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本学界借助《狂人日记》的“鲁迅原点”重构,为鲁迅研究打开了非常广阔的天地,本土鲁迅研究亦受益良多。然而,《狂人日记》不仅是“鲁迅”诞生的起点,还是中国现代小说和新文学的发端,那么回到《狂人日记》的本土原生场域,以时间为轴,打通文本内外,才是我们理解鲁迅“起点”“原点”的关键,也是把握中国现代小说、现代文学“起点”的钥匙。
《狂人日记》是从“很好的月光”写起,也可以说,鲁迅的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也都是从这个月亮开始。鲁迅特别钟爱月亮,最早发现这一命题的就是日本著名诗人、翻译家佐藤春夫。他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发觉“月光的描写与少年的生活”是鲁迅小说里的重要表现。1947年增田涉写成《鲁迅的印象》。尽管佐藤春夫和增田涉都只是泛泛谈及鲁迅笔下的月亮意象,但两人的鲁迅译文流播很广,甚至后来的很多鲁迅研究者都受此启发。田村俊裕就援引佐藤春夫和增田涉的发现,聚焦《狂人日记》中的月亮,强调鲁迅经由日本而发现的“西方的月亮”。田村俊裕认为:“此处的月亮象征着‘不吃人的人’,即狂人所说的‘真的人’的眼睛。狂人正是由于仰望了月亮——真的人的眼睛,被洗却了心中的污浊,而顿然醒悟——发狂。”而且,他还进一步推测,“《狂人日记》中关于月亮形象的描写,很可能受了西方人月亮神的影响”。在西方文化中,圆月拥有使人发狂的魔力。伊藤虎丸则沿着田村俊裕的思路继续展开,也认可月亮是主人公“发疯(觉醒)”开始的契机。月光虽然作为开端,仍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存在,依然是“发疯——觉醒”阐述框架和逻辑的体现。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研究者也有类似的思路,陈思和对此有详细阐述:“启蒙是从‘光’开始的。在这里,鲁运用的是月光,月光照亮了狂人,使狂人由此而觉悟,现实意义上他发疯了,精神意义上他是被启蒙了,他觉醒了,他也成了启蒙者。”但问题在于,该如何解释“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这种彻底的今是而昨非的感觉?更为关键的是,回到文本自身,很难解释日记中月亮的时有时无。
月亮是绍兴辛亥年光复革命时的月亮,它构成《狂人日记》如何书写的开端起点,是我们理解作品世界的基本前提。借由绍兴光复时的月亮,我们找到了时间之匙,从而打开进入作品内部世界的通路。小说中的“三十多年”显然不是随便选取,而是作家借狂人表达他人生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对于1881年出生的鲁迅而言,三十多年对应的就是1911年,这一年的10月10日,即阴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首义民国肇生的革命在全国各地相继爆发,后来被称为“辛亥革命”。鲁迅在《阿Q正传》第七章“革命”部分,对时间细节的把握相当精确,“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
日记的开始,月光除了隐藏着时间符码,还明示了情绪表达。“精神分外爽快”是鲁迅光复革命时极其真实、也极为正常的情绪状态。要论疯或狂,应该如是理解,多年的憧憬——似乎难以企及的梦——突然实现时的欣喜若狂,就像杜甫诗中“忽传收蓟北”而“喜欲狂”“纵酒放歌”,这也是“狂人”之“狂”的第一层含义。不过,主人公精神分外爽快的同时,伴随着紧张、不安与担心,“然而须十分小心”,“我怕得有理”。大多数人内心惧怕这数千年未有之巨变,害怕新制度和国体的“来了”,对他们而言,消除恐惧和摆脱慌乱的方式有两种,一边是响应和顺从革命,“咸与维新”,成为合群的大多数,一边是迫害和消除那些真正的革命者,视其为异类和“疯子”。这两种方式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害怕“新”“来了”的“多数主义”对少数真诚革命者加以迫害。受多数迫害的“被迫害狂”,是“狂”的又一层含义。狂人正是因革命后的“依旧”“从来如此”而产生前所未有的疑惧和绝望。所以,第八则日记中“天气很好,月色也很亮了”,象征着民国的似有实无,中国又回到奴役与被奴役、吃人与被吃的老路。
