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1节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1 次下载
- 第6单元 人口与环境 第2节 人口迁移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1 次下载
- 第7单元 乡村和城镇 第2节 城镇化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1 次下载
- 第8单元 产业区位选择 第1节 农业区位选择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2 次下载
- 第8单元 产业区位选择 第2节 工业区位选择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课件 3 次下载
第7单元 乡村和城镇 第1节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习题鲁教版(新高考新教材)
展开考点一 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2023江苏镇江模拟)下图示意1992—2020年我国某乡村聚落中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强度的变化(面积大小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2017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该地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读图,完成1~3题。
1.A、B、C三处对应的功能区分别是( )A.家庭工厂集中区 传统古建筑居住区 新建住宅居住区B.传统古建筑居住区 新建住宅居住区 家庭工厂集中区C.新建住宅居住区 家庭工厂集中区 传统古建筑居住区D.家庭工厂集中区 新建住宅居住区 传统古建筑居住区2.1992—2012年,新建住宅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变化主要得益于( )A.乡村工业的发展B.生态农业的发展C.大量人口迁入D.乡村服务业的发展3.2018—2020年,传统古建筑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变化促进了( )A.现代农业的发展B.乡村聚落人口老龄化C.民俗旅游业发展D.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解析 第1题,根据“面积大小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并结合图中信息可知,C处在1992年人类活动强度大,2012年人类活动强度减弱,2020年人类活动强度增强,结合“2017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该地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可知,C处为传统古建筑居住区,A、B错误。新建住宅居住区应该距传统古建筑居住区较近,且交通较便利,应靠近公路,图中B处为新建住宅居住区。家庭工厂集中区主要发展乡村工业,应布局在村落边缘及公路沿线,图中A处为家庭工厂集中区,D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1992—2012年,新建住宅居住区及家庭工厂集中区面积变大,人类活动强度变大,可推测随着家庭工厂集中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当地就业机会增多,人口迁入增加,导致新建住宅居住区人类活动强度变大,A正确,B、D错误。大量人口迁入也是因为乡村工业发展,C错误。第3题,根据材料“2017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来,该地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可推测,传统古建筑居住区得到政策保护,有利于民俗旅游业发展,C正确。
(2023北京海淀二模)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四个地铁站平均客流及周边500米范围内商业设施数量统计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站点最可能为区域交通枢纽的是( )A.①B.②C.③D.④5.图中站点③所在的功能区最可能是( )A.商业区B.中央商务区C.居住区D.生态旅游区
解析 第4题,从图中可以得出①地工作日日平均客流量和周末日平均客流量都相对较少,并不符合交通枢纽客流量相对较大这一特征,排除A。②工作日日平均客流量和周末日平均客流量均相对较高,同时其商业服务业周边的设施相对较少,是四地中最有可能是交通枢纽的地点,B正确。③周末日平均客流量更大,同时其周边的服务设施更多,较符合商业区的特征,排除C。④地区工作日和周末日平均客流量相较于②地更少,排除D。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到,③地周末日平均客流量相较于工作日日平均客流量更大,同时③地拥有大量的购物和餐饮等服务设施,其商业气息更为浓厚,排除C、D。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其周末日平均客流量较工作日更多,说明该地区在周末更具吸引力,排除中央商务区,B错误,A正确。
城市建筑高度的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城市的功能分区、空间形态等特征。下图示意2017年我国某城市主城区不同用地方式下,平均建筑高度的空间变化特征。据此完成6~7题。
6.甲、乙、丙用地方式分别是( )A.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B.商业用地、行政文教、居住用地C.居住用地、商业用地、行政文教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7.推测该城市最可能为( )A.中小型城市B.平原型城市C.资源型城市D.条带状城市
