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教案word)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13 湖心亭看雪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教案word)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13  湖心亭看雪01
    (教案word)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13  湖心亭看雪02
    (教案word)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13  湖心亭看雪0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一等奖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一等奖教案,共11页。

    一 内容解读
    1.开篇用语,寄寓情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文章开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颇似史家笔法,在庄重中寄寓着情思。既点明时间、地点,又巧妙地利用明朝纪年表明自己不忘故国,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之事。
    第二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西湖罕有大雪,而“大雪三日”更是少之又少,以“人鸟声俱绝”来描写雪后西湖的寂寥而空旷,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这种高度写意的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角度描画出了大雪的威严。然而充满寒意的冰雪世界,或许可以阻挡俗人的脚步,但却不能熄灭作者赏雪的热情。
    2.夜半赏雪,美景如画。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竟有人夜晚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足以显示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正是这种“雅兴”和“气质”,才使作者笔下的“湖中雪景”如此生动、形象。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文中写景,寥寥数语,却令人拍案叫绝。“雾凇沆砀”点明了气候特点。这毕竟是南国的雪,也有它温情的一面。水汽弥漫,冰花皎然,天地一白,令人浮想联翩。这里作者用了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接在一起,读起来毫无赘述之感,反而觉得流畅自然。“上下一白”中的“一”字写出了天空、云层、远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接着作者变换视角,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展现出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量词的提炼可谓精妙绝伦,“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的使用非常生动,让人顿时产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是炼字的典范。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的手法,仿佛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这样的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3.湖心小亭,意外相逢。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写景之后,作者笔锋一转,写在湖心亭的奇遇。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中早已有捷足先登者“铺毡对坐”。在晚上“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中不期而遇,双方的惊喜是不难想象的,但作者并不曾有一言半语,只写了亭中人“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情态,可谓神来之笔。从对方的视角看自己,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也表露了自己的心声,笔墨简练,韵味无穷。“拉余同饮”,一个“拉”字,现出对方的热情;“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现出作者的性情。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
    4.篇末点题,余韵不绝。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文章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似嗔似怪,似贬实褒,饱含深意,反衬出自己清高与孤傲的情怀。这个小小的尾声,如轻舟荡桨,使人感到文情摇曳,余味无穷。
    二 技法总结
    1.简洁的语言,白描的写法。
    本文文字简洁而又隽永,叙事直白而有情韵,读之亲切感人。语出自然,明白如话,不夸张,不藻饰,又不乏雅趣。如“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大雪过后万籁无声的空寂,一个“绝”字,境界全出。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白描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本文多使用白描的手法,用简笔勾勒,朴素淡雅,耐人寻味。如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湖上影子”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都是以白描来写意传神。
    2.如画的美感,如诗的意境。
    张岱这篇小品文,具有如画的美感,兼有文的画意、诗的气质。如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朦胧中景物的特点,用“痕”“点”“芥”“粒”等量词,称量雪的世界,捕捉景物特点。在这一画面里,天地的广阔和人的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充满诗性宇宙的意味。
    3.错落互见法,曲尽见其趣。
    这篇文章,在叙事上言简义丰,曲尽其趣。错落互见手法的运用,是其鲜明的特点。如写湖心亭奇遇,对方惊叹作者的不期而至,犹如作者惊叹对方的捷足先登;又如“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一句,问姓氏而不言姓氏,却从“金陵人”导出,暗含悲凉之意,隐忍不发,却又切实可感;又如文章结尾,从舟子口中道出“痴”意,其实从作者到“金陵人”,又何尝不知自己的痴迷呢?假舟子为辞,顿时妙趣横生。
    三 主题概括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和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资料库
    一 作家作品
    张岱(1597—1689),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明后,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唯有哀怨,唯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特色。