最近,一些研究者基于文史互证的方式来考察《狂人日记》的人物原型,已经隐约触及了鲁迅的故乡地方革命经验。1916年底,鲁迅第二次返乡,这一年民国遭遇严重危机,袁世凯称帝废除民国纪元,这对鲁迅刺激很大,他后来屡屡提及此并对纪年问题特别关注。《狂人日记》独特之处就在于小序之后添加的“七年四月二日识”。颇有意味的是,后来《呐喊》结集时,鲁迅又在《狂人日记》篇末“补记”了“一九一八年四月”。“七年四月二日”故意隐去“民国”纪年,这不啻一个鲜明的政治表态。日记最后一段的叙事人既不是小序中的“余”,也不再是之前日记中的“狂人”,而是融合了“余”和“狂人”的新的叙事主体——鲁迅。沉潜的“现在之我”和激昂的“过去之我”的融合,也就是更具韧性的新的革命主体。
在鲁迅的个人体验和记忆中,他明确把绍兴光复等同于“民元”,而“民元”本身就蕴含中国现代历史的起点这一含义,同时又有“原(元)点”之意。鲁迅最不能忘却的当属民元革命,他的理想的忠诚也在于民元革命,以及由革命而生的新的中国。所以,有必要在此再次重申,民元革命-——基于绍兴地方实践和经验(反思)的国家层面的革命,既是鲁迅的“起点”,又因后来的不断回望和反复言说,成为他的“原点”,“国家与革命,才是理解鲁迅的支点所在”。
(摘编自张武军的《“狂人”的“呐喊”与“革命鲁迅”的“新生”》)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本学者以月亮意象为切入口研究分析《狂人日记》,其深刻论述对后来的研究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B. 作者以对辛亥革命时间和小说中“三十多年”的考证分析,来确证月亮是理解绍兴光复的关键意象。
C. 作者认为狂人的“狂”既体现了鲁迅对革命到来的欣喜之情,也隐喻当时多数人对革命者迫害之深。
D. “民元”一词既体现了鲁迅对绍兴光复这一历史事件的独特见解,也蕴藏了他对于革命理想的追求。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鲁迅对时间细节的精当把握,是研究者对其作品建立文本内外联系的前提。
B. 第四段以杜甫的诗句为例论证《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及其表现隐含鲁迅的情绪。
C. 以鲁迅作品写作时间标识的变化来揭示鲁迅对历史事件的态度,是文史互证的范例。
D. 作者认为对《狂人日记》重要意象的理解,是理解“革命鲁迅”“新生”的“起点”。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分析的鲁迅作品月亮内涵的一项是( )
A. 鲁迅《别诸弟三首·辛丑二月》:“夜半倚床忆诸弟,残灯如豆月明时。”
B. 鲁迅《故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C. 鲁迅《白光》:“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
D. 鲁迅《社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4. 如何理解“国内研究者也有类似的思路”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本文是一篇文学评论,请简要分析其评论思路。
【答案】1. B 2. D
3. C 4.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观点月光是“发疯——觉醒”阐述框架和逻辑的体现,开启下文启蒙是从“光”开始的。
②内容上,表明对伊藤虎丸认为月亮是主人公“发疯(觉醒)”开始的契机的观点的认可。
5. ①首先提出观点以时间为轴,是我们理解鲁迅“起点”“原点”的关键;
②然后以《狂人日记》为例,论述鲁迅的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也都是从这个月亮开始;
③接着论述了日记的开始,月光除了隐藏着时间符码,还明示了情绪表达;
④最后得出结论国家与革命,才是理解鲁迅的支点所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来确证月亮是理解绍兴光复的关键意象”错误。由原文“月亮是绍兴辛亥年光复革命时的月亮,它构成《狂人日记》如何书写的开端起点,是我们理解作品世界的基本前提。借由绍兴光复时的月亮,我们找到了时间之匙,从而打开进入作品内部世界的通路”可知,确证的是月亮是我们理解和进入作品世界的关键意象,而不是“理解绍兴光复的关键意象”。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作者认为对《狂人日记》重要意象的理解,是理解‘革命鲁迅’‘新生’的‘起点’”错误。由原文“有必要在此再次重申,民元革命-——基于绍兴地方实践和经验(反思)的国家层面的革命,既是鲁迅的‘起点’,又因后来的不断回望和反复言说,成为他的‘原点’,‘国家与革命’,才是理解鲁迅的支点所在’”可知,原文说的是“国家与革命”是理解“革命鲁迅”“新生”的“起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文鲁迅作品中月亮的内涵是主人公“发疯(觉醒)”开始的契机。
