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变化同步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变化同步练习,共11页。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变化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实验操作与微粒直径大小无关的是A.渗析 B.升华 C.过滤 D.验证丁达尔效应2.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A.胶体的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 B.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 D.胶体是纯净物,其它分散系是混合物3.下列物质下列物质间的每一个转化都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A.Fe2O3FeFeCl3 B.H2O2H2H2OC.CaCl2溶液CaCO3CO2 D.CuSO4溶液CuCuO4.下列有关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盐:硝酸钠、氯化铵、纯碱B.混合物:空气、医用酒精、水银C.氧化物:H2O、 CO、CH3CH2OHD.碱:Ba(OH)2、Cu2(OH)2CO3、NH3·H2O5.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100nm之间B.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中可发生丁达尔效应C.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D.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6.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A.A B.B C.C D.D7.为了检验,甲、乙、丙、丁四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四种方案,其中方案最优的是A.方案甲:试液无沉淀(也无气泡)白色沉淀B.方案乙:试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C.方案丙:试液无沉淀白色沉淀D.方案丁:试液白色沉淀(过滤)沉淀不溶解8.“酸碱质子理论”认为凡是能够给出质子(H+)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是能够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物质酸性(碱性)的强弱取决于分子或离子给出(接受)质子能力的大小。按照“酸碱质子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既是酸又是碱,NH3既不是酸又不是碱B.ClO-+H2O⇌HClO+OH-不是酸碱反应C.2Na+2H2O=2NaOH+H2↑是酸碱反应D.碱性强弱顺序为:C2H5O->OH->C6H5O-9.下列有关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否均一、透明、稳定B.氢氧化铁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固体颗粒并沉降,可以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C.胶态磁流体治癌术是将磁性物质制成胶体粒子,这种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D.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相同10.已知在太阳看光作用下,植物体内的叶绿素能将水、转化为葡萄糖。如图为海水吸收并进行碳循环的原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碳循环是无机物之间的循环B.该碳循环中涉及1种氧化物C.该碳循环中涉及5种盐D.该碳循环中涉及反应11.已知:物质X与在水溶液中能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X肯定不可能是酸 B.X和Y都是盐C.X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 D.Y可以是或12.胶体的胶团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胶体粒子的直径为 B.胶体带正电C.胶体能够稳定存在是因为胶粒存在静电斥力 D.胶体的胶团属于分散质13.如图是按一定的方法给物质进行的分类,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A.分类标准1是所含物质的种类 B.分类标准2是所含元素的种类C.类别1是混合物,类别2是单质 D.该种分类方法是交叉分类法14.下列方法能够成功制备Fe(OH)3胶体的是A.将5~6滴饱和FeCl3溶液加入40mLNaOH溶液中B.将5~6滴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入40mL温水中,边加边振荡,并加热到沸腾C.将5~6滴饱和FeCl3溶液逐滴加入40mL沸水中,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D.将5~6滴饱和FeCl3溶液一次性加入40mL沸水中,并加以搅拌15.以下表示的是碳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其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是A.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B.置换、复分解、化合、分解C.置换、化合、分解、复分解D.置换、化合、复分解、分解二、实验题16.