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专题15 植被与土壤(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5 植被与土壤(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15 植被与土壤(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
    专题15 植被与土壤(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原卷版)第1页
    专题15 植被与土壤(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原卷版)第2页
    专题15 植被与土壤(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原卷版)第3页
    专题15 植被与土壤(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第1页
    专题15 植被与土壤(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第2页
    专题15 植被与土壤(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5 植被与土壤(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5 植被与土壤(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5植被与土壤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15植被与土壤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课程标准】
    1.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2.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能够分析植物特征对环境的适应性。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的形成因素及土壤特征。
    人地协调观:能够举例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条件下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有利或不利影响。
    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分析土壤剖面结构和土壤特征。
    二、必备知识当堂清
    考点1. 主要植被类型
    1、森林植被:
    2、草原植被:
    ①热带草原:
    a.分布地区: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
    b.植被特征: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
    ②温带草原: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如叶面积较小、叶片内卷等。
    3、荒漠植被:
    (1)分布:干旱地区。
    (2)类型:热带荒漠、温带荒漠等。
    (3)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
    考点2. 植被与环境
    1、环境影响植被的分布: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影响十分显著。
    (2)当地表失去了植被,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退化。
    (3)人们要特别重视以各种方式来恢复植被,改善整个生态环境。
    考点3. 土壤概况
    1.概念: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意义: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3.形成因素: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类活动等。
    考点4. 成土因素
    考点5. 土壤剖面
    关键能力看拓展
    拓展1. 全球森林分布

    拓展2. 世界沙漠和草原的分布
    拓展3. 主要植被及其景观特征
    拓展4. 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
    拓展5.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拓展6.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环境为植被的发育和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2)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的植物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
    (3)不同的植被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植被离开了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后果。
    拓展7. 特殊地理环境下的植被特征
    拓展8. 植被破坏带来的影响

    拓展9. 山地林“矮曲”的原因
    拓展10.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
    2、成土母质与土壤: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粒度影响土壤质地,其化学成分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3、气候与土壤:①气候通过降水、热量、风等要素影响土壤的厚度、水气比例、粒径、有机质含量。
    ②降水充沛,土壤粒径大、(下渗增加)土层较厚,土壤中含水量大。降水少,土层薄、土壤中空气含量多,土质疏松。
    ③热量丰富,微生物活跃,有机质被大量分解,土壤贫瘠。
    ④风力强,空气湿度降低,蒸发旺盛,成土母质迁移速度快,土壤粒径小、多气孔、有机质含量低,土质较差。
    ⑤不同气候类型影响下的土壤类型:

