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能力提升(统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能力提升(统编版)01
    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能力提升(统编版)02
    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能力提升(统编版)03
    还剩2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共3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拟题思路,写作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感受祖国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尊重并热爱家乡的民风民俗。
    2.创设交际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和调查访问,感受和吸收习俗文化的智慧和营养。
    3.借鉴本单元描写风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主要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
    4.通过阅读习作例文和学生交换习作,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同时让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题目:家乡的风俗。
    1.审清题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你将调査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说明文或记事作文)
    2.审清内容: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3.审清重点:通过介绍风俗习惯时,能够详略得当进行描写,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赞美,感受家乡独特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




    写作误区
    ①介绍风俗时没有写清楚风俗的特点
    ②详略不当,主次不分。介绍风俗时罗列得太多,写活动经历时平均用力,重点不突出。
    ③缺乏真情实感,没有结合活动的过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能打动读者。
    【拟题思路】
    本次作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题目,属于自由命题作文。依据作文要求,围绕两个方面命题:第一个是离不开“风俗”,让人一看到题目就会知道这是写风俗习惯的;第二个是直接用风俗的名字命名。作文题目体现文章的写作目标。作文命题时,要有声有色,吸引人,尽量避免大众化的文题。
    我的魅力题目:可以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家乡的“大秧歌” ●家乡的春节 ●杀年猪 ●闹花灯 ●……
    【写作思路】
    以习作《正月十五闹花灯》为例来说明: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丰更是富多彩、风格各异。因此孕育出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民风民俗。家乡肯定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代代相传,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这也是家乡风俗的独特魅力所在。
    1.说一说:下面这是什么节日?展现了什么风俗?
    2.说一说,你的家乡还有哪些风俗?
    闹花灯 扭秧歌 吃粽子 贴春联 拜年 赛龙舟 包饺子……
    3.收集资料。
    (1)吃的风俗: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可见,吃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如:正月初一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清明节的杨柳烧饼、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
    (2)玩的风俗: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盛开着56朵民族之花,各种的风俗习惯真是叫人目不暇接。玩的习俗更是别出心裁。如:春节放竹、元宵节观花灯、三月三放风等、清明节青、重阳节登高等像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
    (3)民族风俗:藏戏、民族舞蹈、服饰风格、礼仪、民间传说、禁忌等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4)节日习俗:如:过年与吃团圆饭、压岁钱、贴春联等活动有关系;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八月十五要赏月、吃月饼等各有特色,各有精到之处。
    这么多风俗习惯,都写下来吗?
    不能面面俱到,选择一种熟悉的风俗进行描写或者写一写参加过的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1.仔细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北京的春节》“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作者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活动为纬线,脉络清楚的将这几天作为全文的重点进行细致描写。《藏戏》以事物不同方面为顺序和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进行说明。
    2.交代你要写家乡的哪种风俗,并简要概括这种风俗习惯的特点。
    ◆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
    解析:这段话通过具体描写灯的种类和样子,表现了元宵节闹花灯的热闹景象。
    3.具体介绍这种风俗的由来或表现形式,以及在传承中的变化等。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解析:这段话围绕“除夕真热闹”展开叙述,通过写做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这些人们的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景象。
    4.谈谈这种风俗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啊!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美,滋润着家乡人的心。
    1.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种风俗呢?
    如果介绍一种习俗,可分几个方面写。如果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可把这种风俗特点或来历自然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査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然后重点描写活动情况和自身感受。如果对这种风俗有自已的看法,也可表达出来。如:
    2.你想重点介绍哪个方面?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呢?
    组织材料可以以“开头+活动过程+结尾”的结构安排写作内容。
    开头: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事件,即写什么风俗,要在开头交代清楚。
    活动过程:某种风俗习惯的展开过程,比如端午粽子的制作吃法等。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要具体地叙述。
    结尾:总结全文,抒发一下自己的思想感情,赞美一下自己的幸福生活等。如:
    围绕“除夕真热闹”展开叙述,通过写做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这些人们的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景象。
    3.通过重点描写人们的活动,你来具体写一写人们是如何守岁的吧。
    除夕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每个人都要守岁。吃过年夜饭后,一家人守在电视机前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喝茶聊天。坐不住的人会选择打牌、放鞭炮。小孩子们会在这个时候玩游戏,或者为长辈献上自己精心准备的节目。
    4.关于家乡的风俗,你了解到它的哪些资料?
