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小明在预防新冠肺炎措施中的一些估测合理的是( )
A.测温枪的长度为5cmB.人体正常的体温为37.5℃
C.做一次核酸采样的时间为2minD.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面积约为
2.“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口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写的一首诗。其中“卧看满天云不动”所选的参照物是( )
A.船B.岸边C.岸边的树D.天空飞翔的小鸟
3.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声音的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将发声物体的振动转换为小球的运动,放大了实验效果
B.实验中,声音越响纸屑跳动越高,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C.实验中用不同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发出的声音响度不同
D.实验中,逐渐抽真空时,闹铃响声逐渐减小,但耳朵贴在玻璃罩上仍然能听到很小的声音,这表明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下列关于误差说法正确的是( )
A.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多次改变物距进行实验是为了减小误差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实验的误差
C.为了消除误差,天平使用前要将游码调至左端零刻线并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水平平衡
D.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小数点后一位以便减小实验误差
5.甲、乙两位同学在同一条直线上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二人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B.相同时间内,乙通过的路程比甲短
C.通过相同的路程,乙用的时间多
D.运动4s后,甲、乙相距一定是5m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中,讲述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响度
C.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在真空中传播会被减弱
D.听声辨人主要是由于声音的音色不同
7.下列光学现象中与“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用放大镜看地图B.柳树在河面的倒影
C.池水看起来“变浅”D.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折断了
8.让甲、乙两个透镜正对平行光,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透镜对光线都是会聚的
B.甲透镜对光线是会聚的,乙透镜对光线发散
C.甲是凹透镜,乙是凸透镜
D.甲是凸透镜,乙是凹透镜
9.石家庄是全国文明城市,公民应该控制噪声,下列做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A.二环路设置隔音屏障B.公路上安装噪声监测仪
C.学校周围禁止鸣笛D.工人戴隔音耳罩
10.下面热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丁烷气的体积使其液化,作为燃料储存在打火机里
B.100℃的水蒸气烫伤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温度更高
C.吃冰棍时看到的“白气”,是冰升华成的水蒸气
D.水银体温计用过后要放在沸水中消毒5min
11.下列有关物态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A.冬天北方窗户上的“冰花”,出现在窗户的内侧表面
B.深秋时常出现“结霜”现象,结的“霜”是水凝固形成的
C.文艺演出时舞台上释放的“白气”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D.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降低了室内气温
12.小明在一只空碗中放一枚硬币,后退到某处眼睛刚好看不到它.另一位同学慢慢往碗中倒水时,小明在该处又看到硬币.这种现象可以用下列哪个光路图来解释?( )
A.B.C.D.
13.用水银温度计测量热水温度时,温度计内水银液面慢慢升高,在“水银液面升高”的过程中,有关温度计内水银的物理量不变的是( )
A.温度B.体积C.密度D.质量
14.红外半球摄像头通过捕捉红外线增强夜晚监控效果。下列关于该摄像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B.摄像头捕捉到的红外线是红色的光
C.被监控的物体在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D.摄像头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相同
15.下列情况中,物质密度变大的是( )
A.水结成冰B.水由0℃加热到4℃
C.氧气罐中的氧气用掉一部分D.把玉石雕刻成工艺品
16.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分别代表甲、乙、丙三种物质和水的密度,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且B.,且
C.,且D.,且
17.关于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漫反射不遵从光的反射定律
B.小猫叉不到鱼,是因为看到鱼变深的虚像
C.白光通过三棱镜发生色散
D.近视眼需要用凸透镜矫正
18.已知酒精的密度为,下列说法能够成立的是( )
A.同体积的水和酒精质量之比是4:5
B.能装下0.8 kg酒精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 kg纯净水
C.能装1 kg纯净水的瓶子一定能装下1 kg的酒精
D.同质量的水和酒精体积之比是2:5
二、多选题
19.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
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放热
B.可冷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D.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如图所示的位置时, 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为20.0cm
