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连云港市东海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和解析)

    连云港市东海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和解析)第1页
    连云港市东海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和解析)第2页
    连云港市东海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和解析)第3页
    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连云港市东海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和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连云港市东海县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题(含答案和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
    1.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如图所示的“一朵雪花”为轴线,呈现出诗人李白诗句中描述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浪漫、夸张场景。自然界中,雪花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A.升华B.凝华C.熔化D.液化
    2.下列设备中,属于利用紫外线工作的是( )
    A.银行使用的验钞机B.医院使用的“B”超机
    C.轿车上使用的倒车雷达D.士兵夜晚使用的夜视仪
    3.下列对生活中温度的估测,最接近客观事实的是( )
    A.连云港夏天最高气温约为25℃B.常见冰箱保鲜室的温度约为﹣5℃
    C.舒适的洗澡水温度约为40℃D.让人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约为38℃
    4.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A.声音能传播信息B.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的音调越高,传播速度越快B.声呐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
    C.“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次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6.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许多车站、超市都安装了如图所示的测温仪,加强顾客的体温快速检测工作,成像测温仪工作利用了( )

    A.红外线B.紫外线C.次声波D.超声波
    7.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中蕴含着物理知识。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D.“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分辨“鸟语”和“泉声”,是因为音调不同
    8.如图,将一束太阳光投射到玻璃三棱镜上,在棱镜后侧白色光屏上的AB范围内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上述实验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B.将温度计放到AB范围A处的外侧,会看到温度上升
    C.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处的外侧,底片会感光
    D.如果在白屏与三棱镜之间竖直放一块蓝色玻璃,则白屏上蓝色光消失,留下其他颜色的光
    9.如图是连云港地区某天天气预报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正确的是( )

    A.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雪的形成过程会吸收热量
    C.全天气温不会高于2℃
    D.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零下1摄氏度”
    10.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吸热、放热在甲、乙、丙三种状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则甲、乙、丙三种状态依次为( )

    A.固液气B.液气固C.气固液D.液固气
    11.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甲、乙两个声源发出的两声音特性如下表。甲声音的特性与乙相比( )

    A.响度小,音调高B.响度大,音调高
    C.响度大,音调低D.响度小,音调低
    12.根据下表中几种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来熔化铁的容器可以用铝制成
    B.铜在1038℃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当金、铜混合液体的温度逐渐降低时,首先变为固态的是铜
    D.南极内陆的冬季气温一般为-40℃到-70℃,测量这样的气温可以使用水银温度计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26分)
    13.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______;“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依据讲话人的______来分辨;如图,发声的扬声器外,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______。

    14.如图,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的液态乙醚,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______(选填“向左推压”或“向右拉动”)活塞,液态乙醚会消失。接下来活塞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会看见注射器中又出现了液态乙醚。这表明用______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15.如图所示,夏天的清晨,公园内的小草上挂有晶莹的露珠,这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选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太阳出来后露珠又因______(选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消失不见了;小草是绿色的,是由于小草______(选填“吸收”或“反射”)绿色光造成的。

    16.2022年春晚现场,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发布了一件三星堆青铜人面具(如图),与全国人民共庆新春佳节。铸造青铜器大面具时,经过的物态变化过程是铜先______后______。

    17.电视机的遥控器能发射一种不可见光,即______,以实现对电视的控制。彩色电视画面上的色彩是由红、______、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为了不影响小明写作业,客厅里正在看电视的妈妈把音量调得很低,这是在______处减弱噪声。
    18.左图所示的实验说明______可以传声;右图所示的实验说明声音不能在______中传播。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以上。现有一根长为17m的铁管,如果你将耳朵贴在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击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______次敲打的声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

    19.把洗过的衣服展开晾干,如图所示的两件衣服,在______下的衣服干的快,这是因为液体蒸发的快慢与______有关,为了使衣服干的更快,衣服还应该尽量挂在______的地方。

