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单元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单元练习,共14页。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单元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H2与O2发生反应的过程用模型图表示如下(“—”表示化学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过程I是吸热过程B.该过程是旧化学键断裂,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C.过程III是放热过程D.该反应只能以热能的形式进行能量转化2.工业上用电解法处理含镍酸性废水并得到单质Ni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已知:①Ni2+在弱酸性溶液中发生水解;②氧化性:Ni2+ (高浓度)>H+> Ni2+(低浓度)A.碳棒上发生的电极反应:4OH- -4e- =O2↑+2H2OB.若将图中阳离子膜去掉,将A、B两室合并,则电解反应总方程式发生改变C.电解过程中,B室中Na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将不断减小D.为了提高Ni的产率,电解过程中需要控制废水pH3.热化学方程式C(s)+H2O(g)=CO(g)+H2(g) ΔH=+131.3kJ/mol表示A.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kJ能量B.1mol碳和1mol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3kJ热量C.1mol固态碳和1mol水蒸气反应生成1mol一氧化碳气体和1mol氢气,并吸热131.3kJD.1个固态碳原子和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1kJ4.已知充分燃烧a g乙炔气体时生成2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 B. C. D. 5.下列图示中关于铜电极的连接错误的是A.A B.B C.C D.D6.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①C(s)+O2(g)=CO2(g) △H1; C(s)+ O2(g)=CO(g) △H2②S(s)+O2(g)=SO2(g) △H3; S(g)+O2(g)=SO2(g) △H4③H2(g)+ O2(g)=H2O(l) △H5; 2H2(g)+O2(g)=2H2O(l) △H6④CaCO3(s)=CaO(s)+CO2(g) △H7; CaO(s)+H2O(l)=Ca(OH)2(s) △H8A.① B.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7.某化学实验小组探究与某些盐溶液的反应,设计如下装置。左侧烧杯中加入50mL溶液,右侧烧杯中加入50mL溶液,盐桥中装有含氯化钾溶液的琼胶。当闭合开关K时,电流表中指针发生偏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实验装置属于电解池B.左侧烧杯中的电极反应式为C.C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D.盐桥中移向左侧烧杯8.如图所示装置中,试管A、B中电极为多孔石墨电极,C、D为铂夹。断开,闭合、一段时间后,A、B中气体的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为正极,b为负极B.滤纸上紫红色液滴向C端移动C.断开、,闭合,A极电极反应式为D.断开、,闭合,水槽中溶液的pH增大9.甲、乙、丙三个电解槽如图所示(其中电极的大小、形状、间距均相同)。乙、丙中AgNO3溶液浓度和体积均相同,通电一段时间后,若甲中铜电极的质量增加0.128g,则乙中电极上银的质量增加A.0.054g B.0.108g C.0.216g D.0.432g10.二氧化硫—空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同时,实现了制硫酸、发电、环保三位一体的结合,其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B.总反应式为C.H+的移动方向为从电极B通过质子交换膜到电极AD.通入气流速度的大小可能影响电池的电动势11.下列示意图表示正确的是A.甲图表示 的能量变化B.乙图表示碳完全燃烧的反应中能量的变化C.实验的环境温度为20℃,将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体积分别为、的溶液、NaOH溶液混合,测量混合液温度,结果如丙图(已知)D.由丁图可知A生成B的反应为吸热反应,B生成C的反应为放热反应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烷的燃烧热为,则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B.在一定条件下将1mol和0.5mol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放出热量79.2kJ,则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固体与浓硫酸反应放出的热量为57.3kJD.2.00g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放出99.6kJ的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13.N2H4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火箭燃料,0.25 mol 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 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B.N2H4(g)+O2(g)=N2(g)+2H2O(g) ΔH=C.N2H4(g)+O2(g)=N2(g)+2H2O(g) ΔH=D.N2H4(g)+O2(g)=N2(g)+2H2O(l) ΔH=14.N2H4是一种高效清洁的火箭燃料。