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一轮大单元复习考点(原卷版+解析)
中考语文一轮大单元复习考点十三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演练03(原卷版+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大单元复习考点十三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演练03(原卷版+解析),共5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古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2022·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傅子》①曰:“言出于口,结②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故为臣不信不足以奉君;为子不信不足以事父。故臣以信忠其君,则君臣之道益睦;子以信孝其父,则父子之情更隆。夫仁者不妄为,知③者不妄动。择是④而为之,计⑤义而行之。故事立而功足恃⑥也,身没而名足称也。虽有仁智,必以诚信为本。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殒⑦,善名不减;小人虽贵,恶名不除。
(节选自《臣轨·诚信章》)
[注释]①《傅子》:西晋傅玄所著政论著作。②结:牢记。③知:同“智”。④是:正确。⑤计;考虑,谋划。⑥恃:依赖。⑦殒:死。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请用“/”标出下面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此君子之信也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守以不移( )
②则君臣之道益睦( )
③太丘舍去( )
④元方入门不顾(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4.请根据[甲]文内容理解其论述层次,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5.[乙]文中“友人”的言行,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2022·山西·统考中考真题)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6.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好语似珠B.好学不倦
7.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
9.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
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三、(2022·广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诚实
B.丈夫之冠也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C.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D.将复何及 何及:怎么来得及
11.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公孙衍、张仪这两个人是怎么成为大丈夫的呢?
B.贫贱不能移——生活贫穷和地位卑贱都不能让他改变自己的节操和追求。
C.俭以养德——用俭朴节约的生活方式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D.非宁静无以致远——做不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就无法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进还是退,无论是受到金钱的诱惑、贫贱的困扰,还是面临暴力的威胁,都始终践行“仁、礼、义”的准则,孟子认为这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B.景春认为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权倾天下,令人敬畏,还可以左右时局,为天下守太平。孟子的阐释意在反驳景春的观点,维护传统礼义。
C.诸葛亮勉励后辈努力继承和践行“君子之行”,尤其要守住“宁静”之心,明确追求之志,勤于学习成才。
D.诸葛亮写这封信,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力戒“淫慢”“险躁”,珍惜时光,“励精”“治性”,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四、(2022·湖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的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戴嵩①画牛
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②,好书画,所宝③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④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⑤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注释】①戴嵩(sōng):唐代著名画家。②处士:有才德而不愿做官的人。③宝:珍藏。④拊(fǔ)掌:拍手。⑤搐(chù):紧缩。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矜:同情)B.尔安敢轻吾射(轻:重量小)
C.一日曝书画(曝:暴露)D.尾搐入两股间(股:大腿)
1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B.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C.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D.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1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处士笑而然之。
16.小李同学平时只埋头读书,不愿参与实践活动。请结合以上两则短文揭示的道理,谈谈你的看法。
五、(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调素琴 素:不加装饰的
B.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躯体
C.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D.衡于虑 衡:平衡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A.有仙则名 思而不学则殆
B.何陋之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舜发于畎亩之中 恶有甚于死者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
2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
C.两文均有举例。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
D.两文语言特色鲜明。甲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使用不少排比句,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六、(2022·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唐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完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能:才能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破:破解
D.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耻:耻辱
23.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
B.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
2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七、(2022·海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25.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素湍绿潭(duān)B.飞漱其间(sù)
C.饮少辄醉(zhè)D.觥筹交错(gōng)
26.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沿溯阻绝( ) ②绝?多生怪柏( )
绝:A.隔断 B.独一无二 C.极(高) D.气息中止
(2)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②临溪而渔( )
临:A.到 B.居高面下 C.将要 D.照着字画模仿
2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8.【甲】【乙】两文同属山水散文,都有动静结合的写法,请各举一例。
八、(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29.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3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狱讼充斥 狱:
(4)撷园蔬 撷: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3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
33.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九、(2022·广西百色·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①,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②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③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辩斗:辩论,争论。②盘:圆的盘子。③决:裁决,判断。
3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太行、王屋何 闻水声,如鸣珮环
B.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其家穿井
D.孰为汝多知乎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35.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愚公”的“公”为敬称,相当于“老人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甲】文“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乙】文“盂”,古代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D.【甲】文的“甚矣,汝之不惠”为倒装句;【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为被动句。
3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乙】文两小儿辩日,一个从视觉出发,另一个从触觉出发,表现他们善于独立思考。
C.【甲】【乙】两文内容都与自然有关,前者侧重表现改造自然的坚强毅力;后者侧重对自然现象质疑。
D.【甲】【乙】两文都是寓言,语言精辟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给人深刻启示。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十、(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古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中,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 确实。④浣:洗。
3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⑴具答之( ) ⑵便要还家( )
⑶寻病终( ) ⑷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
39.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C.盖江北之俗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D.余顾而慕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0.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C.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41.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B.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谊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
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
D.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
4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十一、(2022·河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翊日,饭于林虑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4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44.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5.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6.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
十二、(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①,未布②,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③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①具:准备就绪。②布:颁布,公布。③嗣:继承。④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47.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回也不改其乐
B.货恶其弃于地也 皆以美于徐公
C.恐民之不信 已而之细柳军
D.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乃不知有汉
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有分,女有归 女子出嫁
B.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乱害人
C.令行于民期年 满一年
D.秦民大说 大声说话
49.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明日,秦人皆趋令。
50.“大同”社会是儒家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推行新法后的秦国是否进入了“大同”社会?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你的看法。
十三、(2022·辽宁鞍山·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汉平原君①朱建,史称其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②。辟阳侯欲知③建,建不肯见,其气节可谓卓卓④者矣。及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裞⑤,受之不辞。建既受金,故遇辟阳侯之难,不得不求为之脱。闻文帝追案,不得不自刎。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如哉?
