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通过分析史实及图文史料,了解古代社会不同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提高历史分析的能力,形成一定的时空观念。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农业工具发展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提高合作探究能力,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并解释历史现象。
3.通过学习本课,在进一步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基础上感悟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提升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农业工具的类型及其演变。
难点:认识农业工具发展对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战国铁犁铧的图片,引导:图示中的器物是什么工具?该材质的工具在我国是何时广泛应用于生产中的?(铁制农具,战国时期)
教师继续引导:该农具是战国时期的铁犁铧,他代表了当时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方向。在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除了铁制的生产工具还有哪些类型的生产工具呢?这些工具是如何不断进步的?又对农业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表现
1.耕作工具
教师出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器农具”“乌尔王陵出土的铜斧头”“战国铁犁铧”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必修学习内容及教材内容思考:古代人类耕作工具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器农具 乌尔王陵出土的铜斧头 中国战国铁犁铧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经历了非金属时代-金石并用时代-铁器时代。
教师组织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归纳各时代农业生产工具的表现。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
2.灌溉工具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灌溉工具发展的表现。学生回答后,师生总结:
(1)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已经能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2)在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懂得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3)中国东汉末期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革新,其后在民间广泛使用。
(4)唐代出现筒车,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
教师出示翻车与筒车图,组织学生讨论思考:相对于以前的灌溉工具,二者各自的进步之处在哪里?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1)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涝,是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
(2)筒车:可分水转筒车、畜力筒车、高转筒车等。筒车主要是利用水力运转的原理,让竹筒取水,流水自转导灌入田,不用人力。
3.教师补充介绍:豢养驯化禽畜的古代畜牧业,也有其自身的工具设施。圈厩用于饲养禽畜,弓箭用于捕捉动物,马槽用来喂马,渔网鱼篓用于捕鱼。
(二)作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怎样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并回答,之后教师总结:
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类历史上的耕作工具经历了由粗到精的演进历程。金属耕作工具的发明,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力,使得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并对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灌溉工具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使得更多的农田可以得到灌溉,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今天我们了解了古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认识了农业生产工具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再次用历史史实证明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性。
2.作业: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古代手工业工具不断进步的表现。
四、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案,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课堂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设计,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备课资料,资料回放,本课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共1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赋税制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