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教师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教师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页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教师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页
    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教师版(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堂检测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堂检测,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巩固,拓展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这反映了
    A.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
    B.国家经济政策发生改变
    C.全球化已经影响中国
    D.重农抑商观念依然强大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是,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部分地区的种植结构。由此可知,全球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影响到了中国,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结构,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家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仍然是当时的基本国策,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2.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
    B.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
    C.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的前夜”指的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阶段。明中叶以后,苏州丝织业出现了雇佣关系,这种生产方式具备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故D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A项;白银流入中国说明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货币经济发展,但与设问不符,排除B项;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也不具备向近代转变的特征,排除C项。
    3.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置义田以养家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固水口,以利行人”。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是
    ①勤俭致富②乐善好施③注重诚信④守法经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人的勤俭致富和乐善好施,故①②正确,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所以选C项。
    4.王阳明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一套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他提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以达到圣贤境界;他还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王阳明的主张
    A.体现出一定的平等与叛逆萌芽
    B.有效提升了普通大众的个人修养
    C.解放了宋明理学对人们的束缚
    D.被明清三大思想家所继承和发扬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体现了一定的平等思想,反对用先验观念强制管辖心灵,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叛逆思想,故选A项。
    5.据说,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李贽的做法“离经叛道”,说明其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选C项。李贽的做法与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无关,排除A项;“收女弟子”无法说明李贽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李贽的怪异行为无法体现其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排除D项。
    6.陈天华在《狮子吼》中说:“明末清初有一个大圣人,是孟子以后第一个人,他的学问、他的品行比卢梭还要高几倍,他著的书……虽不及《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他著的书是
    A.《焚书》
    B.《天下郡国利病书》
    C.《明夷待访录》
    D.《读通鉴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文信息“明末清初”“民约之理”并结合所学知识“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判断,“他”是黄宗羲,黄宗羲的著作是《明夷待访录》,故选C。A项作者是明朝李贽,B项作者是明清之际的顾炎武,D项作者是明清之际王夫之,均排除。
    7.明清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道德化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中刘备的“仁”、诸葛亮的“忠”、关羽的“义”,以及《水浒传》中武松等人的“忠”“义”。此类小说
    A.缺乏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B折射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
    C.旨在宣扬宋明理学思想
    D.抑制了民主思想的传播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可以发现,道德化人物的大量出现表明了当时社会所拥护的价值观,因此选B项。A项说法错误,这只是当时社会所倡导的有价值的内容,与反封建无关;C项过于强调宋明理学的影响,当时的儒学思想已经有所转变;D项错误,这与民主专制无关。
    8.(2018课标Ⅱ,27,4分)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解析】题干中“官腔”“雅乐”“郡邑大夫”“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等说明昆曲的流行是因为其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故D项正确。陆王心学注重内心自省,与材料中所体现的士大夫展示其高雅品味不符,故A项错误。明代京剧尚未产生,故B项错误。题干信息表明昆曲流行是社会等级观念强化的反映,故C项错误。
    9.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记有栽培植物159种,皆国人千百年来衣食住行取资之源。徐氏以其审慎之科学态度,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察,乃至亲自试验,因此书中所记植物之形态、特征、价值及栽培方法,大多信而有征。这表明明代科学
    A.普遍吸取西方近代科学成就
    B.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
    C.受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
    D.完全突破了只求实用的局限
    【答案】B
    【解析】徐光启广征历史文献,加之实地考察,乃至亲自试验,这说明其科学研究已具备某些近代科学的特征,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表述都是题文信息不能表明的,均排除。
    二、拓展提升(单选3个,每个5分;材料解析题2个,13题30分,14题10分)
    10.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明朝“商人之互相合作,共同经营之情形已屡见不鲜,但始终无发展为股份公司取得财团法人地位之趋向”;借助血缘关系维系的商业组织……道德义务可能超过其经济利益。执商业资本之牛耳的徽商、晋商,其汇兑业务的运转“全赖个人操守及道德观念”。在此,黄仁宇最想表达的是
    A.明朝商业发展缺乏资本主义特征
    B.明朝商人靠诚信经营来获取利益
    C.明朝经济区域性分工已日益明显
    D.明清时期出现跨地域的商帮组织
    【答案】A
    【解析】材料说明明朝商业资本运作缺乏经济效益,道德义务超过商业利益,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商业资本的发展,商业发展缺乏资本主义特征,故A项正确。B、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材料主旨,均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1.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答案】B
    【解析】“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来被近代思想家梁启超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激发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产生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A项不是深远影响;C项是该思想产生的背景;D项不符合事实,均排除。
    12.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包括物理学和力学、生物学在内的大量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故A项正确。从数据看,材料中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故B项错误。清政府坚持“夷夏”观念,没有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C项错误。这一现象只出现在明末清初政权交替时期,当政权稳定后中西方文化交流再次受阻,故D项错误。
    13.(30分)(2016·全国卷I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
    法是“迟婚与节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4分)。
    【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10分)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6分)。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8分)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办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6分)
    或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6分)
    【解析】第(1)小题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等信息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题文信息“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等概括作答即可。第(2)小题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中“康有为”、“严复”、“很多人认为”的主张概括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评价,可分进步和局限两个角度从总体上评价,也可对几个主张分进步和局限两个角度分别进行评价。评价总分不超过6分。
    1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摘编自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二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到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长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4分)
    (2)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6分)
    【答案】
    (1)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在内的早期资本家。(4分)
    (4)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6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
    【解析】第(1)小题,新变化,根据材料一信息“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出现“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等概括作答即可;第(2)小题,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根本原因、经济政策,对外政策等角度思考作答即可。
    天文历算
    气象学
    物理学和力学
    地理学
    生物学
    数学
    约50种
    1种
    约5种
    约11种
    2种
    约12种
    语言文字学
    医药学
    哲学和逻辑学
    生理学
    炮战技术
    艺术
    5种
    1种
    6种
    3种
    2种
    若干种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练习,共8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复习练习题,共11页。

    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精练: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精练,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史载,解析,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