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黑龙江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黑龙江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孟子论性善,与一种道德责任意识有关,严格地说是对自己的道德责任,然后推己及人,扩充为对他人、社会的道德责任。因此,孟子的性善论立足于人自身,表明一个人对自己生命应负有道德责任,他称之为“尽心”。
性善说的基本意思是,人人有天生的善性,但这个善性是“四端”“萌蘗”,不是成熟的品质,需要生长。善的生长需要努力。“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上》),“尽心”才能“知性”,认识到自己的本性,这是自我努力才有的结果。“尽心”就是道德上对自己承担责任,不放任,不随波逐流,然后可以使善的天性成为自身主流、主宰。
关于道德生长,《论语》说“学”“修己”,在此基础上,《孟子》提出“尽心”“存心”,虽然“尽心”有内在的根源和动力,但“尽心”要养“大体”戒“小体”,“小体”就是自身弱点、欲望,所以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寡欲”似乎是寻常词,含义却非同小可,意味自我节制,近于苦行。
天性之善是萌芽,生长要靠人的努力,人要对自己负责,性善论的这一层意思是确定无疑的。性善论在儒学思想后来的发展中影响巨大,一个重要之点,就是激发道德的激情和责任感。可是明确了性善与道德责任的关联,内含的问题就出来了。性善引申的道德责任,是谁的责任?所有人的责任,还是部分人的责任?
孟子说性善是对所有人的判断,“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从人人皆有善性似乎会得出人人应该尽心的结论,但是涉及具体论述,孟子未必是这个意思。
孟子多次说到,许多人事实上是难以尽心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人之异于禽兽就是善性,可是“庶民”就丢掉了。也就是说,虽然有善性,“庶民”却未能使善性生长成熟。其他还有类似说法:“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梁惠王上》)由此可知,孟子认为事实上能够“尽心”的是士,未能“尽心”的则是“民”。
那么可否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阶层的问题,能够尽心的是上层社会,底层社会则不行?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意思,但完全这样理解就有问题,肯定与孟子思想不符。所有人不分阶级、出身,只要愿意努力,就能成为君子圣贤,这应该是孟子的本意。为避免社会阶层问题可能引出的分歧,本文取一稳妥的说法:不是社会上层与下层,而是人群中的少数与多数,愿意“尽心”的是少数人,无此意愿的是多数人。事实上《孟子》一些章的叙述表明,上层阶级的人未必能“尽心”,所以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划分,简略的意义上是稳妥的。
人群中许多人不能“尽心”是事实,对这个事实的态度,可以看出孟子的观念,他并不认为所有人都该“尽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放辟邪侈”无所不为,这当然不能放任不管。但是孟子没有批评“民”,也没有提到教育“民”,而说制民之产,这是仁政思想,包含了人性意识。教育“民”向善,与“制民之产”然后导“民”向善是不一样的。从人性意识说,前者是认为“民”应该在道德上对自己负责,后者是认为“民”受社会环境影响,向善还是向恶,要看外部条件。有恒产,生活有保障,导以向善即容易;无恒产,生活困顿艰难,教他们在道德上自立几乎做不到。
“尽心”作为“性善”内含的道德责任,从道理上说,是当下立决的。不能说,等有了恒产,吃饱穿暖再来尽心,也不能说,等政治社会环境变好以后再来尽心。这样不受外因干扰的道德责任,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也不该要求所有人都承担,而是个人的自觉、自愿。这个问题,虽然在《孟子》中不是一个明确显现的问题,但是看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可知其中有严峻的含意,理论上一旦有偏差,可能导出严重的后果。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词,对宋明理学猛烈批评,斥理学“天理”“人欲”说荒唐,禁锢日常欲望,乃至“以理杀人”。这个批评后世反响甚大,现代学者大体认为这个批评击中理学要害,但清人方东树写《汉学商兑》,曾激烈批评戴震故意混淆:
程朱所严辨“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与民情同然好恶之欲迥别。
这个批评确实点出问题的关键,理学“天理”“人欲”说原本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指责其“以理杀人”是混淆了对象。不过,理学在成为官学之后,确实一定程度上变成对民众的要求(如妇女守节之类),所以戴震的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但也只能是“一定意义上”,这要结合理学在历史上的发展来分析。我们关注的是理论源头上的理学,其“天理”“人欲”说,是士人群体的自我戒律,而不是施于普通民众的普遍规范。
事实上,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孟子“尽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孟子所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体有贵贱”“从其小体为小人”与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一个路子,表述有轻重。如果不区分理论的对象是士君子还是民众,说“灭人欲”是“以理杀人”,犹如可以说孟子是“以尽心杀人”。这听起来十分荒唐,可里面的道理就是这样。如果普通民众衣食无着,饥寒交迫,仍被要求承担“尽心”责任,那这样的理论真的就是以某种道德观杀人了。
