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硚口(经开)区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经开)区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试卷(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货币史是历史的一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试题卷共6页,17题。全卷满分60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 14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距今5000年前后,长江和黄河流域进入了早期文明社会。 山东大汶口晚期的墓葬,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说明当时
A.原始居民还未走向定居 B.原始手工业品种类单一
C.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现象 D.使用铁器生产水平很高
2.抗洪精神是武汉城市精神谱系中的一抹亮色。每当洪汛时期,人们会在下列哪一处文物保护单位祭拜、祈求平安
3.商朝是我国青铜文明的灿烂时期。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的
A.礼器 B.兵器 C.食器 D.农具
4.“不服周”是武汉地区最悠久的方言之一,意思是不服气、不甘心。其来历是楚国不服周的统治。方言“不服周”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王室衰微 D.秦灭六国
5.实物史料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下图中的文物“商鞅铜方量”可以佐证商鞅主持变法期间
A.确立县制 B.奖励耕织 C.统一度量衡 D.奖励军功
6.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下列言论出自于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7.货币史是历史的一部分。下图两个不同时期的货币所起的共同作用是
A.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B.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促进了货币种类的多样化 D.有利于政令在全国的推行
8.金缕玉衣是汉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但考古学者在多处汉代诸侯王墓中发掘出用近2500块玉片、1100 多克金丝制作的金缕玉衣。这说明
A.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 B.汉初经济逐渐得以恢复
C.汉代统治集团奢侈浮华 D.西汉地方豪强地主发展
9.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将提出非议的 460多个儒生全部活埋。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儒士得以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他们对儒学态度虽然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
A.取代法家思想 B.加强思想控制
C.重视儒家思想 D.平息儒法之争
10.下列图片中的食物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的。据此可知,丝绸之路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11.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疫苗预防疾病是对下列哪一古代中医理论的创新应用
A.望闻问切 B.辩证施治 C.“治未病” D.临床诊疗
12.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第一手史料是
13.下面三幅图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内地。它们可用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A.民族交融
14.历史的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下列示意图反映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小题,第15 题 10分,第 16 题 16 分,第 17 题 6分,共32分)
15.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文帝重视农业,十三年下诏全免田租。景帝元年复收田租之半,即三十税一,并成汉朝定制。文帝时,丁男徭役减为“三年而一事”,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为 40钱。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
材料三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木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领域的主要变化。 (可从耕作技术、农业用具两个方作答)(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初统治者发展农业的措施。(2分)他们的统治局面在历史上有什么誉? (2分)
(3)材料三指出了发展农业生产要重视什么问题?(2分)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为中国农业发展提出 1条建议。 (2分)
16.中国幅员辽阔,有效的地方、边疆治理制度体现了历代统治者的治理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郡县,每一郡县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公元前127年时,汉武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于是,封地不断缩小。 因此,汉帝国繁荣了4个世纪,约相当于罗马帝国的统治时间。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西汉中央王朝与西域关系的演变
——摘编自龙晓燕《西汉时期西北边疆的民族关系研究》
(1)材料一显示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2分)请填写 A 处人物的身份。(1分)
(2)材料二中的“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国家”中的“他”指哪位历史人物?(1分)“又下了一道法令”指汉武帝推行的什么措施?(2分)这一措施的推行有何意义? (2分)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归纳西汉与西域的交往方式。(4分)“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2分)从西汉中央与西域的关系演变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分)
17.长城积淀着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 分)
——摘编自曹大为《长城:凝聚中华民族的历史》
因视角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人们对长城所象征的内涵认识不一。有人认为“长城限制了文融”,有人认为“长城促进了文明互鉴”。 阅读材料,阐明你的观点,并简要进行论述。 (要求观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论述中至少提及材料中的两个史实。)
七上期末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5. (10分)
(1) 主要变化:开始使用牛耕;(1分) 铁制农具开始出现。(1分)
(2)措施:减轻徭役、赋税; 轻徭薄赋; 以农为本;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任意一点2分)
美誉:文景之治。 (2分)
(3) 重视问题:顺应天时地利; 遵循自然规律。(任意一点2分)
建议:①改进生产工具;②改进耕作技术; ③国家要对农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④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⑤加快智慧农业的投入与发展。(任意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 2分)
16. (16分)
(1) 制度: 分封制 (2分) A:诸 侯( 1分)
(2) 人物: 秦始皇(嬴政) (1分)
措施:“推恩令”。(2分)
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政治上巩固了大一统。 (任意一点2分)
(3)交往方式:派遣使者、武力征服、设置官职。 (1点2分共4分, 写出两点即可)
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任意一点2分)
启示:国力强盛是巩固边防的有力保证;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要采取多种方式。(任意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 2分。)
17. (6分)
评分标准:观点2分+论述4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观点一:我认为长城起着军事防御的功能,限制了文明的交融。(2分)
论述:依据材料,战国、秦朝、汉朝、北魏均在遭受北部游牧民族侵扰的背景下修筑长城,其内在原因在于以农立国的中原汉族无力耗费大量国力控制北部荒漠和草原,广筑边墙成为历代统治者确保边防安全的有效方式。长城有效抵御了北部游牧民族对中原汉族的侵扰,保卫了中原人民的生产生活,但也限制了中原农业文明与北方草原游牧文明的交往、交融。(4分,提及材料中的两个史实2分, 论述2分。)
观点二:我认为长城促进了农牧文明之间的互鉴、交流。(2分)
论述:汉朝时,南匈奴归附汉朝及长城沿线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互市往来,说明长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流的纽带。北魏时期,鲜卑拓跋部跨越实现汉化、长城统一北方,均说明了长城的修建促进了北魏政权的汉化和封建化过程。(4分)
观点三:我认为长城长城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标识。既是军事防御工程,也是和平的象征。 (2分)
论述:为防止北方民族的武力侵扰,战国、秦朝、汉朝、北魏不得不修缮长城确保边防安全。这说明长城是预防战争的手段,其目的在于避免或减少战争对中原文化的破坏。与此同时,长城也成为了沿线各族交往的纽带。汉朝时,南匈奴归附汉朝、互市往来、北魏鲜卑拓跋部跨越实现汉化、长城统一北方,均体现了这一作用。 (4分)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时期
交往方式
交往水平
西汉初
西汉王朝没有力量开发西域。
汉武帝
在张骞对西域认识的基础上,开始对西域采取军事行动。
探索
汉宣帝
在西北边疆建立了西域都护。
全盛
汉平帝
中央政局不稳的情况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最终走向崩溃。
崩溃
战国至北魏长城修筑历程
战国
秦、赵、燕不断遭到匈奴、东胡等掳掠,三个诸侯国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朝
秦统一后,在战国长城的基础上,增建与修补了一条完整的长城,被后世称为“万里城”。
汉朝
为防止匈奴南下侵扰,汉武帝在河西大规模修长城。
公元前51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汇合
匈奴等少数民族往往“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客(商人)交易”,获取大量生活生;料。中原地区则“骡、驴、骆驼,衔尾入塞”,投入农耕、交通运输。
北魏
面对北方柔然袭扰之际,北魏的鲜卑拓跋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构筑长城抗御的方
在控制住北部局势的同时,北魏加快了汉化改革的步伐。北魏跨越长城的文化变对促进北朝民族大交融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C
D
A
C
C
B
B
A
B
C
C
C
A
D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经开)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共6页。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经开)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八年级历史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湖北省武汉市硚口(经开)区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八年级历史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