    (1)关于元宵节闹花灯,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震怒,便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和财物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不忍心让百姓无辜受难,便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件事告诉了人们。众人听后,吓得不知如何是好。有个老人想出个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在门前挂起红灯,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好,便分头准备。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火光,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心,从此每年的这三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点焰火,放爆竹。
    (2)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意见不被国君采纳,反而被罢了官。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样年复一年,就形成了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3)拜年的习俗,传说与一种叫“年”的怪兽有关。
    传说怪兽“年”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
    (4)过年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5.怎样把这些故事写进我们的习作里呢?
    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
    我特别奇怪,为什么元宵夜一定要闹花灯呢?妈妈告诉我……
    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
    据说……
    6.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我们要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如:包饺子喽!我左手拿皮,右手拿筷子,夹了一些馅,放在皮中间,把饺子中间捏紧,又从右边的皮开始向上捏,又把左边的皮牢牢捏住,我又加固了好几次,一个挺着大肚子的饺子出现了。“哈哈!大胖子来啦!”我虽得意,又有几分惭愧,因为我成功地包出了饺子,但饺子形状不好看,像懒洋洋的小猪躺在那儿,怎么也站不起来。



    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进行描写?
    描写民风民俗切忌枯燥地介绍,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生动描写。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一般在澜沧江上举行。当晨曦映红“黎明之城”时,傣族群众便穿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一声号令,一支支桨腾空而起,乘风破浪,一艘艘龙舟箭一般直冲对岸。此时, 铓(máng)锣、象脚鼓一齐敲响,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欢乐的海洋。
    解析:这段话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将“龙舟的速度”和“欢乐的场面”描写得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下面以《家乡的“大秧歌”》中的句子为例:
    每当过年过节的时侯,大街上响起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听到的人们陆陆续续的来到街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有的拿着手绢,有的一家老少全都出动。顿时大街上变得热闹非凡。
    解析: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扭秧歌前奏曲,锣鼓声和唢呐声吸引人们,渲染出一片热闹的场景。
    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在不断加长。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吹唢呐的不时地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疲,这样喧嚣的场景一直会持续到夜深才结束。
    解析:比喻形象、贴切,有新意。扭秧歌前的热闹场面描写生动具体,将大秧歌火爆热闹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
    你想要介绍家乡的风俗,还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呢?不要急于下笔,先好好构思,编写好写作提纲。
    1.介绍一种风俗:要介绍的风俗是什么?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介绍?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介绍?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2.写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要写的风俗活动是什么?打算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活动现场?哪一部分作为重点将要进行具体描写?打算拟定什么题目?