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1)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①甲同学的操作是:取一小烧杯,加入4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混合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请评价该操作是否正确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②乙同学的操作是:取一小烧杯,加入40mL饱和FeCl3溶液,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后停止加热。请评价是否正确___(填“正确”或“不正确”)。③丙同学的操作是:取一小烧杯,加入4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为了使反应进行更加完全,煮沸后继续加热10分钟。请评价是否正确___(填“正确”或“不正确”)。(2)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利用的胶体性质是___。(3)Fe(OH)3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___。A.胶粒直径小于1nm B.胶粒带正电荷C.胶粒作布朗运动D.胶粒能透过滤纸17.某工厂的废水中只含硫酸镁和少量硫酸,为从中回收纯净的硫酸镁固体,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方案,请你参与讨论。(1)方案一,选用镁粉为试剂。①往废水中逐渐加入镁粉,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说明加入的镁粉已经过量。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接下来的操作依次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2)方案二,选用氢氧化钠溶液为试剂。①向废水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停止滴加。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了得到纯净的硫酸镁溶液,接着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简要写出操作过程)_______________。③……得到硫酸镁固体。(3)比较两个方案,假设实验中都没有损耗,那么,最后得到的硫酸镁固体的质量是否相同?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继续研究,设计一个新的方案(使用的试剂必须与铁和氢氧化钠属于不同类别),你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5)试从生产经济成本,实际操作等方面对题给两种方案进行简单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元素或物质推断题18.实验室现有BaCl2、NaNO3、HNO3、HCl、NaHCO3、AgNO3六种溶液,现从中任取四种溶液,编号为A、B、C、D并进行相关实验。其中A属于盐类且能与B反应生成气体,B、C、D间反应现象的记录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现象及已知条件,可推断出四种溶液中落质的化学式:A:_______B:_______ C:_______D:_______(2)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方程式:①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②A和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③B和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19.如图所示,A、B、C、D、E各代表水、锌、二氧化碳、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钡溶液中的一种。常温下,相连环中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环中的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且A的相对分子(或原子)质量大于D。请填空:(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2)写出B与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相连环中的物质间发生的反应中,置换反应共有________个。碱酸盐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ANaHSO4Al2O3BNaOHHClNaClCOCMg(OH)ClMn2O7DKOHH2SCaO溶液BCDB—不反应↓C不反应—↓D↓↓—参考答案:1.B【详解】A.胶体微粒直径在1nm到100nm之间,不能透过半透膜,可以用渗析法分离提纯胶体,故A不选;B.升华是利用物质本身性质,直接从固体变为气体,与微粒直径大小无关,故B选;C.难溶固体微粒直径大,不能透过滤纸,溶液微粒直径小,能透过滤纸,与微粒直径大小有关,故C不选;D.胶体微粒直径在1nm到100nm之间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微粒直径小于1nm,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故D不选;故选B。2.C【详解】A.胶体的分散质粒子能透过滤纸,但不属于胶体的本质特征,A项不符合题意;B.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是区别于溶液的特征,但不是本质特征,B项不符合题意;C.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100nm之间,属于胶体的本质特征,C项符合题意;D.胶体跟其它分散系一样,都是混合物,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3.D【详解】A.Fe和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氢气,故不选A; B.H2O2受热分解为水和氧气,故不选B;C.CaCl2溶液和二氧化碳不反应,故不选C;D.CuSO4溶液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铜和氧气反应生成CuO,故选D;选D。