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秒懂古诗词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秒懂古诗词课件PPT,共5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品标题,知作者,读注释,析意象,思念之情,常见意象,意象集锦,明典故,抓尾句,悟感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考试说明》中对古诗词鉴赏的两点要求: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为三个阶段能读懂——会鉴赏——精表达解决两个问题写什么?怎样写?
(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填充内容调整语序整合句意2、领会深层意思意境(形象、氛围)情感(情绪、心境)思想(态度、观点)
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唐·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2、知作者3、读注释4、析意象5、明典故6、抓尾句7、悟感情
织 妇 叹戴复古春蚕成丝复成绢,养得夏蚕重剥茧。绢未脱轴拟输官,丝未落车图赎典。一春一夏为蚕忙,织妇布衣仍布裳。有布得着犹自可,今年无麻愁杀我。
律诗是近体诗的基本形式之一(唐人曾以律诗为近体诗的总称,近体绝句也包括在内,后来才划分出去)。它萌芽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定型于初盛唐间,成熟于中晚唐时期。
形式特征: 句数固定(排律 长律) 押韵严格 讲究平仄 要求对仗(颔联 颈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以“夏”与“春”字对举,以“重”与“复”字相照应,突出了织妇之勤。 B.三、四句道出了织妇的处境。绢丝未成,就想着用它们去缴纳赋税和赎回典当之物。 C.五、六句与宋代张俞《蚕妇》中的诗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七言律诗以织妇的口吻,围绕织妇的勤与贫着墨,通篇饱含强烈慨叹,感人肺腑。 解析 “七言律诗”错,七律讲求平仄相对,颔联颈联须对仗;“通篇饱含强烈慨叹”错,应是层层递进,逐渐表达出织妇的感叹之情。
2.本诗题为《织妇叹》,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叹”的含义。 答案 ①感叹织妇命运的悲苦。织妇的悲叹,不在“输官”,不在“赎典”,也不在“布衣仍布裳”,而是在“今年无麻”的情况下,才发出“愁杀我”的喟叹,逐层铺垫,深刻表现出织妇连最低生活需求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悲苦境遇。②感叹社会的不公。织妇一年到头“为蚕忙”,织的是绫罗锦绣,穿的却是“布衣仍布裳”,对比中表现出社会的不公。 解析 诗人化身织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紧紧围绕织妇的“勤”与“贫”,对比鲜明,层层递进。前三联着力表现织妇之勤、赋税之重,以及织妇衣饰之差,最后一联才写织妇之叹。她叹的原因不是“输官”,不是养蚕人没有罗绮穿,也不是“布衣仍布裳”,而是感叹连穿布(麻)衣的最低需求都得不到满足。至此,不能不让人叹惜织妇命运的悲苦和社会的不公。
题李世南①画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②,隔坞闻钟觉寺深③。①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 瓮:这里指水瓮。③ 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近试上张籍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表层含义: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
深层含义:临到要考试了,朱庆馀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写下了这首诗,征求张籍的意见。
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念 奴 娇登建康①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②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③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④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闲 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所谓“闲愁”是词人故作轻松之笔。 B.上阕四、五两句采用反问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在问答中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兴亡满目”中“兴亡”是偏义复词,侧重于“亡”字。 C.下阕最后两句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预感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用长江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 D.“吊古”之作,大都借以抒发感慨或鸣不平。辛弃疾这首吊古伤今的词作,写得尤为成功,感人至深。写景时,感情色彩极其浓郁;抒情时,笔调极为深沉悲凉。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2.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对国家前途的忧虑。②对成就伟业的渴望。③对报国无门的苦闷。④对议和派排斥爱国志士的激愤。⑤对今不比昔(昔盛今衰)的感伤。 解析 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来分析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辛弃疾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任建康通判,当时他南归已有七个年头,而他期望的抗金复国事业却毫无进展,而且还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排挤打击。词人在一次登建康赏心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便写下此作。
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李弥逊 (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张罗地: 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思考: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月 夜 泛 舟刘著①浮世浑如出岫云,南朝词客北朝臣。传邮②扰扰无虚日,吏俗区区③老却人。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举杯更欲邀明月,暂向尧封④作逸民。 【注】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北宋宣、政年间登进士第,金入侵后被迫留金任职。皖有玉照乡,既老,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其本。②传邮:朝廷文书。③吏俗区区:朝夕面对的尽是俗不可耐的金吏。④尧封:尧之都,禹之封,指中原地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出岫之云起句,表达了向往自由之情,再用南朝词客之典,写出了身不由己的身世漂泊之感,饱含怆楚沉痛之绪。 B.颔联顺承首联,连用“扰扰”“区区”两个叠词,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在金人州县府衙当职时整日不堪烦扰、难挨难耐之情。 C.尾联诗人举杯邀月虽含孤清之绪,但用“逸民”一词,将其拉回到中原故土得以暂时摆脱金人府衙烦嚣的欣愉之情传达出来。 D.纵观全诗,眼前景、身历事、心中情融合无间,虚实相应,情景交融,意蕴深沉,格律谨严,堪称七律中的佳作。
2.颈联“入眼青山看不厌,傍船白鹭自相亲”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艺术手法。 答案 ①移情入景。以月下青山和傍船白鹭为对象,描绘了故国月下优美可亲的山水景象,融以“看不厌”和“自相亲”之感,抒发了诗人暂时摆脱烦嚣俗务的喜悦之情。②对比映衬。此联紧承颔联,与之所写不堪金人府衙烦嚣人事之扰的难挨难耐之情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诗人暂回故国时的轻松喜悦之情。③对仗工整。“入眼”对“傍船”,“青山”对“白鹭”,“看不厌”对“自相亲”,词性协和,色调和谐,音韵优美。
绝句二首(其一)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后,暂时定居在成都草堂。
