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苏科版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测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1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能作为判断蘑菇、病毒、珍珠、梨树等是否属于生物的依据中,最合理的是( )
A.是否含有有机物B.是否具有细胞结构C.是否含有蛋白质D.是否能繁殖
2.若要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分布,最合适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B.探究法C.资料分析法D.实验法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
A.生长发育B.呼吸C.排出体内废物D.遗传和变异
4.鱼类必须在水环境中生活,离开了水就会窒息死亡,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生物的生存可以改变环境B.环境能改变生物的生活习性
C.生物只能适应单一的环境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5.通常位于食物链第二个环节的生物是( )
A.微生物B.植食性动物C.绿色植物D.肉食性动物
6.下列食物都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一组营养物质是( )
A.水、淀粉、脂肪B.无机盐、纤维素、水分
C.氨基酸、维生素、纤维素D.无机盐、氨基酸、蛋白质
7.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合,那么下列处理方法中,正确的是( )
A.修改实验过程,使其与假设相符B.修改假设,重新做实验
C.依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D.修改结果,使其与假设相符
8.比较下列生物,在地球上生存范围最狭窄是( )。
A.老鼠B.苍蝇C.麻雀D.北极熊
9.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叫做食物链。下列各项食物链的表示正确的是( )
A.草→兔子→狐B.鹿→狼→豹
C.虾→鱼→鸟→蛇D.土壤→细菌→藻类→鱼
10.合理密植是农业生产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常见手段,但如果种植过密反而会减产,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中,比较合理的是( )
A.种植过密,阳光被遮挡B.种植过密,影响呼吸作用
C.种植过密,导致杂草增多D.种植过密,导致虫害流行
11.某兴趣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
以上实验设计的不妥之处是( )
A.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B.水量过多
C.蛙卵数过少D.水中没有放置水草
12.通过“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绿色植物在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其细胞内含有( )
A.叶绿体B.液泡C.细胞质D.细胞核
13.马路边常见的绿化树种有香樟树和樱花。香樟树一年四季常青,但在春天落叶;而樱花树到了秋天就开始落叶。这说明( )
A.樱花树不适应秋冬寒冷的环境B.香樟树更适应秋冬寒冷的环境
C.它们都不适应秋冬寒冷的环境D.它们都适应秋冬寒冷的环境
14.把手插进潮湿的小麦种子堆里,会感觉里面是暖和的,这是因为种子进行了( )
A.呼吸作用B.光合作用C.蒸腾作用D.生长作用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在落叶化作“春泥”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阳光
16.如图为根尖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 )
A.①B.②C.③D.④
17.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是( )
A.鼻腔和肺B.气管和肺C.呼吸道和肺D.呼吸道和气管
18.进行植物无土栽培能获得成功,其主要原因是植物能从营养液里获得足够的( )
A.水分和氧气B.水分和有机物C.水分和无机盐D.无机盐和氧气
19.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的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结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①是肝脏,分泌的胆汁中有消化脂肪的酶 B.②是胃,是蛋白质起始消化的部位
C.③是胰腺,能分泌多种消化酶 D.④是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20.沙漠地区有民谚“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新疆地区的瓜果很甜,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新疆地区的降水量少,糖分浓度高
B.新疆地区的昼夜温差大,白天光合作用强,晚上呼吸作用弱
C.新疆地区白天阳光充足,温度高,蒸腾作用旺盛
D.新疆地区土壤中的营养更丰富
21.小肠的下列结构中,与主要的消化功能无关的是( )
A.小肠很长,有5〜7米B.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
C.小肠壁上有许多能够分泌消化液的肠腺D.总胆管胰管与十二指肠相连
22.在寒冷干燥的冬季,人体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其发生显著变化的是( )
A.水分减少B.变得干净C.氧气含量增加D.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23.要预防夜盲症,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应适量食用( )
A.动物肝脏和胡萝卜B.米饭和馒头C.黄瓜和豆腐D.鸡、鸭、鱼
24.人的肺活量是指( )
A.平静状态时极力呼出的气体量B.尽量深吸后极力呼出的气体量
C.运动状态时极力呼出的气体量D.肺部能储存的最大气体量
25.2013年2月,全国多地、多日出现雾霾天气,致使空气中PM2.5严重超标.部分PM2.5颗粒能通过呼吸道和肺进入血液,危害人体健康.PM2.5颗粒经过鼻、咽、喉以后,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气管、肺泡、支气管B.气管、支气管、肺泡
C.支气管、肺泡、气管D.肺泡、支气管、气管
26.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大豆为实验材料,在18℃和25℃条件下,测定大豆种子萌发数。经连续统计,结果如下图.根据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A.种子萌发时需要阳光B.极度寒冷时种子不能萌发
C.大豆种子比小麦种子容易萌发D.与18℃相比,25℃时大豆种子更容易萌发
27.将少许鸡蛋清分别放入两只标记为甲、乙的烧杯中,在甲烧杯中加入少量开水,并轻轻搅拌;在乙烧杯里加入少量蒸馏水,也并轻轻搅拌。预测实验现象是( )
A.甲乙两烧杯里都没有明显变化
B.甲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乙烧杯中没有明显变化
C.甲乙两烧杯里都出现了白色沉淀
D.甲烧杯中没有明显变化,乙烧杯中出现白色沉淀
28.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重要的生理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活的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B.活植物细胞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呼吸作用产生的气体能使快要熄灭的小木条复燃
