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专题三练案一分析散文结构思路(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专题三练案一分析散文结构思路(Word版附解析),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
阿 来
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 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然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这样直到海拔5 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20世纪80年代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去一个地方,在今天也就百来千米一段公路,最多两个小时,就可以抵达。但在那个时候,公路正在修筑,一行人只能牵着马,驮着行李与书籍,翻越两座雪山,徒步三天时间。后来,我坐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了很多地方。记得在科罗拉多州的某个地方,在美国的高原上,有一天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有一次,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我们停下车来,看长长的铁路线上,长长的一列火车在草原和积雪的山脉之间蜿蜒而过。那时,我就想,要是也有这样一条铁路穿过青藏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当即,我就要求朋友帮忙退掉机票,要坐这条线上的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法,这样,几乎就有了在青藏高原上乘坐火车的感觉。没有想到的是,才过了几年,就在青藏高原真切地看到火车奔跑了。
此次青藏之行前,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它在一个藏族村庄出现:
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但是,有一天,突然就有马车出现了。
我怀着欣喜的心情,用天真的笔调在小说中描述这些新事物的出现。而且,也正是在文字展开的时候,的确真切地体味到这些事物一出现,生活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我在另一篇小说中这样描述一座小水电站的出现:“一双从来没有写下过一个字母的手合上了电闸,并把整个村落的黑夜点亮时,大家都有一种如在梦境的感觉。可这真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光亮。”
这种光亮出现了,世界的面貌与人的内心都因此发生深刻的变化。是的,“变化”,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是多么热爱这个字眼,而又深受着它的驱迫啊!
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速度带来完全不同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从唐古拉山下来,离开藏北重镇那曲,我们暂时离开了铁路线,去到纳木错。坐在湖边,听水波拍击湖岸,非常有重量的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就消失了。望着湛蓝的湖水,湖对岸念青唐古拉山那些亘古如此的雪峰就度到心中来了。晚上宿在帐篷中,听风声呼呼地从半空中掠过,恍然看见传说中的巨灵披着宽大的黑色大氅在星空下飞翔。于是,身心又重新沉浸在古老的西藏了。
醒来之后,似梦非梦的感觉消失了。穿上衣服来到曙色一点点降临的湖边,白天那些喧哗的游人消失了,湖岸深处,那些深浅不一的岩洞有修行者的灯火在闪烁,身体处于这亘古的寂静之中,脑子里却轰轰然有火车隆隆地奔驰。几天来高度的兴奋过后,这时,身体的内部突然有一种撕裂感。这在我,是一种熟悉的感觉。从理性上讲,我们应该为每一件新事物的出现而欢呼,而深受鼓舞。与此同时,在身体的深处,血液中有种古老的东西会起作用,会拉响警报,提醒我们出现了某种危机。这种感觉的出现是因为一些具体事情吗?是的,就在短短的半天时间里,就在纳木错,看到的种种情形,有理由让我们感到处理不好,好的变化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关于这一切,大家都说得够多了。我真正想说的是,对于本人这样的青藏高原的土著来说,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不需要理由也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让人体会到一种清晰的撕裂的隐痛。因为血液深处,会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整个青藏高原已经不可逆转地与现代文明遭逢到一起,而在身体内部,那些遗世独立的古老文化的基因总要顽强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天一亮,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情绪就消失了。虽然我知道,某一天置身于某一种特别的情境中间,这种情绪或者又会重新涌上心头。但一路往南,拉萨在望,看到铁路在渐深渐低的峡谷中穿过一个个正在播种的村庄,我们的心情又像汽车得到越来越多氧气的引擎,欢快而高亢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认为,不同的速度带来完全不同的时间感与空间感。作者坐在纳木错湖边,火车所带来的速度感与因此而起的兴奋感消失了。
B.作者乘坐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了很多地方,曾经用马驮着行李与书籍徒步三天去参加工作,在美国乘坐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C.作者以时间为序,从白天到晚上再到天亮,从格尔木到唐古拉山,从藏北重镇那曲到纳木错,最后离开了青藏线。
D.对于作者这样的青藏高原的土著来说,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会在身体中冲突起来,“撕裂感”“某种危机”的产生是对即将消失的东西有一种深深的眷恋。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点明了文章是写追随火车在青藏高原穿行时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穿越”一词蕴含空间和时间的双重意味,引人思索。
B.文章开头写“我”驾驶汽车在青藏高原上一轮轮地追赶火车,或急速奔驰或静心感受,描写细腻真切,叙述节奏张弛有度。
C.夜宿纳木错,湛蓝的湖水、念青唐古拉山的雪峰、呼呼掠过的风声以及传说中的巨灵等描写渲染了青藏高原的古老与神秘。
D.作者先叙后议,借助“变化”和“不同的交通工具”带来的不同感受,由叙述自己的经历自然地过渡到理性地审视和思考。
3.(行文思路分析)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4.(句段作用分析)作者在叙述追赶火车的过程中穿插了过去的经历和自己的小说等内容,有什么作用?(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重返乡下
陈忠实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
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爆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傍晚时分,我走上灞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拨。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雾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个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脚架撑着一张钢丝箩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锨一锨抛向箩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箩筛两边分流了。
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筛,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对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交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垄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浓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或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迷迷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或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诸多以此原和原下的灞水为题的诗作中的一首,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逛去。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躺椅,冬天一抱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或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用“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代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
B.作者写“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
C.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
D.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原动力。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
C.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鸟杨柳、金麦红苕、银白雪野、迷蒙月夜,细腻而形象。
D.文章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
7.(线索作用分析)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4分)
8.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专题三 散文阅读
练案一 分析散文结构思路
1.C 解析:C项,“最后离开了青藏线”有误,原文是“天一亮,当我们重新回到青藏线上”。
2.D 解析:D项,“先叙后议”“由叙述自己的经历自然地过渡到理性地审视和思考”错误,应为“边叙边议”,作者插叙了自己过去在美国高原上坐火车的经历,也写到自己的小说中关于出现马车的情况,所以说“由叙述自己的经历自然地过渡到理性地审视和思考”不准确。
3.①兴奋欣喜。在青藏路上追赶火车,感受力量和速度的冲击,因新事物出现而激动。(1分)②眷恋忧虑。停宿纳木错湖边,选择的理性与本能的感性带来撕裂的隐痛,为遭逢现代文明的古老文化担忧。(1分)③欢快高亢。回到青藏线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文明的发展不可逆转,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变化。(2分)
4.①写徒步翻山,用过去的落后与现在的发达对比,表达对现代文明的期盼和赞美;②写美国的经历,为青藏高原通火车作铺垫,表达对青藏高原的变化之快的惊喜;③写小说的内容,虚实结合,突出新事物给现实世界与人的内心带来的深刻变化。(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B 解析:“表现了他面对现实时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错误,因为这是作者之前已经计划好的,所以没有迷茫和无助。
6.A 解析:“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全文的感情是处于变化之中的。
7.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2分)时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2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3散文阅读练案27梳理行文思路(附解析),共4页。
这是一份考点40 散文的结构思路-备战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专项讲解练习),共40页。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广西版)任务突破练10分析散文结构思路,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