0.25mol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kJ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A.N2H4(g)+O2(g)=N2(g)+2H2O(g);ΔH=534kJ·mol-1B.N2H4(g)+O2(g)=N2(g)+2H2O(g);ΔH=-534kJ·mol-1C.N2H4(g)+O2(g)=N2(g)+2H2O(g);ΔH=+534kJ·mol-1D.N2H4(g)+O2(g)=N2(g)+2H2O(l) ΔH=-133.5kJ·mol-115.用10mL0.2mol·L-1NaOH溶液与10mL0.2mol·L-1盐酸反应测得以下反应的中和热(kJ·mol-1): NaOH(aq)+HCl(aq)=NaCl(aq)+H2O(l)ΔH=akJ·mol-1。用10mL0.2mol·L-1NaOH溶液与分别以下酸溶液反应测得的中和热与akJ·mol-1基本相同的是A.20mL0.5mol·L-1硝酸溶液B.10mL0.2mol·L-1醋酸溶液C.10mL0.2mol·L-1氢氟酸D.2mL18.4mol·L-1浓硫酸二、填空题16.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和反应生成1mol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根据下列已知键能数据计算A—B键键能为_______kJ/mol。(2)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反应的反应热。①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_______。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_______。若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反应反应热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②甲同学用50mL盐酸与50mLNaOH溶液进行中和反应,通过计算得到,该结果与有偏差,产生此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填字母)。A.用温度计测量盐酸起始温度后直接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B.一次性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盐酸的小烧杯中C.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③若改用60mL盐酸与60mL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②中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若用50mL溶液代替盐酸进行②中实验,测得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值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17.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向的NaOH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①浓硫酸;②稀硝酸;③稀醋酸。恰好反应完全时的热效应(对应反应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分别为、、,则三者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2)已知:① ② ③ 碳与水制氢气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3)已知CO与合成甲醇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表为断裂1mol化学键所需的能量数据:则甲醇中C—H键的键能为_______。(4)一定条件下,在水溶液中、的相对能量(kJ)大小如图所示:①D是_______(填离子符号)。②反应B→A+C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用离子符号表示)。(5)汽车发动机工作时会引发和反应,其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三、实验题18.某化学兴趣小组要完成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1)实验桌上备有大、小两个烧杯、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胶头滴管、玻璃搅拌器、0.5 mol·L-1盐酸、0.50 mol·L-1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尚缺少的玻璃用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器代替玻璃搅拌器___________(填“能”或“否”),其原因是___________。(3)他们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已知:Q=cm(t2-t1),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为4.18 kJ·℃-1·kg-1,各物质的密度均为1 g·cm-3。①计算完成上表(保留1位小数)。___________②根据实验结果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4)若用氢氧化钾代替氢氧化钠,对测定结果___________(填“有”或“无”,下同)影响;若用醋酸代替盐酸做实验,对测定结果___________影响。19.某实验小组设计用50mL0.50mol·L-1盐酸和50mL0.55mol·L-1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1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计算中和热。