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共3页。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一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创立: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3)选官标准的变化: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4)影响
①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2.科举制
(1)创立: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2)发展: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3)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 三省六部制
1.魏晋南北朝
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2.隋唐时期: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1)机构: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职责: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3)特点: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4)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三省之间互相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三 赋税制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2.唐初:租庸调制
(1)内容
①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
②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
(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3.唐后期:两税法
(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2)实施: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3)内容
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为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热身活动,新课导入,新知探究,巩固拓展,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过程,达标检测1,集人之策——科举制,学习任务一,合作探究,达标检测2,学习任务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及反思,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概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