    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表达出对家乡的自豪、赞美之情。感受家乡这些独具魅力的风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写的时候,注意开头要空两格。借助习作导航单开始动笔写作。
    示例:在拥挤的人群中,我们顾不得细看,只能跟着人群向前走。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个大公鸡型的灯,只见它羽毛艳丽,昂首挺胸,正对着游人,仿佛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我还没有看够,就被拥挤的人群挤到了一盏鲤鱼灯前。只见它是长方体的底座,背景是清河水库管理局办公大楼的模型,前面的两条大鲤鱼,鳞片闪闪发光,鱼的嘴巴一张一合,尾巴一摇一摆的好像正在向游人拜年,真是“鱼跃碧波锦绣春,闻鸡起舞合家欢”。
    诗句引用形象传神:引用诗句表现了观灯的热闹情景,描写鲤鱼灯时引用的诗句应时应景,形象而又传神的写出了鲤鱼灯的形态。
    习作完成了,读给大家听?借助评改找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并使用作文评改符号进行修改。修改的标准:
    1.没有错别字,语句通顺,表达流畅。
    2.用词准确生动,意思表达清楚明确。
    3.文章结构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4.开头能点明主题,结尾能恰当呼应、升华。
    5.文章立意较好,符合主流价值观。
    6.文章主旨明确,有真情实感,抒发手法多样。
    7.语言生动有个性,恰当使用修辞手法。
    8.符合本次作文要求:写的风俗是作者家乡的。写作时按照一定的顺序。能够凸显风俗的特色。描写生动、内容具体。
    示例:下面是评改前的段落,读一读,看看有什么问题。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让谁。龙舟飞一样地冲到了终点,这是我们村“猛龙”队的龙舟,他们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队员们高声欢呼着,喊叫着。那平静湖面好像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
    诊断:这一段描写赛龙舟的场面,过程只有“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让谁”,缺少具体生动的描写。
    下面这是修改后的段落,和原段落对比一下,说说为什么这样修改。
    只听一声令下,龙舟比赛开始啦!一只只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向前冲去,顿时,锣鼓声、呐喊声、鞭炮声混成一片,好不热闹。那些龙舟你追我赶,争先恐后,谁也不肯让谁。“咚锵……咚锵……”随着急促的鼓点,队员们一齐有节奏地划动着摇板,摇板入水,击起了片片水花,龙舟就飞一样向前冲去……一只十二米上的巨龙冲在最前面,你瞧,那指挥的,用力击打着鼓面,鼓点越来越急,队员们摇板入水的节奏也在加快……湖坝的人们使劲鼓着掌,高声呐喊“加油!加油……”。龙舟飞一样地冲到了终点,这是我们村“猛龙”队的龙舟,他们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队员们高声欢呼着,喊叫着。那平静湖面好像被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
    解析:红字部分从面到点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描写了声音、动作,既描写了龙舟队员,也描写了观众的反应,生动、立体而详细。
    总结:选取家乡最有特色的风俗。要学会查找资料,在作文中进行介绍。要有风俗场景描写,生动具体。写作时要突显风俗特色,不要面面俱到。




    【佳作一】
    【佳作二】
    【佳作三】








    【好词】
    ◆描写人多的词语
    人山人海 宾客如云 水泄不通 摩肩接踵 人头攒动
    川流不息 济济一堂 座无虚席 人声鼎沸 络绎不绝
    ◆描写节日场面的词语
    张灯结彩 彩带飞舞 敲锣打鼓 流光溢彩 锣鼓喧天
    彩灯高挂 车水马龙 熙熙攘攘 灯火辉煌 热闹非凡
    ◆描写特色美食的词语
    芳香四溢 垂涎欲滴 肥而不腻 色味俱佳 唇齿留香
    垂涎三尺 津津有味 大快朵颐 玉盘珍馐 回味无穷
    【佳句】
    ◆只见每条龙舟上的鼓手都用力地击打船头的那面大鼓,咚咚的鼓声响彻两岸,直达天空。龙舟上的桨手奋力齐发,整齐地摆动双桨,龙舟就像一支支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
    ◆1000多根6米长的竹竿随着鼓声有节奏地摆动着,1000多名壮族男女青年动作敏捷地跳进竹竿阵,随着节奏翩翩起舞,优美的舞步与手的动作配合得非常和谐。
    ◆一时间,碧蓝碧蓝的空中,“彩蝶”翩翩起舞,“苍鹰”搏击长空,“乳燕”双双比翼,“凤凰”扶摇直上,无数只纸鸢争高比美,热闹极了!
    ◆我用勺子舀起一个汤圆,怕烫着自己,就先轻轻地吹了几口气,然后轻轻一咬,那又香又甜的芝麻馅使涌了出来,在口中慢慢化开,充满了口腔,哇,怎一个“美”字了得?
    ◆突然,一条长达几十米的“龙头蜈蚣”出现了,只见它龙头微翘,龙髯迎风摆动,银光闪闪,数百节的身躯迎风翻动,时而向无尽的碧空飞去,好似要隐于蓝天之中;时而又摇电翻动,好像要兴风作雨。看到这叱咤风云的龙头蜈蚣,怎能不使人想到中华民族所传颂的“龙的精神”呢?




    ◆开门见山式: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当然,在我的家乡——溧阳,这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环境描写式:大街小巷挂起了彩灯,贴上了大红春联,家家户户飘出诱人的香味,伴随着阵阵鞭炮声,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了。
    ◆开头点题式:台子一搭,锣鼓一敲,乡村夜戏就开场了。
    ◆直奔中心式:中秋的晚上,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屋里,缠奶奶说故事。奶奶的故事真多,说过一个又一个……突然,奶奶说:“月亮进来了!”