B.随着蜡烛变短,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C.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蜡烛向左移动并适当移动光屏,烛焰在光屏成的清晰的像变小
D.在贴近凸透镜左侧的位置放一远视镜片,向左移动光屏,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
三、填空题
21.家中的电视遥控器是靠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来实现对电视的遥控,调节音量是改变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22.小明在早晨6:40从石家庄出发乘坐高铁去北京观看冬奥会,8∶10到达北京西站,全程297km,此过程中高铁行驶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km/h;高铁行驶过程中,以车厢外的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__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3.京剧有“国剧”之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胡琴声是由琴弦的_________产生的;人们听到“将相不和成何样,二虎相争必有伤”这句唱词,就知道是《将相和》选段,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
24.2022年2月4日举行的北京冬奥会采用了最先进的二氧化碳制冷技术。地下制冷管道内的液态二氧化碳__________吸收热量,使地面温度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再往地面上浇水,水会__________成冰(前两空均填写物态变化名称),水结为冰,体积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已知。
25.为了保护好我们的眼睛,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25cm左右。如图是小军写字时的情景,与正确的姿势相比,此时眼睛的晶状体会变_________(填“薄”或“厚”),此姿势长时间书写容易患上_________(填“近视”或“远视”)眼,需要佩戴_________透镜进行矫正。
四、作图题
26.A、B为某一发光点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MN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试作出这两条反射光线的入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的位置。
27.如图所示,某清澈池塘底部有一物体A,站在岸边的小明(假设小明的眼睛在C处)看到物体在B处,请画出小明看到物体A的光路图。
五、实验题
28.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装有萘的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对试管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试管_________,而且萘的温度上升速度较___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及时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
(2)萘加热一段时间后,可看到烧杯中有“白气”冒出,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水蒸气遇冷___________形成的;
(3)分析图像可知奈的熔点是_________ ℃,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
(4)在第6min该物质处于________(选择“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根据奈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大约持续了_________分钟。
29.某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实验前,应先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成“缩小”)清晰的实像,这是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3)若凸透镜位置不变,调换蜡烛和光屏的位置,______(选填“仍能”或“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说明光发生折射时,光路是______的;
(4)若保持图中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只把光屏向右适当调节,光屏上烛焰的像逐渐变得模糊,这与______(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形成原因相同。
30.小希的妈妈从市场买回了一桶色拉油,担心买的油是地沟油,小希为解除妈妈的顾虑,在网络上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之间,她决定用测密度的方法鉴别油的品质。
(1)实验步骤如下:
A.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当指针静止时如图甲所示,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水平平衡。
B.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0g;
C.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将装色拉油的烧杯放在左盘,在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色拉油的质量为______g;
D.将烧杯中的色拉油全部倒入量筒中,如图丙所示,量筒内色拉油的体积是______;
E.该色拉油______(选填“是”或“不是”)地沟油;
(2)小希的同学小华正好到小希家做客,善于动脑的小华认为,不用量筒也能测出色拉油的密度,他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
②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总质量为。
③把烧杯中的水全部用来浇花,然后吹干,再装满色拉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则色拉油的密度表达式______(已知水的密度为)。
六、计算题
31.沈阳到天津的G1300次列车组运行时刻表如下所示:
(1)求列车从沈阳到天津的平均速度;
(2)该车从北戴河到唐山的平均速度为190km/h,求北戴河到唐山的里程;
(3)此动车长为200m,若以70m/s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1200m的桥,求动车全部过桥所用时间为多少?