(摘编自冯洁、颜世安《士与民:性善的不同意义》)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的“尽心”的意思是个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并不断推广,要求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样积极承担起道德责任。
B. 关于道德生长,《孟子》主张要戒“小体”,要“寡欲”,这是其在继承《论语》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C. 在尽心的问题上,孟子将人分为“君子”“士”与“庶民”“民”两个群体来阐述,本文则将其分为少数人和多数人。
D. 孟子的性善论包含了人性意识,他对于“民”“无恒心”的情况,不主张批评教育“民”,而要考虑到“民”所处的外部环境。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提到的善性的“四端”就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论述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B. “人之初,性本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是一致的,《孟子》指出人人皆善,是因为人人都“尽心”。
C. 在孟子看来,个体的自觉向善是很高的道德要求,百姓如果无恒产就难以做到,但是统治者可以通过施行仁政,使之有产,进而引导其向善。
D. “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对《孟子》性善论的进一步发展,把《孟子》学说中的隐性问题明确出来。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尽心”“知性”“小体”“天理”等概念作出了清楚的阐释,使读者更易理解。
B. 第四段承上启下,在总结上文的内容之后,用疑问句引出下文的论述,使文章行文流畅。
C. 第七段采用驳论法,先用问句引出靶子观点,再彻底否定该观点,然后论述自己观点。
D. 文章通过对比戴震和方东树关于《孟子》性善说的论述,明确了“尽心”责任的主体。
4. 根据原文,下列选项中填入图表的文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有恒产 ②不能尽心 ③能尽心B. ①有恒产 ②能尽心 ③不能尽心
C. ①能尽心 ②无恒产 ③有恒产D. ①能尽心 ②有恒产 ③无恒产
5. 本文中戴震和方东树的观点各是什么?本文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1. A 2. B
3. B 4. C
5. 第一问:①戴震认为,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日常欲望,是“以理杀人”。②方东树认为,戴震将“天理”“人欲”说大而化之,“天理”“人欲”说针对的是士人群体,而非普通民众。
第二问:本文从“天理”“人欲”说的社会影响角度,指出戴震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本文更赞同方东树的观点,指出“天理”“人欲”说本质上与《孟子》“尽心”思想是一致的,这两个理论都对“士”和“民”作了区别来对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并不断推广,要求他人也如同自己一样积极承担起道德责任”错,根据第一段可知,“尽心”主要是对自己的道德责任,并没有要求他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孟子》指出人人皆善,是因为人人都‘尽心’”错,根据原文“从人人皆有善性似乎会得出人人应该尽心的结论,但是涉及具体论述,孟子未必是这个意思”,可知选项因果关系错误,且人人皆善,但未必人人都“尽心”。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原文没有对“天理”这一概念作出阐释
C.“再彻底否定该观点”错,根据第七段“不能说没有这样的意思,但完全这样理解就有问题”,可知第七段没有彻底否定这一观点。
D.“文章通过对比戴震和方东树关于《孟子》性善说的论述”错,文章中戴震和方东树的论争围绕着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展开,并非关于《孟子》性善说。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观察、分析图表,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图中可填入的文字有“无恒产”“有恒产”“不能尽心”“能尽心”。根据原文,“士”是能尽心的少数人,他们可以有恒产,也可以没有恒产;“民”没有恒产,就没有恒心,即不能尽心,有了恒产,才可能有恒心,即能尽心。
①包含了全部的“士”和少部分的“民”,如果①填入“有恒产”,那么全部的“士”都有恒产,与原文不符,所以①填入“能尽心”最恰当,据此也可排除AB两项。
根据原文,“民”无恒产,一定不能尽心,有了恒产,未必都能尽心,那么②填入“无恒产”最恰当,③填入“有恒产”最恰当,可排除D项。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第一问:
①由“清代戴震疏解孟子字词,对宋明理学猛烈批评,斥理学‘天理’‘人欲’说荒唐,禁锢日常欲望,乃至‘以理杀人’”,可见戴震认为,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日常欲望,是“以理杀人”。