(节选自《朱建论》,有删改)
【注】①平原君:西汉人,汉高祖刘邦时赐朱建为平原君。②取容:取悦,讨人欢心。③知:结交。④卓卓:崇高。⑤裞(shuì):旧时赠给死者的衣被。
5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辟阳侯欲知建
(4)宜何如哉
5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
53.乙文中的朱建未能最终保有气节的原因是“①________”。由此启示我们:当人生面临抉择时,我们要始终坚守孟子的观点“②________”。(均用甲文中的原句回答)
十四、(2022·山东枣庄·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④读之,琅琅达旦。(2)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⑤细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节选自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①王冕:元末著名画家、诗人。②诸暨:今浙江境内。③挞:用鞭棍等打人。④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⑤韩性:元末大学者。
5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B.录毕,走送之 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执策而临之(《马说》)
D.父怒,挞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55.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56.甲、乙两选段最能体现宋濂、王冕好学的一个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57.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大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从两选段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处,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
十五、(2022·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
荆①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②沟洫(xù):指护城河。洫,沟渠。③宁国:楚国臣子。④罢:通“疲”,疲乏,疲劳。
5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
②神弗福也
③对曰
④遂取陈焉
5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B.何故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C.兴兵伐之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D.必以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6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6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而 蓄 积 多 赋 敛 重 也 则 民 怨 上 矣
62.【甲】【乙】两文共同揭示出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十六、(2022·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乙】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②。苻坚③将问晋鼎④,既已狼噬梁、岐⑤,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⑥”。吾昔尝与玄共事,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⑦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大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有改动)
【注释】①郗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善:关系友好。③苻坚:前秦君主。④问晋鼎:图谋夺取东晋政权。⑤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带地区。⑥济事:办成事情。⑦履展:鞋履和木展,形容不起眼的小事。
6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2)必能神补阙漏,有所广益( )
(3)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
(4)大功既举( )
6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吾昔尝与玄共事
B.愚以为营中之事 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
D.悉以咨之 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65.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6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67.甲文中诸葛亮北上伐魏之前,向朝廷举荐了一批文臣武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①_______,乙文中郗超力排众议,坚定相信谢玄的能力,这表明他既有先知先觉的本领,同时也有②_______(用乙文原语句回答)的胸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句: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
考点十三 文言文阅读——真题演练03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2022·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傅子》①曰:“言出于口,结②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故为臣不信不足以奉君;为子不信不足以事父。故臣以信忠其君,则君臣之道益睦;子以信孝其父,则父子之情更隆。夫仁者不妄为,知③者不妄动。择是④而为之,计⑤义而行之。故事立而功足恃⑥也,身没而名足称也。虽有仁智,必以诚信为本。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以诈伪为本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殒⑦,善名不减;小人虽贵,恶名不除。
(节选自《臣轨·诚信章》)
[注释]①《傅子》:西晋傅玄所著政论著作。②结:牢记。③知:同“智”。④是:正确。⑤计;考虑,谋划。⑥恃:依赖。⑦殒:死。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请用“/”标出下面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一处)
此君子之信也
【答案】此/君子之信也。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本句句意为: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此”是主语,“君子之信”是宾语,中间应断开。故停顿为:此/君子之信也。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守以不移( )
②则君臣之道益睦( )
③太丘舍去( )
④元方入门不顾( )