32.某同学在烧杯中装入某种液体,多次测出了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及对应的液体体积V,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如图所示的图像。结合下面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1)该液体是哪种液体(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2)一空塑料瓶装满水时的质量是500g,用该塑料瓶最多能装多少克的该种液体?(空塑料瓶质量不计)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测温枪的长度与一支中性笔相当,大约为15cm,故A不符合题意;
B.人体正常的体温为36.5~37℃左右,37.5℃属于发烧,故B不符合题意;
C.做一次核酸采样的时间较短,大约为2s,故C不符合题意;
D.一只长方形口罩的长、宽分别约为18cm、10cm,则面积约为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A
解析:在本题中船是向东运动的,而“卧看满天云不动”是指“云与我”保持相对静止,即“云与我”以相同的速度相对于地球向东运动,所以诗人以船为参照物看云时,会认为“卧看满天云不动”的效果: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D
解析:A.发声物体的振动非常微小,不易观察,实验中将发声体的振动转换为小球的运动,放大了实验效果,利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实验中,纸屑跳动越高,表示发声体的振幅越大,这说明声音的响度与发声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若用更大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大,响度变大:改用较小的力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变小,响度变小:这是为了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实验中,逐渐抽真空时,闹铃响声逐渐减小,但耳朵贴在玻璃罩上仍然能听到很小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还有稀薄的空气传声,如果能抽成真空通过底座也能传播声音,但是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4.答案:B
解析:A.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多次改变物距进行实验是为了寻找像距与物距之间的普遍规律,不是为了减小误差,故A错误;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实验的误差,故B正确;
C.天平使用前要将游码调至左端零刻线并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水平平衡,这是为了避免出现读数错误,而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
D.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以便减小实验误差,故D错误。
故选B。
5.答案:D
解析:
6.答案:D
解析:A.“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中,讲述的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故A错误;
B.吹奏笛子时,演奏者用手指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
C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正确;
D.听声辨人主要是由于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7.答案:B
解析:“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A.用放大镜看地图,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柳树在河面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符合题意;
C.池水看起来“变浅”,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折断了,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C
解析:
9.答案:C
解析:A、二环路设置隔音屏障,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B、公路上安装噪声监测仪可以监测噪声的等级,不能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
C、学校周围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符合题意;
D、工人带隔音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A
解析:A、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丁烷气的体积可以使它液化,作为燃料储存在打火机里,故A正确;
B、相同情况下被100℃水蒸气烫伤比100℃的水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时会放热,故B错误;
C、吃冰棍时看到的“白气”,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C错误;
D、沸水的温度超过了体温计的量程,故D错误。
故选:A。
11.答案:A
解析:A、冬天室内与室外温差较大,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窗会放出热量,直接变成固态的小冰晶,属于物质的凝华现象,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侧。故A正确;
B、深秋时常出现“结霜”现象,结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成固态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
C、舞台上经常释放“白气”,这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吸热,使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滴。故C错误;
D、夏天用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加快了身体上汗液的蒸发,蒸发要吸热,从而使人体温度降低,感到凉爽。故D错误。
故选:A。
12.答案:B
解析:当我们用眼睛看到水中的硬币,是因为硬币反射的光进入到了我们的眼睛的缘故;根据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知道,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且光线是从硬币上发出的,故B图正确.
故选B.
13.答案:D
解析:A.“水银液面升高”是由于水银吸热,温度上升,发生“热胀冷缩”现象造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水银液面升高”说明水银柱的长度增大,而温度计内径几乎不变,即水银的体积变大,故B不符合题意;
C.水银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因此在“水银液面升高”的过程中,密度变小,故C不符合题意;
D.水银柱被密封在温度计内,在“水银液面升高”的过程中,水银的量没有发生变化,即质量不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C
解析:A.摄像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A不符合题意;
B.红外是不可以见光,摄像头捕捉到的红外线没有颜色,B不符合题意;
C.摄像机工作时,物距大于2倍焦距,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被监控的物体在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C符合题意;
D.投影仪工作时,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像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摄像头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不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B
解析:
16.答案:A