    ◆设置悬念式:八月十五月儿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我的家乡有什么风俗活动呢?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去看一看吧。
    ◆猜测遥想式:望着窗外的明月,再看看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此时的爷爷奶奶也一定在遥望着这一轮明月,我的思绪飘到了家乡……
    ◆引用诗词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当吟诵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我就盼望着新年的到来。




    ◆发出邀请式:朋友,你不妨到我的家乡来尝一尝这道美味佳肴!
    ◆引用古诗式:天色渐晚,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点明意义式:舞龙灯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传统节目,它象征着喜庆祥和,寄美好生活的向往,保佑着来年丰衣足食,天下太平。我喜欢舞龙灯这个风俗。
    ◆环境渲染式:此时,锣鼓声、鞭炮声、欢笑声组成一首动听的交响乐,人们在这交响乐中迈入崭新的一天。
    ◆感叹式:生活真是个大戏台!
    ◆反问式:看着天上白光光的月亮,我觉得,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就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赞扬式:难忘正月十五夜那熠熠发光的彩灯,照得黑夜如同白昼,使人们看到生活的甜蜜,人人脸上漾着笑容……
    ◆总结式: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9点多了,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家了。这真是一个愉快而又难忘的元宵之夜。
    习作巩固练习
    1.习作指导。
    (1)审题: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次习作的对象是家乡特别的风俗习惯。
    B.在习作中,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C.介绍风俗习惯时,只能陈述有关风俗习惯的内容,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D.习作之前,通过多种方法来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才能使习作内容更丰富。
    (2)选材:在符合本次习作主题的素材后面打“√”。
    A.传统节日形式及活动( ) B.富有特色的服饰文化( )
    C.经久流传的美食 ( ) D.近期产生的流行曲艺 ( )
    E.有地域特点的建筑 ( ) F.代代相传的民间工艺品 ( )
    (3)构思:理清自己本次习作的思路。
    ①回回首,定内容: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定感受到了家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风俗习惯。我准备在习作中介绍 这一风俗习惯。
    ②广搜集,深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是经过长期形成并不断传承延续的,为了更好地展现家乡的风俗习惯,除了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和回忆,我还通过
    等方式丰富对家乡风俗习惯的感知。
    ③定特点,定主线:《北京的春节》以时间和人们的活动为主线,展现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温馨和美好。在本次习作中,我想以 为主线,展现家乡这一风俗习惯 的特点。
    ④组素材,分详略:习作时,做到详略得当会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我要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
    2.你的家乡一定有许多别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比如春节时要给小孩子压岁钱,立夏要玩斗蛋游戏,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要赏月等。请你选择一种风俗,认真查阅资料,向大家介绍这种风俗,突出风俗特色。题目自拟。
    3.根据积累的素材选择合适的开头方式,明确要写的风俗。
    例句: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当然,在我的家乡一溧阳,这也是一个盛大的节日。
    仿写:
    4.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形象地刻画家乡的代表性风俗活动。
    例句:农历正月十六的晚上,我们早早地吃完晚饭,穿上厚厚的棉衣,站在门口准备出发这时,妈妈郑重其事地把提前准备好的一角硬币发给我们,每人十个。她一边把硬币放到我妹妹手中,一边叮嘱:“到了外面,要一边走一边拿出硬币扔掉,这样就可以抛掉所有的烦和晦气。
    仿写:
    5.通过具体事例写风俗。
    例句:每年端午节,我们都要去姥姥家包粽子。姥姥早就准备好了糯米、金丝小枣、粽叶、绳。只见姥拿起一片粽叶,娴熟地把它卷成喇叭形状,添上糯米,放上两三枚小枣,再盖上一层糯米,手轻轻地向对角处卷,再上细绳,一个三角就包好了。
