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18.1.5 三角形的中位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18.1.5 三角形的中位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页
    18.1.5 三角形的中位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2页
    18.1.5 三角形的中位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18.1.5 三角形的中位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18.1.5 三角形的中位线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共13页。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8.1.5 三角形的中位线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2.能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解决有关证明和计算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以及定理的证明过程,应用三角形中位线.难点:中位线定理的应用.三、教学过程:问题引入问题:A、B两地被池塘隔开,如何测量A、B两地的距离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吗? 还有别的方法吗?知识精讲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 猜想:增加的线段与它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归纳】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连接DE.像DE这样,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中线一样吗?探究:观察上图,你能发现△ABC的中位线DE与边BC的位置关系吗?度量一下,DE与BC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猜想:DE∥BC,且DE=BC.定理证明如图,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求证:DE∥BC,且DE=BC.证明: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FC,DC,AF.∵ AE=EC,DE=EF∴ 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 CF∥DA,CF=DA ∴ CF∥BD,CF=BD ∴ 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 DF∥BC,DF=BC 又∵ DE=DF∴ DE∥BC,且DE=BC你还有其它证法吗?证明:延长DE到F,使EF=DE,连接FC.∵ AE=CE,∠AED=∠CEF∴ △ADE≌△CFE (SAS)∴ AD=CF,∠ADE=∠F∴ AD∥CF∴ BD∥CF,BD=CF ∴ 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DF∥BC,DF=BC 又∵ DE=DF∴ DE∥BC,且DE=BC【归纳】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几何符号语言:∵ DE是△ABC的中位线∴ DE∥BC,且DE=BC.学以致用:问题:A、B两地被池塘隔开,如何测量A、B两地的距离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吗?解:分别取OA,OB的中点E,F,连接EF,测量出EF的距离,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知AB=2EF.典例解析例1.如图,在△ABC中,点M,N分别是AB,AC的中点,连接MN,点E是CN的中点,连接ME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D.若BC=4,求CD的长.解:∵M,N分别是AB和AC的中点,∴MN是△ABC的中位线.∴MN=12BC=2,MN∥BC.∴∠NME=∠D,∠MNE=∠DCE.∵点E是CN的中点,∴NE=CE.∴△MNE≌△DCE(AAS).∴CD=MN=2.【针对练习】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M、N、P分别是AD、BC、BD的中点,∠ABD=20°,∠BDC=70°,求∠PMN的度数.解:∵M、N、P分别是AD、BC、BD的中点,∴PN,PM分别是△CDB与△DAB的中位线,∴PM=12AB,PN=12DC,PM∥AB,PN∥DC,∵AB=CD,∴PM=PN,∴△PMN是等腰三角形,∵PM∥AB,PN∥DC,∴∠MPD=∠ABD=20°,∠BPN=∠BDC=70°,∴∠MPN=∠MPD+(180°−∠NPB)=130°,∴∠PMN=(180°−130°)÷ 2 =25°.例2.如图,在△ABC中,AB=AC,E为AB的中点,在AB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使BD=AB,求证:CD=2CE.证明:取AC的中点F,连接BF.∵BD=AB,∴BF为△ADC的中位线,∴DC=2BF.∵E为AB的中点,AB=AC,∴BE=CF,∠ABC=∠ACB.∵BC=CB,∴△EBC≌△FCB,∴CE=BF,∴CD=2CE.例3.如图,D、E是△ABC边AB,AC的中点,O是△ABC内一动点,F、G是OB,OC的中点.判断四边形DEGF的形状,并证明.解:四边形DEGF是平行四边形.