    20.小华在做“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机械闹钟放入鞋盒内,分别盖上不同的隔声材料,然后她逐步远离声源,当她听不见声音时测量并记录此处到鞋盒的距离如下表所示。实验中,盖在闹钟上面的隔声材料厚度要_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在小华逐步远离声源的过程中,她听到声音的______逐渐变小。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______。
    21.如图所示,体温计的示数为______℃,体温计______(选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它是利用液体______的性质制成的。一位护士正确给小华测完体温后忘甩了,又接着给小明、小刚测,三人测量结果分别为38.5℃、38.5℃、39℃,则______(选填“小华”、“小明”或“小刚”)可能没有发烧。

    三、解答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图或每空2分,共50分.)
    22.小明所在的小组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1)甲图中,实验装置安装合理顺序是______(填序号);
    ①烧杯和水 ②酒精灯 ③铁杆A和温度计(含纸盖) ④铁圈B和石棉网
    (2)点燃酒精灯,待水温升至90℃时,每隔1min读出一次温度计示数,小明同学及时将实验数记录在表格内,如此持续9min后停止了读数;
    请根据表格中数据,在图乙的坐标系中画出水在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______;
    (3)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______,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23.某实验小组用一把钢尺、示波器、话筒等仪器研究声音的有关问题。装置如图,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
    ②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增加拨动钢尺的力度,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
    ③增大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使用和步骤②中同样大小的力度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记录它发出声音的波形。

    (1)拨动钢尺,钢尺才能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
    (2)通过步骤②③可以研究声音的______和______的关系;
    (3)实验的三个步骤中,实验小组记录的波形如甲、乙、丙三个图所示,按照步骤从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是下列四个选项中的______。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24.某小组同学在做“观察碘的升华”实验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案:一是用酒精灯直接给装有固态碘颗粒的“碘锤”加热,二是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热水,再通过热水利用“水浴法”给装有固态碘颗粒的“碘锤”加热。(酒精灯的加热温度约400~500℃,碘的熔点约113℃,水的沸点是100℃)