    4、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①生物创造土壤: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地衣类、苔藓类以及一些微生物功不可没。
    ②土壤养育生物:各种陆地植物生长在土壤上,蜱螨类、多类真菌以及蚯蚓、土鳖等以土壤为家。
    ③生物改造土壤:植物的枯枝落叶形成的腐殖质使土壤变得肥沃,低等动物和微生物改造土壤中的各类生物遗体,动物的活动使土壤变得松软。
    ④植物:低等植物:苔藓、地衣等;高等植物:草类、灌木、乔木(枯枝落叶)。
    ⑤动物:腐尸、排泄物(钙质、肥料)。
    ⑥微生物:分解(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5、地形与土壤:土壤随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分化;坡度不同,土壤厚度不同。
    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土壤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
    (1)有利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
    (2)不利的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拓展11. 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其中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肥:一般由有机质含量决定
    四大 水:水过多→根系缺氧,植物死亡
    肥力 气:空气过多→养分、水分供应不足,植物枯萎
    因子 热:适宜农作物生长的需要
    拓展12. 土壤肥沃的原因分析
    拓展13. 土壤改良的主要措施
    (1)轮作换茬。
    (2)土壤消毒:药剂法、日光法、高温法(高温季节灌水闷棚)、冷冻法(冬季撤棚深翻,冻死病虫卵)。
    (3)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下层与上层混合,换土,无土栽培。
    (4)以水排盐:闲茬时浇大水,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夏季换茬空隙,撤膜淋雨。
    (5)科学施肥。
    (6)作物:种植绿肥作物、耐盐碱作物。
    拓展14. 中国主要土壤的分布
    拓展15. 中国五色土
    中国五色土是指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土。五色土象征着我们广博的大中华,在社稷坛的东边是青土,代表着东边的大海;西边是白土,代表西部白色的沙;南边是红土,预示南方的红土地;北边是黑土,象征北部的黑土地;而中间的黄土,就是黄土高原的寓意。
    高考真题回头看
    1.(2022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农业生产中地膜覆盖对土壤理化性状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保持土壤温度 ②减少水肥流失 ③增加土壤厚度 ④改善土壤质地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完成下面小题。
    2.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3.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
    ①地形②水分③热量④土壤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20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成土因素,比较活跃的是( )
    A.气候和地形B.气候和生物
    C.母质和生物D.地形和母质
    5.与陡坡相比,缓坡土壤肥力一般较高是因为( )
    A.自然植被茂密B.有机质积累多
    C.生物残体分解快D.矿物养分流失快
    (2018年4月浙江·高考真题)土壤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征。完成下列各题。
    6.下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
    A.山东半岛温带森林B.大兴安岭西侧草原
    C.西双版纳热带森林D.内蒙古高原西部荒漠
    7.从我国内蒙古东部到西部的天然植被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
    典型例题随堂练
    某研学小组通过文献研究贺兰山生物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绘制出贺兰山的总物种丰富度、草本层、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格局图。其中图甲、图丁分别代表乔木和总物种丰富度。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格局。
    1.郁闭度是以林冠层的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表示。从1400—2200m高度,乔木的郁闭度变化特点及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A.逐渐增大 水分B.持续减少 坡度C.先增后降 热量D.逐渐增大 光照
    2.推测该区域物种最丰富、最少的类型及两者的总体关系是( )
    A.草本 乔木 负相关B.乔木 草本 正相关C.灌木 乔木 负相关D.草本 灌木 正相关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之一,黄河流域灌溉面积约570.4万公顷,80%分布在宁蒙河套平原、汾河盆地和黄河下游平原。引黄灌区对保障黄河流域乃至国家粮食安全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灌溉面积、灌溉用水量及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引黄灌区出现了土壤养分失衡等问题。下图为黄河流域五大灌区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黄河流域五大灌区土壤养分失衡的主要表现是( )
    A.土壤疏松度显著下降B.土壤透水性变差
    C.土壤有机质分解变慢D.土壤盐碱化加剧
    4.治理黄河流域五大灌区土壤养分失衡的有效措施是( )
    A.增施生石灰,改良土壤结构B.推广滴灌技术,种植有机绿肥
    C.实施耕地撂荒,降低耕作强度D.开挖排水渠,降低地下水位
    下左图为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土地类型分布图,下右图为不同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占比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土壤有机质含量占比曲线I、II、III对应的图示分布地区依次是( )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甲、乙D.甲、丙、乙
    6.II曲线在深度达到20cm左右时,有机质含量比重骤降的主要原因是( )
    ①根系茂密且集中于表层土壤②枯枝落叶集中于土壤表层③距离成土母质近④雨水淋溶作用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嫩平原曾经分布有深厚、肥沃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下图示意东北黑土的分布。
    (1)说明松嫩平原黑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原因。
    多年来对黑土资源的掠夺式生产利用,加之风蚀和水蚀影响,导致黑土退化严重,威胁东北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简述松嫩平原黑土退化严重的主要原因。
    当地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合作,研发推广了适合当地的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种植技术(秋收后将玉米秸秆覆盖在地表,春季不进行翻耕,直接播种),收效非常显著。
    (3)推测秸秆覆盖免耕种植对松嫩平原黑土保护和改良的作用。
    类型
    特点
    热带雨林
    发育最繁茂,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
    温带落叶阔叶林
    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以减少水分和能量流失
    亚寒带针叶林
    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大尺度
    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热量和水分条件)
    分布形态
    带状分布
    中纬度地区
    从沿海到内海,植物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中尺度
    影响因素
    地形
    分布形态
    垂直分带
    因素
    作用
    成土母质
    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粒度影响土壤质地,其化学成分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气候
    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温度、降水和风影响显著
    生物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地形
    土壤随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分化;坡度不同,土壤厚度不同
    时间
    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人类活动
    ①积极影响:能培育出肥沃的耕作土壤;②消极影响:会导致土壤退化
    名称
    特点
    有机层
    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eq \a\vs4\al(低)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和母岩层
    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植被类型
    对应气候
    景观特征
    森林
    热带
    雨林
    热带
    雨林
    气候
    植被高大茂密、物种丰富,全年呈深绿色外貌,群落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状根等现象。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发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热带
    季雨