【答案】改变 更加 离开 回头看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做事专一不改变。移:改变。②句意:那么君臣之间的相处就更加和睦。益:更加。③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④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盖以诚信为本者,谓之君子。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答案】①以诚信为本的人,才称之为君子。
②到了中午时分而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①盖,句首发语词;以……为,把……当作;者,……的人;谓,称作。②日中,正午时分;至,到;则是,就是;无信,不讲信用。
4.请根据[甲]文内容理解其论述层次,将下面的图表补充完整。
【答案】①言行一致并坚定不移。②不胡作非为,选择正确的道义之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言出于口,结于心。守以不移,以立其身,此君子之信也”可知,言语从嘴里说出而发自内心,坚持这样做下去,使自己立足于社会,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第一空应填:言行一致并坚定不移。由“夫仁者不妄为,知者不妄动。择是而为之,计义而行之。故事立而功足恃也,身没而名足称也”可知,有德行的人不胡作非为,有智慧的人不胡乱行动。选择正确的去做,考虑到道义了再去行动。第二空应填:不胡作非为,选择正确的道义之事。
5.[乙]文中“友人”的言行,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乙文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在中午,但朋友没到,这就是不讲诚信,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说明守信用的人才会受到别人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由乙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但朋友没到,这就是不讲诚信,可以证明甲文中“以诚信为本”的观点,论证了诚信是人为之本,守信用的人才会受到别人尊重的观点。
参考译文:
【甲】《傅子》说:“言语从嘴里说出而发自内心,坚持这样做下去,使自己立足于社会,这就是君子的信义了。”所以作为臣子没有信义是不值得去侍奉君王;作为儿子没有信义是不值得去侍奉父亲。所以臣子凭借信义效忠他的君王,那么君臣之间的相处就更加和睦;儿子凭借信义孝顺他的父亲,那么父子之间的情义就更加浓厚了。有德行的人不胡作非为,有智慧的人不胡乱行动。选择正确的去做,考虑到道义了再去行动。所以事业有成就而功劳就有依靠了,身死后名声也值得称道了。即使仁爱而多智,也一定要以诚信为本。以诚信为本的人,才称之为君子;而以弄虚作假,伪装假冒为本的人,就是小人。君子即使死了,但他好的名声不会减损;小人即使身份显赫,但他坏的名声不能消除。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到了中午时分而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2022·山西·统考中考真题)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选自《论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6.辨其音·走进文本: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中“好”的读音和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好语似珠B.好学不倦
【答案】B
【解析】考查字音字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意为: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好”读作hà,意为:爱好。A.意为:指诗文中警句妙语很多。“好”读作hǎ,意为:美好;B.意为:爱好学习,不知疲倦。“好”读作hà,意为:爱好;故选B。
7.明其义·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翻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也很快乐吗?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亦,也;乐,快乐;乎,吗;(2)是故,因此;困,困惑。
8.悟其理·丰富思想:《礼记》中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请摘抄下面诗中告诉了我们“至道”的诗句,并将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批注在相应位置。
【答案】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批注: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要用乐观的精神看待社会人生。
【解析】考查诗句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了哲理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天地之间万物新陈代谢乃是常理,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9.取其精·学以致用:《论语》中有不少格言警句,如果要选择其中一句作座右铭,你会选择哪句?为什么?
温馨提示:①座右铭泛指激励、警醒自己的格言;②可以选自以上材料,也可以是《论语》中的其他语句。
【答案】示例一:座右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理由: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警醒自己学习时要边读书边思考。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只有将“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得扎实深刻。
示例二:座右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理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我以此句为座右铭是为了激励自己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都要坚守气节,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
【解析】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座右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体现出一种谦虚的学习态度。它会激励着我随时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向身边的人学习,取长补短,得到进步与提升。
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三、(2022·广西·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诚实
B.丈夫之冠也 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C.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D.将复何及 何及:怎么来得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的意思是: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诚:副词,真正,确实。不是“诚实”。故选A。
11.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公孙衍、张仪这两个人是怎么成为大丈夫的呢?