②由“清人方东树写《汉学商兑》,曾激烈批评戴震故意混淆:程朱所严辨‘理’‘欲’,指人主及学人心术邪正言之,乃最吃紧本务,与民情同然好恶之欲迥别”“这个批评确实点出问题的关键,理学‘天理’‘人欲’说原本不是针对普通民众的,指责其‘以理杀人’是混淆了对象”,可见方东树认为,戴震将“天理”“人欲”说大而化之,“天理”“人欲”说针对的是士人群体,而非普通民众。
第二问:
“不过,理学在成为官学之后,确实一定程度上变成对民众的要求(如妇女守节之类),所以戴震的批评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本文从“天理”“人欲”说的社会影响角度,指出戴震的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
“但也只能是‘一定意义上’,这要结合理学在历史上的发展来分析。我们关注的是理论源头上的理学,其‘天理’‘人欲’说,是士人群体的自我戒律,而不是施于普通民众的普遍规范”“事实上,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是孟子‘尽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孟子所说的‘养心莫善于寡欲’‘体有贵贱’‘从其小体为小人’与宋代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一个路子,表述有轻重”,本文更赞同方东树的观点,指出“天理”“人欲”说本质上与《孟子》“尽心”思想是一致的,这两个理论都对“士”和“民”作了区别来对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
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风筝。鹞爷有个习惯,扎风筝从不重复,每年都要扎出一个新花样。
若在过去,扎糊这种风筝,再简单不过,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不行了,整整花了半个月。不是技不如前,而是自己老了,两眼发花,双手也发抖。
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显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
是啊,一个人放风筝有啥意思啊?
一路上,那些残垣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②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鹞爷瞧着心痛,就像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重,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没碰上一个人,甚至连一只鸡一条狗都没撞见,只有一些像是找不着窝栖落的麻雀,叽叽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飞过。
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倒是一些不甘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钻出一棵棵嫩芽。
鹞爷站在地头,先舒展开双臂,又伸了一下脖颈。沉重了一个冬天的身子,都有些迈不动脚步了。
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
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③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学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会飞到九霄云外。
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的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儿呀,而且,大都跑到了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
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
鹞爷仰着脖颈,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
终于有人陪了,鹞爷的心豁然开朗,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
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鹞爷没有责备那个男孩,而是一脸温和地劝慰着说:“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
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带他回来寻根祭祖。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鹞爷心里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
男孩一脸迷茫,摇头说不知。
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飘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④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鹞爷是一位扎风筝的手艺人,每年三月,都会扎一只风筝,而且年年不重样,他放风筝时都会吸引很多孩子尾随。
