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5540604/0-171142981758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5540604/0-171142981761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4/2/15540604/0-17114298176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项脊轩志优秀教案设计
展开1.通过巩固练习,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2.通过巩固练习,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
教学难点:
1. 体味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感人的悲与喜的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引导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事无巨细,惟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明·黄宗羲
凡优秀的文章,很多都是能够通过一个小小的、平常的事物,寄托尤为真挚的情感,或者更加深刻的思想。今天我们要读到的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其中的典范。项脊轩,其实就是作者归有光曾经的一间小小的书屋。可作者却在这篇文章中叙写了其中的种种人事,寄托了丰富而真挚的感情,带给了读者巨大的震撼。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项脊轩志》。
二、知人论世
1.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年1月6日-1571年2月7日),字熙甫、开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宣化里人。中国明朝中期散文家、
他9岁能文;35岁中举,八试不第;迁嘉定,收徒讲学;花甲及第,授长兴县令,后任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
他8岁丧母周氏,17岁失祖母夏氏,29岁发妻魏氏死,32岁魏氏婢女寒花亡,43岁长子亡,44岁继室又死。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桐城派的姚鼐评价他:“是架设在唐宋八大家与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近代林纾更尊他为“五百年来归震川一人而已”。
三.题目解读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丈见方的斗室
追念先祖: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
言其狭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自号项脊轩: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记、志、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志:“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 “物” “志”以记录人物事迹为主。
四.初读感知
1.生字词
项脊轩:xuān 渗漉:lù 修葺:qì
垣墙: yuán 栏楯:shǔn 偃仰:yǎn
万籁:lài 迨:dài 异爨:cuàn
老妪:yù 婢:bì 先妣:bǐ
呱呱:gū gū 阖门:hé 象笏:hù
扃牖:jiōng yǒu 长号: há 枇杷:pípá
垣墙周庭:yuán婢女:bì 姊妹:zǐ
呱呱而泣:gū先妣:bǐ 持笏:hù
2.重点句停顿
顾视/无可置者庭/中通南北为一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3.整体感知
思考:寻常家庭的发生的人事变迁,又引发了居住在此的归有光怎样复杂的感情,请找出原文的相关语句?
明确: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文眼
思考:本文线索是?
明线——项脊轩的变迁;暗线——作者的悲喜之情。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物 事 人 情)?
间一老屋:项脊轩 两种情感:一喜一悲
三个女人:先妣 先大母 亡妻
四建琐事:诸父异爨、老妪忆母、追忆大母、回忆亡妻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清·梅曾亮
五.文本解读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重点字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方丈:(古今异义)今义:寺院的住持
下:名作状,向下 每:每次,副词 顾:环视 者:……的地方
北:北,名作状,向北。 得:得到 过:过了已:已经
【译文】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是一间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灰尘与泥土(常从屋顶上)渗漏下来,(尤其是下雨时),雨水往下倾注;每次移动桌子,环视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又加上(屋门)朝北开,不能得到阳光照射,太阳一过了中午,屋里就暗了下来。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重点字词】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省略句 为:为,动词
上:使(之)不(从)上面漏雨 前:名作状 垣墙:名作动,筑墙
周:围绕 以当:连词,“来”。表目的 当:档 始:才
然:……的样子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句 胜:光彩,美景
冥然:静默的样子 兀坐:独自端坐 而:表转折 时:不时 去:离开
【译文】
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它不再从上面漏雨。在屋前新开四扇窗户,围着庭院筑起围墙,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阳光,经日光反照,屋子里才明亮起来。在庭院我又混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我在这里生活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端坐着,自然界的各种声响都能清晰地听到;庭前、阶下却异常寂静,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它面前也不离开。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重点字词】
之:助词,“的” 斑驳:错杂
【译文】
在农历每月十五日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优美舒缓,美丽可爱。
文本赏析:
1.修葺前后项脊轩有何不同?
项脊轩修茸前的状貌:狭小、破旧、昏暗、
修茸后:优雅、不漏、明亮
2.第一次修缮后,作者在描写项脊轩的文字中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重点字词】
然:然而,表转折 在:状语后置句 可:值得
【译文】
可是我在这里居住,有很多值得喜悦的事,也有很多值得悲伤的事。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重点字词】
先是:先前这里 为:是 一:一个整体 内:名作状 外:名作状
往往:到处 而:修饰关系 西:名作状,向西 而:表修饰
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 始:开始 为:修筑 已:不久 凡:总共
【译文】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贯通,是一个整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在室内外设置了很多小门、隔墙,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庭院中开始修筑了篱笆,不久就又修筑了围墙,总共变动了两次。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重点字词】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状语后置句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乳:名作动,喂奶 之:她 于:介词 和,跟
室西连于:中闺状语后置句 妪:常常,往往 某:所
这地方:而 通“尔”,你 于:在 兹:这里
【译文】
家里有一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位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哺养了两代人,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轩的西边和内室相连,母亲曾经到轩中来过一次,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在这儿站着。”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重点字词】
而:连词,表修饰 以:用 相:偏指一方,“她”
为:位于动词前,助词,不译
【译文】
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听见了就用手指轻敲着房门说:‘孩子冷吗?想吃东西了么?’我从门板外回答她。”老婆婆的话没有说完,我感动得哭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重点字词】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自: 介词,从
过:探望,看望 若:你的 影:怎么 何竟日:一整天
以:介词,用 效:名作动,有成效 之:结构助词,“的”
【译文】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中读书。一天,祖母来看望我,说:“我的孩子,好长时间没看到你的影子。怎么一整天默默地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呢?”等到离去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读书长期以来没有取得成效,这孩子的成功,就可以期待/等待了呀!”