    (1)为了探究固态碘是否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在给碘锤加热的过程中,碘锤内是否有______出现;如图所示的两种加热方式中,图______(填“甲”或“乙”)更好;
    (2)实验后,将乙图中的碘锤从热水中拿出,过一段时间会发现碘锤中紫色的碘蒸气逐渐消失,这是______现象,这个过程需要______热量。
    25.小华和同学讨论“水中加盐后,水的凝固点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小华进行了如下实验:她将适量盐溶入水中,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每隔一定时间,观察一下盐水的状态并测出温度,做出了如图甲所示的凝固图像。
    (1)从图像可以看出:此盐水的凝固点为______℃;凝固后降温比凝固前降温______(填“快”或“慢”)。小华查找资料后得知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如下表:
    (2)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变化情况是______;
    (3)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浓度为9%的盐冰水混合物(未熔化完)中,如图乙所示,试管中的水会______(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26.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神秘而恐怖”的声音——亚声
    亚声看不见,听不见。可它却无处不在。地震、火山爆发、风暴、海浪冲击、热核爆炸等都会产生亚声,科学家借助仪器可以“听判”它。
    亚声的传播速度和可听声波相同,但它传播的距离较远,亚声还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可以穿透建筑物,掩蔽所等障碍物,甚至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
    亚声会干扰人的神经系统正常功能,危害人体健康。一定强度的亚声,能使人头晕、恶心。有人认为,晕车、晕船就是车、船在运行时产生的亚声引起的。人内脏的固有频率和亚声波极为相似。当二者相同时,会形成内脏的共振,严重时,把内脏震坏而丧生。
    (1)文中提到的亚声就是______(选填“超声波”、“可听声”或“次声波”);
    (2)人们利用一种叫“水母耳”的仪器,监测风暴发出的亚声,即可在风暴到来之前发出警报,相同介质中,亚声传播的速度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可听声的传播速度;
    (3)在军事上,利用亚声的强穿透性制造出能穿透坦克、装甲车的武器,亚声武器一般只伤害人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下列属于亚声武器发出声波频率的是______。
    A.8Hz B.800Hz C.8000Hz D.80000Hz
    27.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冰丝带”——国家速滑馆
    国家速滑馆,它有一个晶莹美丽的昵称―“冰丝带”。场馆的曲面幕墙系统,由3360块曲面玻璃单元拼装而成,打造出象征速滑运动员高速滑动的“丝带”造型。国家速滑馆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也是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馆内拥有亚洲最大的冰面,面积达1.2 万平方米。其中包括3条400米速滑比赛道、1条速滑比赛练习道、2块多功能冰场及1块活动冰场。
    国家速滑馆制冰时,混凝土冰板层下方总长约为120km的管道内输入的是低温的液态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在管道中迅速变为气态二氧化碳,使混凝土冰板层的温度降低到零下十几摄氏度,通过洒水作业,水冻成厚度为几毫米的冰面,经过很多次这样的工序,厚度几十毫米的冰面才能冻结成功。冰面温差被控制在0.5℃以内,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好成绩。
    二氧化碳制冷剂是环保性最好的冷媒之一,碳排放值趋近于零。同时,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制冷过程中排出的余热还可以回收再利用,满足观众席供暖、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能源需求,冷热综合利用能效比较高,国家速滑馆是一个绿色环保、节能型场馆。
    (1)制冰时,使冰板混凝土温度下降的原因是液态的二氧化碳______;
    (2)制冰的基础物质是水,水变成冰属于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3)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这种固体在常温下不经熔化就会直接变成气体,所以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致冷作用,可用于人工降雨、制造舞台云雾等。如图所示,当在舞台上喷撒干冰时,可以营造舞台上“云雾”缭绕的仙境效果,请你简述舞台上“云雾”形成的原因______ 。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白色的白云……各种物体具有各自的色彩。不透明的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光,吸收能力和反射能力又各不相同。被物体吸收的光,人们就看不见;只有被反射的光,人们才能看到。而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所透过的色光决定的。红色的玻璃之所以呈红色,是因为它只透过红光,吸收其它色光的缘故。
    材料二:中国科技馆里有一个很有趣的颜色屋(如图甲),屋内摆放着各色物品:红色的沙发和果汁、绿色的茶几和灯罩,墙上分别是红、蓝、绿、白的“光影之绚”四个大字。房间内灯光的颜色会在白色、红色、蓝色、绿色之间变化,你会看到家具、地板和墙壁上的字在不同颜色的灯光照射下,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1)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直到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______用玻璃三棱镜分解了太阳光,这才揭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2)当中国科技馆房间内的灯光为红色时,你会看到房间内的沙发呈现出______色,茶几呈现出______色;
    (3)用激光笔照射气球,若气球吸收了激光的能量,气球有可能爆破,如图乙所示,用红色激光笔照射透明的红色、蓝色两个气球,蓝色气球在红色气球里面,我们观察的现象是______。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70
    1100