A.此处的月亮表达了一种乡愁和思乡之情,以及对亲情友爱的眷恋和怀念之情。
B.此处的月亮只是美丽景色的一部分。
C.此处的月烘托出陈士成的不平静,反衬出他对银子的疯狂追求,月亮与发狂联系在一起,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分析的鲁迅作品月亮内涵。
D.此处的月亮表现的是作者去看社戏的愉悦的心情。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结构上,承上启下,根据上文“在西方文化中,圆月拥有使人发狂的魔力。伊藤虎丸则沿着田村俊裕的思路继续展开,也认可月亮是主人公‘发疯(觉醒)’开始的契机。月光虽然作为开端,仍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存在,依然是‘发疯——觉醒’阐述框架和逻辑的体现”可知,承接上文的观点月光是“发疯——觉醒”阐述框架和逻辑的体现;根据下文“启蒙是从‘光’开始的。在这里,鲁运用的是月光,月光照亮了狂人,使狂人由此而觉悟,现实意义上他发疯了,精神意义上他是被启蒙了,他觉醒了,他也成了启蒙者”可知,开启下文启蒙是从“光”开始的。
内容上,“伊藤虎丸则沿着田村俊裕的思路继续展开,也认可月亮是主人公‘发疯(觉醒)’开始的契机”“国内研究者也有类似的思路,陈思和对此有详细阐述”,国内研究者陈思和对此有详细阐述,表明对伊藤虎丸认为月亮是主人公“发疯(觉醒)”开始的契机的观点的认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关键句“《狂人日记》不仅是‘鲁迅’诞生的起点,还是中国现代小说和新文学的发端,那么回到《狂人日记》的本土原生场域,以时间为轴,打通文本内外,才是我们理解鲁迅‘起点’‘原点’的关键,也是把握中国现代小说、现代文学‘起点’的钥匙”可知,首先提出观点以时间为轴,是我们理解鲁迅“起点”“原点”的关键;
根据第二段关键句“《狂人日记》是从‘很好的月光’写起,也可以说,鲁迅的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也都是从这个亮开始。鲁迅特别钟爱月亮,最早发现这一命题的就是日本著名诗人、翻译家佐藤春夫”可知,然后以《狂人日记》为例,论述鲁迅的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也都是从这个月亮开始;
根据第五段关键句“日记的开始,月光除了隐藏着时间符码,还明示了情绪表达。‘精神分外爽快’是鲁迅光复革命时极其真实、也极为正常的情绪状态”可知,接着论述了日记的开始,月光除了隐藏着时间符码,还明示了情绪表达;
根据最后一段关键句“所以,有必要在此再次重申,民元革命-——基于绍兴地方实践和经验(反思)的国家层面的革命,既是鲁迅的‘起点’,又因后来的不断回望和反复言说,成为他的‘原点’,‘国家与革命,才是理解鲁迅的支点所在’”可知,最后得出结论国家与革命,才是理解鲁迅的支点所在。
(二)现代文阅读Ⅱ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道格拉斯(节选)
葛水平
雨下大了,雨把满世界下成了水,日本兵是顶着淌着水来马村的,马上坐着龟田小队长。马村户户遭殃,什么也没有搜出来,日本人把马村的大小老少集中在了村尾上的涝池边,连怀里抱着双生娃的王广茂的婆娘倪月月也被鬼子逼来了。
雨把马宝贵和王广茂濡得黑瘦了些许,一夜没有合眼。①马宝贵透过雨帘看到马上的龟田在笑,那笑在雨中听起来像拧住了的绳子。龟田指了指维持会长马宝贵,要马宝贵过去。
在一系列的动作下,马村百姓出奇的平静,想着日本人犯下的种种坏事,都静悄悄不敢出声。马宝贵看了王广茂一眼,他不敢多看,看多了,容易被日本人怀疑上王广茂,但这一看,是下了狠劲的。马宝贵走近龟田时,心里头有些着急,他低下头,挤眉弄眼和王广茂暗示着什么。这时候雨由大而小了,龟田要翻译说给马宝贵听,昨天发生的事,问他知道不知道?降落伞是在马村的地里搜出来的,那地是谁家的地?