    仿写:
    6.总结对家乡风俗的看法,表达情感。
    例句:在我的家乡,包好的粽子不仅自己吃、送人,还要留下几个,周线绑在一起投到江里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家乡人民浮朴、善良、无私的品质,如同粽子中的糯米那样纯白无暇,又散发着粽叶的清香。
    仿写:
    7.习作练习。(任选一题)。
    (1)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种风俗活动的经历。在习作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的实际体验,同时要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2)同学们,你的家乡有什么节日习俗?你参加过什么节日的民俗活动?请你根据亲身经历写一篇作文。注意要运用过渡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穿插在合适的地方。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感受。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详略得当,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温馨提示
    在写作前注意收集资料,深入了解你要介绍的这种风俗,并提取关键信息,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可以分为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写作时做到详略得当。可以结合具体事例写出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和感受。
    答案
    1.(1)C
    (2) A.√ B.√ C.√ E.√ F√
    (3)①示例:家乡的皮影戏
    ②示例:上网查阅、向长辈咨询
    ③示例:事物的特点造型新颖逼真、唱腔独特
    ④示例:皮影的制作工艺、皮影戏的演出方式 皮影戏的历史、对外交流和文化价值
    (4)示例:饺子下锅啦!它们调皮地在水里蹦着、跳着,尽情地翻滚着,不一会儿小肚皮就鼓鼓的了。
    2.略
    3.今年春节是在外婆家过的。这次过年让我懂得了大年初一的许多“规矩”。
    4.新年早晨起床,我整理好床铺,看到地上有两片纸屑,习惯性地去拿扫帚扫地,可到墙角一看,扫帚不见了。我大喊:“外婆,笤帚呢?”外婆告诉我:“大年初一是不能扫地的,否则会把财运扫光。假使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外头往里边扫,名曰把财运‘扫进来’”。
    5.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地挥洒着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有些发痒,也争着加入到秧歌队伍当中,那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越来越长了。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唢呐不时地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厌。这样喧的场景会直持续到夜深才结東。
    6.难忘正月十五夜那熠熠发光的彩灯,照得黑夜如同白昼,使人们看到生活的甜蜜,人人脸上漾着笑容……
    7.示例:
    端午粽飘香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民歌唱的就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那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吃粽子。
    端午节包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战国末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派使节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穿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向楚怀王进言。楚怀王非但不听,反而把屈原驱逐出郢都。屈原在流放的路上,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都城被攻陷的消息后,心如死灰,仰天哀号一声,便跳进了湍急的汨罗江,这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为了不让屈原的遗体被鱼吃掉,就往江中投放饭团。所以,每年到了五月初五那一天便有了包粽子、吃粽子的风俗。
    每年端午节,我们都要去姥姥家包粽子。姥姥早就准备好了糯米、金丝小枣、粽叶、细绳。只见姥姥拿起一片粽叶,娴熟地把它卷成喇叭形状,添上糯米,放上两三枚小枣,再盖上一层糯米,手轻轻地向对角处卷,再绑上细绳,一个三角粽就包好了。
    “开锅了,吃粽子啦!”不知谁喊了一声,大家一窝蜂似的凑了过去。“哗一”姥姥掀开锅盖,一团乳白色的蒸气飘然而上,粽子的清香顿时溢了出来。妈妈告诉我,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因此在端午节时,吃粽子也有一举中第的寓意。我拿起一个粽子,咬了一口,笑着说:“吃粽子,预示着我在期末考试中高中榜首喽!”大家一听都笑了。小小的粽子里包的不仅仅是糯米和小枣,还包裹着无穷的快乐和浓浓的亲情。
