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解析
      精品解析: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 解析
      精品解析: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第1页
    精品解析: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第2页
    精品解析: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第3页
    精品解析: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第1页
    精品解析: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第2页
    精品解析: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03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黄州人潘大临有一封《致谢无逸》书,其中说道,“秋来景物,件件是诗意,恨为俗气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起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税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这个有名的故事揭示出一种规律——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这类事情,在文学艺术史的记载中,在实际生活中,都并不罕见。
    为了合理充分地解释类似现象,需要注意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在艺术创造、科学研究中,一个新颖而深刻的构思的萌生,一个开创性观点之闪露端倪,常常有着或长或短的将出而又隐的微妙曲折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主体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胸中骚动涌起、挣扎折腾,好像只要稍微伸伸手就可以采撷到一颗最硕美的思维之果。可是,当他热情亢奋、兴高采烈地抬手举足,想要把心之所思确定下来,物化为可视可闻、可传达可交流的实体的时候,忽然又觉得身躯绵软、视界模糊。他这才发现,自己所看到的,只不过是一个飘渺恍惚、迷离闪烁的影子。那个影子的存在是如此之真确,正以不可抗拒的强大磁力吸引着他,使他梦魂牵绕、寝食不安。那个影子的存在又是如此虚幻,他一次又一次地抓握,却总是两手空空。
    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主体对其内心状态的一种自我觉知,是找不到确定对象的觉知,是对于“空”、对于“不存在”、对于“缺口”的觉知。我们把这心理状态称之为有意义的空白。
    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贝多芬把自己在音乐创作中对某种意念的抓握,称为“对魔鬼的追逐”。中国古代诗论家所谓“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不但画出了胶着于“有意义的空白”的诗人的“迷狂”,也画出了他们追逐那能够填充“空白”的合适目标的坚韧超常的意志。心理活动中的有意义的空白,犹如宇宙中的黑洞,不可观察,却有着巨大无比的吸力。它焦灼地发出呼唤,寻求相称的形式和明确的内容,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空白”的“意义”越是富于独创性,它所具有的吸力也就越大。在它没有被填充之前,主体将一直处于躁动不安之中。
    不同的人对于某类具体的“空白”即“缺口”的个体独特性的敏感程度,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对于不完全合适的填充物的鉴别能力和排斥能力的大小,也有很大差别。越是有能力进行卓绝的艺术创新的文艺家,对意识的空白、意识的缺口越是挑剔。他只肯接纳那独一无二的合适的填充物,而毫无通融余地地把与之极为近似的替代者拒之门外。在创作中,填充物与意识的缺口有一丝一毫不相吻合,便会使他烦躁不安、浑身难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安”与不“安”就在于与“缺口”吻合还是不吻合。对于大多数写作者来说,想出“春风又满江南岸”这样的句子已经可以心安了,然而王安石并不以此为安,他先后换了十来个字,最后才在“绿”字上“安”下来。
    不同的人,对于自己意识中的缺口的价值判断,对于缺口的情感态度,可以有很大的不同;进而,他们采用的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一项不同,对于思维成果的大小高低更有决定的影响。“有意义的空白”动荡沉浮在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界线上下,这就决定了对它进行内省体验有极大困难。前代诗人说,“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有经验的思维者既不会用高度清醒的理智去追逐抓握“空白”,那样抓到的可能并不是所需要的;也不会放弃理智的态度,任随心理之流自由地滑动,那样又会与“有意义的空白”失之交臂,永难重逢。他们会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就是说,注意力不是聚焦于一个点,而是舒缓地散流到较为宽广的平面上,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