29.某实验小组试图采用下图①~④部分实验装置来探究“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不是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实验以观察倒置装满水的试管中有无气泡产生作为观察指标。这个实验中,最简便的装置组合为( )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30.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植物放在暗处一昼夜,然后把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定时间后,用碘液处理叶片,观察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1)在实验中,萨克斯将绿色植物放在暗处一昼夜,主要目的是( )
A.防止光照阻碍叶片呼吸作用 B.防止光照下叶片内水分过度散失
C.使叶片内原有的淀粉充分消耗 D.使叶片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无机盐
(2)萨克斯在此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 )
A.叶片全变蓝B.叶片不变蓝C.叶片曝光部分变蓝D.叶片遮光部分变蓝
(3)下列有关该实验设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选择同一植株的不同叶片做实验组和对照组更好
B.有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计
C.选择两棵长势相似的天竺葵分别做实验组和对照组更好
D.不需要对照实验
(4)实验中将叶片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酒精能溶解叶绿素,B.可以直接对酒精加热
C.脱色完后需用清水漂洗干净D.加热结束后,先撤酒精灯再取出实验材料
31.图表示探究“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的实验。其中A和B表示大小相同的萝卜,从各萝卜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凹坑,并在凹坑内装上等量的不同液体。回答
(1)A、B萝卜凹坑里的液体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
A.变多、变多B.变多、变少C.变少、变多D.变少、变少
(2)对植物而言,当土壤溶液浓度根毛细胞液浓度时,植物根毛细胞吸水;当土壤溶液浓度根毛细胞液浓度时,植物根毛细胞不仅不能吸水,反而会失水。( )
A.高于,低于B.低于,高于C.高于,高于D.低于,低于
(3)此实验说明,植物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细胞内部和外界溶液的( )
A.重量大小B.体积大小C.浓度大小D.温度大小
32.下图是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制作装片的正确操作顺序是( )
A.③②④①B.④②③①C.③④②①D.④②①③
(2)在镜下已经找到观察物,如果要使物像更清晰些,应调节显微镜的( )
A.光圈B.细准焦螺旋C.反光镜D.以上可能都需要
(3)在观察临时装片时,发现细胞处在视野的左下方,应该将装片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 )
A.左上方B.右下方C.左下方D.右上方
(4)用两组光学显微镜观察物体,一组是10×和10×,另一组是10×和25×,后者与前者相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数量变多,视野变暗B.细胞数量变多,视野变亮
C.细胞数量变少,视野变暗D.细胞数量变少,视野变亮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西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选错得0分。)
33.下列营养物质必需经过消化后才能被人体吸收的是( )
A.蛋白质B.维生素EC.氨基酸D.花生油
34.如图为模拟部分呼吸运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模拟膈肌收缩,演示吸气,
B.乙图模拟膈肌收缩,演示吸气
C.甲图模拟膈肌舒张,演示呼气
D.乙图模拟膈肌收缩,演示呼气
35.下图是人体部分生理活动示意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生理过程表示食物的消化过程
B.b、c生理过程是通过人体的呼吸运动实现的
C.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血液
D.消化道中参与蛋白质消化的消化液包括唾液、胰液和肠液
36.下列有关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在人体内彻底消化分解的产物是氨基酸
B.消化分解鸡蛋中的蛋白质首先发生在口腔
C.胃的主要功能是储存食物,没有吸收功能
D.植物油最终以甘油和脂肪酸的形式被人体吸收
37.下列关于食物链的理解,比较合理的是( )
A.食物链一般都是从生产者开始的
B.食物链就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C.食物链中的能量最初都来自太阳光能
D.食物链一般越长越好
水质
水量/ml
水温/℃
蛙卵数/个
孵出的蝌蚪数/只
A组
河水
500
23
30
28
B组
蒸馏水
500
10
30
9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1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D
【解析】
【分析】生物的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C.生物和非生物都含有有机物,如煮熟的鸡蛋含有有机物蛋白质 ,但是是非生物,AC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也是生物,错误。
D.凡是生物都能繁殖,正确。
故选D。
2、A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调查法是了解校园内植物分布最合适的研究方法。
【详解】A.调查法: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该方法是了解校园内植物分布的最合适的研究方法,符合题意。
B.探究法:探究法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不符合题意。
C.资料分析法: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图表)和音像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不符合题意。
D.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A
【解析】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结合分析可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的特性,故选A。
4、D
【解析】
【分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如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温度影响植物的分布如橘子主要分布在南方;生物影响环境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详解】鱼类必须在水环境中生活,离开了水就会窒息死亡;狮子、猎豹等动物只能生活在草原上。这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故选D。
5、B
【解析】
【分析】自养生物都处于食物链的起点,共同构成第一营养级。以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即食草动物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依此类推,还会有第四营养级和第五营养级。