    在我的家乡,包好的粽子不仅自己吃、送人,还要留下几个,用线绑在一起投到江里,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家乡人民淳朴、善良、无私的品质,如同粽子中的糯米那样纯白无瑕,又散发着粽叶的清香。
    一、选择收集材料。
    二、确定写作对象。
    三、回顾课文,学习写法。
    四、确定写法。
    五、列提纲。
    六、会练笔,会表达。
    十、会分享,会修改。
    范文展示
    闹元宵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到了。
    天还没有黑我就嚷嚷着吃元宵。“我吃六个,六六大顺嘛!”看着我俏皮的样子,妈妈点了一下我的鼻子说:“那我就吃十个,十全十美。”妈妈刚说完,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
    吃完元宵,我们就出门向东大桥走去。只见那里人山人海,一眼望去都是黑压压的人群。我们穿过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了草坪边,等待着篝火表演。不一会儿,焰火腾空而起,几颗小而明亮的火星一个接一个地蹿了上来,冲向天空。“轰!轰!轰!”火星接二连三地炸开了,变成了一朵朵美丽而巨大的菊花,有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整个天空变得绚丽多彩。
    这边烟花刚放完,那边锣鼓就欢乐地响了起来,舞龙表演开始了。
    随着铜锣声响起,“龙”开始动起来了。只见舞龙人熟练地操纵着“龙”长长的身躯,随鼓点舞动着。它时而舒展盘旋,似乎在空中腾云驾雾;时而扭动着自己的身体,缠绕住那美丽的龙珠,好像在悠闲地游戏……舞龙人随着铜锣的节奏让“龙”做着各种高难度的动作:仰身、爬行、旋转、缠绕等。将“龙”的各种动作表现得生动逼真,让人惊叹不已!在一旁围观的人们也目不转睛地看着这精彩的表演,为那惟妙惟肖的动作而喝彩。我渐渐看得入迷了,突然,那“龙”在空中快速地舞动着,形成了一条美丽的曲线。这让我想起了成语“龙腾虎跃”,我想:这不就是腾飞在世界东方的“中国龙”吗?
    啊,好不热闹,好不红火,好不开心,好不幸福……“闹”元宵,“闹”出一个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名师点评
    一个“闹”字点明了元宵节的热闹,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熙熙攘攘”点明了看烟火的人多,也侧面写出了当时场面的热闹。
    通过详细的描写,写出了烟花的美丽。同时衬托出元宵节的热闹,暗扣标题中的“闹”字。
    “仰身、爬行、旋转、缠绕”等词细腻地展现出“龙”当时的动作,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连用四个“好不”表现了作者对元宵节的喜爱之情。
    整体赏析
    详略得当,语言优美是本文的主要特色。作者以时间为轴,通过描写“吃元宵”“赏烟花”“看舞龙”三件事情,写出了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其中紧扣“闹”字,对“赏烟花”“看舞龙”两件事情进行了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当时场面的热闹,也写出了元宵节的特点。在语言上,小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当时热闹的场面写了出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范文展示
    愉快的春节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在春节这样一个盛大而隆重的节日里,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像北京就有吃饺子、赏花灯等风俗。而我们闽南春节的风俗有扫房、蒸碗糕、吃年夜饭等。你想了解我们这里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吗?请听我娓娓道来。
    除夕的前几天,家家户户开始贴窗花和春联,为春节增添喜庆的气氛,我们家也不例外。有意思的是,妈妈还特意把“福”字倒着贴,寓意是“福到了”。我们把春联贴好之后,就要开始大扫除,这又叫“掸尘”,是流传很广的古老风俗,据说扫地要从家外往里扫,这样才不会把财运扫出家门。
    大年三十,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奶奶家。我走进厨房,阵阵香气扑鼻而来,是奶奶提前把各种食材都准备好了,鱼、肉、虾,各种好吃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馋得我直流口水。年夜饭开始了,一家人围在一起,称为“围炉”。大家边吃饭边聊天,互相敬酒,互相祝福,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除夕我们都要“守岁”。传说这天晚上睡得越迟,家里的老人就会越长寿。初一那天,我早早地起床给爷爷奶奶拜年,奶奶把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了我和堂弟。收压岁钱可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了,因为听长辈们说过,压岁钱可以为孩子们压住邪祟,保佑孩子们平安。大街小巷变得热闹非凡,人们都在走亲访友。小孩子们玩着自己最喜欢的烟花,我们家烧起了高高的宝塔香。家家户户都飘着馒头、年糕以及香肠的香味,馋嘴的我们有时候还会去偷吃,拿起案板上切好的香肠,扔一片在嘴里,可真香啊!我们有吃有玩,别提多开心了!