    例如在作画的过程中,当画稿已经按意图大体完成,画家却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但又找不到毛病之所在,怎么办呢?一代代传下来的经验是,从画幅跟前后退几步,眯缝起眼睛,无目的地漫视整个画面。他的脑子里似乎是空空荡荡,无所思、无所忆,处于半梦幻、半清醒之中,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游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绕过理性意识的种种管辖限制,让无意识有机会躲过重重关卡升浮到意识中来。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驱使艺术家半自动地在画幅上作出一些细小的变更,这里抹掉一点,那里添加一点,作品因此突然焕发出原来没有的光彩。画家们的这一经验,具有普泛的深远的文艺心理学上的含义,它启示人们,如何去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节选自王先霈《创造性思维中“有意义的空白”》)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意义的空白”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
    B. 每个人都有可能感受到“有意义的空白”,但并不都能将它转化为艺术创造。
    C. 对追求卓绝的艺术家来说,“有意义的空白”最合适的填充物是独一无二的。
    D. 无意识向意识渗透和楔入,有助于创作者抓握“空白”,创造出艺术精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创作主体即使没有受到外界的干扰,思维进程也可能受阻而不畅。
    B. “有意义的空白”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
    C. 对缺口的价值判断、情感态度以及填充缺口的途径与方法等因素,决定着思维成果的大小。
    D. 艺术创造的过程是相通的,音乐、美术、文学创作中捕捉“空白”的经验,可以互为借鉴。
    3. 下列诗句中,不适合用作第五段论证素材的一项是( )
    A.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B.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C.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D.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用《致谢无逸》书中的故事,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不能被打扰的创作规律。
    B. 文章将“有意义的空白”比作“影子”和“黑洞”,突出“空白”的难以把握和强大吸引力。
    C. 文章用王安石写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敏感和挑剔才使得艺术家能到达艺术精美之境的道理。
    D. 文章最后通过展示画家创作出光彩夺目作品的过程,启示人们该如何捕捉“有意义的空白”。
    5. 文章第七段中前代诗人曾说,“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请结合原文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答案】1. A 2. B 3. B 4. A
    5. “寸心”即灵感,是“有意义的空白”的填充物;“天外”即意识之外,“天外来”是从意识把握不到的去处来到意识之中。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中对“空白”的追逐抓握。诗人觉知到“天外来”的意识发出的呼唤,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让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在艺术创造中独有的寻求相称的形式和内容的心理状态”错误。根据原文“有意义的空白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但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可知,“有意义的空白”不是在艺术中“独有”,是“任何人都可能有的心理现象”。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主体就创作不出艺术作品”错误,过于绝对。由原文“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可知,主体没有“空白”发出呼唤也能创造出艺术作品,只是不是佳作。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第五段主要论述的是“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A.正确。意思是这两句诗我构思三年才得来,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体现是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
    B.错误。意思是文章本是不加人工,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诗句强调天然而成,未能体现感觉的敏锐程度和强烈程度,不适合用作第五段论证素材。
    C.正确。意思是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体现的对“空缺”的敏锐程度。
