连用多活用,代前副后谓语通。不能带兵强带宾,多是意动或使动。谓前不愿作主语,时间方位状语共。区分活用看仔细,切记放在句子中。
指出下列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有口皆碑 2、草木皆兵3、无所事事4、南征北战5、蚕食鲸吞6、不胫而走7、风餐露宿8、星罗棋布9、日理万机
名作动 成为记功碑
名作状 向南、向北
名作状 在风里、在露天
名作状 像蚕那样、像鲸那样
名作状 像星星那样、像棋子那样
形容词若处在主语、宾语的位置,此时就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译为: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②晓看红湿处 ③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⑤小学而大遗⑥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⑧常在于险远。 ⑩亦以明死生之大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有时也不带),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一般动词。
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③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美:赞美④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高:升高⑤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⑥高其直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 课件,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解析,文言实词考情况,五类文言实词考查,古今异义类型,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 课件,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纲解读,请找出实词,课后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 课件,共4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言基础知识,五类特殊实词,语法推断法,即学即练2,语境推断法,即学即练3,联想教材推断,即学即练4,即学即练5,成语推断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