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概述(一)检索能力全国高考语文考前复习大串讲 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1 概述(一)检索能力全国高考语文考前复习大串讲 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材料阅读的“3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②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筛选处理能力。
③取消选考模式,“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④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题目规制(预估)
注:红字为选择题
几点“可能性”的说明
1.论述材料阅读增加长度,对“检索”的要求更高。
2.论述材料阅读的“3.理解分析”,增加内在要求。
3.文章作品阅读选择题(4、7)不一定是多项选择题。
4.文章作品阅读增两题、加1分,名句默写减少1分。
5.作品阅读比文章阅读高出2分,探究题应在第9题。
6.文言文阅读文本应有突破,以丰富文化常识考查。
7.文化常识考查可能与文言实词的考查综合在一起。
8.文化常识考查也可能与诗歌阅读考查综合在一起。
决定高考语文实质的两个条件
语文学科的性质、高考的环境任务
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考查实质
检索·加工
检索:根据题目的指向,从文本中提取答案信息的过程;
加工:通过推断联想,使答案信息实现题目要求的过程。
检索主要体现语文的客观性、工具性;加工主要落实语文的主观性、人文性。
高考环境任务决定语文试题实质
高考试题无论何种形式,本质特征都必然为“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相交织。这是不以命题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无论解答何种题目,根本原则就是将交织在一起的两类信息——“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分割,检索加工答案信息。
高考答题应具备的态度
自觉意识——精明阅读
“归纳”是阅读的基本思维方式;“检索聚焦”是顺应考试实际,对“归纳”的明确和强调。
分割两类信息,是生活中不自觉的常态;“检索加工”体现着这种生活常态的“自觉意识”。
下面举例说明:
2016年全国课标一卷·13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战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举重若轻:能轻松胜任繁重工作。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光怪陆离:奇形怪状,五颜六色。
③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改换门庭:比喻另择新主,另找依靠。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认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空谷足音:极难得的音信、言论和事物。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答案为 C
首先来删减干扰信息:
下列句中的成语,使用恰当的是 ② ⑤⑥ ]
①文物如同史诗举重若轻
②展现光怪陆离的画卷
③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
④和聊斋比可并行不悖
⑤他的教导如同空谷足音
⑥奉为圭臬,以他为宗
再看考查的实质
在适用对象和感情色彩不相悖的词语间连线。
①举重若轻 文物
②光怪陆离 画卷
③改换门庭 所爱
④并行不悖 比较
⑤空谷足音 教导
⑥奉为圭臬 为宗
2016年全国课标一卷·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考查的实质
下列填入横线不恰当的词语是
②我们曾说, 并不是说
这 当然 也 /
③ 肯动脑筋
如果 一旦 因为
④肯动脑筋, 不盲目机械
而且 / 并且 进而
2016年全国课标二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 “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事。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C.17世纪的欧洲流浪汉小说和部分中国古典小说,或在叙述形式方面,或在素材来源方面,都受到了传统故事的影响。
D.当小说家越来越依靠想象力虚构故事的时候,小说和传统故事在内容来源方面的差异使它们之间的关联不再像过去那么紧密。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手在伦敦讲东印度群岛的所见所闻,匠人在火炉边讲自己的人生经历,他们讲的故事各有特点,但同属于传统故事模式。
B.传统的故事讲述者大多会讲述那些为听众喜闻乐见的事,小说家则会根据自己的写作意图审慎构思,创作新的故事。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D.现代小说家不喜欢传统故事模式,视它为绊脚石,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故事模式显得僵化古板,已经不能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 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答题梗概
小说和故事流传形式的差异
早期小说和故事的共同要素
小说制作故事实现讲述目的
现代小说突破传统故事模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相对应文句: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问题实质是:“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是“本质差异”。(X)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现代小说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因为故事情节已不再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因素,人们更注意故事之外的附加意味。
对应文句]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
问题实质]“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是“不太注重一个故事如何来讲”。(X)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对应文句]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
问题实质]“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是“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X)
问题考查的实质
回答下列问题
向“实质问题”(检索三个错误点),应是一种“自觉意识”。拨开干扰信息的迷雾,答案信息才能水落石出。为此需要甄别模拟试题——只有可以形成简明“实质问题”的题目,才是高考可能考的题目。
回答“试卷问题”靠专业知识和能力;回答“实质问题”主要靠语文能力和生活的一般常识。因此,材料阅读的选择题目,并不是惯常认为的阅读,它考查的是阅读的一项基础能力——检索能力。
序号
现代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表达写作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题目
类型
论述
材料
阅读
实用
文章
阅读
文学
作品
阅读
文言
文
阅读
古代
诗歌
阅读
名篇名句
默写
语言
运用
表达
写作
检索
为主
12
10 11 12
16
17 18
19 20
兼顾检索加工
3
4
5 6
7
8 9
13
14 15
21
加工
为主
22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仍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5.3 美文欣赏(三)全国高考语文考前复习大串讲 含答案,共15页。
这是一份专题5.5 古文欣赏(二)全国高考语文考前复习大串讲 含答案,共12页。
这是一份专题5.4 古文欣赏(一) 全国高考语文考前复习大串讲 Word版含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