    D.正确。意思是费劲千辛万苦在茫茫人海中搜寻她的身影。偶一回头,却发现自己的心上人站立在昏黑的幽暗之处。体现的对“空缺”的敏锐程度。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不能被打扰的创作规律”错误。根据原文“诗人、小说家、作曲家和书画家,在他们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时刻,如果受到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破坏了兴会,往往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可知,揭示了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时刻如果被打扰,思维过程被中断,就再也没有办法接续一篇本来即将诞生的佳作伟构。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诗句“一句坐中得,寸心天外来”中“寸心”即灵感,结合原文“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游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可以绕过理性意识的种种管辖限制,让无意识有机会躲过重重关卡升浮到意识中来。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它启示人们,如何去捕捉‘有意义的空白’”可知,“天外”即意识之外,“天外来”是从意识把握不到的去处来到意识之中。”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在创作中对“空白”的追逐抓握。
    根据原文“不同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空缺’的感觉的敏锐程度、强烈程度,以及突破‘空缺’的愿望的强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它焦灼地发出呼唤,寻求相称的形式和明确的内容,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空白’的‘意义’越是富于独创性,它所具有的吸力也就越大。在它没有被填充之前,主体将一直处于躁动不安之中”可知,“有意识的空白”会主动寻求,使自己能在意识中逐渐清晰地显现,能为主体自我省察;根据原文“他们会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就是说,注意力不是聚焦于一个点,而是舒缓地散流到较为宽广的平面上,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可知,诗人觉知到“天外来”的意识发出的呼唤,把心理的放松与警觉巧妙地调整到最佳配合,“意识的某一根神经不事声张地警觉地谛听着无意识从‘空白’的什么地方释放的任何微弱的信号”,让无意识向意识的渗透和楔入,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暴水桥头
    谈歌
    徐水城西有一暴水河,沿河二十余里,只上游有一桥,桥面极窄,只走一辆车马,常有人失足落水,弄得行人惊惊险险。
    几任县太爷都筹划过建桥,只是短缺银子。
    徐水“乐仁药堂”的老板方树林,也曾动议募捐,并自认五百大洋。告白贴出十几日,共捐得了十几块大洋,还有人讥讽:“沽名钓誉,若真心造桥,你自家出资便是。”他便冷了心,大醉一场,再不提造桥。这一切,虞世明皆看在眼里。
    虞世明十几岁便担菜渡河售卖。经人介绍,承包“乐仁药堂”的蔬菜供应。小世明眉清目秀,干完活,常在药堂痴痴看方树林写字。(城中店铺商号的匾额,多是方树林的墨宝,北京城里商号也有用他的字。)方树林见此,也送他一些碑帖笔墨。三年后,虞世明的字竟有了几分气魄。
    那一年春节将至,城中富户来求方树林写春联,方树林却推说感了风寒,竟把虞世明喊进县城舞墨。于是,徐水县城里纷纷贴出了虞世明的字。虞世明便抛了卖菜的挑子,成了“乐仁药堂”的记账伙计。
    方树林丧妻,只有一女,名叫方念桥。念桥很俊,年纪与世明相仿。
    那一日,方树林多吃了酒,在堂内喝茶,看世明记账,问道:“世明啊,你做我干儿如何?”虞世明笑笑,不搭话,又埋头记账。
    秋天,方树林采购药材,醉酒夜归,却遇上暴雨,不幸翻船溺亡。
    好些日子,虞世明总在河岸上呆立,如失魂魄。
    一个月后,世明对念桥讲:“师妹啊,师傅不在了,店里生意冷落,用不了这么多人,开销太大,我想告退。”方念桥一怔,横一眼虞世明:“你说昏话,走路也轮不到你。”虞世明道:“都是店中的老伙计,怎好让哪个走,还是我走好说话。”方念桥怒道:“不行。”虞世明道:“师妹不要多想了,我去意已决。”
    虞世明赁了间房,挂出“方树林师傅第一传人”的牌子,开了“写字坊”。他一改方树林的规矩,总要同主顾争得面红耳赤,狠索润资,概不赊账。即使是一些方树林当年的老朋友,虞世明也不肯让一文钱。
    徐水人恼怒:“方老板怎么走了眼,传下这样一个重利寡义之徒。”
    一天,方念桥来城东办事,顺脚来看虞世明。虞世明正在写字,方念桥喊了他一声,虞世明抬起头来,二人的脸都热了。
    “师妹也来求字?”
    “不知多少润资?”
    “不知师妹近来生意如何?”
    “还好。”
    “那么,就每字讲定一百元。”
    “师兄啊,你也委实太狠了些吧。”
    虞世明淡然一笑:“绝不还价。”方念桥冷脸道:“你岂不知一分利撑死,九分利饿死。”虞世明脸色安详,念桥渐渐青了脸,掉头出来,伸手摘了门前“方树林师父第一传人”的牌子,摔在地上,洒泪走了。店门口几个围观的街人叹息着散了。虞世明端坐,目光茫然,纹丝不动。
    一支军阀的队伍轰轰地开进了徐水县城。军阀姓耿,人称耿司令,竟也喜欢舞文弄墨。耿司令驻下第一件事,即派几个大兵把虞世明请来,虞世明道:“虞某润笔高,恐长官不肯出钱。”耿司令似乎怔了一下,继而咧嘴大笑:“不知道虞先生开价多少?”
    “照例一字一百大洋。”
    耿司令收住笑:“你黑心要价,不怕我杀了你?”虞世明淡然一笑:“若要便宜了长官,人都要骂虞某势利。”
    这耿司令到底有些不俗,还是出了一千大洋,虞世明便给他写了一副中堂。
    半年后,方念桥出嫁“庆和药堂”掌柜陈再明。
    又半年,陈再明携款进货途中被人杀死。方念桥成了寡妇,“乐仁药堂”和“庆和药堂”便合在一处,取名“仁和药堂”。念桥请几个书家写过匾,都不中意。
    这天,虞世明正在聚英楼上闷闷地饮茶,抬头一看,方念桥正站在他的面前,他怔了一下,手中的茶碗一晃,水扑溅到了桌上。方念桥稳稳神,强笑笑:“请虞先生写一块匾,不知道多少润资?”虞世明看一眼方念桥,低了声音道:“听说方老板的生意不如往日兴隆,虞世明不敢开价。”方念桥沉了脸:“谅那一块匾还是写得起的。”虞世明以商量的口吻道:“一字一百大洋如何?”