B.贫贱不能移——生活贫穷和地位卑贱都不能让他改变自己的节操和追求。
C.俭以养德——用俭朴节约的生活方式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D.非宁静无以致远——做不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就无法实现人生的远大目标。
【答案】A
【解析】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A.语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是:这;焉:怎么;得:能够。句意是:这(他们)怎么能够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不是“公孙衍、张仪这两个人是怎么成为大丈夫的呢?”故选A。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是进还是退,无论是受到金钱的诱惑、贫贱的困扰,还是面临暴力的威胁,都始终践行“仁、礼、义”的准则,孟子认为这样的人才是大丈夫。
B.景春认为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权倾天下,令人敬畏,还可以左右时局,为天下守太平。孟子的阐释意在反驳景春的观点,维护传统礼义。
C.诸葛亮勉励后辈努力继承和践行“君子之行”,尤其要守住“宁静”之心,明确追求之志,勤于学习成才。
D.诸葛亮写这封信,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力戒“淫慢”“险躁”,珍惜时光,“励精”“治性”,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答案】B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从“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意思是: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由此可知,公孙衍和张仪不是“令人敬畏”,而是让人感到恐惧害怕,“安居而天下熄”也不能说是“为天下守太平”。故选B。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居住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
【乙】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四、(2022·湖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的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戴嵩①画牛
苏轼
蜀中有杜处士②,好书画,所宝③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④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⑤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
【注释】①戴嵩(sōng):唐代著名画家。②处士:有才德而不愿做官的人。③宝:珍藏。④拊(fǔ)掌:拍手。⑤搐(chù):紧缩。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矜:同情)B.尔安敢轻吾射(轻:重量小)
C.一日曝书画(曝:暴露)D.尾搐入两股间(股:大腿)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A.“公亦以此自矜”的意思是: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矜:自夸。选项错误; B.“尔安敢轻吾射”的意思是: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轻:轻视。选项错误;C.“一日曝书画”的意思是:有一天,他晾晒书画。曝:晒。选项错误;D.“尾搐入两股间”的意思是: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股:大腿。选项正确;故选D。
1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B.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C.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D.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答案】A
【解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语句“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的意思是: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戴嵩《牛》一轴”是交代画作;“尤所爱”是写主人对画作的态度;“锦囊玉轴”是对画作的描写;“常以自随”是主人对画作的具体行为。根据句意,正确的句读是: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故选A。
1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处士笑而然之。
【答案】(1)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2)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亦(也)、惟(只)、尔(罢了)”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笑(苦笑)、然(认为正确)、之(代牧童的话)”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6.小李同学平时只埋头读书,不愿参与实践活动。请结合以上两则短文揭示的道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不赞成小李的做法。《卖油翁》和《戴嵩画牛》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实践出真知。作为学生,不但要静心读书,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样才能有益于个人全面发展。
【解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概括。《卖油翁》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戴嵩画牛》叙写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而“小李同学平时只埋头读书,不愿参与实践活动”,实则就是只知道一味读书,而缺少实践活动,这样,人就不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小李同学做法是不正确的。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一)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二)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五、(2022·四川成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调素琴 素:不加装饰的
B.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躯体
C.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D.衡于虑 衡:平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D.“衡:平衡”解释错误,句子意思是:思虑阻塞。“衡”是通假字,同“横”,意思是“梗塞,指不顺”。故选D。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A.有仙则名 思而不学则殆
B.何陋之有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舜发于畎亩之中 恶有甚于死者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副词,都是“就,便”之意;B.助词,提宾标志,不译/结构助词,的;C.介词,从/介词,比;D.连词,表并列,无意义/连词,表转折,却;故选A。
1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动心忍性”在此处应为“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据此排除AB;“曾益”是一个词,“曾”通“增”,增加。据此排除C。故选D。
2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
C.两文均有举例。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
D.两文语言特色鲜明。甲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使用不少排比句,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说法错误,甲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的是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故选B。
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六、(2022·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唐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完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为: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根据句意可直接断句为: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故选B。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能:才能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破:破解
D.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耻:耻辱
【答案】D
【解析】D.句意: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耻,以……为耻。故选D。
23.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
B.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A.“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有误,丙文并没有用到托物寓意的写法。“抒发高雅的情趣”有误,甲文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丙文论证了“君子之学必好问”的观点。故选A。
2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答案】(1)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2)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重点字词:(1)益,更加;植,竖立;而,表转折;亵,亲近却不庄重。(2)非学,不学习;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致疑,提出疑难;广识,增长知识。
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丙】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地位高的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七、(2022·海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25.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素湍绿潭(duān)B.飞漱其间(sù)
C.饮少辄醉(zhè)D.觥筹交错(gōng)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字音。A.湍(duān)——(tuān);B.漱(sù)——(shù);C.辄(zhè)——(zhé);D.觥(gōng)正确;故选D。
26.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沿溯阻绝( ) ②绝?多生怪柏( )
绝:A.隔断 B.独一无二 C.极(高) D.气息中止
(2)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②临溪而渔( )
临:A.到 B.居高面下 C.将要 D.照着字画模仿
【答案】①A ②C ①B ②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1)①句意,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都被阻隔。绝,隔断;故选A。②句意,江岸的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绝,极高的。故选C。(2)①句意,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临,居高面下;故选B。②句意,到溪边钓鱼。临,到。故选A。
2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答案】(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2)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1)御:驾着,驾驶。不以:不如。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2)“也”用于表肯定的判断句。“不在……在……”,前半句作否定,后半句作肯定,确切地说是个选择判断句。
28.【甲】【乙】两文同属山水散文,都有动静结合的写法,请各举一例。
