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70份)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60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60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共6页。
A.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主要通道
B.中原与西域生活方式没有区别
C.区域间经济文化交流早已存在
D.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
2.(2023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广东联考)明朝晚期,众多的负贩行商在国内异地落迁定居,这不仅给当地市民带来新鲜的观念,而且他们具有地域或宗族特色的性格与形象也深深影响了侨居之地的市民,同时他们也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生活方式向定居地靠近。这一现象( )
A.有利于促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B.成为新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
C.导致传统户籍制度的混乱与瓦解
D.推动封建等级秩序走向崩溃
3.(2023吉林三模)1868年6月,中美《蒲安臣条约》第六条规定:中国人至美国,或经历各处,或常行居住,美国亦必须按照相待最优之国所得经历与常住之利益,俾中国人一体均沾。材料表明( )
A.美国意识到与清政府交好的重要意义
B.为美国资本家招募华工提供法律依据
C.中国开始在条约中有相互最惠国待遇
D.美国利用世界工业第一地位压榨中国
4.(2023山西晋中三模)1899年,新加坡潮州籍侨商募银支援山东省赈灾,清政府为新加坡天后庙颁“曙海祥云”匾额;1900年,黄河决口,南洋巨商张振勋回南洋募捐百万两白银用于赈灾,清政府为此赐其“急公好施”牌匾,竖于其故乡潮州大埔县。这反映出( )
A.华侨在晚清赈灾体系中占据主导
B.晚清近代民族国家观念已经形成
C.华侨参与国内赈济凸显家国认同
D.晚清政府及时调整闭关自守政策
5.西晋以前的宁镇地区(今江苏南京、镇江一带)流行的方言是纯粹的吴语;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官话取代吴语逐渐成为该地区的主流方言。导致宁镇地区主流方言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移民大量迁入B.经济得到开发
C.政区进行调整D.政权发生更迭
6.下图是16—19世纪美洲人口构成的变化。其中美洲原住民人口的变化( )
A.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B.导致美洲被纳入世界市场
C.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7.(2023山东名校联盟质检)17世纪,马尼拉地区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墨西哥,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墨西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扩大了瓷器以及白银贸易,而马尼拉人口迁移也为菲律宾带来了高产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美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殖民扩张加强世界联系
C.亚美两洲生活水平相当
D.人口迁移促进经济发展
8.(2023山西大同三模)在20世纪头十年,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意大利人和爱尔兰人前往纽约、波士顿和费城;葡萄牙人去普罗维登斯和新贝德福德;德国人和波希米亚人去芝加哥、密尔沃基和费城;波兰人去芝加哥和底特律。这些移民( )
A.改变了全球劳动力布局
B.均衡地分布在美国的各地
C.助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D.使美国文化形成多元格局
9.(2023福建南平三模)据估计,1620—1642年,英国约有58万人越过大西洋,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17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迁移人群中不仅有清教徒,而且有天主教徒、罪犯等。据此推断,17世纪英国人口的迁移( )
A.减轻了农村就业和生计的压力
B.实现了殖民文化向多层次转型
C.推动了殖民扩张和贸易的发展
D.缓和了欧洲地区新旧教派矛盾
10.(2023广东一模)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两个关于北美奴隶制的法律实践的记录如下表。
据表可知( )
A.当地司法背离普通法传统
B.北美劳动奴役的起始时间
C.黑人的人权意识逐渐觉醒
D.劳力需求刺激奴隶制发展
11.(2023湖南师大附中三模)下表是1937—1946年北京(平)外侨人口统计,这反映了( )
A.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中国成为主要移民区
B.民国政府开放程度提高
C.民族战争形势影响移民选择
D.欧洲各国对华侵略加剧
12.(2023湖南怀化二模)下图为巴西画家塔尔希拉·阿玛拉尔1943年创作的作品《有七只小猪的农场》,创作中融入了古代印第安人的元素,表明古代印第安人的艺术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这( )
A.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特征
B.突出了不同种族文化的优劣差异
C.体现了混血艺术的主导地位
D.阻止了欧洲殖民文化的不断渗透
13.(2023贵州贵阳一模)现代埃及文化是融合多元文化因素的阿拉伯文化;从宗教信仰看,官方宗教是伊斯兰教,民间也信奉基督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法语也广泛使用。材料最能表明现代埃及文化( )
A.是欧洲殖民文化侵略的产物
B.反映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
C.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多样性
D.具有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
14.(2023广东深圳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始建于1753年,是瑞典国王为王后庆生而建。整个建筑呈弓形,宫顶有雕龙装饰。宫门宫窗两侧边框刻有中国式图案,宫内陈设为中国传统样式,四壁挂有中国字画。距中国宫一里之遥,有一片由十几座木房组成的“广州村”,当时还开辟了桑园从事养蚕和缫丝。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因反映了印第安阿兹特克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和墨西哥现代文化三种文化而得名。广场中心原来是阿兹特克的祭坛。广场东侧是1524年殖民者修建的教堂,是典型的西班牙殖民时期建筑风格。旁边是一座20多层的现代化建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一个角度,阐明观点,并予以论证。(要求:写出所选择的角度,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
1.C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新疆哈密与内蒙古鄂尔多斯,以及河北、山西、陕西等省存在一定的经济文化交流,以至于三地都出土了相似的青铜器,故选C项;丝绸之路在汉代才开通,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中原地区属于农耕文明,西域地区属于游牧文明,二者存在较大区别,排除B项;材料并未将内蒙古地区的文明地位与中原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无法体现内蒙古曾是中华文明核心地区,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晚期的行商们在异地定居后把自己原来家乡的文化带到当地,同时也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由此可以判断这一现象“有利于促进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故选A项;材料主要讲的是行商家乡的文化与居住地文化的相互影响,这不能成为新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新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是生产力的提高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行商的增多确实增加了户籍管理的难度,但不至于导致传统户籍制度的瓦解,也不至于推动封建等级秩序崩溃,排除C、D两项。
