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四 再别康桥教课内容课件ppt
展开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进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校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1923年春,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的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
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张幼仪(1900年-1988年),名嘉玢,1900年出生于江苏宝山,1915年与徐志摩结婚。1918年生下长子徐积锴、同年徐志摩前往美国读书,次年徐志摩则转往英国伦敦。1921年徐志摩要求与张幼仪离婚。1922年张幼仪于柏林产下次子,并与徐志摩正式离婚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1921年在英国结识徐志摩,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两人一起担任翻译
陆小曼(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师从刘海粟、陈半丁、贺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为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师。1926年8月14日,与徐志摩订婚;10月与徐志摩结婚。
《再别康桥》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1928年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
在这里,诗人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
在这里,诗人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诗人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在这里,诗人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挚友。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河畔( pàn )青荇( xìng )揉碎( suì)长篙( gā)斑斓( lán)
荡漾( yàng)榆荫(yú)浮藻( zǎ)漫溯( sù )笙箫( shēng xiā)
第一节(轻轻的······西天的云彩)
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这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表现了诗人对其的惜爱之情,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节(那河畔的······心头荡漾)
“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夕阳下柳枝娇柔、婀娜的美好姿态,表现出诗人对康桥的欢喜和眷恋之情
第三节(软泥上的······一条水草)
“招摇”常含贬义,用在这里是否恰当?“招摇”——拟人手法写出水草随微波起伏的状态,仿佛在对诗人招手挽留。如果改成“摇晃”,就表现不出康桥对诗人欢迎的态度和亲密的关系。
“招摇”改成“摇晃”行不行?如果改成“摇晃”,就表现不出康桥对诗人欢迎的态度和亲密的关系。
第四节(那榆荫下的······彩虹似的梦)
“清泉”——碧绿“天上的彩虹”——彩色“清泉”在这里暗喻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也沉浸着他康桥生活的美好回忆。“爱、自由和美”的追求正像天上的彩虹一样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
第五节(寻梦?······斑斓里放歌)
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那时的生活充实、怀有希望。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第六节(但我不能······今晚的康桥)
诗人情感的高潮充分体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第七节(悄悄的······一片云彩)
“轻轻”——“悄悄”首尾呼应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
《再别康桥》形式上的三美
音乐美(语言):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感。建筑美(形式):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绘画美(色彩与画境):是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给人以美感
1、押韵:来,彩;娘,漾;摇,草;虹,梦······2、音节和谐,节奏感强3、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无论是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1、诗中采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2、几乎每一节都用一个可以画出来的画面来形容。3、作者运用了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摇、揉碎、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再别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留恋之情。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请。——李白《赠汪伦》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1、这首诗送别的对象是什么?
送别对象是康桥,是西天的云彩。
2、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有诗意。
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依依惜别之情。诗歌中作者再临别康桥后离别的那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一 伐檀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08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一 伐檀课文内容课件ppt</a>,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经简介,诗经“六艺”,《诗经》的内容,《诗经》的手法,《伐檀》出处,一读正字音,正读音,二读谈初读感受,三读细思考,劳动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雨巷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a href="/yw/tb_c4037079_t3/?tag_id=26" target="_blank">雨巷教课课件ppt</a>,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油纸伞,丁香姑娘,迷惘孤苦,艺术特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四 再别康桥公开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高教版(中职)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1995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四 再别康桥公开课课件ppt</a>,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招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艳影图,青荇水底招摇图,榆阴浮藻清潭图,撑篙漫溯寻梦图,黄昏夏虫沉默图,挥手惜别云彩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