【详解】食物链是生物之间营养联系,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食物链中相邻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生产者位于食物链的第一环节,食物链第二环节的消费者以生产者为食;生产者一般是绿色植物,食物链第二环节的生物就是植食性动物。
故选B。
【点睛】掌握营养级概念和食物链的书写是解题关键。
6、B
【解析】
【分析】食物所含的六类营养物质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人体内重要的备用能源物质。
【详解】食物中营养物质分为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和非能源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蛋白质还能被分解,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糖类是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糖类也是构成细胞的一种成分;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同时也参与细胞膜的构建;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水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废物都必须溶解在水里才能进行运输;维生素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内没有可以分解纤维素的酶,不能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进食后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增加粪便量。故水、无机盐、纤维素不提供能量。
故选B。
7、B
【解析】
【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通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提出相关的问题。2.作出假设: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问题作出可能的假设。3.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科学地设计实验,选出控制变量、设置对照组,使实验具有说服力。4.实施计划:严格执行探究方案,对实验现象仔细观察、记录。为使实验结果更可靠,实验通常采取多个个体参与或实验重复多次进行。5.得出结论:通过实验观察和对收集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若假设不正确,需重新提出假设进行新的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6.表达与交流: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详解】在实验过程中,存在很多影响实验的因素能够影响实验结果,比如是否很好的控制了变量、实验方案设计是否合理、是否重复进行了多次实验等等。因此,当我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可以重新核查实验方案细节是否合理、存在遗漏,或者重复进行多次实验力求排出偶然性。如果采取这些措施后,得到的结果仍然与预期不一致,则说明假设是错误的,我们需要重新假设。实验要讲求实事求是,不能随意修改实验数据。如果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符合,重新作假设,重复实验。
故选B。
8、D
【解析】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
【详解】A.老鼠广泛的生活在陆地上,错误。
B.苍蝇广泛的生活在陆地或空中,错误。
C.麻雀是一种杂食性的鸟类,广泛的生活在陆地或空中,错误。
D.北极熊适于生存在寒冷的北极,生存范围最狭窄,正确。
故选D。
9、A
【解析】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A.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A正确。
B.C.鹿和虾是动物属于消费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BC错误。
D.土壤是非生物,细菌是分解者,而食物链必须从生产者开始,食物链不包含非生物和分解者,错误。
故选A。
10、A
【解析】
【分析】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二氧化碳供应。
【详解】合理密植是使植株行间距和株距科学合理,使植物的叶片互不遮挡。合理密植,有利于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因此,只有合理密植才是最经济的做法。
故选A。
11、A
【解析】
【分析】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所以在设置对照组时,要控制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条件。即除了水质的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
【详解】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这两种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该兴趣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探究,就应该以水质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实验变量除了水质外,还有水温不同,出现了两个变量,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故选:A。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采用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
12、A
【解析】
【分析】用银边天竺葵来“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的实验,实验的变量是叶绿体,据此答题。
【详解】银边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绿色部分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滴加碘液变蓝。由此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
故选A。
13、D
【解析】
【分析】由于温带地区冬季寒冷,降雨也少,植物通过根吸收的水分减少,所以落叶植物的叶片要脱落,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植物体内热量的散失以及水分的流失,从而有利于植物生存,以度过不良环境。
【详解】香樟树一年四季常青,但在春天落叶;而樱花树到了秋天就开始落叶。这说明它们都适应秋冬寒冷的环境,通过落叶减少水分散失。
故选D。
14、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而种子内的物质必须先溶解在水里才能被种子利用,因此种子含水多,呼吸作用旺盛,含水少,种子的呼吸作用较弱。潮湿的小麦种子含水量多,呼吸作用旺盛,释放了大量的能量,堆在一起会出现发热现象。故选A。
考点:植物的呼吸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15、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参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详解】A.生产者——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养活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A不符合题意。