    吃好午饭,我们也不会闲着,带着爷爷奶奶一起去商场买新衣服,这是我们家的老习惯了。我们不仅会买衣服,还会买很多零食,这是我要和弟弟妹妹们分享的,因为我要把喜悦和祝福带给大家。
    春节一过,我们就又长大了一岁。愉快的春节总是带给我很多美好的回忆,我想春节的风俗一定会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
    名师点评
    开头引用“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这句俗语,突出各个地方春节的习俗不同。开篇点题,紧扣中心。
    介绍贴窗花、贴春联倒贴“福”字、掸尘的原因,让读者对当地的春节风俗及其来源有更深的了解。
    着重描写了年夜饭食材的丰富,以及一家人吃团圆饭时的情景,渲染了节日的美好氛围。
    “除夕的前几天”“大年三十”“初一那天”等一系列表示时间的词,将家乡春节的风俗按时间顺序有条理地介绍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详写了初一那天人们欢天喜地的活动。“偷”“扔等一系列动词的运用,衬托出春节带给人们的快乐。
    这部分内容一笔带过,做到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结尾点出传统节日的风俗会一代代传承,升华了主题。
    整体赏析
    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使文章显得层次清楚、结构完整。介绍的时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现出家乡春节的风俗。语言质朴,表达出小作者对家乡春节浓浓的热爱之情。
    范文展示
    话中秋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习惯。我们可以不断地从这类民俗文化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并受益终身。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之所以叫“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在三秋之中。这一天,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分外明亮,所以这一天是象征着花好月圆人团圆的好日子。
    说起中秋节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神话和传说。其中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是最具代表性的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古时候一个叫羿的勇士,射下了九个阳,拯救了苍生,西王母便赏赐了他一颗能飞天成仙的灵药。羿舍不得嫦娥,让嫦娥把灵药珍藏起来。后来嫦娥被蒙所骗,无奈之下吃下灵药飞到了月宫,再也不能与相见。后来将妻子最爱吃的饼摆在院子里,对月亮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人们见了便纷纷效仿,希望以此来祈求平安、健康。久而久之,经过代代相传,就形成了今天的中秋节以及在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
    “嫦娥奔月”真是一个美丽的神话,而我们壮族人的中秋节风俗更具特色。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饭菜特别丰盛,仅次于春节饭后将月饼供奉给祖先,希望祖先保佑一家人团团圆圆、健康快乐。祭拜完祖先,精彩的时刻就到来了,圆圆的大月饼会被切成很多份,每人一份。月饼代表着一家人团团圆,缺一不可。大家一边吃着月饼悠闲地赏月,一边听着老人们讲述有关月亮的趣事,还有人玩语接龙或猜谜语的游戏。在皎洁的月光下,吃着享受着团圆的喜悦,这是多么幸福的时光!
    中秋佳节是壮族沙柚子收获的季节,有的人便将细香插在柚子上,叫作烧柚子香;还有人用长竿举过屋,表示对月亮的恭敬。壮族人认为,柚子壳有特殊的香气,细香插在上面燃烧,芳香四溢,是可以丽除秽气的。除此之外,“放龙灯”也是壮族人民的中秋风俗。中秋节当晚,待嫁女子会亲自动手做“龙灯”,先取一个柚子,将柚子掏空,再放进一支蜡烛,“龙灯”就做好了。等到月亮照到江面时,女子便会点燃蜡烛将“龙灯”放在水面上,折祷能有一段美好的姻缘。虽然“龙灯”不能决定美丽的壮族女子的幸福,但这种风俗一直保留至今,因为这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也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风俗,才使得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生活丰富多彩。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共度我们充满壮族特色的中秋节。
    名师点评
    引用俗语,并指出了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使我们受益终身,突出了主题。
    引用神话故事,增添了文章的神秘色彩,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这个句子承上启下,使上下文衔接自然。
    通过“围”“饭后”“祭拜完”等字词将壮族人民过中秋节的特色风俗有条理地展示了出来。
    结尾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也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壮族中秋节的热爱之情。
    整体赏析
    小作者在写家乡风俗时,引用神话传说介绍了中秋节的来历,增加了文章的神秘色彩。接下来借自己的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壮族极具特色的中秋节风俗,突出了中秋节是一个团圆美好的节日。文章内容十分有感染力。
    病文展示
    升格作文
    家乡的春节