    110
    700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固态酒精




    熔点/℃
    -38.8
    -117
    1064
    1083
    1535
    660
    沸点/℃
    357
    78
    2807
    2567
    2750
    2327
    材料
    报纸
    羽绒服
    塑料袋
    泡沫板
    人耳听不到声音的距离/m
    8
    4
    7
    5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7.5
    98
    98
    98
    98
    盐水浓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雪花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过程。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A
    【解析】
    【详解】A.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的效应进行防伪的,故A符合题意;
    B.医院使用的“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B不符合题意;
    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夜视仪是将微弱的光线或红外线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把放大的电信号转换为人眼可见的光信号,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C
    【解析】
    【详解】A.连云港夏天最高气温达到过38℃,故A不符合题意;
    B.常见冰箱保鲜室的温度约为3℃~10℃,故B不符合题意;
    C.舒适的洗澡水温度约为34℃~42℃,故C符合题意;
    D.让人感觉舒适的室内温度为22℃左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4.C
    【解析】
    【详解】如图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当震感消失时,她会发现声音也消失了,所以这个实验用来探究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5.B
    【解析】
    【详解】A.发声体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越高,但由于声音传播速度与振动频率无关,所以传播速度不受影响,故A错误;
    B.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故B正确;
    C.禁止鸣笛,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D错误。故选B。
    6.A
    【解析】
    【详解】热成像测温的原理是利用物体表面自然发射的红外线辐射,来获取物体表面温度分布情况,并将这些温度信息转化为可视图像;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7.D
    【解析】
    【详解】A.不敢高声语是指不敢太大声的讲话,“高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地面或者植物直接凝华成固态的小颗粒,这是凝华现象,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
    C.人们能够听到玉笛发出的声音,这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的,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
    D.鸟的叫声和泉声是由不同的声源振动产生的,各有特色,我们能够分辨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这些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D符合题意。故选D。
    8.D
    【解析】
    【详解】AB.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发生色散,图中位置从A到B依次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七种颜色的色光;故A处应该是红光;B处应该是紫光。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它位于红色光的外面,所以温度计放应放在A处的外侧示数会上升,故AB正确,故AB不符合题意;
    C.由于紫外线会使底片感光,B处的外侧是紫外线,因此将照相底片放到AB范围B处的外侧,底片会感光,故C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在三棱镜和白屏之间放上一块透明的蓝色玻璃,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因此蓝色玻璃只能透过蓝光,白屏上呈现蓝色,故D错误,故D符合题意。故选D。
    9.D
    【解析】
    【详解】A.雨是云层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B.雪是云层中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凝华会放出热量,故B错误;
    C.由图可知,全天最高气温是3℃,高于2℃,故C错误;
    D.预报的最低气温是-1℃,读作负1摄氏度或零下1摄氏度,故D正确。故选D。
    10.B
    【解析】
    【详解】自然界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分别为固态、液态和气态。由图知:乙到丙放热,则丙到乙吸热;丙到甲吸热,甲到乙吸热,由物态变化的三个吸热过程可知,丙为固态,甲为液态,乙为气态。丙到甲为熔化过程,甲到乙为汽化过程,乙到丙为凝华过程。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A
    【解析】
    【详解】如表中数据可知,甲声音的强弱等级是70dB,乙声音的强弱等级是110dB,说明甲的响度较小;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甲声音的频率是1100Hz,乙声音的频率是700Hz,说明甲的音调较高。 综上所述,题目中四个选项,A符合题意; 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C
    【解析】
    【详解】A.如表中数据可知,铁的熔点比铝的熔点高,所以熔化铁的容器不可以用铝制成,故A错误;