古代年龄称谓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
知命之年、艾服之年、
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
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
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mà dié)之年;
90岁------鲐[tái ]背之年;
100岁------期颐。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tiá]年;
始龀(chèn)------七八岁小童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jī]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重点字词】
顷之:“不久” 笏:音节助词,不译 宣德间执此以朝:判断句
以:连词,“来”,表目的 朝:名作动,上朝 当:应当
之:代词,“它” 瞻顾:泛指 “看”,有“回忆”的意思
不自禁: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不能控制自己”
瞻顾:泛指 “看”,有“回忆”的意思
【译文】
不一会儿,又拿了一个象笏到轩里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在宣德年间拿它去朝见皇帝用的,日后你应当用到它!”回忆旧日的这些事,好像在昨天刚发生,真令人长声悲号不能控制自己啊!
文本赏析:
三处语言 两处动作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重点字词】
故尝:以前 曾经 为:动词,“是” 过:“经过”
而:连词,表修饰 之:位于时间词之后,音节助词,不译
以:介词,“凭” 凡:“总共” 得:“能够”
焚:“被烧毁”,被动句 殆:“大概” 者:“……的原因”
【译文】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厨房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凭着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保护的缘故吧。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重点字词】
既:已经 为:写了 归:古代指女子出嫁 时:经常 从:向
或:有时 凭:靠着 书:写字,名作动 述:转述 何谓:什么叫
【译文】
我已经写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及一些历史故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重点字词】
其:代词,“那” 其:代词,“那” 乃:才
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制:格局 然:可是
【译文】
那以后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那以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闲极无聊之际,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它的格局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到轩中居住。
文本赏析: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重点字词】
吾:(它是) 之:结构助词,“的” 所:所字结构 手:“亲手”,名作状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省略句,判断句
【译文】
庭院前有一棵枇杷树,它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种下的,如今已经高高地耸立着,(枝叶繁盛)像一把撑开着的巨伞一样了。
六.精读探究
思考:贯穿本文的情感线索是什么?(用原句回答)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承上启下)
七.深入研究
项脊轩修缮前:狭小、破漏、阴暗。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破漏: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项脊轩修缮后:幽雅、不漏、明亮。
志趣高尚,心境恬淡
幽雅:杂植兰桂、庭阶寂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不漏: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结束满架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明亮: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前后对比鲜明
喜爱之情深厚
2.这一节的景色描写极富诗情画意,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渲染项脊轩的清幽境界?
兰竹相映,月白风清,桂影斑驳,小鸟时鸣;
表现了作者的幽静、恬适、甘于清贫自守的情操;也抒写了作者对百年老屋的特殊感情。
3.作者表达怎样的情感?
(1)轩之变迁: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家庭败落,诸父异爨
(2)轩之人物: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回忆母亲,物存人亡
大母过余曰……持一象笏至……
——回忆祖母,辜负重望
(3)轩之地位:扃牖而居,遭火不焚。
——闭门苦读,历尽劫难
4.分析补记。
补记:怀念亡妻
乐
生前: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悲
死后:室坏不修。余久卧病。
庭有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
八.小结
九、赏析艺术手法
1.于选取生活中的琐事,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寄托深情。
母亲---扣扉问食---慈爱
怀念往昔
思念亲人
祖母---至轩过余---怜爱期望
亡妻---凭几学书-归宁妹语---恩爱
2.善于利用白描,细节描写。
例:(1)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风趣,又爱怜又夸誉。
(2)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
(3)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情意真诚,嘱咐庄重。
三个细节,三个层次,依次如实道来,不饰雕琢,但感人至深,读之欲泪。
3.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
例1:屈原以兰桂喻美德,宋代人以竹喻志节,文中“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一句,含蓄表明作者品格高洁,志趣高雅。
例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十、布置作业
1.整理本课文言词汇。
2.完成配套习题言行举止(描写段落)
祖母心情
亲人形象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既含疼爱之情,又有赞许之意
疼爱、赞许、期盼和勉励孙儿、慈爱
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
对孙儿的关切之情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高兴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
描写段落
描写方法
表现手法
亲人形象
作者心情
婚后:“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或凭几学书”
语言、动作、细节
描写
对比、乐景衬哀情、
以景结情
刻画了一位与丈夫情投意合、言笑宴宴的开朗快乐的少妇形象
以“喜”衬“悲”
深切怀念之情
回娘家:“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妻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部编高教版(2023)一 祝福优质课教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a href="/yw/tb_c403718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一 祝福优质课教案</a>,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品味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之祥林嫂,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二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17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二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a>,共1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介绍作品,初读感知,学习课文,故事情节概括,体会游说艺术,分析人物形象,写法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一 国殇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174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一 国殇优秀教学设计</a>,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溯源解题,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初读感知,品读赏析,精神探讨,主题归纳,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