    二 文体知识
    小品文是一种散文文体,其内容经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经过反省、思考传达给读者的讯息,题材不限。小品文是一种富有抒情性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种样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情色彩且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小品文较为短小精练,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论、跋、碑、传、铭、赞、尺牍等文体都可适用。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的日常生活状况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趣味。
    三 作品背景
    张岱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几十年,过着锦衣玉食、嬉游玩乐的贵公子生活,西湖于他,“水尾山头,无处不到”。后满清入主,明朝灭亡,张岱隐居山中,不问世事。往日繁华,都成一梦。作者在《〈西湖梦寻〉自序》中写道:“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可见作者对西湖的魂牵梦萦。本文记“看雪”,只是作者“梦忆”中的一景。
    文言知识库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崇祯(chóngzhēn)更定(gēng)拏一小舟(ná)
    毳衣(cuì)雾凇沆砀(sōng)(hàngdàng)
    铺毡对坐(zhān)焉得更有此人(gèng)
    强饮(qiǎng)喃喃(nán)
    2.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重点词汇释义。
    (1)余拏一小舟[撑(船)]
    (2)拥毳衣炉火(裹、围)
    (3)雾凇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5)客此(客居)
    4.一词多义。
    (1)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2)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数词)
    (3)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4)白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②上下一白(白色)
    5.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雪)
    (2)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2)倒装句
    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定语“一痕”“一点”后置,应为:惟一痕长堤、一点湖心亭)
    ②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定语“两三粒”后置,应为:舟中两三粒人而已)
    ③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似相公”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7.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1632)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经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教学案例
    案 例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词语,积累文言知识。
    2.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写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
    1.欣赏西湖奇景,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2.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导入一:冬季最令人期待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纷纷而下,温柔地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导入二:欣赏下面图片,选一幅你喜欢的谈一谈感想。(PPT并列展示三张图片,图片可自己添加)
    (谈感想)
    同学们看到雪以后,都很兴奋,你们的感想也很真实,符合一个中学生对雪的认知。但是对于文学家来说,雪是闲情逸致的诱因,是埋于心中的春天的使者。是的,只要作者的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作者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作者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去看一看。
    导入三:雪天总给人一种静谧、祥和的感觉,(播放PPT上面的图片)能让我们想到“绿蚁新醅酒……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想到朱自清先生《冬天》一文里那“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可加素材)……一切都是温馨的、可爱的。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假如作者心中有一个春天,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春意盎然;假如作者心中有一份柔情,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作者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景物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展示图片),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 字词理解——触“雪”
    我们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一下文意。(教师可展示在PPT上,或挖空由学生回答)
    1.给加点字注音。
    2.重点字词解释。
    3.文中断句。(见“文言知识库”)
    三 疏通文意——读“雪”
    1.自由朗读课文。(或教师带读,指导学生字斟句酌,细细体味)
    2.分段阅读本文,梳理文意。
    预设一:大雪三日
    地上的雪铺得很厚,天寒地冻,出行不便,正因为如此,此时出行看雪的作者就显得特立独行,这也说明了他对雪的热爱,用文中的词来形容就是“痴”。
    预设二:人鸟声俱绝
    “绝”就是消失的意思,人的活动消失了,鸟的活动也消失了,声音、色彩都消失了……在寒气逼人、万籁俱寂时看雪,说明了作者的特立独行。
    预设三:更定看雪
    古人在晚上八点左右干什么?(可让学生举手回答)或者我们结合自己读过的诗歌,想象古人晚上都做什么?(举手回答)对啊,原本应在家里睡觉的他们夜晚出游,的确与众不同。(举苏轼夜寻张怀民、王子猷夜访友人却不入门的例子),他们做事都很出格,做人都很潇洒,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痴”。