B. 文章通过鹞爷的回忆,介绍了他过去的经历,使过去与现在形成鲜明对比,进而使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 鹞爷看着男孩放风筝的背影,眼前闪过儿子和孙子的影子,文章在此处用剪影的方式,把鹞爷似曾相识的影像呈现出来。
D. 文章以鹞爷的行踪为线索,写他从村里到村外的所见、所闻、所思等内容,反映了中国乡村的现实状况。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把万物生长蓬勃旺盛的状态刻画出来,句中短语“长了翅膀”与本文书写对象“风筝”相契合。
B. 句②用“蚕食”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挖掘机损毁院落的过程,进而表达了鹞爷对美好家园消逝的痛心和无奈。
C. 句③中,鹞爷不肯撒手去放风筝,就是因为他年龄大了,对于放风筝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担心风筝会从手中滑脱,飞走。
D. 句④写了鹞爷的动作和心理,省略号表示鹞爷内心情绪复杂,难以言说,而在这些情绪中包含了他对传统的热爱。
8. 本文反映了我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出现的很多问题,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
9. 本文的物象“风筝”意蕴丰富,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C
8. ①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文中鹞爷所在的乡村人口流失,乡村衰败,鹞爷的风筝,无人欣赏,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性问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在乡土文化中,随着乡土文化的衰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随之消亡。②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文中鹞爷的儿子跟鹞爷学扎风筝,只学到皮毛,心高气躁,跑到城里开风筝作坊,想要赚大钱。传统非物质文化技能得不到传承。
9. ①本文赋予了“风筝”以象征意义。“风筝”象征着乡村文明、传统技艺。风筝满空高飞,象征着乡村的兴旺、传统技艺的昌盛。风筝飘逝,象征着乡村文明的衰落、传统技艺的流逝。②“风筝”也象征着从乡村走出去的人们,风筝离不开风筝线,离开乡村的人们不能断了根,风筝没有了线就会飘逝,人们没有根,就会飘泊。③本文通过风筝的这些象征内涵,呼吁人们关注传统技艺,守护乡村文明,追寻心灵的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每年三月,都会扎一只风筝”错,文章提到了他阳春三月放风筝,没有说“每年三月,都会扎一只风筝”。“他放风筝时都会吸引很多孩子尾随”错,文中鹞爷放风筝时就只有一个孩子。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就是因为他年龄大了,对于放风筝已经感到力不从心,担心风筝会从手中滑脱,飞走”错,结合后文中鹞爷放风筝,操弄风筝等情节,鹞爷并没有对放风筝感到力不从心,他不肯撒手,可能有年老体弱担心放风筝滑脱的因素,但主要是因为他对现状感到茫然和无奈。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①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小说中鹞爷生活的村庄几乎成了空心村,鹞爷放风筝的一路上也遇不到个人,人们都去了城里,乡村人口流失严重,“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乡村衰败,很多房子都空了,“那些残垣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挖掘机在蚕食房子,连麦地也荒芜了;以前鹞爷放风筝总有一大群孩子追着,现在他的风筝也无人欣赏了。鹞爷的遭遇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共性问题,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生长在乡土文化中,随着乡土文化的衰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随之消亡。
②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乏人。以前鹞爷的手艺上过电视报纸,可现在“他的手艺慢慢失传了”,年轻人都不愿学这玩意;儿子大龙学了一点皮毛,就“心高气躁,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根本没有学到鹞爷的手艺。传统非物质文化技能得不到传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本文赋予了“风筝”以象征意义。鹞爷是扎风筝的手艺人,以前他“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现在却没人欣赏他的手艺了。可以想见,以前村庄人多,热闹,“风筝”满天飞,“风筝”代表的是乡村的兴旺、传统技艺的昌盛。如今村庄人去村空,鹞爷扎好的唯一一只风筝也飞走了,风筝飘逝,象征着乡村文明的衰落、传统技艺的流逝。可见“风筝”象征着乡村文明、传统技艺。
②小说结尾部分,鹞爷对小男孩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飘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小说中村里的人都到城里去了,像风筝一样不再回来,如果人们忘记了自己的“根”,也会像风筝一样飘逝,再也找不到心灵的家园。因此“风筝”也象征着从乡村走出去的人们,风筝离不开风筝线,离开乡村的人们不能断了根,风筝没有了线就会飘逝,人们没有根,就会飘泊。