    B.因为铜的熔点是1083℃,所以铜在1038℃时温度没有达到熔点,没有开始熔化,还处于固态,故B错误;
    C.因为铜的熔点比金的熔点高,也即是铜的凝固点比金的凝固点高,所以当金、铜混合液体的温度逐渐降低时,温度先降到铜的凝固点,首先变为固态的是铜,故C正确;
    D.如表中数据可知,当温度低于-38.8℃时,水银就是固态,所以无法用水银温度计测量这样的气温,故D错误。故选C。
    13.①.响度小 ②.音色 ③.能量
    【解析】
    【详解】[1]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距声源的远近和振幅有关;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这里的“轻声”是指声音的响度。
    [2]不同人的声带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特征来辨别的。
    [3]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图丙中发声的扬声器外,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14.①.向右拉动 ②.压缩体积
    【解析】
    【详解】[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即液态乙醚变成了气态,这是汽化现象,应向右拉动活塞,这是因为拉动活塞时,注射器内气压降低,乙醚的沸点降低,乙醚发生了沸腾现象。
    [2]向左推压活塞,使气态乙醚的体积被压缩,分子间的距离拉近,体积变小,变成了液态,这表明用压缩体积的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的两种方法:降温和压缩体积。
    15.①.液化 ②.汽化 ③.反射
    【解析】
    【详解】[1] 露珠是由于夜间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低温的植物液化成小水珠。
    [2] 太阳出来后,露珠吸热,由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是汽化现象。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我们能够看见小草是绿色的,是由于小草反射绿色光造成的。
    16.①.熔化 ②.凝固
    【解析】
    【详解】[1][2]铸造青铜器时先将铜熔化成液态;再倒入模具中发生凝固成型,所以整个过程是先熔化后凝固。
    17.①.红外线 ②.绿 ③.声源
    【解析】
    【详解】[1]电视遥控器前端的发光二极管,能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遥控,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
    [2]彩色电视机画面上的颜色是由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3]为了不影响小明写作业,客厅里正在看电视的妈妈把音量调得很低,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8.①.固体 ②.真空 ③.1
    【解析】
    【详解】[1]如图左所示,把软绳的一端贴近自己的耳朵,能感觉到声音更加清晰,这个实验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2] 如图右所示,让手机处于响铃状态,当密封的容器内有空气时,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当把容器中的空气完全抽走后,我们就听不到声音,这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由题可知,声音通过铁管传播的时间为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时间为
    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
    时间间隔小于0.1s,所以只能听到一次声音。
    19.①.太阳 ②.液体温度 ③.通风或空气流动快
    【解析】
    【详解】[1] [2]根据生活常识可知,要把洗过的衣服展开晾干,放在太阳下比树荫下干得快。这说明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温度有关。
    [3] 为了使衣服干的更快,衣服还应该尽量挂在通风良好的地方,因为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越大,水蒸发的越快。
    20.①.相同 ②.响度 ③.羽绒服
    【解析】
    【详解】[1]实验中要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好坏,根据控制变量法可知,应将机械闹钟放入鞋盒内,分别盖上相同厚度的不同隔声材料。
    [2]人在逐步远离声源时,发声体没有改变,因此音调和音色不变,由于声音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因此在她逐步远离声源的过程中,听到声音的响度逐渐变小。
    [3]分析表中数据,根据听不见钟声的实际距离推断,听不见声音的距离越近,隔声性能越好。因此待测材料中隔声性能最好的是羽绒服,隔声性能最差的是报纸。
    21.①.37.8 ②.可以 ③.热胀冷缩 ④.小明
    【解析】
    【详解】[1]如图所示,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体温计示数为37.8℃。
    [2]体温计玻璃瓶上方有一个又弯又细的缩口,缩口上方玻璃管中的水银不会自己流回玻璃泡中,所以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3]温度计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4] 护士正确给小华测完体温为38.5℃后忘甩了,又接着给小明、小刚测,已知测得小明的体温为38.5℃,说明小明的体温可能恰好是38.5℃,也可能低于38.5℃,则小明可能没有发烧;测得小刚的体温为39℃,比小华体温高,说明测得小刚的体温是准确的,小刚发烧了。
    22.
    ①.②④①③ ②. ③.停止加热
    【解析】
    【详解】(1)[1]酒精灯要使用外焰加热,所以合理顺序应先放好酒精灯,由其外焰高度确定铁圈及石棉网的高度;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浸没在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壁,所以接着应放置烧杯,最后安装温度计。即顺序为②④①③。
    (2)[2]由图乙可知,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温度,根据表格中数据描点连线作出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