【答案】【甲】示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示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动静结合写法的概括。在《三峡》中:“素湍”即为白色的急流,为动态,“绿潭”则是静态,“回清”回旋的清波是动态描写,而“倒影”又为静物,动静彼此交叉结合,有张有弛;《醉翁亭记》中,从第一句可以看出,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乙: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的摆放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倒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八、(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橡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①,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变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②之计。
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③酒,瀹④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有删改)
【注】①比:连续,连。登:庄稼成熟。②苟完:大致完备。③秫(shú):黏黄米,可酿酒。泛指有黏性的谷物。④瀹(yuè):煮。
29.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答案】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予弟子由”是主语,“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两个分句主语都是“予弟子由”,故在“子由”后面和“济南”后面断开。故断句为: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
3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狱讼充斥 狱:
(4)撷园蔬 撷:
【答案】(1)念:考虑,想到;(2)相与:共同,一起;(3)狱:诉讼事件(案件);(4)撷:采摘(摘取)。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3)句意:案件也多得不胜数。狱:诉讼事件(案件)。(4)句意:(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撷:采摘(摘取)。
3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答案】(1)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2)因,靠着,就是;为,建造;葺,修整;新,使……新。
3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甲】文中哪些内容可以印证【乙】文中“乐哉!游乎!”这句话?
【答案】(1)苏轼受到贬谪,在承天寺与友人一起漫步闲庭,愁绪得到排遣,感受到快乐。
(2)在苏轼的眼中,欣赏月色(竹柏影)的美好,是快乐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乙文中“乐哉!游乎!”的意思是:“多么快活的游乐啊!”由甲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可知,苏轼夜晚与友人张怀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排遣心中的愁绪而感到快乐。由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在苏轼看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这样的夜色美景让人感到快乐。据此回答即可。
33.请谈谈对【甲】文中“闲人”和【乙】文中“超然”的理解。
【答案】(1)闲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夜游赏月,悠游自如,富有闲情雅趣;含有自嘲自慰之意。
(2)超然:一方面指弟弟为他游玩之地取名为“超然台”;另一方面指苏轼被调任之后,还能修整花园,打扫庭院,与朋友一起过着快乐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乐观豁达、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甲文“闲人”一词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蕴含着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作者直言自己是“闲人(贬谪之人)”,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胸。由乙文“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可知, 一方面“超然”是指弟弟子由为苏轼游玩之地取名“超然台”。由“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以见予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可知,苏轼在被调任的地方,与朋友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一起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体现了他超出世俗生活之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九、(2022·广西百色·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①,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②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③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辩斗:辩论,争论。②盘:圆的盘子。③决:裁决,判断。
3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如太行、王屋何 闻水声,如鸣珮环
B.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其家穿井
D.孰为汝多知乎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答案】C
【解析】A.如:与“何”连用,“把……怎么样”/动词,像;B.诚,名词,诚心/副词,实在,确实;C.及:都是“等到”的意思;D.知:同“智”,智慧/动词,懂得,知道;故选C。
35.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编者加的,“愚公”的“公”为敬称,相当于“老人家”。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C.【甲】文“夸娥氏”,神话中的大力神;【乙】文“盂”,古代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D.【甲】文的“甚矣,汝之不惠”为倒装句;【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为被动句。
【答案】D
【解析】考查对文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D.【乙】文的“孔子不能决也”是判断句,不是“被动句”。故选D。
3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乙】文两小儿辩日,一个从视觉出发,另一个从触觉出发,表现他们善于独立思考。
C.【甲】【乙】两文内容都与自然有关,前者侧重表现改造自然的坚强毅力;后者侧重对自然现象质疑。
D.【甲】【乙】两文都是寓言,语言精辟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给人深刻启示。
【答案】A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甲】文愚公之妻“献疑”是从关心愚公的角度提出疑问。“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她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所以选项“可见两个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D。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答案】(1)敲石头,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2)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距离人近,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远。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叩(敲、打)、箕畚(是用箕畚装土石)、尾(边)”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以(认为)、去(离,距离)”两个词是重点词语。
参考译文:
【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乙】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遇见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有一个小孩儿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来时离人近,而到中午时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儿则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有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升起时大得像一个车盖,到了中午时小得像一个盘盂,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到了中午时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定他们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十、(2022·黑龙江大庆·统考中考真题)[古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中,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戴名世《己亥北行日记》,有删改)
[注释]①旦子冈:在今南京市江宁区附近。②甫:刚。③洵: 确实。④浣:洗。
3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⑴具答之( ) ⑵便要还家( )
⑶寻病终( ) ⑷而妇人汲井且浣衣( )
【答案】详细 同“邀”,邀请 随即,不久 打水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具:详细。(2)句意: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邀:同“邀”,邀请。(3)句意:不久后就病死了。寻:随即,不久。(4)句意: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汲:打水。
39.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C.盖江北之俗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D.余顾而慕之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A.乃:副词,竟然、居然/判断词,是;B.其:代词,他/代词,他的;C.盖:都是副词,大概;D.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故选C。
40.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B.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C.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D.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是日风顺”写天气,“不及午”写到达时间,“已抵浦口”是抵达的地点,“宿大山家”写住宿的地点。故断为: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故选A。
41.下列关于[甲][乙]两篇选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设酒杀鸡”“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B.甲文结尾以众人寻桃花源“未果”,谊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令人神往。
C.乙文中作者看到村庄里万物都怡然自得,而自己比他们差得远,心生怨恨。
D.甲乙两段文字都展现了和谐安宁、恬静美好、自得其乐的乡村生活图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C.乙文最后作者的感慨“自恨不如远甚也”,意思是: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安宁的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之情。本项中“心生怨恨”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4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⑵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答案】(1)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2)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志:做记号;(2)俱:都;耘:耕地;于:在。
参考译文:
【甲】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这天是顺风,不到正午时分,已经抵达浦口,住在大山家里。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恨比他们差得远呢!