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急需大批的劳动力,美国把目光盯准了华工,《蒲安臣条约》为美国资本家招募华工提供法律依据,解决了美国内战后和修建太平洋铁路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故选B项;与清政府交好只是美国为了谋取在中国的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而非真正想与中国友好交往,排除A项;材料有利于中美双方相对友好的建设“相互最惠国待遇”,但开始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19世纪60年代,美国尚未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时期华侨积极支援国内赈灾,并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这是海外华侨对祖国的一种深深的认同感,C项正确;A、B两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材料和闭关自守政策无关,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永嘉之乱后大量北民南迁,因此北方官话取代吴语,逐渐成为宁镇地区的主流方言,故选A项;主流方言变化和经济得到开发都是北民南迁所带来的影响,排除B项;主流方言的变化主要是由人群主体变化造成的,与政区的调整无关,排除C项;单纯的政权更迭不会影响语言的变化,排除D项。
6.A 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6世纪初到19世纪初,美洲原住民人口下降,这既减少了原住民对殖民者的抵抗,也使得欧洲殖民者开启了奴隶贸易,故选A项。美洲被纳入世界市场的表现是美洲的原产作物进入欧洲,排除B项。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对殖民地的赤裸裸的掠夺,这和美洲人口锐减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无关,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马尼拉人口流入墨西哥缓解了墨西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也为菲律宾带来了高产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由此可见人口迁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17世纪欧洲是世界贸易中心,排除A项;“殖民扩张”不符合题意,与“马尼拉地区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墨西哥”这一自愿移民相悖,排除B项;“生活水平相当”不符合史实,亚洲生产力水平高于美洲,排除C项。
8.C 根据材料“20世纪头十年,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可知大量高素质的欧洲移民前往美国,为美国经济发展补充了大量技术工人和欧洲新技术,故选C项;全球劳动力布局广泛涉及欧亚非美各个大洲,欧洲和美国之间的移民变化无法改变全球劳动力布局,排除A项;材料中不同国籍的欧洲人前往美国不同的城市,在地域、文化和数量上都具有差异性,排除B项;美国文化的多元格局是长期移民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是一个渐进的沉淀过程,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1620—1642年……去往北美和加勒比地区……17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海外迁移达到高峰”可知,17世纪英国大量人口迁移适应了英国加强对美洲殖民扩张的需要,同时推动了欧洲与美洲之间贸易的发展,故选C项。
10.D 根据材料“被判延长劳役”“被判终身为奴”可知当时农奴主面对奴隶逃跑和起诉的现实,并未对奴隶的身体和人身安全做出严厉处罚,而是判处他们继续延长劳役的时间,这说明当时种植园经济发达,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迫切,故选D项。
11.C 由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并占领北京(平),北京(平)外侨人口持续增长,到1946年,日本已投降,全国抗战结束,北京(平)外侨人口陡然下跌,这反映出外侨数量受民族战争形势影响,故选C项;中国并非主要移民区,排除A项;1937—1945年,北京(平)被日本占领,无法反映民国政府政策,排除B项;这一时期对华侵略主体为日本,非欧洲列强,排除D项。
12.A 根据材料可知,现代作品融入了古代印第安人艺术的元素,体现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故选A项;世界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不存在不同种类文化的优劣之分,排除B项;题干只考查了现代艺术与古代艺术的交融,不能彰显出混血艺术的主导地位因素,排除C项;欧洲文化殖民的目标与要求是文化侵略与精神殖民,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
13.D 根据材料可知,埃及本土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同时存在,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体,具有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特征,故选D项;材料并未反映出近代西方国家对埃及的侵略和影响,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体现出强调国家独立与民族复兴的愿望,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埃及文化,不能偷换概念为阿拉伯文化,排除C项。
14.参考答案 示例
观点:明清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是一次相互的启蒙。
论述:明末清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播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将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与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等西方科技书籍,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西学东渐还为中国人打开了观察西方的窗户,冲击了某些传统观念,对中国人认识世界以及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的思想具有启蒙的作用。
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儒学介绍到欧洲。儒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封建的武器,他们借儒家的理性、道德来抨击欧洲封建制度,宣传启蒙思想。如法国的百科全书派利用儒家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批判欧洲基督教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法国的《人权宣言》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还影响了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中学西传对西方思想解放潮流和制度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明进步和思想解放。(1)
1640年,弗吉尼亚三名契约劳工移民一起逃离种植园被捕,其中的两名欧洲白人被判延长劳役。黑人约翰·庞奇被判终身为奴
(2)
1653年,弗吉尼亚黑人契约劳工移民约翰·卡索起诉黑人雇主,以契约到期为由拒绝继续服务,但因未能出示契约原件,历经多轮诉讼,最终于1655年被判终身为奴
时间
户数
口数
男
女
总计
1937年
1 690
3 081
2 306
5 387
1939年
8 796
17 687
13 594
31 281
1942年
11 986
24 081
18 653
42 734
1946年
797
1 363
1 258
2 621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考试历史特训练习含答案——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题训练52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65第二十八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第65讲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