③“风筝”象征传统手艺、乡村文明和乡村的根,本文通过风筝的这些象征内涵,呼吁人们关注传统技艺,守护乡村文明,追寻心灵的根。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
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开方A为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情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
B. 居,指过了(一段时间),与《周亚夫军细柳》中“居无何”的“居”意思相同。
C. 顾,指看,与《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意思不同。
D. 意,指料想,与《促织》中“岂意其至此哉”的“意”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的人事安排,管仲认为君主最了解臣子,让齐桓公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
B. 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的答复,但在管仲死后,他就任用了竖刁。三年之后竖刁等人作乱,齐桓公也因此死去。
C. 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归于鲍叔牙,把齐国动荡的罪责不归于竖刁等人,而归于管仲。
D. 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否则当他不在位时,这些人就会执政。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2)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14. 齐桓公为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答案】10. CEH
11. C 12. D
13. (1)最终被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2)(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即使死了,齐国也不能算是没有管仲。
14. ①齐桓公沉溺于声色,只有竖刁等人才能满足他的欲望。②在管仲生前,他们受到管仲的压制得不到重用。③于是,在管仲死后,齐桓公就重用了竖刁等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这不合人之常情。
“为事君”是介宾结构,C处断开;
“欲适君之故”是动宾结构,后面E处断开;
“此非人情也”是判断句,其前断开,即H处断开。
故选CE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执掌、管理;因为。句意: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因为它的心浮躁。
B.正确。句意:过了一年多。/过了没多久。
C.“顾,指看”错误,应是“不过、但是”。不过、但是;顾忌。句意:但是任用他们的,却是齐桓公。/做大事不顾忌细枝末节。
D.正确。句意:我料想管仲将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回答齐桓公。/难道能料想他落到这样的结局吗?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错,根据材料二“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可知,材料二认为小人是去不尽的,并不主张杀死竖刁等人。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卒”,最终;“见……于”,被;“灭”,丧失;“为天下笑”,被动句。
(2)“因”,趁着;“举”,推举;“自代”,宾语前置,代自;“虽”,即使。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可知,齐桓公沉溺于声色,只有竖刁等人才能满足他的欲望。
由“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可知,在管仲生前,他们受到管仲的压制得不到重用。于是,在管仲死后,齐桓公就重用了竖刁等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仲老了,不能执政,安居在家。桓公去问他说:“您在家病着,假若不幸一病不起,政事移交给谁?”管仲说:“我老了,经不起问事了。虽然这样,我听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了解儿子的莫过于父亲。您不妨试着按自己想法来决定吧。”
桓公说:“竖刁怎样?”管仲说:“不行。人之常情没有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您忌妒而爱好女色,竖刁把自己阉割了来管理宫内事务。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爱惜,又怎么能爱惜君主呢?”恒公说:“既然这样,那么卫公子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不行。齐、卫之间不超过十天的路程,开方为了侍奉君主,为了想迎合君主的缘故,十五年不回去看他的父母,这不合人之常情。他连父母都不亲近,还能亲近君主吗?”桓公说:“既然这样,那么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不行。易牙为您主管伙食。您不曾吃过的只有人肉,易牙蒸了儿子的头进献给您,这是您知道的。人之常情没有不怜爱自己孩子的,现在蒸自己的儿子作为您的饭食,他连儿子都不怜惜,又怎能怜惜君主呢?”
