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二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设计
展开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个性。
4.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地衡量利弊,及时地作出判断、果断地作出决策,来维护自己最大的利益。
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意义及用法。
2.探究烛之武形象的光辉意义。
3.分析并学习烛之武的说服技巧。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讲述纪晓岚的故事,名言引入“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 ,今天学习的人物,就是典型的代表。
二、介绍作品
1.左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左传》长于叙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写战争;善于写人,工于记言。
2.史书知识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现存文献最早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时期,数量极多。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简称《左传》;《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书体例。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
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晋陈寿《三国志》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断代史的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题目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
(1)关于古代姓名。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2)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三、初读感知
1.自读文章,纠正读音。
秦军氾fán南 夫fú晋,何厌之有无能为wéi也矣
失其所与,不知zhì 共gōng其乏困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若不阙quē秦 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zhuì而出 使杞qǐ子、逢páng孙戍之
2.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五、学习课文
(一)串讲第一段
1.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2.重点词语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五级爵位制。以:因为。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贰于楚: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贰,从属二主。数→动 军:驻扎。名词→动词
3.主要内容分析
(1)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用原文回答)
晋侯、秦伯围郑
(2)晋侯、秦伯为什么要围攻郑国?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郑国和秦国没有直接的联系,为什么也要围攻郑国?
利益
(4)秦晋是怎么围攻郑国的?(用原文回答)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介绍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秦国为什么要联合晋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5.史料补充
(1)晋文公流亡各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2)重耳过郑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3)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串讲第二段
1.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2.重点词语:
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若:假如。使:派 师:军队。 之:代词,他。 辞:推辞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犹:尚且。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什么)已,同“矣”。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而:才 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 然:然而。
(三)串讲第三段
1.译文: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2.重点词语。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当夜。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既:已经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越:跨过。 以:相当于“而”。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 其:这件事。 焉:哪里,怎么。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 薄:削弱 以(之)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 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 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借代)。 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 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 阙:侵损,削减。 焉:从哪里。肆:延伸,扩张。以:而。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说:通“悦”,高兴。盟:结盟。戍:守卫。乃:于是。
(四)串讲第四段
1.译文: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2.重点词语。
子犯:狐偃的字。之:指秦军。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及:达到。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同“智”。其:表商量语气,还是。去:离开。之:代郑国。武:战时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六、故事情节概括
梳理: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迫晋撤围
1.大兵压境,小国告急。
2.郑文公诚心悔前过,烛之武大义赴敌营。
3.勇士闯虎穴,巧言退秦师。
4.秦穆公度势盟郑,晋文侯审时班师。
文章结构
七、体会游说艺术
1.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
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层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 ——在经过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2.分析游说艺术
(1)迂回战术——不暴露游说目的 。烛之武闭口不谈郑国的利益得失,言谈中似乎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先讲明秦晋围郑,即使攻下郑国,秦国亦无大裨益;存郑对秦倒有好处,晓之以害,动之以利,使秦伯觉得枉费心机。
(2)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同床异梦的矛盾,抓住秦伯担忧“帮晋灭郑后反而惹火烧身”之心理,步步深人,层层逼紧,透辟分析晋侯出征目的在于扩张领土,本性贪而负义,且欲壑难填。使秦君顿感危机所在。于是,烛之武“一心为秦”地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
(3)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更利于听。虽然烛之武年岁已高,但在秦穆公眼前岂敢倚老卖老,婉言以说,处处尊重对方:“郑既知亡矣”“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唯君图之”。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不刺激对方,创造和谐的谈话氛围。“良言一句三冬暖”,秦穆公怎能不爱听,又怎能不依计行事。
总结:
三寸巧舌 力挽狂澜纾国难,一番善辩 情荡衷肠罢干戈。
八、分析人物形象
1.言为心声,语见其人——探究烛之武其言其人
(1)“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致到了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2)分析对话
<1>郑国的君臣是一心抗敌的。
<2>烛之推辞,大有学问也。
<3>郑伯也很机警,向烛老夫子赔罪,更以强烈的国家意识感化之。
<4>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3)人物形象概括
志士: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勇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勇入秦营,知难而上。
辩士: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4)辩证地分析
从文中可看出,烛之武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他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
与诸葛亮一样 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 尽管怀才不遇,但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2.其他人物
(1)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2)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辩证分析
思考、讨论:
<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
<2>郑伯作为当权者做得如何?从中要汲取怎样的教训?
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他自己为什么不去说秦而举荐了烛之武呢?他对烛之武是很了解的,为什么到现在才举荐呢? 他这是一种什么心理?
小结: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
教训:一定要不断挖掘和重视人才,不要等到危机出现后再重用人才。
人如其名,佚之狐身上的狐味太重。只身入虎狼之地,能否说服秦伯谁也不敢打保票,稍有不慎,惹恼了秦伯,自己掉了脑袋不算,还可能被牢牢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让后人指指点点。抬出烛之武,既能提高成功的几率,在成就烛之武的同时自己也落个“伯乐”的美名。所以说他是一条狡猾的狐狸! ——狡猾、嫉妒。
九、写法分析
1.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2.伏笔与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
3.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从大军压境到最后的平息,课文都是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整理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部编高教版(2023)一 祝福优质课教案: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a href="/yw/tb_c403718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一 祝福优质课教案</a>,共1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了解作者,整体感知,品味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之祥林嫂,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精品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a href="/yw/tb_c4037177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精品教案及反思</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背诵古诗词,引入新课,介绍作者,初读感知,分析用典,分析诗人情感,归纳诗词主旨,写作特色分析,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下册<a href="/yw/tb_c4037176_t8/?tag_id=27" target="_blank">三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精品教学设计</a>,共10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图片激趣,引入新课,介绍作者,背景介绍,初读课文,解析课文,讨论归纳人物思想性格,分析文章选材特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手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