马宝贵扭了头和马村人说:“马村人听了,谁看到了一个高鼻子的美国人?”马村人不语。
马宝贵说:“是一个外国人,长得就像城里教堂里的神父。”
马村人眼睛看着马宝贵依旧不语。
②突然,倪月月怀中的两个娃开始哭上了,俩娃的哭声切断了雨滴。
王广茂走过去要替月月抱娃,看到马宝贵指着他,说是他的地。龟田看住王广茂,王广茂下意识地低下了头。
马宝贵有些着急,他跟翻译说,是否可以让倪月月抱了娃回去,一个坐月子的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站着是让两个娃受罪,是否可以让他男人帮着抱回家再来。翻译和龟田嘀咕了一阵子,龟田夹一下马肚走过来,走近倪月月,笑了笑。他斜眼看了看王广茂,俯下身体,倪月月怀中的一个娃被龟田举了起来,马宝贵急了,急得撂开嗓子喊:
“王广茂,你是想让日本人砍了你,才高兴不是?还不快要下你的娃!送回家去!”
马宝贵的话触动了王广茂,红涨了脸,紧跑几步赶到龟田马下,张开手臂,想接住举起来的娃,却见龟田划了一个弧度,手里的娃像煮饺子似的,丢进了马村的涝池。③王广茂嚎叫着惊跳了起来,一个蹦子扑进涝池,池底的淤泥吸住了他的脚,看着娃在水面游荡着,哭声游丝一般断下来。
王广茂挣扎着,抱了娃往岸上走,脚上的鞋已被淤泥吸了去,一条青布肥裤裹身,全被涝池濡湿了,人看上去像一个薄片儿;倪月月急着把怀中的娃递给村里一个婆娘,疯跑过去接了王广茂怀中的娃,俯身贴脸上去,紧接着尖叫了一声:“娃!我的娃!”人就绝倒在了稀泥里!
王广茂艰难地站起来,拍着黄水骂上了:“日本鬼子!我告诉你,那个被你们的炮弹击落逃生的美国兵叫道格拉斯,从天上落到我的玉茭地,他受了伤,有人来找他,是八路军的探子,他们用牛拖着,拖到了五里庄一个八路军的窝点,后来二十骑兵团来过,他们啥也没有找着。我知道那个窝点,就在山那边。天下大雨,那个美国人他在那里养腿伤,一时半会儿走不掉,
我领你们去找!”雨水和泪水汇合着流进了王广茂的脖子,那水像刀刃儿一般,划得他生疼!
翻译要那三个日本兵站下,立刻把王广茂的话翻译给了马上的龟田。
马宝贵知道,往五里庄走,晴天里也要走到明天晌午,八路军的骑兵正等着他们呢!马宝贵张了嘴想说什么,被王广茂扭转头一把抓着了领口,王广茂照着他的嘴掴了一耳光。
“马宝贵,你闭上嘴不要说!你记着,把家里的事弄熨帖了,你要给自己撑脸,你敢让我的娃饿死,我做鬼也回马村捏了你!”