十一、(2022·河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翊日,饭于林虑①,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
【注释】①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②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4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可知,“明灭可见”的是流入小石潭的溪水的身影,而非表现“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故选C。
44.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答案】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下,向下照射。澈:透过。布:照映,分布。
45.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和理解。根据【甲】“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乐”的原因是:小石潭的美景;根据【甲】“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等景物描写可知,作者“忧”的原因是:环境凄清,不能久留;结合作者经历可知,引发了作者的贬谪之忧。
46.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
【答案】潭周围环境 到桃林村 环翠亭 明教院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1)根据题干“甲文段以‘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找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此处应填:潭周围环境;(2)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找到“亭午抵桃林村”,可提炼出游踪是:桃林村;(3)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桃林村”,找到“憩环翠亭”可提炼出游踪是:环翠亭(4)根据题干“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和“早上从林虑出发”,以及上一游踪是“环翠亭”,找到“薄幕,至明教院”可提炼出游踪是:明教院。
参考译文
【甲】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乙】
第二天,在林虑吃早饭,正午是抵达桃林村,原来这里才是山脚。山泉声在道路两旁叮咚作响,路边奇形怪状的石头和珍奇花草,数不胜数。山回路转,有一块几丈大的平地,叫槐林。我坐在石头上,摆弄着山泉,不知不觉到了下午申时,在环翠亭上休息,环顾四周,景色清新脱俗,忽然怀疑自己在人世之外,我留连美景,慢慢前行。傍晚时,到了明教院,当晚住宿在连云阁。
十二、(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①,未布②,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③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①具:准备就绪。②布:颁布,公布。③嗣:继承。④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47.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人不独亲其亲 回也不改其乐
B.货恶其弃于地也 皆以美于徐公
C.恐民之不信 已而之细柳军
D.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乃不知有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都是代词,他的;B.介词,在/介词,比;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动词,到;D.副词,于是/副词,竟然;故选A。
4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有分,女有归 女子出嫁
B.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乱害人
C.令行于民期年 满一年
D.秦民大说 大声说话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D.句意:秦国的百姓都非常高兴。“说”通“悦”,高兴的意思。“大说”即高兴、开心。故选D。
49.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明日,秦人皆趋令。
【答案】(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2)第二天,秦国人都遵行法令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行,实行;为,是;公,公共。(2)明日,第二天;皆,都;趋,遵守。
50.“大同”社会是儒家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推行新法后的秦国是否进入了“大同”社会?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你的看法。
【答案】没有进入。甲文“大同”社会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基本特征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而乙文中“太子,君嗣也”,表明秦国的天下不是大家共有的,管理者不是大家选举出来的;“太子犯法”“刑其傅”“黥其师”,这也不是“讲信修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需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然后言之有理即可。由甲文“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儒家认为“大同”社会的天下都是公共的。人们做事都为天下公共利益着想,社会管理一定推举贤德和能干的人来主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讲求信用,保持和睦友善。而秦国在商鞅变法十年后,虽然发生的变化是“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即路上没有人将别人丢的东西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但结合乙文“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并没有做到“天下为公”,也不是“讲信修睦”,所以秦国没有进入“大同”社会,
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举荐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将依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的百姓都非常高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家家富裕,人人饱暖。
十三、(2022·辽宁鞍山·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汉平原君①朱建,史称其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②。辟阳侯欲知③建,建不肯见,其气节可谓卓卓④者矣。及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裞⑤,受之不辞。建既受金,故遇辟阳侯之难,不得不求为之脱。闻文帝追案,不得不自刎。呜呼!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士君子取与之间,宜何如哉?