过了一年多,管仲死,桓公便任用竖刁。竖刁掌管政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领易牙、卫公子开方以及大臣趁机作乱。桓公在南门寝宫守卫房屋里饥渴而死,死后三个月没人收葬,尸体上的蛆虫爬出门外。所以,桓公的军队横行天下,桓公身为五霸之长,最终被臣下所杀,从而丧失了好名声,被天下人讥笑,为什么?是不听管仲忠告的过错。
材料二:
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而是一定有它成功的缘由;灾祸的发生,不是发生在发生之日,也一定有它发生的征兆。所以,齐国的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牙。谈到那齐国的动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他们固然是扰乱国家的人,但是任用他们的,却是齐桓公。有了虞舜,然后才知道要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要杀掉少正卯。齐桓公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使齐桓公得以任用这三个人的,却是管仲。管仲生病的时候,齐桓公问他谁能继他为相。在这个时候,我以为管仲将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回答齐桓公。可是他在谈话中只是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不合人情,不可以亲近他们罢了。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果真能不任用这三个人了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多少年了,也应当知道齐桓公的为人了吧?齐桓公每天沉湎于声色歌舞,如果不是这三个人,那么他的欲望就无法得到满足。这三个人当初所以不被重用,只是因为有管仲在啊。一旦没有管仲了,这三个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他临死时说的话,就可以束缚住齐桓公的手脚了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个人,而怕没有管仲。有管仲在,这三个人不过是三个普通人而已。如果不是这样,像这三个人一样的人天下难道还少吗?即使齐桓公侥幸听取了管仲的意见,杀了这三个人,但是其余的那些人,管仲能全部点出来,把他们都去掉吗?唉!管仲真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不知道根本的人。(假如)趁着齐桓公问他的机会,推举天下贤能的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即使死了,齐国也不能算是没有管仲。这三个人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是可以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①
陈亮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②,夏裘冬葛③。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犹未燥、当时生发④。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⑥。
【注】①词人与友人辛弃疾约朱熹往紫溪会谈,朱熹不能赴约,词人只得回去,与辛弃疾分别,别后辛弃疾寄《贺新郎》一首给词人,词人写此词唱和。②神奇臭腐:出自《庄子·知北游》“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言天下之事变化甚多。③夏裘冬葛:出自《淮南子·精神训》“知冬日之葛,夏日之裘,无用于己”,此喻世事颠倒。④生发:胎发。⑤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温北征时,见当年移种之柳已大十围,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⑥龙共虎,应声裂:龙虎丹炼成而迸裂出鼎。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老”四句表达了词人的忧虑,前辈人已纷纷离世,而后辈人在金朝统治下成长,会“无仇可雪”。
B. 从《锦瑟》一诗可知瑟有五十弦,词中瑟只有“二十五弦”,这是喻指宋朝半壁江山为金人所据。
C. “树犹如此”一句写词人与辛弃疾多年未见,重逢后,再次分别,词人内心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D. “九转”五句交代词人炼丹求仙的一事,写了词人壮志未酬,内心悲苦,转求飞升的消极态度。
16. 本词上片“老去凭谁说”,意思是老了无知音倾诉,下片“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写自己与辛弃疾是知音,志趣相投,见解相同。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5. D 16. 不矛盾。①词的上片“老去凭谁说”是将自己与辛弃疾作为一体而言的,自己与友人辛弃疾都已经老去,两人都志在恢复,都遭遇到挫折,内心苦闷无人诉说。这一句总领上片后文内容,诉说词人与辛弃疾一腔忧愤,满腹牢骚的原因。②词的下片“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抒发的是词人对友人辛弃疾的情感。这一句解释了“树犹如此堪重别”的原因,突出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惺惺相惜之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写了词人壮志未酬,内心悲苦,转求飞升的消极态度”错,“九转”五句以炼丹为喻,表达了永不松懈,抓住一切时机,救国大业必能成功的信心。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能力。