    方念桥并不还价。虞世明换一杯热茶,饮过,便伏身研墨,竟研得沉重,不似平日潇洒。
    只听得墨在砚上吃力地转动。
    “仁和药堂”四个字,一气呵成,方念桥不禁失声喊一句:“果然好字。”方念桥从怀中掏出一张银票,放在桌上,捡起字便走。虞世明轻喊一声:“师妹留步。”方念桥款款站定。虞世明指那银票:“这字算我送与贵店的。”
    方念桥怔了一下,一笑:“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可如此?”说罢,转身下楼。聚英楼上,食客们鸦雀无声。
    五日后,县衙贴出文告,说要在暴水河上造桥,全部款子,皆为虞世明先生捐奉。一城人呆若木鸡。
    方念桥在人群中,听罢,她如梦方醒,一时泪流满面,她拼力挤出人群,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
    数月后,河上建起一座石孔桥。桥宽可并列通过四辆马车。桥头立一石碑,碑文为虞世明所书:方树林师父传人虞世明捐建。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虞世明在“河岸呆立”,是因为痛失恩师,也是在为未来的事业与人生作打算。
    B. 虞世明说“我去意已决”,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实则想自立门户,避免被拖累。
    C. 军阀头子耿司令求字,虞世明“照例一字一百大洋”,是怕徐水人骂他“势利”。
    D. 方念桥第二次求字时不再还价,虞世明因此愧疚不安,磨墨时“竟研得沉重”。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多用侧面描写,如“徐水人的恼怒”“市人的叹息”“一城人呆若木鸡”等,烘托出了虞世明的孤勇。
    B. 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和直接描写心理来推动情节发展,顺叙写来却尺水兴澜,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C. 小说中插入虞世明与军阀耿司令的交锋,既增加了故事的跌宕起伏和趣味,也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性格。
    D. 小说人物对话言简意丰,如“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么如此”,语含讥讽,表明方念桥对虞世明的绝情。
    8. 虞世明为何要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小说结尾写方念桥在得知真相后,“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这样的情节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A 7. B
    8. ①完成师父遗愿;
    ②报答师父恩情;
    ③为师父正名、挽尊。
    9. ①与上文情节形成反转,欲扬先抑,更能突出主人公虞世明的忍辱负重。
    ②打破读者对人物结局的阅读期待,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引发思考。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错误。根据原文“师妹啊,师傅不在了,店里生意冷落,用不了这么多人,开销太大,我想告退”可知,虞世明并不是打着为店分忧的幌子,而是真的为了替店分忧而走。
    C.“是怕徐水人骂他‘势利’”错误。虞世明表面上是说怕徐水人骂他“势利”,实际上是骨气的体现。
    D.“愧疚不安”错误。此时内心是痛苦的,为了完成师傅遗愿,自己被误解得太深,失去的太多。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直接描写心理来推动情节发展”错误。文中直接描写心理的语句很少,构不成推动情节发展。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暴水河因桥面极窄,常有人失足落水,所以方树林动议募捐,并自认五百大洋来造桥,结果共捐得了十几块大洋,还有人讥讽他是沽名钓誉,便冷了心,大醉一场,再不提造桥。虞世明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是为了完成师父遗愿。
    虞世明承包“乐仁药堂”的蔬菜供应,方树林见他常在药堂痴痴看他写字,就送他一些碑帖笔墨,所以虞世明的字是跟随方树林学的,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是为了报答师父恩情。
    当年方树林动议募捐造桥,有人讥讽他是沽名钓誉,“若真心造桥,你自家出资便是”,所以虞世明在桥头碑文强调自己是“方树林师父传人”,是为师父正名、挽尊。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虞世明挂出“方树林师傅第一传人”的牌子,开了“写字坊”他狠索润资,概不赊账,徐水人认为他是一个重利寡义之徒。就连师妹请方念桥写字也绝不还价,“照例一字一百大洋”,以至于师妹也语含讥讽“虞先生做的是买卖,怎么如此”,看不起他。而当方念桥在得知真相后,“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却是人去楼空”。情节形成反转,欲扬先抑,更能突出主人公虞世明的忍辱负重。
    方念桥“如梦方醒,一时泪流满面,她拼力挤出人群,一路跑到虞世明的写字坊”,去见虞世明,解释以前对他的误会,这是读者期待的结局,然而却是“人去楼空”,打破读者对人物结局的阅读期待,增强故事的传奇色彩,引发读者的思考,虞世明去了哪里,最后二人有没有见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从之时,秦人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然秦国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及苏秦死后,张仪连横,诸侯听之,西向事秦。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据殽、函之阻,跨陇、蜀之饶,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信笃之诚,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
    (选自《战国策·刘向书录》,有删改)
    材料二:
    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