理由如下:∵D、E是△ABC边AB,AC的中点,∴DE=12BC,DE∥BC.∵F、G是OB,OC的中点,∴FG=12BC,FG∥BC.∴DE=FG,DE∥FG.∴四边形DEGF是平行四边形.例4.如图,E、F、G、H分别为四边形ABCD各边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证明:连接BD.∵E、H分别是AB,AD的中点∴EH//BD,EH=12BD同理FG//BD,FG=12BD∴EH//FG,EH=FG∴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针对练习】如图,E、F、G、H分别为四边形ABCD四边之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证明:如图,连接BD.∵E、F、G、H分别为四边形ABCD四边之中点,∴EH是△ABD的中位线, FG是△BCD的中位线,∴EH∥BD且EH=12BD, FG∥BD且FG=12BD,∴EH∥FG且EH=FG,∴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例5.如图,在Rt△ABC中,∠BAC=90°,点E,F分别是BC,AC的中点,延长BA到点D,使得AB=2AD,连接DE,DF,AE,EF,AF与DE相交于点O.求证:AF与DE互相平分;如果AB=6,BC=10,求DO的长.(1)证明:∵点E,F分别是BC,AC的中点,∴EF∥AB,AB=2EF.∵AB=2AD,点D是BA延长线上的一点,∴AD=EF,AD∥EF.∴四边形ADFE是平行四边形.∴AF与DE互相平分.(2)解:在Rt△ABC中,∵∠BAC=90°,AB=6,BC=10,∴AC=102-62=8.∵EF∥AD,∴∠EFO=180°-∠BAC=90°.∵EF=12AB=3,OA=OF=14AC=2,∴在Rt△OEF中,OE=EF2+OF2=13.∴DO=OE=13.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使知识形成体系,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达标检测1.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AB、AC的中点,若BC=6,则DE的长为( )A.2 B.3 C.4 D.62.如图,在□ABCD中, 对角线AC、BD交于点O,E是BC的中点,若OE=2cm,则CD的长为( )A.3cm B.4cm C.5cm D.6cm3.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R,P分别是DC,BC上的点,E,F分别是AP,RP的中点,当点P在BC上从点B向点C移动而点R不动时,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线段EF的长逐渐增长 B.线段EF的长逐渐减少C.线段EF的长不变 D.线段EF的长不能确定4.如图,已知△ABC的周长为1,它的三条中位线组成第二个三角形,第二个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又组成第三个三角形,依次类推,第2000个三角形的周长是( )A.11998 B.11999 C.121998 D. 1219995.如图,D、E、F分别是△ABC各边的中点,且AB=11cm、BC=8cm、 AC =6cm.则: DE=____cm,DF=____cm,EF=____cm,△DEF的周长是_____cm.6.如图,△ABC中,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AB=10cm, AC=6cm, 则四边形ADEF的周长为_____cm.7.如图,□ABCD的周长为36,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CD的中点,BD=12,则△DOE的周长为_______.8.如图,□ABCD的周长为36,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是CD的中点,BD=12,求△DOE的周长.9.如图,等边△ABC的边长是2,D、E分别为AB、AC的中点,延长BC至点F,使CF=12BC,连接CD和EF.(1)求证:DE=CF;(2)求EF的长.10.如图,在△ABC中,M是BC的中点,AN⊥BN于N点,AN平分∠BAC, 且AB=12, AC=16, 求MN的长.【参考答案】BBCD3,4,5.5,12.516158.解:∵ □ABCD的周长为36,∴BC+CD=18.∵点E是CD的中点,∴OE是△BCD的中位线,DE=12CD,∴OE=12BC,∴△DOE的周长为OD+OE+DE=12(BD+BC+CD)=15,即△DOE的周长为15.9.(1)证明:∵D、E分别为AB、AC的中点,∴DE为△ABC的中位线,∴DE∥ BC,DE=12BC.∵CF=12BC,∴DE=FC;(2)解:∵DE∥FC,DE=FC,∴四边形DEFC是平行四边形,∴DC=EF,∵D为AB的中点,等边△ABC的边长是2,∴AD=BD=1,CD⊥AB,BC=2,∴EF=DC= 3 .10.解:延长BN交AC于D.∵AN⊥BN∴∠BNA=∠DNA=90°∵∠BAN=∠DAN,AN=AN∴△ABN≌△ADN (ASA)∴AB=AD=12,BN=DN又∵M是BC的中点∴MN是△BCD的中位线,且CD=AC-AD=16-12=4∴MN=12CD=2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做一做引出三角形的中位线,又从动画演示和理论上进行了验证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时机.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能够促进理解,提高认识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建构,实现良性循环.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