    我的老家在聊城,这儿虽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但却处处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开头应该点名题目)
    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这一天,还要送走灶王爷。人们用红纸写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条幅,贴在灶头旁,家家放鞭炮恭送灶王爷上天。(可以把过小年送走灶王爷的情节写得细致生动一些,加入自己的切身感受。)
    除夕可真热闹。家家户户赶做年菜,孩子们穿上新衣,与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玩耍嬉戏,我也不例外。不知不觉,天黑了下来,大人们端出香味四溢的饭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其乐融融,象征“团团圆圆”之意。吃完团圆饭,大人们都出去打麻将,我们这些孩子们便坐在电视机前看央视春晚。(除夕夜是全国共有的民俗,本次习作题目是“家乡的春节”要写出家乡特有的民俗,可删去。)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早上起来要向长辈问好,说吉利话,大人们都要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要给孩子们压岁钱。正月初一拜谱是必不可少的,就是同族的人拜自己的祖先。(“拜谱”能体现家乡的民俗,要重点写清楚是怎样拜的。)
    转眼间,盼望已久的元宵节到了。街上到处张灯结彩,店铺里挂着许多各形各色的灯,如走马灯,纱灯等。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别人家都是在超市买那种糖心元宵,而我的奶奶却买来一两斤面粉,在家自己手擀元宵,她总说,自己家做的元宵更好吃。傍晚,人们要在广场上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猜灯谜比赛,那场景好不热闹。(元宵节是全国共有的民俗,应写出家乡特有的民俗,可删去。)
    正月十六春节结束,我也要回到马鞍山了,但家乡的风土人情令我难以忘怀。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春节
    我的老家在聊城,这儿虽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但却处处体现出浓郁的地方风情。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春节。(开篇点题,吸引读者。)
    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下午四点时,村里上下就响起了鞭炮声。奶奶端着糖瓜、甜烧饼,摆上灶台,擎了一炷香插在“灶王爷”的供台上。我问奶奶这灶王爷干啥的?奶奶忙说:“不要乱说!这一天,灶王爷要去玉皇大帝那里汇报工作,汇报咱这一家在这一年里表现的好不好,做坏事了没有。因为灶王爷家有18口人,而且他们都喜欢吃甜食,特别是灶糖和芝麻糖,所以要准备那些供品。一会儿还要用红纸写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条幅,贴在灶头旁,当然还要家家放鞭炮恭送灶王爷上天才行。”当时我在心里想:灶王爷,你一定要在玉皇大帝那里夸奖我们哦!(结合自己亲身经历,通过奶奶的话,了解到家张过小年送灶王爷传统民俗的来历,寄予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正月初一最为热闹,“拜谱”是必不可少的。同族全家老少全都到大街上来,挂起一丈高的家谱,摆上供桌,放上苹果、香烟、香蕉、糖果,悬挂十挂千头鞭炮,捏着百个二踢脚,乒乒乓乓的放起来。上百口的李姓人氏,一起弯腰屈膝叩首场面十分壮观隆重,使我浑身有了一种归属感。可是我对拜年的礼节仪式一窍不通,为了完成拜谱的仪式,我特地问了爷爷该怎么做。男子拜年首先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大过年的,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就是触人霉头了;接着是叩拜,即跪拜磕头;最后抱拳拱手。女子拜年是万福,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也可以鞠躬拜年。(重点描写了另一民俗“拜谱”。民俗过程描写生动具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爷爷的讲解,让“我”对拜年的礼节的了深入的了解。)
    春节结束,我也要回到马鞍山了,但家乡的风土人情令我难以忘怀。我爱我的家乡,我爱家乡的春节,更爱家乡的民俗风情。(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整体赏析
    修改后的作文重点突出,描写生动,民俗特点鲜明:全文感情真挚、细腻,语言生动感人,按时间顺序(过小年→除夕→拜谱等)具体描写了家乡过年的各种风俗习惯中所蕴涵的乡土风情和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过小年送灶王爷这一习俗,加入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拜谱”这一民俗,先写大场面隆重的拜谱仪式,然后具体写拜年的动作和注意事项,使读者易于理解,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相关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明确任务,合作探究,交流方法,确定思路,完成初稿,交流评改,展示成果,课堂回顾,交流收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教案设计,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腊月二十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优秀教学设计,共6页。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能力提升(统编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