B.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取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B不符合题意。
C.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参与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C符合题意。
D.阳光——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6、A
【解析】
【分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成熟区也叫根毛区;在伸长区的上部,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表皮细胞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毛的存在增加了根的吸收面积,根毛能分泌多种物质,如有机酸等,使土壤中难于溶解的盐类溶解,成为容易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成熟区及其上部,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详解】①是成熟区②是伸长区③是分生区④是根冠,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是成熟区,所以A正确。
故选A。
17、C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呼吸系统的组成。
【详解】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其中,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称为呼吸道,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空气的作用,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组成呼吸系统的器官如图所示:
因此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故选C
【点睛】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即可解。
18、C
【解析】
【分析】无土栽培指的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
【详解】无土栽培指的是不用土壤,而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由于根所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来自于土壤,而土壤颗粒只是对植物起着固定作用,所以进行植物无土栽培能获得成功,其主要原因是植物能从营养液里获得足够的水分和无机盐。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无土栽培的概念。熟知无土栽培技术,根的作用和植物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A
【解析】
【分析】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图中①是肝脏,②是胃,③是胰腺,④是小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①肝脏分泌的胆汁不含消化酶,对脂肪具有乳化作用,错误。
B.②胃有贮存食物和磨碎食物的功能,并能初步将蛋白质消化为多肽,蛋白质在小肠彻底分解为氨基酸,正确。
C.③是胰腺,可以分泌胰液,内含多种消化酶,可以消化多种营养物质,正确。
D.④是小肠,小肠细长,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都很薄,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正确。
故选A。
20、B
【解析】
【分析】粮食作物的子粒饱满以及瓜果甜与否,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白天有光,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而在夜晚无光,植物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温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白天温度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物多,夜晚温度越低,植物的呼吸作用越弱,分解的有机物少。所以温差越大,植物体内的有机物积累越多,粮食作物的子粒越饱满,瓜果越甜。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夜间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有利于有机物积累。
【详解】由于温度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都有影响,我国新疆地区昼夜温差大,白天植物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要强于呼吸作用,夜晚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但由于温度低呼吸作用比较弱,分解有机物少有利于有机物积累。所以那里的哈密瓜产量高,品质好,特别甜。B符合题意。
故选B。
21、D
【解析】
【分析】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与此相适应,小肠有着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详解】小肠约长约5~7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壁上有许多能够分泌消化液的肠腺,这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了小肠与其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表面积大、壁薄。
22、B
【解析】
【分析】1.人吸气时,吸入的气体体积分数比例为:氮气(78%)、氧气(21%)、二氧化碳(0.03%)、水(0.07%)、其它(0.9%)。
2.人呼气时,呼出的气体体积分数比例为:氮气(78%)、氧气(16%)、二氧化碳(4%)、水(1.1%)、其它(0.9%)。
3.气体经过人体的呼吸道后会变得清洁、温暖和湿润。
【详解】A.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水分含量为1.1%,而吸入的气体中水分含量为0.07%,因此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水分增加,A不符合题意。
B.呼吸道不仅是气体的通道,还对吸入的气体还有温暖、清洁和湿润的作用。呼出的气体要通过呼吸道,因此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气体变得更干净,B符合题意。
C.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为16%,而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含量为21%,这是因为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因此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含量减少,C不符合题意。
D.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为4%,而吸入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为0.03%,这是因为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3、A
【解析】