4.A【详解】A.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为盐,硝酸钠、氯化铵、纯碱均属于盐类,故A正确;B.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水银为金属单质,不是混合物,故B错误;C.只含有两种元素,且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乙醇含有C、H、O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故C错误;D.电离产生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为碱,Cu2(OH)2CO3属于盐,不是碱,故D错误;故选A。5.C【详解】A.胶体是分散质的粒子直径在1~ 100nm之间的分散系,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在10-9 ~ 10-7m之间,故A正确;B.根据胶体的性质,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故B正确;C.溶液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用激光笔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产生的现象不相同,故C错误;D.胶体粒子具有吸附性,Fe(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故D正确;故答案为C。6.D【详解】A. NaHSO4是盐,Al2O3是两性氧化物,A错误;B.CO是不成盐氧化物,B错误;C.Mn2O7是酸性氧化物,C错误;D. 全部分类都正确,D正确;故选D。7.D【详解】A.若试液中含Ag+,与硝酸不反应,再加氯化钡溶液生成AgCl白色沉淀,因此不能加硝酸排除干扰离子,应先加盐酸排除干扰离子,再加氯化钡溶液检验,A错误;B.若试液中含Ag+,加氯化钡产生AgCl白色沉淀,再加足量稀盐酸,沉淀也不溶解,B错误;C.若试液中含亚硫酸根离子,加足量稀硝酸,亚硫酸根离子可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再加硝酸钡溶液,也会产生白色沉淀,C错误;D.先加硝酸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过滤后向沉淀中再加足量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可知白色沉淀为硫酸钡,试液中含硫酸根离子,D正确;答案选D。8.D【详解】A.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既是酸又是碱,NH3能接受质子、不能给出质子,是碱,A错误;B.ClO-接受质子是碱,H2O给出质子是酸,ClO-+H2O⇌HClO+OH-是酸碱反应,B错误;C.活泼金属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是酸碱反应,C错误;D.物质碱性强弱取决于分子或离子接受质子的能力大小,C2H5O-结合氢离子形成乙醇,OH-结合氢离子形成水,C6H5O-结合氢离子形成苯酚,电离程度:苯酚>水>乙醇,则接受质子能力:C2H5O->OH->C6H5O-,D正确;答案选D。9.C【详解】A.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A错误;B.胶体的表面积较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所以氢氧化铁胶体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但不能起到消毒、杀菌的目的,B错误;C.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来分类,把分散系划分为:溶液(小于1nm)、胶体(1nm~100nm)、浊液(大于100nm),胶态磁流体治癌术是将磁性物质制成胶体粒子,这种粒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C正确;D.用平行光照射NaCl溶液和Fe(OH)3胶体时,Fe(OH)3胶体出现光亮的通路,NaCl溶液无此现象,产生的现象不相同, D错误;答案选C。10.D【详解】A.该碳循环中的葡萄糖是有机物,A错误;B.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为氧化物,和均为氧化物,B错误;C.盐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或非金属离子结合的化合物,该循环中涉及、、和4种盐,C错误;D.由图示可知,该碳循环中涉及反应,D正确;答案选D。11.C【详解】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反应为复分解反应,则X为可溶性铜盐,Y为X的酸根离子和结合而成的盐,即X和Y都是盐,则Y可以是或,结合上述分析可知,C选项分析错误,答案选C。12.B【详解】A.胶体粒子的直径为,A项正确;B.胶体不带电,但胶粒带正电,B项错误;C.胶体能够稳定存在主要是因为胶粒带正电荷,相互排斥,不能聚沉,C项正确;D.氢氧化铁胶体属于分散系,胶团属于分散质,D项正确;故选B。13.D【详解】A.分类标准1是所含物质的种类,由一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为混合物,故A正确;B.分类标准2是所含元素的种类,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故B正确;C.空气、氯化钠溶液为混合物,故类别1为混合物,氮气为单质,故类别2为单质,故C正确;D.根据题图可知,该分类方法为树状分类法,故D错误;故答案为:D。14.C【详解】A.将5~6滴饱和溶液加入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能制得胶体,故A不符合题意;B.将5~6滴饱和溶液逐滴加入温水中,边加边振荡,并加热到沸腾,会使胶体发生聚沉,故B不符合题意;C.将5~6滴饱和溶液逐滴加入沸水中,继续煮沸至呈红褐色,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故C符合题意;D.