(节选自《朱建论》,有删改)
【注】①平原君:西汉人,汉高祖刘邦时赐朱建为平原君。②取容:取悦,讨人欢心。③知:结交。④卓卓:崇高。⑤裞(shuì):旧时赠给死者的衣被。
5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是亦不可以已乎
(3)辟阳侯欲知建
(4)宜何如哉
【答案】同“德”,感激;②停止;③想要;④应当。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的句意是: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激。。(2)“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句意是: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已:停止。(3)“辟阳侯欲知建”的句意是:辟阳侯想结交朱建。欲:想要。(4)“宜何如哉”的句意是:应当采取何种姿态呢?。宜:应该。
5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以百金之故,丧名失节。
【答案】①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②因为区区百金的缘故,丧失了名节。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1)句中的“万钟(优厚的俸禄)、于(对)、何加(什么好处)”几个词是重点词语。(2)句中的“以(用)、故(缘故)、失(丧失)”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53.乙文中的朱建未能最终保有气节的原因是“①________”。由此启示我们:当人生面临抉择时,我们要始终坚守孟子的观点“②________”。(均用甲文中的原句回答)
【答案】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由乙文中的“及居母丧,贫不能备服具,辟阳侯奉百金税,受之不辞”可知,朱建的母亲去世,朱建在办丧事的时候穷得甚至不能凑齐治丧用具。辟阳候便趁机送上价值百金的衣被,朱建没有推辞就收下了。所以,朱建未能最终保有气节的原因是“受人恩惠”,因此在辟阳候获罪的时候,就不得不设法为他开脱。这与甲文中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意思一致。由此启示我们:当人生面临抉择时,我们要始终坚守孟子的观点:舍生而取义者也。据此可填写作答。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西汉的平原君朱建,历史上称赞他廉洁刚直,行为不随波逐流,不讨好别人。辟阳侯想结交朱建,可是朱建不肯见他,那时朱建的气节可以说是非常高的。后来朱建的母亲去世,朱建在办丧事的时候穷得甚至不能凑齐治丧用具。辟阳候便趁机送上价值百金的衣被,朱建没有推辞就收下了。大凡受人恩惠,就一定要有回报;接受了不义的恩惠,其回报也一定会出于不义。为小人干坏事,不弄到招致杀身之祸的地步就不会终止。朱建既然接受了贿赂,所以在辟阳候获罪的时候,就不得不设法为他开脱。既然沦为辟阳侯一伙,听到文帝追查此案,朱建也就不得不自杀了。可惜啊!因为区区百金的缘故,丧失了名节,最后遭到杀身大祸。我们作为读书人、堂堂君子,在对待获取和给予之间,应当采取何种姿态呢?
十四、(2022·山东枣庄·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1)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冕①者,诸暨②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④读之,琅琅达旦。(2)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⑤细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节选自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①王冕:元末著名画家、诗人。②诸暨:今浙江境内。③挞:用鞭棍等打人。④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⑤韩性:元末大学者。
5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从致书以观 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B.录毕,走送之 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执策而临之(《马说》)
D.父怒,挞之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得到/表达;B.均译为“跑”;C.书/马鞭;D.代词,指王冕/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故选B。
55.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答案】(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2)安阳韩性听说后,认为王冕与众不同。(或译为“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他感到很惊异”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以是:因此;以:把;假:借;余:我;(2)闻:听说;异:对……感到惊异。
56.甲、乙两选段最能体现宋濂、王冕好学的一个字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嗜 痴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余幼时即嗜学”意思是: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嗜”有“喜欢,爱好”之意,表现了宋濂的好学;乙文“儿痴如此”意思是: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痴”有“痴迷”之意,表现了王冕的好学。
57.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大家,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请从两选段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处,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
【答案】示例:(1)以先达的“叱咄”和“我”的“色愈恭,礼愈至”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训斥的刻苦学习态度。(2)以佛像的“狞恶可怖”与王冕的“恬若不见”相对比,突出了王冕能够不被外物干扰、聚精会神读书的优秀品质。(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甲文画线句“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意思是: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联系前文“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可知,此句将先达的斥责与“我”恭敬的态度进行比较,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作者求学时态度恭敬,一心向学、不怕训斥的刻苦学习态度。乙文画线句“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意思是: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将佛像的面目狰狞凶恶与坦然读书的王冕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王冕能够不被外物干扰、聚精会神读书的优秀品质。
【点睛】(甲)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这件事,对此感到很诧异,将他收作学生,王冕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通的儒生。
十五、(2022·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
【乙】
荆①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②沟洫(xù):指护城河。洫,沟渠。③宁国:楚国臣子。④罢:通“疲”,疲乏,疲劳。
5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
②神弗福也
③对曰
④遂取陈焉
【答案】①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②赐福,保佑 ③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④于是,就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当权者目光短浅。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2)句意为:神是不会保佑你的。福:赐福,保佑;(3)句意为:回答说。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4)句意为:于是攻下了陈国。遂:于是,就。