解析:
17.答案:C
解析:A、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B、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光由水斜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
C、棱镜对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对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红光在最上面,故C正确;
D、由题干图可知: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变大,即折光能力增强,使光线推迟会聚。
故选:C。
18.答案:B
解析:A.由
可知,同体积的水和酒精质量之比为
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密度公式0.8 kg酒精的体积为
1 kg水的体积
所以能装下0.8 kg酒精的瓶子能装下1 kg纯净水,故B符合题意;
C.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由
可知1 kg水的体积小于1 kg酒精的体积,所以能装下1 kg水的瓶子不能装下1 kg的酒精,故C不符合题意;
D.由密度计算公式可知,同质量的水和酒精体积之比为
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答案:BD
解析:A.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泪形成是熔化现象,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需要吸热,故A错误;
B.可冷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需要放热,故B正确;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需要放热,故C错误;
D.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需要放热,故D正确。
故选BD。
20.答案:BCD
解析:A.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图可知,此时物距、像距相等,且等于两倍焦距,解得:,即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故A错误;
B.随着蜡烛燃烧变短,根据光线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可知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故B正确;
C.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动,蜡烛向左移动,此时物距增大,要想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可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烛焰在光屏成的清晰的像将变小,故C正确;
D.远视镜片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在贴近凸透镜左侧的位置放一远视镜片,会使像提前会聚,要想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故D正确。
故选BCD。
21.答案:红外线;响度
解析:
22.答案:198;运动
解析:高铁行驶的时间
则高铁行驶的平均速度
高铁行驶过程中,以车厢外的地面为参照物,小明与地面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小明是运动的。
23.答案:振动;信息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胡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利用是传递信息和能量。人们听到将相不和成何样,二虎相争必有伤”这句唱词,就知道是《将相和》选段,这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4.答案:汽化;凝固;变大
解析:汽化是吸热过程,所以制冷管道内的液态二氧化碳汽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使地面温度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水变成冰是液态变成固态的凝固过程。
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一杯水结成冰,所含物质多少没变,质量不变;根据公式可知,当m一定时,水全部结成冰后冰的密度变小,体积变大。
25.答案:厚;近视;凹
解析:图中小军写字时眼睛离桌面太近,需要晶状体折光能力变强才能把像成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才能变强。
此姿势长时间书写,会造成晶状体的前后径变长,像会成在视网膜前面,容易患上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26.答案:
解析:先过C点垂直镜面作出法线,在法线左侧指向入射点画出入射光线,注意反射角要等于入射角,同理画出反射光线DB的入射光线,两条入射光线的交点S即为发光点的位置,如图所示:
27.答案:见解析
解析:
28.答案:(1)受热均匀;慢
(2)液化
(3)80;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4)固态;15
解析:(l)将试管放在水中,水浴加热的目的是使萘受热均匀;先加热水,再通过试管,慢慢加热萘,使萘的温度慢慢上升,便于记录每一时刻温度变化。
(2)白气是液态小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3)如图乙可知,萘在80℃时,保持不变,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为熔点,故熔点为80℃;观察图像可知,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4)从图像可以看出,萘在10min时,开始熔化,在25min熔化结束,故在第6min时,萘处于固态;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所需要的时间为。
29.答案:(1)同一高度(2)缩小;照相机(3)仍能;可逆的(4)近视眼
解析:(1)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根据图示可知,当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即是应用该原理。
(3)若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根据光路可逆可知,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倒立、缩小的实像。
(4)如果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发现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不清,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远像近像变小,此现象可以体现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30.答案:(1)右;46;50;不是;(2)
解析:
31.答案:(1)170km/h;(2)95km;(3)20s
解析:(1)列车从沈阳到天津所用的时间
从沈阳到天津的路程
列车从沈阳到天津的平均速度
(2)北戴河到唐山的时间
北戴河到唐山的里程
(3)全部过桥经过的路程
全部过桥所用时间
32.答案:(1)煤油;(2)400g
解析:(1)由图像知,当液体体积为时,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为25g,则烧杯的质量。当液体的体积时,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液体的质量
液体的密度
对应给出的密度表可以确定这种液体可能是煤油。
(2)瓶子的容积
则装满该液体时,液体的体积
所以所装液体的最大质量
时间
沈阳
北戴河
唐山
天津
到站时间
16:11
16:44
17:20
发车时间
13:20
16:14
16:48
里程/km
0
426
680
一些物质的密度
物质种类
硫酸
水
煤油
植物油
密度()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和实验研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九上物理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作图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