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公开课教案设计
展开学习任务一
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1.板书课题,出示粽子图片,学生交流。
2.指导学习生字“端、粽”,学习新偏旁“立字旁、米字旁”。
(1)学生借助拼音,读好词语。
(2)“粽”是形声字,形旁“米”表示和粮食有关,声旁“宗”揭示读音。引导学生观察,“米”做偏旁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形。(最后一笔变捺为点)
(3)猜一猜:粮、籽的读音。
3.同学们知道什么时候吃粽子吗?(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大家都吃粽子。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端午节的课文《端午粽》。
学习任务二
认读字词,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画生字,运用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巩固生字新词,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思。)
1.初读课文,随文识字。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圈画生字,并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圈画了哪些生字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出示字词,多种形式认读。
duān wǔ jié zòng zi nuò mǐ hóng dòu
端 午 节 粽 子 糯 米 红 豆
zǒng huì huā yàng chú le jì niàn zhōng jiān
总 会 花 样 除 了 纪 念 中 间
xiān ròu dài huí chuán shuō fēn gĕi
鲜 肉 带 回 传 说 分 给
小结:“端、粽、节、总、样、传、念”是形声字,用加一加的方式识记;“米、豆、肉、带”4个象形字,用联系实物的方式引导学生识记;“分、了、间”可以用组词的方式识记。
3.再读课文,感知全文。
(1)同桌轮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导朗读长句子。
①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②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③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3)学生练习朗读。
(4)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做到合理停顿。
学习任务三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设计意图:关注重点词语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关注描写的条理性,把所学用于自己的表达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逐段品读,既突出了段落的呈现特点,又降低了读课文的难度。)
1.朗读课文。
(1)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的节奏。
(2)师范读课文。
2.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第一段。
“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通过“盼”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说明外婆非常希望我们回家,一家团聚。读得时候,要读出外婆的期盼。)
(3)师范读、全班齐读。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
①作者每年端午节都要去外婆家吃粽子,那粽子到底是用什么做的呢?
②朗读第一句话,思考:粽子是什么样子的?找出相关的事物
③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从课文哪句话体现出来?
(2)引导学生说说他们的颜色,完成填空:(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拓展:说一说( )小草,( )苹果。你还可以说出两个这样的词组吗?
通过比较,体会“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可以使描述的事物更加形象。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第一句是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3)学习第2、3句话。
①“又黏又甜”指粽子吃起来既是黏黏的,又是甜甜的。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又大又红、又香又甜、又大又圆)
②教师通过做动作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掀开”、“拨开”。
③指生表演读。
(4)齐读第二自然段。
外婆包的粽子色、香、味俱全,读的时候,要美美的,读出粽子非常好吃的感觉。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教师范读。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样? 板书:花样
(2)学生自由朗读,回答问题。
(3)指导朗读第三句,要求:体会作者的心情,读出吃粽子时“美滋滋”的感觉。
(4)拓展类似“美滋滋”的ABB式词语:红彤彤、金灿灿、胖乎乎等。
(5)齐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要读出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多和“我”对粽子的喜爱之情。
5.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吃粽子。那你们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请大家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答案。
(2)简单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板书:由来
6.学生齐读全文,要求:读好长句子,读出“我”对端午粽的喜爱。
学习任务四
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本课采用集中识字的方法。写好生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做到:一看结构,二看位置,三看笔画。在学生描红临写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掌握生字的结构,关注特殊笔画。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1.指导书写3个独体字“午、米、豆”。
(1)观察笔画的占格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临写。
2.书写“叶、样”。
(1)请大家仔细观察,写好这个字,要注意什么?(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占格位置)
(2)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3.书写“节、分”。
(1)请学生仔细观察,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2)书写“节”字要上窄下宽,上扁下长。“分”字上下高矮差不多,上面的“八”稍宽一些,撇捺要舒展。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临写。
4.书写展示,评价。
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又黏又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自主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关于端午节或者粽子的故事。
3.端午节,尝试与家人一起包粽子,通过拍照或短视频记录美好时刻。
板书:
10端午粽
样子 味道 花样 由来
课 题
9.端午粽
部编版
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学 校
授课班级
授课教师
学习目标
1.认识“端、粽、节”等14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掀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人物心情。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由来。
学习
重难点
1.识字写字,积累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学情分析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课文围绕端午粽,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堂学习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品”粽,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阅读的能力。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834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端午粽教学设计</a>,共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识字,初读,读文,指导读好长句子,课外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834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端午粽教案设计</a>,共5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834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端午粽教案设计</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