马宝贵看到龟田和翻译说些什么,龟田挥了挥手,日本兵走近王广茂提了他的脖子,王广茂强硬地扭了扭身子,像一根烂布条一样被日本人带走了。马宝贵心里有一种焦苦,说不出话来,看到雨把小鬼子和王广茂缭绕得虚幻,他把手指头伸进嘴里,咬豆腐似的咬了下去,指头上流出的血胶住了他的喉管,他看着两边厢站着的黑糊糊马村人,看着月月怀中的娃,他听见有人说,娃还有口气。马宝贵冲着前头喊:“你的命根根还有口气!”
④王广茂激动了,回头咧着嘴冲大家笑了笑。这一回头,他一下看到了马村人的身后,道格拉斯拐着腿往这边跑,王广茂扭过头来心头直跳,他定了一下神,突然撕破了嗓子,喘着气把最后的骂声传过来:
“马宝贵!日落西风定,你赶快扭回头看一眼,在家等死吧,你身后有怪抓你呢!”马宝贵这时候依稀听得身后有人在叽里呱啦地喊。
马宝贵急忙拣起地上的降落伞,顺风顺雨,一下裹住了跑来的道格拉斯。
骑在马上的龟田小队长在行进中夹住了马步,往后遥看一眼马村的景物,他不费一点工夫就查到了美国大兵的下落。远处,聚集在一起的马村人像一堆烂泥,压住地上的降落伞,正在相互争抢不休,他狞笑了一声!
雨中的风把马宝贵噙着泪的喊送过来:“王广茂,你瘦得只剩下筋骨了,你怎么就立着还是个人呢——!”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的“雨”作为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为故事增添了沉重压抑的氛围,雨的大小示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B. 当马宝贵追问有谁看到过美国人时,村民们的反应前后有细微的不同,这表明了他们对马宝贵的畏惧和厌恶。
C. 马宝贵朝王广茂喊让他带着月月和孩子回去,除了担心月月和孩子们遭罪之外,更害怕王广茂会供出道格拉斯。
D. 王广茂抓住马宝贵,“照着他的嘴掴了一耳光”,这一行为表面是两人之间的矛盾升级,实则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以马宝贵的视角来写龟田的“笑”,通感手法的运用凸显了龟田的狰狞可憎。
B. 句子②孩子的“哭声”独立成段,既是故事生变的暗示,也是情节运行的张力所在。
C. 句子③孩子“游丝”般的哭声与句②的哭声对比鲜明,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D. 句子④中王广茂的“笑”既有欣喜,又暗含其对日本鬼子的嘲讽与蔑视,意蕴深长。
8. 小说以马宝贵风雨中的喊话结尾,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中三次写了王广茂的骂,其中蕴含着王广茂的良苦用心,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人物上,叙述王广茂瘦得只剩下筋骨,还坚持站立,做顶天立地的男人,丰富了人物形象。
②结构上,呼应上文中王广茂对他的喊话,告诉王广茂理解他的用意,让他放心。
③艺术效果上,喊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表现了大家对王广茂牺牲自己精神的感动,以及对敌人的痛恨。
9. ①第一次骂,是想骗取日本人信任,让日本人误以为他害怕了,想带他们去找那个美国人;
②第二次骂,是为了阻止马宝贵告诉日本人事情,阻止自己去送死,并嘱托他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③最后一次骂,是为了提醒马宝贵赶紧把跑过来的道格拉斯藏起来,保护好道格拉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这表明了他们对马宝贵的畏惧和厌恶”错误。表明的是他们对马宝贵的信任,用眼睛看着马宝贵传达出的信息是谁都不会说出美国人的下落。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D.“又暗含其对日本鬼子的嘲讽与蔑视”错误。王广茂激动了,回头咧着嘴冲大家笑了笑,表现的是他对孩子还活着的欣喜,此处没有对日本鬼子的嘲讽与蔑视。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人物上,结尾马宝贵风雨中喊话“王广茂,你瘦得只剩下筋骨了,你怎么就立着还是个人呢——!”,叙述王广茂瘦得只剩下筋骨,还坚持站立,做顶天立地的男人,为了全村男女老少的安全,勇于牺牲自己,丰富了人物形象。
结构上,上文王广茂喊道“马宝贵!日落西风定,你赶快扭回头看一眼,在家等死吧,你身后有怪抓你呢”,呼应上文中王广茂对他的喊话,告诉王广茂理解他的用意,让他放心,他会把道格拉斯藏好,不会辜负他的用心良苦。
艺术效果上,“雨中的风把马宝贵噙着泪的喊送过来”,马宝贵含着泪喊,是被王广茂舍己救人行为的感动,是王广茂救了大家的性命,他喊出了广大群众的心声,喊出了大家对王广茂的敬佩,表现了大家对王广茂牺牲自己精神的感动,以及对敌人的痛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一次骂,日本人把王广茂的孩子扔到涝池,他拼尽全力把孩子救上来后,妻子吓的晕了过去,他此时对日本人痛恨到了极点,连孩子都放过,所以他想骗取日本人的信任,让日本人误以为他害怕了,想带他们去找那个美国人,其实他是想把日本人骗到八路军的埋伏圈,把这些日本人全部消灭。
第二次骂,“马宝贵知道,往五里庄走,晴天里也要走到明天晌午,八路军的骑兵正等着他们呢”,马宝贵知道王广茂是想带日本人去八路军的埋伏圈,他不想他去送死,所以想张嘴说什么,被王广茂及时制止,“马宝贵,你闭上嘴不要说!你记着,把家里的事弄熨帖了,你要给自己撑脸,你敢让我的娃饿死,我做鬼也回马村捏了你!”并嘱托他照顾好自己的孩子。
最后一次骂,王广茂回头时,“他一下看到了马村人的身后,道格拉斯拐着腿往这边跑”,他为了提醒马宝贵赶紧把跑过来的道格拉斯藏起来,骂到“马宝贵!日落西风定,你赶快扭回头看一眼,在家等死吧,你身后有怪抓你呢!”马宝贵反应过来,“急忙拣起地上的降落伞,顺风顺雨,一下裹住了跑来的道格拉斯”,把道格拉斯藏了起来。
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小题,20分)
10. 加点字有四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A. 归向B. 返回C. 称赞D. 归属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归:称赞。句意: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故选C。
11. 加点字有四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礼记》)
A. 修饰B. 修养C. 修理D. 整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修:修养。句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故选B。