思考:此绝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思考: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一、送别类意象1、杨柳2、长亭3、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4、酒二、思乡类意象1、月亮2、鸿雁:漂泊 思乡3、莼羹鲈脍:指家乡的美味菜肴,也比喻怀念故乡的心情。4、双鲤:书信5、捣衣: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愁绪6、尺素:书信
三、愁苦类意象1、梧桐2、芭蕉:孤独忧愁3、流水4、猿猴5、杜鹃6、斜阳、黄昏:颓败四、抒怀类意象1、松梅竹菊2、黍离:指对国家残破,今不以往的哀叹,也指国破家亡的哀痛。3、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4、草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五、爱情类意象红豆:相思莲:怜连理枝、比翼鸟:恩爱夫妻六、战争类意象投笔:弃文从武,投身疆场,为国立功,施展抱负。长城:楼兰:匈奴 外敌柳营:纪律严明的军营。请缨:请求给他一根长缨,比喻主动请求担当重任。羌笛:塞外玉门关:边关
七、闲适类意象五柳:隐者东篱三径八、表国君类意象美人神女灵修
【注意】意象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做出正确的解读。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
1.“青山”意象。①具有深隐旷达、雄浑沉稳、亘古不变的特色,是文人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因而备受文人喜欢。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②故乡的象征,故乡山脉的轮廓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谢朓《游东田》)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③“青山”是历史与永恒的象征。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杨慎《临江仙》)
2.“月”意象。①对月思亲思乡,引发离愁别绪。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②望月思故国,表现亡国之痛。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③抒发盛衰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3.“斜阳”“云烟”“清霜”意象。①沉郁思古幽情。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辛弃疾《永遇乐》)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②惆怅、凄苦、悲凉情绪。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4.“水”意象。①绵绵愁思,离愁别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相见欢》)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②时光流逝。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杨慎《临江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清风”“白云”意象。①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杜甫《恨别》)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②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归隐山林。这种思想常由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组成悠远、清静、平淡的意境来表现。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王维《送别》)
6.“梅花”意象。“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因此梅花受到了众人的敬仰与赞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7.“兰花”意象。兰花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蕴含着追求淡泊的精神,象征君子隐士。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李白《古风》)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徐渭《兰》)
8.“竹子”意象。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蕴含着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质,象征着隐士君子。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张九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9.“菊花”意象。菊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蕴含着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象征隐士君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10.“草”意象。“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变化,易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易将人的思绪引向远方,遥无涯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11.“落花”意象。“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人们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落花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12.“杨柳”“杨花”等意象。“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3.“松柏”意象。松柏生长环境恶劣,但它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柏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
14.“梧桐”意象。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梧桐叶先行凋落,即所谓“一叶落而知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15.“芭蕉”意象。“芭蕉”代指离情别绪。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葛胜仲《点绛唇》)
16.“莲”意象。“莲”与“怜”音同,古诗词常用“莲”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南朝乐府《西洲曲》)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切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乐府《子夜歌四十二首》)利用谐音双关,写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的敏锐感觉。
17.“蝉”意象。①品行高洁清高。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咏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这两首诗都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②孤独无助,孤苦无告。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李商隐《蝉》)18.“杜鹃”意象。①孤独悲苦。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 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②乡思乡愁。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19.“鸿雁”意象。“鸿雁”也叫“雁书”“雁足”“鱼雁”等,是书信、音讯的代称。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晏殊《清平乐》)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20.“乌鸦”意象。“乌鸦”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衰败荒凉之意。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1.“猿啼”意象。“猿啼”在诗歌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悲伤凄凉的情感。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22.“鹧鸪”意象。①游子思乡离愁别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②“鹧鸪”还象征历史盛衰沧桑变迁。 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