59.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B.何故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C.兴兵伐之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D.必以信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A.属:都是名词,种类,类;B.故:名词,原因/连词,所以;C.之:代词,指代陈国/助词,的;D.以:介词,按照/介词,因为;故选A。
60.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
【答案】①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②楚庄王想要攻打陈国,派人去察看陈国的情况。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2)重点词语:欲:想。伐:讨伐。使:派。视:看,这里有侦查之意。
6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而 蓄 积 多 赋 敛 重 也 则 民 怨 上 矣
【答案】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意思是:(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而蓄积多”主谓结构,应在“多”后停顿;“赋敛重也”主谓结构,应在“也”后停顿;因此断句为: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
62.【甲】【乙】两文共同揭示出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取信于民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可知,曹刿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因此,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而【乙】中“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中的宁国也把“取信于民”当做讨伐陈国的条件。据此可知,两文共同揭示出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
参考译文
【甲】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
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气用到衰竭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十六、(2022·湖北黄冈·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出师表》)
【乙】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②。苻坚③将问晋鼎④,既已狼噬梁、岐⑤,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⑥”。吾昔尝与玄共事,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⑦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大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有改动)
【注释】①郗超、谢玄:均为东晋大臣。②善:关系友好。③苻坚:前秦君主。④问晋鼎:图谋夺取东晋政权。⑤梁、岐:指梁州、岐山一带地区。⑥济事:办成事情。⑦履展:鞋履和木展,形容不起眼的小事。
6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2)必能神补阙漏,有所广益( )
(3)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
(4)大功既举( )
【答案】选拔 缺失疏漏 不同 成功,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简拔,选拔。(2)句意为: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阙漏,缺失疏漏。(3)句意为:大臣中间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异同,不同。(4)句意为:谢玄大功告成后。举,成功,建立。
6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吾昔尝与玄共事
B.愚以为营中之事 以此推之,或必能立勋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于时朝议遣玄北讨
D.悉以咨之 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答案】A
【解析】A.都是副词,曾经;B.动词,认为\介词,凭借;C.介词,对于\介词,在;D.代词,他们\助词,的;故选A。
65.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答案】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解析】考查断句。句意为: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虽”是即使的意思,句首连词,字前应断开。“亦”是也的意思,与“虽”构成了转折关系,字前应断开。
故断句为:见使才皆尽虽/履履之间/亦得其任。
6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答案】(1)一定能够使部队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2)(荷坚)已经像恶狼一样侵吞了梁州、岐州,又像猛虎一般盯住了淮河以南地区。或者(荷坚)已经贪婪地占据梁州、岐山一带,又对淮阴地区怀有野心。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必,一定;行阵,行伍,部队;得所,各得其所;(2)既,已经;狼,像狼一样;噬,吞并;虎视,虎视眈眈。
67.甲文中诸葛亮北上伐魏之前,向朝廷举荐了一批文臣武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①_______,乙文中郗超力排众议,坚定相信谢玄的能力,这表明他既有先知先觉的本领,同时也有②_______(用乙文原语句回答)的胸怀。
【答案】品德忠诚善良 “不以爱憎匿善”
【解析】第一空:甲末段中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点明了这些文臣武将的共同特点是“悉贞良死节”,即: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
第二空:乙文中的“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意为: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由此句可知,郗超有“不以爱憎匿善”的胸怀。
参考译文: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拿来问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乙】郗超与谢玄不和睦。当时苻坚正想夺取晋朝天下,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这时朝廷中商议派谢玄北上讨伐,大臣中间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与他一道在桓温府中共事,发现他用人能尽其才,即使是一些琐细的小事,也能处理得恰如其分,从这些事推断,任用他一定能使他建立功勋的。”谢玄大功告成后,当时的人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崇他不因为个人的好恶而埋没别人的才能。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诗句:______________;
批注:_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大单元复习考点十六说明文阅读——真题演练(原卷版+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大单元复习考点十六说明文阅读——真题演练(原卷版+解析),共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大单元复习考点十二古诗词曲阅读——真题演练03(原卷版+解析),共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