12. 加点字有四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
A. 伤害B. 残忍C. 仇恨D. 杀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贼:伤害。句意: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是伤害自己的人。
故选A。
13. 加点字有四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老子>四章》)
A. 环境B. 人们C. 物质D. 万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物:人们。句意: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
故选B。
14. 加点字有四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五石之瓠》)
A. 必然B. 稳固C. 本来D. 实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固:实在。句意: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
故选D。
15. 加点字有四个选项,选择最恰当一项( )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兼爱》)
A. 哪里B. 于此C. 此、是D. 于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焉:于是。句意: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治理天下。
故选D
16. 加点字有四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A. 痛心B. 妒忌C. 损害D. 缺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疾”的意思是“痛心”。句意: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耳朵听不到正确的意见,眼睛也被谗言谄媚所遮蔽。
故选A。
17. 加点字有四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班固《苏武传》)
A. 看见B. 谒见C. 出现D. 显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的意思是: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您对汉朝的信义表现在哪里呢?所以“见”的意思是“表现、显示”。
故选D。
18. 加点字有四个选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
A. 送达B. 传达C. 招引D. 得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致:招致、招纳 。
句意: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故选C。
19. 以下加点字分别有四个义项,请结合句子内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 )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A. 全B. 提拔C. 借取D. 举荐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举:全。句意:在他最强大的时候,全天下的英雄豪杰都没有人能够与他竞争或对抗。
故选A。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壁于赵。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相如至,谓秦王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间至赵矣。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延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太史公曰:方蔺相如引璧倪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节选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
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2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方蔺相如引璧A睨柱B及叱C秦王D左右E势不过诛F然士或怯懦G而不敢发
2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决负约不偿城”和材料二“此两言决耳”两句中的“决”字意思不同。
B. 斋,指斋戒,古人在祭祀或典礼前要洁净身心,表示虔敬。秦王以此表明重视。
C. 拔,指攻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拔”字意思相同。
D. 按图,指查看地图,其中的“按”与成语“按图索骥”中的“按”字意思不同
2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蔺相如知道秦王即使斋戒了,也绝不可能拿十五座城池来和赵国交换玉璧,于是派人悄悄地把玉璧送回赵国,自己则留下来善后。
B. 面对蔺相如的慷慨陈辞,秦王权衡考量后,认为不如好好招待蔺相如,让他归赵。而这样一件不了了之的事,最终成就了蔺相如。
C. 王世贞认为秦国想要和氏璧是虚情,借此窥视赵国是实情。若赵国献出和氏璧,理在赵国这边,而秦国就会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
D. 王世贞认为当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否则秦王一发怒,以强兵压境,蔺相如家破人亡,和氏璧终究也无法保住,只能入秦。
2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2)大王弗与城,而绐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
24. 对于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司马迁和王世贞的看法有何不同?