不矛盾。
①首句“老去凭谁说”,写知音难觅,而年已老大,不惟壮志莫酬,甚至连找一个可以畅谈天下大事的同伴都不容易。词人和辛弃疾都属于主战派,都有恢复之志,然而朝廷蜷缩江南,世事早已不同,纵然有化臭腐为神奇的想法,也无法实现了。词人这几句不仅在说自己,也在说辛弃疾。这里的“老去凭谁说”是将自己与辛弃疾作为一体而言的,自己与友人辛弃疾都已经老去,壮志难酬,内心苦闷无人诉说。这一句总领上片后文内容,诉说词人与辛弃疾一腔忧愤,满腹牢骚的原因。
②下句“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抒发的是词人对友人辛弃疾的情感。此句与词首“老去”一句遥相呼应,词人借此来说明,即使世人都说他们是“妍皮裹痴骨”,遭到误解和鄙视,他们的志向也永不会变。正因两人是知音,惺惺相惜,才“树犹如此堪重别”,突出了词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和惺惺相惜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 ________”两句提到了谢灵运,反映了谢灵运及其山水诗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2)韩愈《师说》指出,古代超出一般人的圣人,“________”,而现在远不如圣人的一般人,“________”,所以圣人与一般人的差距越来越大。
(3)“柳”在古诗词中常被用来表达离别之情,如“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①. 谢公宿处今尚在 ②. 脚著谢公屐 ③. 犹且从师而问焉 ④. 而耻学于师 ⑤. 此夜曲中闻折柳 ⑥. 客舍青青柳色新(客亭门外柳/杨柳岸/花光浓烂柳轻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著”“屐”“犹”“烂”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山中多树,山里不缺好木匠。木匠分粗细,做全堂家具的叫细木,架屋割材的叫圆木。不叫“粗木”,“粗”字不好听,叫“圆木”。能做细木就能做圆木,能做圆木的不一定能做细木。只做圆木的,常常是那些学艺不精的木匠,把“吃师父掴溜子”的笑话背在身上背一生。我师范同学俊生的父亲就是“圆木”,他在乡农具厂工作,靠着一把小斧头,培养出三个老中专生,也是一方佳话。八仙桌是木器江湖中的首领,结结实实,浑身不用一根钉,方正而有稳定性,有点反几何。在木匠这一行里 A 若干年,能打一张上好的八仙桌,是一个好木匠的标志。说起自己的手艺,木匠一般不会 B ,往往会说得很含蓄:①谁谁家的八仙桌是我打的,你可以去看看。又悠悠地补一句:②从十层楼上摔下来,你看有没有事。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加点的“圆木”都加了双引号,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 委婉含蓄的表达和直截了当的陈说,表达的意思虽然相同,但前者更能体现人的修养。文中画横线的两句是这两句委婉的表达,请用直白的语言说明木匠的话的意思,并指出其表达技巧。
【答案】18. A摸爬滚打 B自吹自擂
19. ①第一个“圆木”指架屋割材的粗木,加双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和强调。②第二个“圆木”表示特殊含义,指只做圆木的木匠。
20. 第一问:句①:我打的八仙桌好;句②:我打的八仙桌结实耐用。
第二问:两个句子,木匠没有直接说出桌子的优点,而是让人去检验,从他人的主观体验的角度来证明自己的技术,既表达了自己技艺高超的意思,也表现出谦逊的态度。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语境是说八仙桌不好打,需要在木匠行里经受很多锻炼,可填“摸爬滚打”。摸爬滚打:指经受各种各样艰难磨练。
B由“会说得很含蓄”可知,木匠不会自己吹嘘,可填“自吹自擂”。自吹自擂:自我吹嘘,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过分夸大自己的成就或能力。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①由“架屋割材的叫圆木”可知,第一个“圆木”和“细木”相对,指架屋割材的粗木;这里的“圆木”加双引号表示特定的称谓和强调。
②由“我师范同学俊生的父亲就是‘圆木’”可知,第二个“圆木”不是指木材,而是指作粗活的木匠,这里的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指只做圆木的木匠。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问:
①“谁谁家的八仙桌是我打的,你可以去看看”,结合前面“木匠……往往会说得很含蓄”,“我打的”带有自豪感,叫人家亲自去看,意思是我打的八仙桌好,架得住看。
②“从十层楼上摔下来,你看有没有事”,“从十层楼上摔下来”一般的桌子肯定散架了,但“你看有没有事”意思就是“没事”,强调的是我打的半仙桌结实耐用。
第二问:
两个句子都是木匠夸自己的木匠活儿好,打的桌子结实,但木匠没有直接说出桌子的优点,而是说“你可以去看看”“你看有没有事”,敢于让人去检验,让他人亲眼看看自己的技术怎么样,有“我说了不算”“眼见为实”的意思,从他人的主观体验的角度来证明自己的技术,既表明自己“艺高人胆大”,技术高超,也体现了“含蓄”“谦虚”的态度。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太阳系中每个行星都会公转和自转,它们都沿着同样的方向绕太阳公转,运行轨道几乎都在黄道面上。其自转方向一般同于公转方向,但是, ① 。计算表明,金星的自转方向可能在某个时刻发生了“翻转”,变得与公转方向相反。太阳和差不多所有行星的自转轴都接近垂直于黄道面,然而,天王星又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异类: ② ,所以天王星基本上是滚动着围绕太阳运行。和地球一样,天王星也有一个轴自转,“一天”的时间约为17小时左右,但是天王星的自转轴倾斜度很大,而且它的昼夜更替和季节变换与地球的规律截然不同。冬至的时候,天王星的自转轴几乎正对着太阳, ③ ,另一半球几乎都是极夜。在靠近两极的地方,一个夏日(从日照的意义上讲)就长达42个地球年,也就是天王星年的一半。随着漫长的极地日逐渐过去,太阳缓缓地向地平线落下。显然,如果地球也像天王星一样倾斜,地球上的生态将变得很不一样,温血动物的生存将会非常艰难。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1. ①金星是个例外;②它的自转轴几乎躺在黄道面上;③导致一个半球几乎都是极昼
22. 和地球一样,天王星也绕着一个轴自转,“一天”的时间约为17小时,但是天王星的自转轴倾斜度很大,因此 它的昼夜更替和季节变换与地球的规律截然不同。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由“但是”可知,这里要填的内容与前面行星的公转和自转不同,后面具体说的是金星这个特例,可填:金星是个例外;
②由“异类”可知,天王星自转轴与“接近垂直于黄道面”不同,可填:它的自转轴几乎躺在黄道面上;
③此句与“另一半球几乎都是极夜”相对,可填:导致一个半球几乎都是极昼。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天王星也有一个轴自转”句式杂糅,应将“有”改为“绕着”;
“约为17小时左右”重复冗余,可删除“约”或“左右”;
“而且”句间关联词使用不当,应改为“因而”或“所以”。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就不会再为其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
——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启发和感悟?请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告诉我们,个人如果融入一个群体,他的责任感就会降低,他说话做事就会表现出不受约束的一面。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如此。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来看何为“群体”。当下的群体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因为某种共同的爱好而结成群体,或者仅仅因为某个观点相似而临时组成一个群体,也就是“群体”具有同质性。在群体内,大家思想观点甚至行动都一致,即使某些人有自己的意见,但在强大的群体压力下也很难坚持个人意见,很难保持个性,而非常容易被同化。而不幸的是,群体意见并非都是对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很难保持理性,往往容易作出与群体一致的选择,这种选择有时甚至是偏激或者错误的。当今的网络时代,各种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各种反转不断出现,正如材料所说,群体根本不追求真相和理性,而只是自我宣泄,个人被裹挟其中,也很容易走极端,观点或者情感有时是狂热、偏执甚至残忍的。
材料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生逢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公民当如何应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如何分清是非善恶美丑,如何对外界信息兼收并蓄、集思广益、斟酌取舍,如何对纷纭信息做出科学理性的判断,如何做一个有主见的、又能善于听取意见的人,如何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这些问题既关乎个体自我的健康成长,也关乎社会和谐与国家稳定。
写作时可以从某些网络事件入手,先摆出个人被群体裹挟的现象,再分析其中的原因,尤其要分析出被群体裹挟的弊端;然后应重点思考如何摆脱群体束缚,其本质还是应该提升自我辨析信息的能力,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理性,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发出不同的声音。
立意:
1.保持理性思考,不做乌合之众。
2.拥有独立见解,不被群体裹挟。
3.提升辨析能力,理性发声。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pdf、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黑龙江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文件包含黑龙江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pdf、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4届山西省部分学校大联考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