(1)在大小烧杯之间填充碎泡沫塑料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2)写出表示该反应中和热(-57.3kJ·mol-1)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3)若改用60mL0.50mol·L-1盐酸和50mL0.55mol·L-1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则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热量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下同),所求中和热数值____。(4)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1。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ΔH=_______kJ·mol-1(结果精确到0.1)。(5)在中和热测定实验中,若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盐酸的温度,则测得的中和热数值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6)实验小组另取V1mL0.50mol·L-1HCl溶液和V2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mL)。则实验小组做该实验时的环境温度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22℃,NaOH溶液的浓度为_______mol·L-1。A.铜锌原电池B.电解精炼铜C.在镀件上镀铜D.电解氯化铜溶液化学键B—B键能(kJ/mol)946436化学键H—HH—OC—O断裂1mol化学键所需的能量/kJ4361084465343实验用品溶液温度生成1 mol H2O放出的热量t1t2a50 mL 0.50 mol·L-1NaOH溶液50 mL 0.5 mol·L-1HCl溶液20 ℃23.3 ℃___________kJb50 mL 0.50 mol·L-1NaOH溶液50 mL 0.5 mol·L-1HCl溶液20 ℃23.5 ℃实验序号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溶液120.020.123.2220.220.423.4320.520.623.6参考答案:1.D【详解】A.过程Ⅰ分子化学键断裂形成原子,属于吸热过程,故A正确;B.过程Ⅰ为旧化学键断裂,过程Ⅲ为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故B正确;C.过程Ⅲ为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是放热过程,故C正确;D.该反应可通过燃料电池,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故D错误;故选:D。2.C【分析】碳棒与电源正极相连,为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氢氧根放电生成氧气,镀镍铁棒与电源负极相连,为电解池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i2+放电生成Ni单质,由于溶液显酸性,H+也会放电生成氢气。【详解】A.碳棒与电源正极相连,为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氢氧根放电生成氧气,电极反应为4OH- -4e- =O2↑+2H2O,A正确;B.若将图中阳离子膜去掉,氯离子进入阳极室,阳极会生成氯气,总反应发生改变,B正确;C.由于C室中Ni2+、H+不断减少,Cl-通过阴离子膜从C室移向B室,A室中OH-不断减少,Na+通过阳离子膜从A室移向B室,所以B室中NaC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断增大,C错误;D.由于H+氧化性大于Ni2+(低浓度)的氧化性,所以为了提高Ni的产率,电解过程中需要控制废水的pH,D正确;综上所述答案为C。3.C【详解】A.未指明物质的量的多少及各物质的状态,A错误;B.未指明各物质的状态,B错误;C.既指明了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又指明了各物质的状态,可以确定反应的热效应,C正确;D.从ΔH的单位可知,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指的是物质的量,不是原子和分子数,D错误;故答案选C。4.A【分析】燃烧ag乙炔气体时生成2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kJ,由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反应放出的热量成正比可知,生成4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2bkJ,以此来解答。【详解】由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反应放出的热量成正比可知,生成4mol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2bkJ,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或,所以D正确;故答案选A。【点睛】本题考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明确物质的量与热量的关系,反应热的符号、数值、单位是关键。5.C【详解】A.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中,锌作负极,铜作正极,A正确;B.电解精炼铜时,粗铜作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精铜作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B正确; C.在镀件上镀铜时,镀件作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镀层金属铜作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C错误;D.电解氯化铜溶液时,铜电极不参予电极反应,则铜作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D正确;故选C。6.C【详解】①都为放热反应,△H<0,前者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多,则△H1<△H2,①不符合题意;②都为放热反应,△H<0,由于S(s)→S(g)吸热,前者放出的热量少,则△H3>△H4,②符合题意;③都为放热反应,△H<0,消耗的氢气越多,则放出的热量越多,则△H5>△H6,③符合题意;④前者为吸热反应,△H7>0,后者为放热反应,△H8<0,则△H7>△H8,④符合题意;答案选C。