将5~6滴饱和溶液一次性加入沸水中,并加以搅拌,会使胶体发生聚沉,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15.D【详解】该转化关系涉及的化学反应依次为:、、、,各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依次为: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分解反应;因此,本题选D。16. 正确 不正确 不正确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让一束可见光通过制得的液体,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制得的是胶体 丁达尔效应 B【分析】根据Fe(OH)3胶体的制备操作和胶体的性质分析。【详解】(1)①在沸腾的蒸馏水中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当溶液变为红褐色时立即停止加热,这是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正确操作;②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会促进FeCl3水解,且加热促进HCl挥发,最终生成红褐色沉淀,故此操作不正确;③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为了使反应进行充分,煮沸10分钟会导致胶体聚沉,故此操作不正确;(2)利用Fe3+的水解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的特有性质,可用来鉴别胶体,让一束可见光通过制得的液体,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制得的是胶体;(3)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吸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荷,胶粒之间相互排斥,而不易产生较大微粒而聚沉,使得胶体稳定存在,故答案为B。【点睛】考查胶体的制备与性质应用,微粒直径在1纳米到100纳米的分散系为胶体,是介稳体系,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区别溶液和胶体。17. 镁粉有剩余,溶液中不再有气泡产生 过滤 蒸发结晶 生成沉淀的量不再增加 、 过滤,洗涤沉淀,加入稀硫酸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不相同 方案一中加入的镁粉与废水中的硫酸反应,增加了硫酸镁的质量 MgO (或其他合理答案) 方案一中使用镁粉将硫酸转化为。效率较高,产物纯净,但经济成本偏高,在实际生产中不宜采用;方案二中要用稀硫酸溶解,稀硫酸的量很难控制,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往往会出现过量情况,使最终产物不纯【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方法,进行分离提纯。【详解】(1)方案一:选用镁粉为试剂,当硫酸完全反应后,溶液中没有气体产生,镁粉有剩余,因此需通过过滤除去镁粉,再将所得溶液蒸发结晶,可得硫酸镁晶体。故答案为:镁粉有剩余,溶液中不再有气泡产生,,过滤,蒸发结晶;(2)方案二:选用氢氧化钠溶液为试剂,目的是将转化为沉淀,然后再将沉淀转化成硫酸镁。故答案为:生成沉淀的量不再增加, 、,过滤,洗涤沉淀,加入稀硫酸至沉淀恰好完全溶解;(3)方案一中加入的镁粉与废水中的硫酸反应,增加了硫酸镁的质量,所以得到的硫酸镁固体的质量不相同,故答案为:不相同,方案一中加入的镁粉与废水中的硫酸反应,增加了硫酸镁的质量;(4)此问是开放性试题,方案可能不止一种,应选择原料易得、操作简单、环保的方案。本题选用MgO,与硫酸发生反应产生MgSO4,通过过滤除去多余的MgO,故方程式为:,故答案为:MgO,;(5)方案一中使用镁粉将硫酸转化为。效率较高,产物纯净,但经济成本偏高,在实际生产中不宜采用;方案二中要用稀硫酸溶解,稀硫酸的量很难控制,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往往会出现过量情况,使最终产物不纯;【点睛】本题要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操作,分离硫酸和硫酸镁。18.(1) NaHCO3 HCl BaCl2 AgNO3(2) BaCl2+ 2AgNO3=2AgCl↓+Ba(NO3)2 +H+= Ag++Cl-= AgCl↓【分析】A属于盐类且能与B反应生成气体,由题干给的物质可知A为NaHCO3,B为HNO3或HCl,由表可知B和D生成沉淀,所有的硝酸盐都可溶,说明B是HCl,D是AgNO3,C与D也生成沉淀,说明C组成中含有Cl-,则C为BaCl2;【详解】(1)由分析可知,A为NaHCO3,B为HCl,C为BaCl2,D为AgNO3;(2)①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aCl2+ 2AgNO3=2AgCl↓+Ba(NO3)2;②A为NaHCO3,电离产生Na+和,A和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③B和D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g++Cl-= AgCl↓。19. 1【分析】锌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钡反应,氢氧化钡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A和E是锌和水中的一种,B和D为硫酸铜或二氧化碳中的一种,B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D,故B是硫酸铜,D是二氧化碳,A是锌,C是氢氧化钡,E是水。【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A是Zn,D是CO2,故答案为:Zn,CO2;(2) B是硫酸铜,C是氢氧化钡,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uSO4+Ba(OH)2=Cu(OH)2↓+BaSO4↓,故答案为:CuSO4+Ba(OH)2=Cu(OH)2↓+BaSO4↓;(3)能发生置换反应的只有Zn和CuSO4,所以置换反应只有一种,故答案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