    预设四:拏舟看雪
    追问:夜晚在陆地上比较冷,还是在湖面上比较冷?(引导学生回答)一个雪夜,除了下雪和冷,大家还能感受到什么?(大雾)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去看雪吗?而且还是划着小船。只有对雪景特别执着、狂热追求的人才会去,这就体现了“痴”。(这节问题教师可灵活设置)
    预设五:拥毳衣炉火看雪
    以御寒之物来衬托寒冷,当然这里也可以突出作者的痴迷。“拥”这个字用得非常传神,首先,怎么样才会“拥”?(可以演示给学生看)衣服很厚,整个人都缩在衣服里,而且还把火炉都抱在怀里(PPT演示一下什么是火炉),从“拥”字也可以看出天气的寒冷,在这样的天气出行看雪的人,足见其“痴”。
    预设六:独往看雪
    从“舟中人两三粒”及舟子其人的出场来看,作者肯定不是独自前往。可是作者却说“独往”,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独往”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是晚明文人独立不羁人格的体现,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人格的体现。
    3.提炼文中关键词。
    (1)七个字概括天气和寂静氛围。
    【明确】大雪三日声俱绝。
    (2)明确点明时间、交通工具的词语。
    【明确】更定拏舟独看雪。
    【教师小结】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就像一幅意境完整的山水画。(可引导学生想象这幅画)
    (3)了解湖心亭。湖心亭是有文化意蕴的亭子,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也是其文人雅趣的体现。
    (在PPT上展示关于湖心亭的名言佳句,或者由学生展示提前收集好的关于湖心亭的资料)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试着背诵。
    【教师小结】文章不是死物,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需要我们反复阅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品,多思,就会发现关于文章的更多的秘密。
    四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家张岱的脚步,一起去领略西湖的雪景,好,把课本翻到《湖心亭看雪》。
    二 整体感知——赏“雪”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文章第1段,然后想一想:如果用一个字来替换标题中的“看”字,你们会用哪个字?(学生举手回答)
    【明确】“观”“赏”“咏”“叹”等。
    2.那么,你们所换的字,和“看雪”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根据自己替换的字来讨论)
    【明确】“观”是仔细看的意思,从文章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淡淡的哀愁,所以“看雪”描写自然且情绪流露自然而有深意。(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3.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描写雪景的句子,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部分。(读后)
    那么,如果我们把这个地方改为“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这样会不会更好?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代表发言
    【明确】不好。文中看似轻描淡写,但是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一种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失去了本来的山水画意境。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在茫茫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受。如果换成“条”“座”“艘”“个”四个寻常的量词则没有了这种效果。
    4.“雾凇沆砀……而已”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是什么描写手法?
    【明确】这是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后作为一种描写手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5.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预设:在《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找到文中描写雪景的语句,翻译给大家听。(请各小组派出代表回答)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三 感知情谊——赏“雪”
    请大家阅读文章的第2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第2段点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那么,文章标题改为《湖心亭饮酒》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作者的目的是看雪,而不是喝酒,只是在看雪的过程中,顺便喝了酒。更改后就变成为了喝酒,顺便看雪。
    2.作者和金陵客这次湖心亭饮酒开心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代表发言
    【明确】开心。从“大喜”的神态和“拉”这个动作,以及作者“强饮三大白”,都可以看出“酒逢知己千杯少”。此处写法独特,从对方视角看自己,写对方惊讶,就是自己惊讶;写对方大喜,就是自己大喜。
    不开心。作者在大雪天气,夜半乘舟出行,独自一人看雪,追求一种纯粹的审美意境。而金陵客的出现,扰了作者的闲情逸致,即便是作者难以推辞金陵客的好意“强饮三大白”,但其实内心也是不快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四 感知痴心——品“雪”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作者问其姓氏,不答姓名只答籍贯。是张岱记错写错了,还是另有深意?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思考这个问题。(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链接材料】
    材料一 作者“看雪”在崇祯五年。崇祯十七年,明朝灭,清军入关。张岱避隐著述,后写了《湖心亭看雪》。
    材料二 “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明确】亭子中“金陵人”不答姓名而道明籍贯,可见作者是另有深意的。改朝换代后,“金陵”刚好戳中了张岱内心的伤口,所以他牢牢地记了这么多年。活在清朝的张岱看当年的旧事,内心是充满悲痛的。当然我们从开篇的“崇祯”也可以看出,已经改朝换代了,而张岱依然写下“崇祯”二字,可见他内心对亡国的哀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