【答案】20. BEF 21. C 22. C
23. (1)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
(2)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
24. ①司马迁认为蔺相如有智有勇。
②王世贞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纯属天意,并不是蔺相如智勇使然。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
“蔺相如”作主语,“睨”作谓语,“柱”作宾语,主谓宾结构齐全,其后B处断句;
“左右”作“叱”的宾语,宾语后E处断句;
“然”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一般用于句首,所以F处断句。
故选BEF。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必定;解决。句意: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
B.正确。
C.错误。攻克;超过。句意: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D.正确。查看;按照。句意:秦王既然查看地图给了城池。/按照图像寻找好马。
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王世贞认为秦国想要和氏璧是虚情,借此窥视赵国是实情”错误。由原文“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可知,王世贞认为秦国想要和氏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所以借此窥视赵国是虚情。
故选C。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诚”,实在;“见欺于王”,被动句,“见”表被动;“间”,从小路。
(2)“弗与”,不给;“绐”,欺骗;“以”,因为。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太史公曰:方蔺相如引璧倪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可知,司马迁认为蔺相如有智有勇。
根据材料二“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可知,王世贞认为蔺相如能完璧归赵,纯属天意,并不是蔺相如智勇使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相如回国后,赵王封相如为上大夫。秦国并没有把城邑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给秦国宝璧。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第二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死两万人。
史公说: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节选自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材料二: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人都称道他。但是,我却不敢苟同。
秦国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来欺骗赵国,并且勒索它的和氏璧。这时说它要骗取璧是实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窥视赵国。赵国如果知道了这个实情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实情就给它。知道了这个实情而害怕秦国而给它,知道这个实情而不害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解决了,怎么能够既害怕秦国又去激怒秦国呢?
况且,秦国想得到这块璧,赵国不给它,双方本来都没有什么曲直是非。赵国交出璧而秦国不给城池,秦国就理亏了。秦国给了城池,而赵国却拿回了璧,就是赵国理亏了。要想使秦国理亏,不如就放弃璧。害怕丢掉璧,就不如不给它。秦王既然查看地图给了城池,又设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之后才来接受璧,那种形势是不得不给城池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给城池,蔺相如就可以上前质问他:“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池的,这块璧不是赵国的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宝物。现在假使大王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抛弃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会深恨大王,说把我们像小草一样抛弃了。大王不给城池,而骗夺了赵国的璧,因为一块璧的缘故,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但是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人怀揣着璧逃走而把秦国处在理直的一方呢?
