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北师六下 总复习
第1课时 运算的意义
课题
运算的意义
课型
复习课
教材
分析
这节课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四则运算的意义的问题,另一个是解决实际问题。淡化了认为编制应用题类型,强调对问题实际意义的理解和四则运算意义的真正理解。
学情
分析
学生现在对于加减法的理解和计算已经基本没问题了,在心理上也觉得比较简单,乘除法相对难一点。四则运算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对于个别学生来说比较难。
教学
策略
以学生的整理形成知识脉络,主动构建知识
教学
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教科书第70 页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3:让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现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和联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
重点
运算的意义及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
难点
四则运算的实际应用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
环节
导学案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一)装饰教室一共需要120只纸鹤。出示图片
师: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使用了哪些运算?
生1:我们提出的问题:1.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算式:39+26=65(只)
答:两个同学一共折了65只纸鹤。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生2:.还要折多少只纸鹤?
算式:120-65=55(只)
答:还要折55只纸鹤。
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二)只列式不计算
1.六年级有男生77人,女生59人,六年级一共有 学生多少人?
算式:77+59
六年级有男生77人,女生59人,六年级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女生再添上几人就与男生同样多?)
算式:77-59
(三)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使用哪种运算?为什么?
一共需要多少钱?
算式:52×1.5=78(元)
答:一共需要78元。
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四)
1.一共用了多少米彩带?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使用哪种运算?为什么?
18×1/3 +18× 2/3 =15(米)
或:18× ( 1/3 +2/3 ) =15(米)
答:一共用了15 米。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还剩多少米彩带?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使用哪种运算?为什么?
(18×1/3 +18× 2/3 )=3(米)或18-18× ( 1/3 +2/3 ) =3(米)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五)
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使用哪种运算?为什么?
平均每组多少人?
48÷4=12(人)
答:平均每组12人。
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计算。
小结
四 则 运 算 的 意 义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六) 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乘法运算。其他运算呢?
用到加、减、乘、除法运算的几种情形
加法:1.求两个数的和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
减法:1.求两个数的差
2.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3.求剩余
乘法: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4.求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用乘法
除法:1.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2.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4.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
(七)看下面的算式,说明加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乘除法呢?
39 + 26 = 65
加数 加数 和
65 — 26 = 39
和 加数 加数
65 — 39 = 26
和 加数 加数
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2.5 × 4 = 10
因数 因数 积
10 ÷ 2.5 = 4
积 因数 因数
小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举例说明加法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减法、乘法、除法呢?
(1)25+75=100
加数+加数=和
(2)100-25=75
100-75=25
和 — 一个加数 = 另一个加数
(3)2×3=6 6÷3=2 6÷2=3。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4)没有余数的除法:8÷4=2 8÷2=4 4×2=8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商=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9÷2=4……1 2×4+1=9。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三、达标检测
学校合唱队有男生8人,女生32人, ?(根据已知条件,在横线上提出问题,并解决)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同学请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哦!
五、教学板书
运算的意义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六、教学反思
优点:复习的目的在整理和复习中回顾四则运算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教师适时地引导,主动权在学生手里,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解决起来得心应手,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缺点:本节课看起来简单,但蕴含了很多总结性的东西,在实际生活情境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在设计问题时对学生的情况考虑不够全面,部分学生有跟不上的情况,教师节奏较快。
改进措施:设计课时时不能把眼睛只盯着课上的40分钟,六年知识的整理与复习,内容多而琐碎,可以把课设计成课前课中课后更合理。提前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梳理知识点,课中学生可以交流,总结。课后再进行深入的练习实践,加强应用,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小学北师大版数与代数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北师大版<a href="/sx/tb_c106538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数与代数教案</a>,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回顾复习,当堂训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数与代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数与代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探究体验,经历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数与代数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数与代数教学设计,共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