解析 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土地利用类型在市中心的平均建筑高度最高,由市中心向外平均建筑高度迅速降低,因此甲为商业用地;乙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建筑高度在市中心较高,在距城区中心半径为4~11千米处平均建筑高度基本超过甲土地利用类型,高于丙土地利用类型,因此乙应是居住用地;丙土地利用类型的平均建筑高度在距市中心12千米以外超过甲、乙土地利用类型,应为工业用地;行政文教用地平均建筑高度整体较低,在一般城市中没有固定的区位要求,受地租因素影响较小,因此甲、乙、丙均不是行政文教用地。第7题,该城市功能分区由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呈同心圆式分布,城市中心用地强度最大,向外用地强度减小,最可能为集中紧凑式布局,而且城区面积较大,最可能为平原型大城市;资源型城市一般中心区多以工业区为主,面积较小;条带状城市布局是分散疏松式,沿一条或几条轴线呈长条式分布。
下图为某市中心城区规划示意图。该市为了打造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在建成区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滨水居住区、仓储物流区和旅游服务区。据此完成8~9题。
8.建成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旅游C.河流D.交通9.与规划建设的滨水居住区、仓储物流区和旅游服务区对应合理的是( )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④D.④③①
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建成区附近有铁路、国道、高速公路及其出入口、火车站、高铁站等。所以建成区形成的主导因素是交通,D正确。建成区距离河流比较远,C错误。图中有较多的农田,地势平坦,因此地形不是建成区形成的主导因素,A错误。图中没有大型的旅游资源,国家湿地公园主要为宜居城市创造优美的环境,B错误。第9题,滨水居住区应布局在河湖旁边,所以对应②;仓储物流区应该布局在交通便利处,所以对应③;旅游服务区应该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所以对应靠近国家湿地公园的①。故选B。
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北村村,是具有典型岭南特色的古村落,临广州环城高速、国道,是城郊型村庄。该村原为董、徐两族聚居地,后因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乡村工业化的发展,村内流动人口增多,社会关系多元化发展,内部空间结构布局演变明显。下图示意北村村近40年的空间布局演变。据此完成10~11题。
10.从阶段Ⅰ到阶段Ⅱ,该村现代居住用地大量增加的原因是( )①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 ②农村自建出租屋增多 ③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 ④城市人口向城郊扩散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1.该村空间布局的演变过程,反映出( )A.农业生产空间集中连片化B.各类用地空间竞争趋于增强C.外来居民占总人口比例下降D.传统居住区的宜居环境改善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从阶段Ⅰ到阶段Ⅱ,该村因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乡村工业化的发展,村内的外来流动人口增多,不是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也不是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①③错;阶段Ⅱ图中显示,现代居住区邻近工业区,为吸引外来务工人员,农村自建出租屋增多,同时也吸引了城市人口向城郊扩散,因此该村现代居住用地大量增加,②④正确,故选D。第11题,根据图文信息可知,该村空间布局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在演变过程中,农业区面积在减少,农业生产空间没有集中连片化,A错误;逐渐出现了现代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各类用地空间竞争趋于增强,B正确;该村因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外来居民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C错误;新功能区的出现和扩大,会对传统居住区的空间和宜居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D错误。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组团式发展就是将城市用地分成几块,结合自然条件,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并建设各自的生活区和服务设施,每块称为一个组团。组团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但有便捷的交通联系。下图示意某山区组团式城市中一个组团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
(1)简述图示城市组团的土地利用特点。
(2)分析该城市组团式发展的利与弊。
土地利用类型较少;以生产用地为主;主要位于山谷中,集中度较低。
利:居民就地工作,通勤距离短,不易发生拥堵;各组团及功能区相对分散,接近自然,环境质量好。弊:城市中心区影响力小,对资金、人才的吸引力差;各组团之间联系、协作成本高。
解析 第(1)题,结合图例不难判断出土地利用类型较少,主要是位于山谷中的生产用地。第(2)题,注意从利和弊两个方面展开。