【分析】维生素既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为人体提供能量,而且人体对它的需要量很小,但它对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
【详解】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就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还会引起疾病,如图:
可见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动物肝脏中富含维生素A,胡萝卜中富含胡萝卜素,到人体内可转化成维生素A。所以要预防夜盲症,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应适量食用动物肝脏和胡萝卜。
故选A。
24、B
【解析】
【分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叫做肺的通气。
【详解】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叫做肺活量,它反应了肺在一次呼吸过程中最大的通气能力,所以人体呼吸功能的重要指标是肺活量,B符合题意。
故选B。
25、B
【解析】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呼吸道又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详解】部分PM2.5颗粒通过呼吸道进入血液之前,经过的结构依次是气管、支气管、肺泡,B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呼吸系统的组成。
26、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影响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实验。题目中涉及到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对照性的探究实验应注意变量的唯一性。
【详解】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大豆为实验材料,在18℃和25℃条件下,测定大豆种子萌发数。因此,该实验的变量是温度;探究的是温度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通过图中数据,可知25℃时大豆种子的萌发个数比,18℃时大豆种子的萌发个数多,因此可得出的结论是与18℃相比,25℃时大豆种子更容易萌发。
故选:D。
【点睛】在设计探究实验方案时,应同时考虑两个原则:一是要设置对照,对照应有两组或两组以上;二是只设一个变量因素。
27、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对蛋白质变性的理解,据此解答。
【详解】蛋白质在受热或酸、碱、甲醛以及重金属盐的作用下发生了化学变化,凝聚成固态物质析出,该过程是不可逆的。故甲加入热水蛋白质变性,出现白色沉淀,乙加入蒸馏水,没有明显变化。
故选B。
28、A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受水分、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影响。
【详解】A.活的植物细胞都具有线粒体,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正确。
B.植物细胞的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有机物,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但是非绿色部分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错误。
C.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错误。
D.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错误。
故选A。
29、B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对照实验所要探究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因此探究“在有光条件下,氧气是不是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来”,的变量是绿色植物,所以这个实验中,最简便的装置组合为①和③。B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对照实验中变量的唯一性。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时必须遵照唯一的变量这一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会不科学合理。
30、(1)C(2)C(3)B(4)B
【解析】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小问1详解】
科学家萨克斯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的目的是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故选C。
【小问2详解】
实验中的叶片部分曝光和部分遮光,目的是形成对照。见光处变蓝,原因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淀粉遇碘变蓝,遮光处不变蓝。这组实验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故选C。
【小问3详解】
为了确保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应选择同一棵天竺葵的同一片叶子来遮光和曝光,进行对照,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小问4详解】
A.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故用酒精来对叶片进行脱色,正确。
B.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直接加热容易引起燃烧发生危险。使用水对酒精进行加热,起到控温作用,以免酒精燃烧发生危险,错误。
C.脱色完后需用清水漂洗干净,把残留的酒精清洗干净,正确。
D.加热结束后,先撤酒精灯盖上盖子熄灭酒精灯,再取出实验材料,确保实验安全,正确。
故选B。
31、(1)B(2)B(3)C
【解析】
【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小问1详解】
图A中,浓盐水的浓度大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萝卜细胞失水,凹坑里的液体变多;图B中,清水的浓度小于萝卜细胞液的浓度,萝卜细胞吸水,凹坑里的液体变少。
故选B。
【小问2详解】
结合分析可知:植物根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土壤溶液浓度低于根毛细胞液浓度时,植物根毛细胞吸水;当土壤溶液浓度高于根毛细胞液浓度时,植物根毛细胞不仅不能吸水,反而会失水。
故选B。
【小问3详解】
结合分析和上述实验的结果可知:植物吸水还是失水取决于细胞内部和外界溶液的浓度大小。
故选C。
32、(1)C(2)B(3)C(4)C
【解析】
【分析】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擦→滴→撕→展→盖→染;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观察→收镜整理。
【小问1详解】
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擦→③滴→④撕→②展→①盖→染;故选C。
【小问2详解】
遮光器上的光圈是调节光线的结构,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光线弱时用大光圈。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较小幅度的升降镜筒,更重要的作用是能精细调焦,调出更加清晰的物像。所以,转换成高倍物镜后,可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反光镜有两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光线强时用平面圈,光线弱时用凹面圈。故选B。