    (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自缪公以来A至于B秦王二十余C君D常诸侯E雄F此G岂世贤哉H其势居然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蚕食,喻逐步侵占,“蚕”和《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
    B. 骨肉,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至亲,与“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中的“骨肉”词义相同。
    C. 天子,古时认为君权神授,称帝王为天子。从材料看,这里的“天子”指秦始皇。
    D. 因,此处指沿袭,承袭,与材料一“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国”中的“因”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向认为,始皇能兼并天下,一方面是利用了秦国地理优势,另一方面也和前代国君的功业、谋士的智慧有关。
    B. 刘向引用孔子的观点,阐述了用刑罚和用礼教两种治民之道的不同结果,肯定了德教和礼教对于化民的重要性。
    C. 贾谊认为,子婴只要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助者,凭借秦国险要的地势,三秦之地是可以保有的。
    D. 贾谊认为,六国诸侯如果能采用保持国内安定、休养生息的爱民政策,就可以趁着秦国疲惫的时候一举打败它。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
    (2)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14. 材料二中,导致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DFH 11. C 12. D
    13. (1)于是焚烧书籍,活埋读书人,往前小看尧舜,往后轻视三王。
    (2)秦始皇自满,不听取群臣的意见,于是坚持错误不去改变。
    14. ①自身才能平庸,前二主暴政埋下祸根;
    ②秦俗导致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愿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自秦穆公以来一直到秦王二十多个国君,常常是诸侯中的领先者。难道历代君王都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
    “秦王二十余君”作“至于”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D处断句;
    “诸侯”修饰“雄”,中间不能断开,“雄”作“为”的宾语,宾语后断句,所以F处断句;
    “哉”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句,所以H处断句。
    故选DF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都是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像鸟儿张开翅膀。句意:来逐步侵占六国。/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掩护刘邦。
    B.正确。句意:兄弟互相疏离。/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C.错误。“这里的‘天子’指秦始皇”错误,这里的“天子”指的是“六国诸侯”。
    D.正确。沿袭,承袭;/凭借。句意:因循这些错误不改。/所以秦始皇凭借四面闭塞的国土。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就可以趁着秦国疲惫的时候一举打败它”错误。由原文“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可知,原文说的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来指挥东方诸侯新建的各国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而不是“趁着秦国疲惫的时候一举打败它”。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上”“下”,名词作状语,往前,往后;“小”,小看;“邈”,轻视。
    (2)“足己”,自满;“不问”,不听取群臣的意见;“过”,坚持错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的能力。
    根据原文“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始皇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可知,自身才能平庸,前二主暴政埋下祸根;
    根据原文“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可知,秦俗导致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愿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在这个时候,秦国最强,诸侯国正好开始变得衰弱,苏秦用合纵的方式联合他们,秦国人恐惧六国联盟,不敢向函谷关以东进兵,二十九年内,天下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可是秦国国势强盛,地形有利,善于权谋的人,都争取投奔秦国。到了苏秦死后,张仪倡导连横,诸侯听从了他,纷纷向西边奉事秦国。所以秦始皇凭借四面闭塞的国土,据有崤山、函谷关的天险,跨有关中、巴蜀富饶的土地,听从众人的谋划,继承六代先王的功业,来逐步侵占六国,兼并诸侯,统一了天下。可秦国毕竟是依仗狡诈的谋略,没有笃实可信的真诚,没有道德和仁义的教化,来凝聚天下的人心。任用刑罚,相信小计谋,并以此作为治理之道。于是焚烧书籍,活埋读书人,往前小看尧舜,往后轻视三王。秦二世更是变本加厉,对下不施行恩惠,民间的情形不能上达;君臣互相猜疑,兄弟互相疏离;教化之道变得浅薄,统治的纲纪十分败坏,人民不知道义,却让他们不得安宁。统治天下十四年,终于全局崩溃,这就是狡诈虚伪的弊端。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能使天下人有羞耻之心,教化因此就可以达成了。如果用狡诈虚伪的方法苟且迎合,取悦于人,从君主和公卿就是这么做,又怎么能给臣下做表率呢?秦朝的破灭,不也是应该的吗!