考点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2023江苏南通二模)赫哲族分布于黑龙江省,撮罗昂库是其渔猎时期的一种简易窝棚,用圆木杆搭成锥形架子,苫草覆盖表面,一般用于夏秋捕鱼季居住。赫哲族的住宅经历了临时性窝棚与半地下住宅、简易固定住房、砖瓦房的演变过程。下图为撮罗昂库复原景观图。据此完成1~3题。1.撮罗昂库最有可能建在( )A.河滩低地B.河流阶地 C.阳坡裸地D.阴坡林地2.撮罗昂库以木材、苫草为主要建材的原因是( )A.防寒保暖,抵御强风B.通风散热,利于排水C.轻质建材,抗震性强D.就地取材,搭建方便3.赫哲族住宅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生产方式B.气候变化C.文化交流D.人口增长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撮罗昂库是赫哲族用于夏秋捕鱼季时居住,所以应该建在河边,河滩低地地势低,易被河水淹没,而河流阶地不易被河水淹没,适宜建撮罗昂库,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黑龙江省木材丰富,草类繁茂,建筑材料丰富,所以撮罗昂库以木材、苫草为主要建材的主要原因是就地取材,搭建方便,D正确;由图片可知,撮罗昂库防寒保暖、抵御强风、抗震的能力弱,A、C错误;黑龙江省纬度高,热量条件不足,没有通风散热的需求,B错误。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撮罗昂库是渔猎时期的简易窝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赫哲族的生产方式不断演变使得住宅也随之发生了改变,A正确;气候变化、文化交流、人口增长对住宅演变的影响小,B、C、D错误。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平方米。下图为成都新农村综合体景观图。据此完成4~6题。4.新农村综合体“小规模”体现的是( )A.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原则B.合理用地、保护耕地原则C.民生优先、宜居建设原则D.传承文化、合理发展原则
5.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 )A.交通运输更加便利,方便居民出行B.靠近农田,方便居民从事农业生产C.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D.保护农村的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6.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明显不同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反映了( )A.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B.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经济水平差异C.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生活水平差异D.城市地域空间设计水平领先农村地域
解析 第4题,由材料可知,“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即“小规模”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人均土地方面,体现了合理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故B正确。第5题,与过去的松散分布相比,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相对聚集,可以整合各要素,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故C正确。第6题,农村田园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故A正确。
我国北方一般把烟囱建在房脊上。东北地区满族人民早期居住于山林地带,建造房屋多就地取材,并将烟囱建在距房1米多远的地面上,再通过一道矮墙内的烟道连通室内炕洞,达到排烟效果,这也叫“跨海烟囱”。下图为跨海烟囱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东北地区满族民居早期“跨海烟囱”不建在房脊上的主要目的是( )A.减少房脊重量B.增加烟囱高度C.增大房屋空间D.减少火灾频率
8.“跨海烟囱”中设置呛风石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室内热量外流B.减少室外冷风倒灌C.加快烟囱出烟速度D.减少灶台入室烟量
解析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早期建造房屋多就地取材,东北森林覆盖率高,所以该地早期的房屋建筑材料应以木材为主,若烟囱建在房脊上,易引发火灾;烟囱的重量不大;建在房脊上更能增加烟囱的高度;烟囱建在房脊上,不会占用室内空间。第8题,读图可知,呛风石主要在烟道附近,当灶台内不再加温时,可减少室外冷空气从烟囱内沿着烟道进入炕洞,影响室内温度。
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考点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 这是一份新高考适用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人文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考点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清教材·固基础,研析考题·明方向,深化整合·提素能,对点训练·促提升,课堂巩固·即时练,地域性,非物质,自然物质,人地和谐,审美情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七单元乡村和城镇第1节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鲁教版: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七单元乡村和城镇第1节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鲁教版,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强基础增分策略,增素能精准突破,研专项前沿命题,考题点睛,2乡村空间形态,技能提升,图1坐标图,图2立体图,图3等值线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0章第1节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0章第1节乡村和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核心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