    热带
    季风
    气候
    与热带雨林相比,树高较低,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种类较少,群落较简单,优势物种较明显,板状根和茎花现象不普遍,层间藤木、附生、寄生植物也较少,季相变化明显
    亚热
    带常
    绿阔
    叶林
    亚热带
    季风和
    季风性
    湿润气候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群落结构较简单
    亚热
    带常
    绿硬
    叶林
    地中海
    气候
    为常绿乔木或灌木群落,叶片常绿坚硬,机械组织发达,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以适应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
    温带
    落叶
    阔叶

    温带季
    风和季
    风性湿
    润气候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夏季叶色鲜绿,枝繁叶茂,林冠郁闭,秋冬季落叶
    亚寒
    带针
    叶林
    亚寒带
    针叶林
    气候
    植被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呈针叶状,以抗寒抗旱
    草原
    热带草原
    热带草原气候
    草本植物发达,高达1~3米的禾本科植物占优势,星散分布的旱生乔木,树干多分枝,树冠扁平如伞状。湿季时,草木葱绿,生机盎然;干季时,万物凋零、满目枯黄
    温带草原
    温带大陆性气候
    通常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叶小、叶片内卷,地下部分强烈发育。季相变化明显
    荒漠
    热带荒漠
    热带沙漠气候
    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植物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有的茎叶披白色茸毛,以抵抗灼热;有的具肉质茎叶,以储藏水分。大多有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很广很深的地下吸取水分
    温带荒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区
    主要作用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较干旱的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道路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热带雨林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且能吸收有害气体,释放负离子
    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对降水的截留、吸收和贮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净化水质,调节径流。植物根系可以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森林在生长中积累了大量营养物质,为人类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环境
    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森林可以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台风、霜冻等灾害
    植物生活环境
    植物类型及其形态特征
    沙漠
    植物稀少,叶子退化,根深而叶不茂
    高山
    植株矮小,茎叶多毛
    草原
    丛生禾本科植物
    热带雨林
    常绿高大的森林植被,树身具有多层结构,叶子茂密
    池塘
    水生植物,叶子柔软而透明,带有通气组织
    影响
    具体分析
    破坏自然景观
    没有植被的光秃秃的山或废墟显然是没有大自然的亲和力的
    生态系统被破坏
    植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昆虫等动物的栖息场所,植被破坏后生物多样性也会遭到破坏
    土地退化加剧
    植被破坏后,降雨对土壤的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草原退化为沙漠;还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
    全球气候变暖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贮存库和缓冲器。反之,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则会变成二氧化碳的排放源,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高寒环境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
    湿热环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
    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方向
    答题思路
    植被
    植被繁茂(草类茂盛、森林丰富),多枯枝落叶(腐殖质),积累大量的有机物
    微生物分解作用
    纬度高(或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含量高
    外力侵蚀作用
    降水少,淋溶作用弱,水土流失不严重,土壤肥沃
    人类活动
    人工培育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例如:秸秆还田、使用农家肥等
    类型
    主要分布区
    形成原因
    黑色土壤
    东北平原北部和内蒙古东部
    夏季温暖湿润,草类生长旺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形成黑色土壤
    红色土壤
    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高温多雨,土壤中有机质少,淋溶作用强,氧化铁含量较高,所以土壤呈红色
    青色土壤
    东部地区
    在东部地区雨水较多且排水不良或长期处于被淹的环境中,土壤中的铁以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所以土壤呈青灰色
    白色土壤
    西部地区
    气候干旱,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所以常呈白色
    土壤
    黄土高原地区
    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土壤,所以多呈黄色

    相关试卷

    专题10 大气的分层与受热过程(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10 大气的分层与受热过程(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0大气的分层与受热过程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10大气的分层与受热过程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7 地球表面形态(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7 地球表面形态(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7地球表面形态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07地球表面形态精品讲义-备战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4 海洋地理(精品讲义)-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14 海洋地理(精品讲义)-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全考点精讲练(浙江专用)(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深解读,必备知识当堂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