7.B【详解】A.由题图可知,该实验装置没有外接电源,不属于电解池,属于原电池,A错误;B.该实验装置是利用MnO2与Cl-的氧化还原反应而设计的原电池装置,故左侧烧杯中MnO2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MnO2+4H++2e-=Mn2++2H2O,右侧烧杯中C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2Cl--2e-=Cl2,B正确;C.C电极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C错误;D.盐桥中的阴离子移向负极区,即盐桥中Cl-移向右侧烧杯,D错误;故选B。8.C【详解】A.断开,闭合、,水槽中电解氢氧化钾溶液,相当于电解水,总反应为,结合题图试管中气体的量之间的关系可知,A中生成气体是氧气,A为阳极,B中多孔石墨为阴极,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则a为负极,b为正极,故A错误;B.滤纸上C为阴极,D为阳极,电解池中阴离子向阳极移动,显紫色的离子为,则紫红色液滴向D端移动,故B错误;C.断开、,闭合,构成氢氧燃料电池,A中为氧气,A是正极,B中为氢气,B为负极,A极电极反应式为,故C正确;D.断开、,闭合,构成氢氧燃料电池,电池总反应为,则溶液中水增多,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减小,溶液的碱性减弱,pH减小,故D错误;选C。9.C【详解】甲中铜电极增重0.128g,说明析出铜为0.002mol。由图示可知,乙、丙并联后与甲串联,又因乙、丙两槽中的电极反应相同,故乙、丙中的电子转移分别是甲中的一半。甲中转移电子为0.004mol,则乙中转移的电子为0.002mol,故乙中析出的银为0.002mol,质量为。故选C。10.C【详解】A. A极通入和,在负极失电子生成,电极反应式为,故A正确;B. 该电池的总反应式为,故B正确;C. A为负极,B为正极,的移动方向为从电极A通过质子交换膜到电极B,故C错误;D. 其他条件相同时,反应物的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通入气流速度的大小可能影响电池的电动势,故D正确;故选C。11.D【详解】A.甲图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为放热反应,与矛盾,A错误;B.C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且应为放热反应,B错误;C.物质的量浓度相等的、NaOH溶液混合,当,时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放出热量最多,温度最高,与图象不符,C错误;D.由丁图可知A生成B的反应中B的总能量高于A的总能量,故A到B的反应为吸热反应,而C的总能量低于B的总能量,故B生成C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答案为:D。12.D【详解】A.燃烧热的定义要求生成稳定状态产物,故H2O应为液态,A选项错误;B.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反应物不可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因此不能根据反应放出的热量计算出该反应的反应热,B选项错误;C.氢氧化钠固体溶解、浓硫酸的稀释均会放出热量,所以此反应放出的热量大于57.3kJ,C选项错误;D.2.00g(即)C2H2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放出99.6kJ的热量,则2mol C2H2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放出2589.6kJ的热量,D选项正确;答案选D。13.B【详解】8g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kJ热量,即0.25mol释放133.5kJ的热量,则1mol时的焓变ΔH=-534kJ/mol,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g)+O2(g)=N2(g)+2H2O(g) ΔH=-534kJ·mol-1,答案为B。14.B【详解】A.0.25mol 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kJ热量,其焓变是负值,故A错误;B.0.25mol 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kJ热量,则1mol 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kJ×4=534kJ的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g)+O2(g)=N2(g)+2H2O(g)△H=-534kJ•mol-1,故B正确;C.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热量,其焓变是负值,故C错误;D.0.25mol 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kJ热量,则1mol N2H4(g)完全燃烧生成氮气和气态水时,放出133.5kJ×4=534kJ的热量,故D错误;答案选B。15.A【详解】A.强酸的稀溶液,符合中和热实验的要求,基本相同,选项A正确;B.醋酸是弱酸,电离会吸热,中和反应时放热会减少,选项B错误;C.氢氟酸是弱酸,电离会吸热,中和反应时放热会减少,选项C错误;D.在溶解时会放热,与碱反应时放出的热量将大于中和热,选项D错误;答案选A。16.(1)391(2) 环形玻璃搅拌器 保温(或隔热或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 偏大 AC 不相等 偏小【详解】(1)由题干图示信息可知,为放热反应,。