23.“燕”意象。①燕子因常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写作者酒醒后的凄寂惆怅以及浓重的相思之情。②世事变迁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透露了诗人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红 白 牡 丹吴融①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仕途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挥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相传有二十八宿,一宿为一舍。三舍指三星宿的位置),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的手段或力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表明诗人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互相厮守,表现出诗人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红牡丹怒放时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想象月下一片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明月,在风的吹动下,水面泛着清波,以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只怕下次重来之时,和这次所见的景象就大不相同了,风吹牡丹,香消花落,只能见到凋零在地、衬着绿草的残花,表达了诗人的伤感之情。 解析 “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错。“不必繁弦不必歌”意思是不需要繁华的歌舞,并没有实际描写动态的景象,并非以动衬静。
2.这首诗的颈联的上、下句都运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 诗人先借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为了能一直与牡丹花相伴,愿意变为蝴蝶的想法;再借鲁阳挥戈的典故,表明自己希望时间倒流,从而留住美好的牡丹的心愿。两处典故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不舍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无力改变唐朝危局的无奈,暗藏着诗人希望有力挽危局的人出现的心愿。 解析 解答此题,先分析诗中所用典故的原始意义,然后结合诗句,体会其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颈联上句运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从颈联上句中的“看久”“愿成”可以看出,此处用典意为诗人愿意变为蝴蝶以与牡丹相伴,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之情。下句运用鲁阳挥戈的典故,从颈联下句中的“惜”字可以看出,此处用典表达了诗人希望时光能够倒流的愿望,体现出诗人对牡丹的不舍之情。同时,结合注释内容可知,诗人时处晚唐,目睹国家衰颓,故引用鲁阳挥戈之典,抒发自己希望有人改变晚唐危局的深意。
庆庵寺桃花【南宋】谢枋得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坊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思考:这首诗妙在何处?
壬辰寒食宋·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思考: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情感?体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追求?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独坐【注】杜甫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注】这首诗作于广德二年(764)秋,当时杜甫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表明诗人此时已入暮年,愁绪满怀,他背对孤城,倚杖而坐,孤单落寞。 B.“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写水势变小,江中露出了小块陆地,天空高远,气候清爽,令人心情愉悦。 C.“朱绂”,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诗中指做官,和“白首”一样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 D.诗中写“江”“天”“沧溟”,交代了所处环境,视野开阔,意境雄浑,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2.尾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写了黄昏之际,归鸟投林、羽翼轻盈的景象。(2)既含有诗人对倦鸟归来的羡慕,又饱含对自己人生暮年漂泊孤独、仕途失望、思乡盼归的隐痛。 解析 从注释可知,本诗作于诗人漂泊西南、寄人篱下之时,表达了诗人人生暮年,客居他乡,宦途失意时的归隐之情和思乡之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赠 边 将施肩吾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注】时把阵图看。 【注】柳营:汉代将军周亚夫治军严谨,驻军细柳,号细柳营。后称严整的军营为“柳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高昂激越的调子挈领全篇,“轻生”“奉国”两相对照,凸显边将的崇高志向。 B.首联运用“苦”“多”“旧”三个字,突出将军是一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甘冒锋镝的英雄。 C.颔联与“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都运用了互文手法,写出了边地寒冷的景象。 D.本诗用“玉匣”“金铃”“皂貂”等色彩浓丽的词语将边将的形象描绘得十分鲜明。 解析 “都运用了互文手法”错。本诗颔联“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没有运用互文手法,上句说的是战士的铠甲,下句说的是装饰。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1)烟笼寒水月笼沙(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2.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案 尾联化用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细柳、治军严谨的典故。诗人把这位将军比作周亚夫,他时刻警惕着犬戎侵犯边塞,为此而仔细察看、研究阵图,表现了将军心系祖国、忠勇有谋、兢兢业业的形象。 解析 由注释可知,借用这一典故旨在塑造戍边将士恪尽职守的形象,也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歌颂和赞扬之情。
送子由使契丹宋·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1月,湖山应梦武林2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3。
[注]:1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2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3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撰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撰,安肯来邪?”
送子由使契丹宋·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性格?请加以分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之 情节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说的概念,专题一情节,情节整体结构,基本模式,一叙述顺序,二叙述视角,叙述视角,综合考查,初探心得,实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补写句子课件PPT,共40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病句专题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六大病句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