    (选自《战国策·刘向书录》,有删改)
    材料二:
    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虽然动乱,三秦之地还是可以保全的。秦地被山带河,形势险固,四面都有天然关隘险阻。自秦穆公以来一直到秦王二十多个国君,常常是诸侯中的领先者。难道历代君王都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但都为险阻所困而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只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诸侯们出身平民,因为利益而联合起来,并没有帝王的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们的百姓也不亲附。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来指挥东方诸侯新建的各国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自己却被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是错误的啊。秦始皇自满,不听取群臣的意见,于是坚持错误不去改变。秦二世继承王位,因循这些错误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人亲附,危弱而没有无人辅佐。三位君主昏庸糊涂,终身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原因就是由于秦朝的政治有许多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出口自己就被杀戮了。因此,三代君主迷失帝道,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
    (选自贾谊《过秦论(下篇)》,有删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下夫、朋元游陈侍御园
    范成大
    沙际春风转物华,意行聊复到君家。
    年年我是曾来客,处处梅皆旧识花。
    官减不妨诗事业,地寒①犹办醉生涯。
    城中马上那知此,尘满长裾席帽斜。
    【注】①地寒:指人的出身微贱,地位低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转”字生动描绘出冬去春来、和风吹拂之时,自然景物的变化。
    B. “意行”写出了诗人一行信步来到陈侍御家游玩时随意、闲适的心情。
    C. “年年”说明主客交往频繁;“处处”暗写主客皆有雅致,志趣相投。
    D. “官减”“地寒”的游园背景,更显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惨状。
    16. 尾联中“尘满长裾席帽斜”描写了怎样的生活状态?这一联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案】15. D 16. ①尾联描写了“城中马上”之人,他们满身尘土官帽都已偏斜,为了个人的名利荣辱,四处奔波忙碌的一种生活状态;
    ②尾联将“马上”之人的生活状况与前三联中诗人与友人赏梅、饮酒、吟诗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城中官员(或者“以往的自己”)追名逐利、庸俗不堪生活的厌恶,对不以虚名为念、保持自在天性的悠闲生活方式的喜爱和向往。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更显诗人怀才不遇、借酒浇愁的惨状”错误。“官减”“地寒”的游园背景,表现诗人尽管官职削减,地位低下仍然热衷于吟诗喝酒,表现作者的闲情雅致,也体现了诗人豁达的胸怀。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尾联“尘满长裾席帽斜”描写了“城中马上”之人,他们马不停蹄的奔波,风尘仆仆,官帽都已偏斜,都没有时间整理,他们为了个人的名利荣辱,四处奔波忙碌的一种生活状态;
    冬去春来、和风吹拂之时,我与友人信步来到陈侍御家游玩,一起赏梅、饮酒、吟诗,而尾联将“马上”之人的生活状况与前三联中诗人与友人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舒心愉快,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同时也表达了对不以虚名为念、保持自在天性的悠闲生活方式的喜爱和向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运》认为大同社会中人应该“______,______”,孟子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对这种思想的传承。
    (2)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______”一句强调人才对国家的重要作用,“______”一句提倡应当不拘一格任用人才。
    (3)古代文人常用“白发”来写自己仕途的坎坷、功业的难成,如“______,______”就是较为典型的诗句。
    【答案】 ①. 不独亲其亲 ②. 不独子其子 ③. 自古一贤能制难 ④. 谁与宽些尺度 ⑤. 塞上长城空自许 ⑥. 镜中衰鬓已先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贤”“塞”“衰”“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猜想,桅灯的本意可能是指挂在桅杆上的灯,是航行的信号灯。
    在乡村,桅灯也曾大有作为。早起拔秧,夜查田漏,防汛巡逻,打老黄豆等等,都有它热情地参与。在过去的岁月,它是水稻的一部分,是黄豆的一部分,是农事的一部分,是乡村的一部分。秋高稻熟,傍晚时分,走到村外,选定一处,嵌入桅灯,微弱的灯光可以把潺潺细流照得清清亮亮。
    如今,有线的和无线的电光源层出不穷,桅灯“不怕风不怕雨”的优势已不明显。船上是不会挂这种桅灯作航行信号了,也没人用它帮助捕鱼,或打田鸡、斩黄鳝泥鳅了。即使家里有盏桅灯,也没有煤油卖了。桅灯虽然已经退出田园,成了文物,但它照亮的那段岁月,依然熠熠闪光。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它是水稻、黄豆、农事、乡村的一部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加点的“照亮”,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棒槌声每天就是从这麻石上响起,把那一个又一个黎明濯洗得晶亮晶亮。
    B. 操笔为锄,耕耘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山水领域,乃是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标。
    C. 染过的布有淡红的有深碧的,都晾晒在长竿上,在太阳里闪着特别的光。
    D. 某些往事,让我的记忆搁浅在那样一个冬天、一首唐诗里、一壶老酒里。