设A—B键键能为x,反应物的键能总和-生成物的键能总和,,故答案为:391;(2)①该实验装置是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装置,图中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器,为了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烧杯间填满碎纸条,若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会有热量散失,测得的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数值偏小,偏大,故答案为:环形玻璃搅拌器;保温(或隔热或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偏大;②用温度计测量盐酸起始温度后,没有冲洗、冷却温度计,直接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导致测量温度偏高,使得偏小,求得的中和反应反应热偏大,A符合题意;一次性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盐酸的小烧杯中,符合操作要求,B不符合题意;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造成热量损失,使求得的中和反应反应热偏大,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C;③所放出的热量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有关,若改用60mL盐酸与60mLNaOH溶液进行反应,参加反应的HCI和NaOH的物质的量比②中实验的大,放出的热量比②中实验多;醋酸为弱酸,电离要吸热,若用50mL溶液代替②中盐酸进行实验,测得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值会偏小,故答案为:不相等;偏小。17.(1)(2) (3)413(4) (5) 【详解】(1)反应中放出热量越多,越小,与1LNaOH溶液反应时,与稀硝酸相比,浓硫酸稀释时放出大量热,醋酸电离时吸收热量,故。(2)根据盖斯定律,①+②+③得碳与水制氢气的总反应,则,故热化学方程式为 。(3)由题图可知,CO与合成的反应热,设甲醇中键的键能为,则,解得。(4)①由题图可知,D点对应氯元素的化合价为价,则D为;②由题图可知,A为、B为、C为,则转化为和的方程式为,,即热化学方程式为,。(5)由题图可知,该反应的,故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18.(1) 量筒 温度计(2) 否 金属铜丝易导热,热量散失多,导致误差偏大(3) 56.8kJ 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6.8 kJ·mol-1(4) 无 有【详解】(1)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中,需要用量筒量取酸溶液和碱溶液的体积,需要使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则还缺少量取溶液体积的量筒和溶液温度的温度计,故答案为:量筒、温度计;(2)铜丝是热的良导体,若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搅拌时棒热量损失大,热量损失大,实验误差大,则实验中不能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故答案为:否;金属易导热,热量散失多,导致误差偏大;(3)由题给数据可知2次实验测得温度差分别为3.3℃、3.5℃,2组数据都有效,温度差平均值为=3.4℃,50mL0.55mol•L-1氢氧化钠溶液和50mL.0.5mol•L-1盐酸的质量和为100mL×1g/mL=100g,由放出热量Q=cm△t可得生成0.025mol的水放出热量Q=4.18J/(g•℃)×100g×3.4℃=1421.2J=1.4212kJ,则生成1mol的水放出热量为=56.8kJ,实验测得的中和热△H=-56.8kJ/mol,故答案为:ΔH=-56.8 kJ·mol-1;(4)若用KOH代替NaOH,强碱KOH溶液也能和NaOH溶液与盐酸完全反应生成等量的水,同样可以测定反应的中和热,对测定结果无影响;若用醋酸代替盐酸,由于醋酸为弱酸,电离时吸收热量会导致反应生成等量的水放出的热量少,对测定结果有影响,故答案为:无;有。19. 保温隔热防止热量散失 增加 不变 -51.8 偏小 低于 0.75【分析】要测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热,应在绝热容器中进行。为了减小误差,应做平行试验。取几次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按计算出反应放出的热量,按计算焓变。【详解】(1)在大小烧杯之间填充碎泡沫塑料的主要作用是保温隔热防止热量散失。(2) 中和热是生成1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热化学方程式要表示该反应中和热(-57.3kJ·mol-1) ,则答案为:。(3)反应放出的热量与消耗的反应物的量成正比,若改用60mL0.50mol·L-1盐酸和50mL0.55mol·L-1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则消耗的反应物的量增加,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热量增加,而中和热为该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焓变,与实际消耗的反应物的量无关,则所求中和热数值不变。(4) 3次实验温度差平均为3.1℃,50mL0.50mol·L-1盐酸和50mL0.55mol·L-1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则溶液的质量为100g,生成0.025mol的水,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1。放出热量, 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 ΔH=-51.8kJ·mol-1(结果精确到0.1)。(5)在中和热测定实验中,若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盐酸的温度,则盐酸的起始温度偏高,测得的热量偏小。(6)中和反应放热,由图知,V1=5mL对应的温度为22℃,则实验小组做该实验时的环境温度低于22℃。V1=30mL对应的温度为28℃,为最高点,说明酸碱恰好中和,则30mL×0.50mol·L-1=(50-30)mL×c(NaOH),则溶液的浓度为0.75mo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