    (3)[3]水沸腾后,若撤去加热源,则水不再吸收热量,观察水能不能维持沸腾状态,若此时水的沸腾停止,说明水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23.①.振动 ②.音调 ③.振动频率 ④.D
    【解析】
    【详解】(1)[1]把钢尺紧紧压在桌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2][3]对比实验步骤②③可知,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钢尺,则钢尺振动幅度相同,而增大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钢尺振动频率发生改变,两次声音的音调不同。因此通过步骤②③可以研究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
    (3)[4]实验步骤②相对①增大了拨动钢尺的力度,钢尺振动的振幅增大,实验步骤③用与步骤②同样大小的力度拨动钢尺,则实验步骤②③振幅相同,因此丙图对应振幅较小的实验步骤①;步骤③相对②增大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减小了振动频率,因此乙图与实验步骤③对应,甲图与实验步骤②对应。按照实验步骤从先到后的顺序排列波形图,正确顺序为丙、甲、乙,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4.①.液体 ②.乙 ③.凝华 ④.放出
    【解析】
    【详解】(1)[1] 为了探究固态碘是否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在加热的过程中是否出现有液体。
    [2] 如图所示的两种加热方式中,如果直接用酒精灯加热,酒精灯火焰温度高于碘的熔点,可能会导致碘熔化,且会因为温度过高而导致固态碘颗粒快速升华,不利于我们观察现象;若使用图乙的方式加热,过程就比较缓慢,有利于我们观察实验现象。
    (2)[3][4] 实验后,将乙图中的碘锤从热水中拿出,过一段时间会发现碘蒸气逐渐消失,这是因为碘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固态的碘,是凝华现象,这个过程要放热。
    25.①.-4 ②.快 ③.先降低后升高 ④.变少
    【解析】
    【详解】(1)[1][2]从图象可知:盐水凝固过程中不变的温度即为凝固点,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是-4℃,故该盐水的凝固点是-4℃。由图甲可知,凝固前6min降低了10℃,凝固后2min降低了6℃,每分钟降低了0.2℃,所以该物质凝固后降温比凝固前降温快。
    (2)[3]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浓度一直在变大,而盐水的凝固点是先降低后又升高。
    (3)[4]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而盐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2℃;所以冰水混合物会向盐冰水混合物放热;冰水混合物中的水会达到凝固结冰的条件,所以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变多,水会变少。
    26.①.次声波 ②.等于 ③.A
    【解析】
    【详解】(1)[1]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可知,文中提到的亚声就是次声波。
    (2)[2]所有声波在相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故在相同介质中,亚声传播的速度等于可听声的传播速度。
    (3)[3]因为低于20Hz的声音才叫次声,所以题目中四个选项,属于亚声武器发出声波频率的是8Hz,故A符合题意,故选A。
    27.①.汽化吸热 ②.凝固 ③.见解析
    【解析】
    【详解】(1)[1]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制冰时,使冰板混凝土温度下降的原因是液态的二氧化碳汽化时需要快速吸收大量的热量。
    (2)[2]水是液态的,冰是固态的,所以水变成冰是凝固现象。
    (3)[3] 如图所示,当在舞台上喷撒干冰时,干冰要迅速升华,干冰升华时需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量,使气温快速降低;此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就形成了舞台上的“云雾”。
    28.①.牛顿 ②.红 ③.黑 ④.蓝色气球可能爆破
    【解析】
    【详解】(1)[1] 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利用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彩色光谱,并做了色光混合实验。
    (2)[2][3]红色的物体能够反射红光,所以房间内的灯光为红色时,你会看到房间内的沙发呈现红色;因为绿色的物体只能反射绿光,当房间内的灯光为红色时,绿色的茶几就吸收了红光,没有光反射到你的眼睛,你看到的就是黑色。
    (3)[4] 用红色激光笔照射透明的红色气球时,红光被反射,不会吸收激光的能量;红色激光笔照射透明的蓝色气球时,红光及其能量被吸收,所以蓝色气球可能爆破。

    相关试卷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物理试题,共4页。

    202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中考一模物理试题(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题,综合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作图和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