那时秦国并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假如秦王发怒,在街市上杀掉蔺相如,派武安君率领十万大军进逼邯郸,追问璧的下落和赵国的失信,一次获胜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获胜而璧最终还是要落到秦国手里。
因此我认为,蔺相如能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至于他在渑池以强硬的态度对付秦国,在国内以谦和的姿态对待廉颇,那是策略上越来越高明了。所以说赵国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确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选自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三)课外古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柳
唐·陆龟蒙
柳汀斜对野人窗,零落衰条傍晓江。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2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诗中的柳树独具一格,与其他诗家描绘的柔美婉约的特点有所不同。
B. 陆诗写了柳的所处位置和衰落形态,全诗动静结合,画面鲜明而生动。
C. 曾诗与陆诗都是写柳树的七言绝句,均巧妙地将状物与哲思融为一体。
D. 曾诗和陆诗中都未直接描绘“我”的形象,又处处透出“我”的存在。
26. 两首诗均写到了“霜”,但其作用迥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25. C 26. ①陆诗中的“霜”,就是指自然界里的秋天的霜露,用霜来渲染天气的寒冷,让人感受到冬天早晨江边的寒冽、冷清。
②曾诗把“秋霜”比作天地间的正义公道的力量,对那些得志一时的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天地间终有正义的审判,促人警醒。
【解析】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曾诗与陆诗都是……均巧妙地将状物与哲思融为一体”错误。曾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此诗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而陆诗只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没有将状物与哲思融为一体。
故选C。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作用的能力。
陆诗,一阵寒风吹来,把柳树的枯枝吹断,栖息在江边的寒鸥被惊起,一对对地飞走了。霜风劲吹,枯枝断落,鸥鸟惊飞,诗人用霜来渲染天气的寒冷,让人感受到冬天早晨江边的寒冽、冷清。
曾诗,本来清霜是指自然界里的秋天的霜露,秋天一到秋风一起秋霜一降,再张狂的柳絮也要乖乖凋落,当初蒙日月的大势就没有了。这里把柳絮比作得志便猖狂的小人,把秋霜比作天地间的正义公道的力量。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提出了严正的警告,天地间终有正义的审判,促人警醒。此诗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2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常借鸿雁传书、鲤鱼捎信来抒发游子思乡之情和羁旅之感,如《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含蓄地表现了相思之苦。
(2)后世多把军队中的战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秦风·无衣》中“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答案】 ①. 鸿雁长飞光不度 ②. 鱼龙潜跃水成文 ③. 与子同袍 ④. 与子同泽 ⑤.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⑥. 请其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鸿、潜、袍、遣、矢。
三、写作(60分)
2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诸子百家思想和学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历经千百年以来,仍然熠熠生辉!其中的代表流派儒、道、墨更是璀璨明珠,在当今社会仍有着其独特魅力!
学校孺子书屋计划举办一场主题阅读活动,旨在推广中华文化经典著作。邀请全校师生在儒家、道家、墨家中选择其一推荐为阅读活动主题。你对哪个学派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阅读和思考写一封推荐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点明诸子百家思想学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然后进一步引出儒、道、墨这三个最为典型的代表学派。试题要求考生从儒家、道家、墨家中任选自己印象、感触最深的其一加以推荐,说明其所体现的中华文化思想内涵。这其中,说到儒家,我们或许感触最深的便是其积极的“入世情怀”,对“仁”“礼”的高度尊崇,以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持。说到道家,则不能不提到其清静无为、崇尚自然的“出世”情怀。而对于墨家,也许可以说他们的宗旨“兼爱”“非攻”是最适合当下社会与时代的思想观念,而我们也不能不为墨家子弟“艰苦实践、服从纪律”的毅力所折服。
写作时,首先要明确选择儒、道、墨中的其中一家,而不能杂糅论之。选好之后,最好能针对其中自己印象、感触最深的某一点思想精华展开论述,而不要泛泛而谈。如,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出发,可以指出自己最推荐其修齐治平,大济苍生的思想情怀,并分析其对于当今时代的内涵和意义,激励我们时刻不忘时代责任和担当,读书立志,学习思考、开启智慧,陶冶情操,为个人理想和民族复兴运筹帷幄,奉献青春等等。写作时注意推荐信的格式要求。
立意:
1.儒家书香伴人生,青年担当勇承担。
2.道家清雅幽香,静享人生繁华。
3.兼爱非攻,是天下大同之至道。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无答案),共8页。
02,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02,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共8页。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