【小问3详解】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细胞处在视野的左下方,要想把它移到视野中央,应该向左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上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故选C。
【小问4详解】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但数目最少,视野越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就越小,但数目越多,视野越亮。故这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10×10=100(倍)和10×25=250(倍)。后者与前者相比,细胞数量变少,视野变暗。故选C。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有西个选项最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者得2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选错得0分。)
33、AD
【解析】
【分析】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叫做消化。
【详解】A.C.蛋白质是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分解为氨基酸才能被吸收,A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B.维生素E是小分子有机物,直接被吸收,B不符合题意。
D.花生油含大量脂肪,脂肪是大分子有机物,必须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吸收,D符合题意。
故选AD。
34、BC
【解析】
【分析】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的上下径减小,肺内气压增大,大于外界气压,气体被呼出。
【详解】图中玻璃管模拟的是气管、支气管,小气球模拟肺,玻璃钟罩模拟胸廓,橡皮膜模拟膈肌。
甲图橡皮膜向上,模拟膈肌舒张,隔顶部上升,模拟的是呼气;乙图橡皮膜下拉,模拟膈肌收缩,隔顶部下降,模拟的是吸气。
故选BC。
35、BC
【解析】
【分析】吸收是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肺通气是通过呼吸动运实现的。肺泡里的气体交换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扩散完成的。蛋白质在胃内胃液的作用下初步消化,初步消化的蛋白质在小肠内胰液和肠液的作用下分解为氨基酸。
【详解】A.a是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根据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吸收,图中的a生理过程叫吸收,故A错误。
B.b是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叫吸气;c是肺内的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叫呼气。吸气和呼气合起来叫呼吸运动,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故B正确。
C.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血液,血液中的氧气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组织细胞,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故C正确。
D.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先是在胃内被胃液初步消化,进入小肠后再被肠液和胰液彻底消化为氨基酸,所以参与蛋白质消化的消化液是胃液、肠液和胰液三种,故D错误。
故选BC。
【点睛】本题是考查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血液循环等知识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消化和吸收、呼吸、循环等部分的知识。
36、AD
【解析】
【分析】食物的消化过程:
【详解】A.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被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中酶的作用下变成氨基酸,A正确。
B.化分解鸡蛋中的蛋白质首先发生在胃,B错误。
C.胃属于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分,成年人的胃能容纳2升左右的食物,能够起到暂时储存食物的作用,胃呈囊状,具有较大的伸展性,胃壁有发达的肌肉层,收缩时能引起胃的蠕动,可以研磨和搅拌食物,胃内壁胃腺可以分泌大量的胃液。胃液呈强酸性,蛋白质的消化起始于胃,其中的胃蛋白酶对蛋白质具有初步消化作用,胃还能吸收少量水和酒精,C错误。
D.植物油的主要成是脂肪,脂肪的消化开始于小肠,小肠内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酶,同时,肝脏分泌的胆汁也进入小肠,胆汁虽然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脂肪在这些消化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D正确。
故选AD。
37、AC
【解析】
【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详解】A.食物链反映的只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始点一定是生产者,A正确。
B.食物链不仅仅体现了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群落间的流动,B错误。
C.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而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故食物链中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光能,C正确。
D.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食物链越长,中间损耗的能量就越多,能量利用率越低。因此,食物链不是越长越好,D错误。
故选A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时间,测试范围,下列有关草履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河蚌体表贝壳的形成与哪项有关,人体的八大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科版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测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经典著作《韩非子》中写道,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大多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苏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中学情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Ⅰ卷两部分,测试范围,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反射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