    五 课堂总结——思“雪”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交融,浑然一体;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感叹。对西湖雪景的情有独钟,对亡国的念念不忘,多少年后那如梦一般的旧游仍挥之不去,这也许就是张岱以“梦忆”来命名其书、其文的原因吧。如此形神兼备的小品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六 板书设计
    七 拓展延伸——积“雪”
    1.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放在PPT上,让学生分组交流后派代表发言,也可上台总结发言)
    江 雪①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 ①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孑(jié)立,激愤感伤,遂写下《江雪》。
    【交流】(表格可由老师随意设置空白,由学生讨论填写完整)
    2.积累描写雪的名句。
    (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八 布置作业——写“雪”
    练笔:请以《 看雪》为题,写一段文字。(300字左右)
    要求:1.尝试采用白描的手法。2.借景抒情、多角度(视觉、听觉等;由远及近、俯仰结合、动静结合等)写景。
    案例二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词语,积累文言知识。
    2.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写法,进行写作实践。
    【教学重难点】
    1.欣赏西湖奇景,掌握白描的写法。
    2.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导入一:(PPT展示春夏秋冬西湖风景图)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学生回答)
    那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关于西湖的诗句?(学生回答)
    很好,看来大家都积累了不少关于西湖美景的诗句,善于积累的确是学习语文的一大法宝。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不如雨,雨不如雾,雾不如月,月不如雪。那么西湖的雪景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去湖心亭看雪,领略雪夜西湖的摇曳多姿。
    导入二:苏轼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见西湖美景之摇曳、变幻。那么,在寒冷的、万物沉寂的冬季,西湖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展示西湖雪景)看完下面的几幅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举手回答)是的,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装素裹的童话般的雪世界。今天我们跟随张岱的步伐去湖心亭看雪。
    导入三:提到冬天,我们会想到什么?寒冷、寂寥、萧瑟……(PPT展示下雪图片)对,下雪。雪景美不美?是的,在我们眼中,雪景是浪漫的、美丽的,充满着想象力的。可是,若是在一个文学家,还是一个怀念故国的文学家心中呢?这雪景又会有哪般风韵呢?今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展示题目和作者)
    二 课堂预热
    1.了解作者。
    2.了解背景。
    三 疏通文意
    1.读熟,读通,读顺。
    自由朗读,派代表朗读,学生和老师分别朗读。
    2.读准字音,给加点字注音。(展示在PPT上,或者学生直接标记在书上)
    3.字正腔圆,注意节奏。
    好,下面老师再找一位同学来读,但是这次我的要求会高一点,我们不仅要读顺、读对,还要注音文章的节奏。(找学生读)
    4.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PPT展示)
    四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一个字最能形容作者当时的状态?
    【明确】痴。
    2.齐读第1段,思考:
    (1)作者在什么天气去往湖心亭?去干什么?
    【明确】大雪三日,看雪。
    (2)冬天看雪,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
    【明确】人鸟声俱绝。
    (3)作者是哪个时间去看雪的?
    【明确】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4)这个时间段作者独自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里感受到什么?
    【明确】他有着与众不同的情趣,是个孤独的人。
    五 欣赏美景
    1.在《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找到文中描写雪景的语句,翻译给大家听。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翻译: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把这句改成下面的句子好不好?为什么?(多媒体展示)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不好。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一种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在茫茫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受。如果换成“条”“座”“艘”“个”四个寻常的量词则没有了这种效果。
    3.“雾凇沆砀……而已”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属于什么描写手法?
    【明确】属于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后作为一种描写手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六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读了文章,赏了美景,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张岱的脚步去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 分析课文,体会情感
    下面请大家齐读第2段内容,思考:
    1.本段为我们引出了另外两位“痴人”——金陵客,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这两个人的呢?我们一起找一找。
    【明确】铺毡对坐……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作者“问其姓氏”,为什么回答“是金陵人,客此”?这不是答非所问吗?你怎么看待这个回答?
    【明确】表面上看是答非所问,实际上这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境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金陵人”“客”,点明作者在他乡遇到了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3.文中还有一句话能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是哪一句?这句话是如何体现作者的故国之思的?