    【答案】18. 原句使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四个短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不但层次分明,且逐层递进,从对桅灯的喜爱,到对农作物、农事的喜爱,更是农村的喜爱;“是……一部分”的反复的使用不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也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改句为长单句,不能起到加强节奏感、分清层次、表达强烈的感情的作用。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是水稻的一部分,是黄豆的一部分,是农事的一部分,是乡村的一部分”是四个短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水稻”“黄豆”“农事”“乡村”层次分明,且逐层递进,从对桅灯的喜爱,到对农作物、农事的喜爱,更是农村的喜爱;
    原句“是……的一部分”反复出现四次,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改句“它是水稻、黄豆、农事、乡村的一部分”为长单句,“水稻、黄豆、农事、乡村”只是作为宾语的修饰语,不能起到加强节奏感、分清层次、表达强烈的感情的作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用法的能力。
    “照亮”用的比喻义,指桅灯的价值意义;
    A.“濯洗”用的比喻义,指黎明在棒槌声中到来;
    B.“耕耘”用的比喻义,指用笔写文章;
    C.“晾晒”用的本义,指把染过的布放在长竿上,使干燥;
    D.“搁浅”用的比喻义,指我的记忆停留在那里。
    故选C。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_____①______,这是我方的观点,理由如下:
    第一,从本体论上看,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它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就是说, ② ,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祥林嫂置身封闭保守的鲁镇,饱经磨难和压迫,虽“捐门槛”来救赎自己而不得,最终惨死于祝福之夜,如果我们读这篇小说只关注祥林嫂“死”的结果而漠视事件发展过程,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深意也读不到了。
    第二,从逻辑上看,凡事有过程才会有结果,天道酬勤,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了19年,班固写《汉书》花了20余年时间,曹雪芹著述《红楼梦》耗费毕生精力……如此等等,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读来皆是血,坐不得冷板凳,下不了真功夫, ③ ,只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第三,从时空上看,结果往往只在一瞬间,而过程则往往需要广漠空间的漫长磨砺和数日经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陈胜、吴广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揭竿而起的一生不精彩吗?李杜一生才华横溢,满腔抱负,最终却困顿飘零,我们难道会因为他们结局不佳就不记得他们一生的孜孜以求吗?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请指出一辩第二个理由的逻辑谬误。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而过程则往往需要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和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B. 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否定甚至漠视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C. 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D. 而过程则往往需要数日经年的辗转腾挪和广漠空间的漫长磨砺,我们怎可因为一时的结果而漠视甚至否定广大时空的奋斗过程呢?
    【答案】20. 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②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③一味追求最后的结果。
    21. 强加因果一一做好过程未必会取得不令人失望的结果;以偏概全——天道酬勤,这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做到“勤”不等同于做好过程。 22. C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文三点理由可知,都是在论述过程比结果重要性,所以我方的观点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此处要填的内容是我方的观点,所以应该填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第二空,根据上文“过程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它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可知,结果是过程的一部分,再结合下句“难道我们能见小忘大,以偏舍全吗”可知,“小”“偏”指“结果”,“大”“全”指过程,所以此处内容还是在说“结果是过程的一部分”,应填写“结果只是过程的一部分”。
    第三空,根据上文列举的例子可知,都是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才有了辉煌的成就,可见如果没有过程,坐不得冷板凳,下不了真功夫,只追求结果,就会“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一味追求最后的结果”。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天道酬勤,做好过程,结果必然不会令人失望”强加因果,做好过程未必会取得不令人失望的结果;
    “天道酬勤”的意思是:上天会酬报勤奋的人,付出的努力一定会有所回报。“天道酬勤”这只是做好过程的表现之一,做好过程、付出努力除了勤奋,还需要智慧等其他的因素,做到“勤”不等同于做好过程,以偏概全。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病有:
    一是搭配不当,“广漠空间的漫长磨砺和数日经年的辗转腾挪”搭配不当,应改为“数日经年的漫长磨砺和广漠空间的辗转腾挪”;
    二是语序不当,“否定甚至漠视”语序不当,“否定”比“漠视”程度深,所以“漠视”在前,“否定”在后。
    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C项。