    【明确】“崇祯五年十二月。”纪年的方法有多种,如年号纪年、干支纪年等。当时已是清朝,作者偏偏选用明朝的年号来纪年,就说明他身在清朝却还念念不忘明朝。
    4.作者与两位金陵人在湖心亭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明确】①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二客,实则也是作者的心声。作者不直接表述而从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足见作者构思之巧。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才“拉余同饮”,而“余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由此我们可以推想此处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之情。②惆怅、感伤。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会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
    三 深入课文,理解痴人
    文章最后,一个“痴”字,由舟子之口,道出“痴”情。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呢?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明确】①“痴”于行:“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②“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在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③“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四 教师总结,再品痴情
    是啊,“痴行”“痴景”“痴情”,这也许就是一种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对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痴迷。
    五 板书设计
    六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以《读〈湖心亭看雪〉,致敬张岱》为题,写一篇文章。
    【示例】西湖,大雪三日,琼花落尽,天地苍茫一片,人无影,鸟声绝,长长苏堤隐露面。只见湖心一点,一叶孤舟去看雪,心中风月书不完。
    谁家玉笛忽飞升,惊起梅花落满亭。红叶煮酒言未尽,扫雪烹茶夜三更。张岱举樽略作停,眸深好似天上星,喃喃自语听不明,吾乃问其何所忆。石公长吁望苏堤,心间自有无限情。(注: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
    携吾袖,拂吾肩,又顿少顷方开口。自云本是大明人,仕宦望族富贵身,自幼便识诗与画,惊才绝艳世人夸,放浪江湖欢与乐,求取功名荣与华。只惜生在明末世,国破家亡不胜哀,眼见故朝摇欲坠,长恨世事成沧桑。悲极恨尽难挽回,坐看满旗入故都。
    长久默默入夜色,眼前徒生梦中画。如见尔杏花微雨泛舟上,如见尔风花雪月鸣玉笛,如见尔万籁俱寂卧亭上,如见尔山色湖光引诗兴。吾遥念大明王朝十里繁华,今思山河破碎颠沛流离,君可还独饮人间风露,大醉卧于西湖亭上?
    吾问曰:“大明既已亡,满清既已立,何不得过且过,求一个现世安稳?”石公良久方摇头长叹:“历史长河流不息,怀乡之情永难却,缘来缘去终归散,花开花落总归尘,任凭世态变无常,遗世独立莫能忘……”
    话未尽,人已去,吾卧榻上梦方醒,灯火通明天将晓,梦中既知石公意,收敛行囊返杭城。
    千年西湖今犹在,长长苏堤媚依旧。又是一年春将至,残雪未融芽已绽。天色将晚月未现,西湖静影映山河。山河远阔人如织,梦里故人已不在。舟行碧波寻古亭,遥望飞花轻似梦,亭中无人冷清清,惟有石案孤寂寂。
    忽闻远处玉箫声,惊觉回首却无人,四面环顾疑出处,新柳树下一少年,遥遥岸上人影散,举楫摇桨悠悠去。白衣纵马真风流,锦衣华彩好倜傥,一曲终了徐举樽,半壶清酒疾饮尽,如若昔日故人归,久别重逢难自已。曲终人散心不散,国破家亡心不亡,家国之情存于心,何惧人生无知己?
    长夜温柔萤光照,满城锦绣灯火耀,老街小巷复喧嚣,酒家风月增新貌。亭台依旧碧波流,疏影横斜西湖浅,聊以此文献石公,愿做痴似相公者,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君热。繁星落城,漫若浮光,西湖绝色,雪霁初晴,六朝金粉,十里繁华,都不如君……
    比较阅读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白描
    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
    烘托
    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相关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a href="/yw/tb_c14663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湖心亭看雪教案</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A:导入新课,B:自主阅读,C:合作探究,D:板书设计,E:知识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整体感知,问题研讨,对比阅读,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人教部编版沁园春雪精品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人教部编版沁园春雪精品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开展,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教案word)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13 湖心亭看雪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