    故选C。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余华在接受《巴黎评论》采访时说:“文学不是我生命中的唯一。最近一次,我跟学生说,今天下午我们见个面,聊聊你写的小说。他说,老师,我今晚要去跳舞。我说,好吧,玩得开心点。”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轨道与旷野
    “我再也跑不动了。”这是日本马拉松神话式的人物圆谷幸吉在公寓自杀时留下的遗言。他把跑步当作自己生命中的唯一,当他跑不动了,连自己存在的意义也开始消解。
    也许是马拉松的赛道太长,长得让圆谷幸吉看不见赛道之外大片大片的旷野,也看不见生命的雀跃和存在的意义。其实,人生从来不只是一条既定的轨道,脱了轨便万劫不复,人生是旷野,是数不尽的可能性。带上那份漫步旷野的自由和松弛,我们才能探索到一个更为饱和、丰满的人生。
    也许有人要说,所谓的松弛不过是无所事事、漫不经心的借口。“不疯魔,不成活。”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精益求精、登峰造极。此言不假。可视野的限制和孤注一掷的偏执必将导致过度的偏激和心态的失衡。程蝶衣为不再纯粹的霸王和虞姬自刎,虽凄美动人,终究是不可挽回的悲剧。正因为太过紧崩、太过投入,我们将自身的意义附着在他物之上,连自己也看不清了,才会酿成如此悲剧。所以,《霸王别姬》才会有那句经典的台词:“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适当的松弛可以让我们减少精神的内耗,也更让我们看到“自己”的重要性,不将自己的价值寄托于外物,从而发掘到更为精彩的旅途。女作家玛格丽持▪杜拉斯一改女性作家含蓄温婉的普遍风格,在作品中进行了许多露骨的描写,却仍被无数读者追捧。因为她深知,自己是作家,是编剧,同时也是一个全情投入生活的人——敢变敢恨,敢怒敢言。她并不整日钻研写作技巧,而是用这些岁月去经历,去体验、去爱、去恨。杜拉斯的魅力,正源自于自我本位觉醒后那种不疾不徐、不致倾溢的松弛与自在。她从不定义、从不限制自己的身份与可能性。
    东亚人的民族心理似乎从来都是紧绷的。我们从小到大都被要求不出差池、不容错误地行在那条既定的人生轨道上,不逾矩、不犯规。这样的压抑让我们的身心得不到完全的舒展。也忽略了许多旅途中的景色。但幸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轨道,走向旷野。近来火爆网络的热词“松弛感”正昭示着人们对人生宽度的挖掘与探寻。但我们仍要谨记,所谓的松弛不是漫无目的地蹉跎岁月,而是以一种包容、自如地状态不断地前进,仍旧心系远方。
    正如余华的学生所说的那样,去跳舞吧。去经历,去感受。走出轨道,走向旷野。当你赤着脚看到旷野上初升的红日时,你会感受到它的魅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很简单,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文学不是我生命的唯一选择”,这句话也是中心句,他在告诉我们,文学对于他而言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选项,言下之意是:人生还有其他可以选择的部分。第二部分是余华和他学生的对话,学生拒绝了余华老师的安排,谈到了晚上要去跳舞,而余华欣然接受,还嘱咐学生玩得开心点。在这里有一个字,我们不应该把它漏掉,那就是“玩”。我们应该对这个字进行解读,“玩”的本质是愉悦心灵,和实现人生价值无关。余华与学生的对话却告诉我们,文学并非生活的全部,而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的种种体验,无论是读书、写作,还是跳舞、旅行,都是构成我们人生百味的元素。这些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写作时,首先,我们要从“社会属性”的层面,去思考这篇作文的“社会价值”,它要揭示怎样的社会现状,或者需要考生考到怎样的社会问题。当下社会更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追求和自我实现,我们更推崇的是服务社会,建设祖国。而关注个人生活,如何让个体活的更“有滋有味”,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讳莫如深。其次,可以考虑在写作构思的过程中加入驳论。在写作过程中,应该适时的加入他人的质疑,这样的论证才会更有力。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如余华一般的老师,能够如此体贴和理解自己的学生的人,还是在少数的。我们更强调的是工作为先、学习为先、奉献为先……只有将这些质疑的声音写出来,才能避免作文的一家之言。此外,要注意作文要有思辨意识,就题目而言,怎样处理好“本业”和“玩”的关系,是需要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
    行文思路上,可以开门见山地说明人的生命空间很大,有很多可能性,我们热爱的某样东西不会是我们生命中的唯一,有时候可能需要拓宽“唯一”的边界,寻找更多的可能性;也可以先破后立,先阐述学业、工作等本业的重要性,也说明有些人过于钻营这些反而会误入歧途,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 生活不只有学业和工作,还应当有放松和快乐,追求精神成长,也许形式并不重要,调整好节奏,我们除了努力奋进,也有放松和快乐的权利。此后,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加以论述,如,运动、旅行、看电影等其他的兴趣爱好,这些活动能够让自己有更多的生命体验,拓宽视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生命或生活等等。
    立意:
    1.拓宽唯一,拥抱更大的世界。
    2.放大唯一,且共从容。
    3.与爱好共舞,让人生从容。

    相关试卷

    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大同市高三一模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大同市高三一模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大同市高三一模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大同市高三一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大同市高三一模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大同市高三一模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大同市高三一模联考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4届山西省晋中市大同市高三一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江苏省无锡市等四地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共1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