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模块 上册第三单元精品单元测试练习题
展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檀(táng)香 狡黠(jié) 木讷(nè) 浅尝辄(zhé)止
B.收敛(liǎn) 涟漪(yī) 吐蕃(fān)户枢不蠹(dù)
C.裨(dàn)益 萎靡(mǐ) 佝偻(lóu) 不稼不穑(sè)
D.狩(shǒu)猎 庠(xiáng)序 惊悚(sǒng) 方天画戟(jǐ)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幅射 晨曦 拾掇 故作矜持
B.瞻仰 迁徙 硕茂 近在咫尺
C.缫丝 雄姿 疏密 羽扇伦巾
D.堵塞 讫今 倾倒 惊涛拍岸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了庆祝建国74周年,同学们精心布置,教室万象更新。
B.古有替父从军,今有背母求学,孝顺的美德重蹈覆辙,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美德更深的思考。
C.做人行事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够随声附和。
D.好的班级,具备良好的上行下效的学风,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4. 对课文《促织》最后一段“异史氏曰”的内容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揭示了黎民百姓悲剧命运的根源,寄讽谏之旨。
B.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以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
C.作者借古讽今,揭露了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D.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形象而深刻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愤懑不平之感。
5. 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24小时不打烊,不仅为旅游业带来了复兴,也平添了城市更多的魅力。
B.展览馆展出了唐朝时期的新出土的一系列瓷器。
C.这篇报告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D.在越来越多的国外艺术精品进入中国以后,促使我们加快树立自己的世界艺术品牌。
7.以下关于《促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围绕“促织”展开,通过“征虫、觅虫、卜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写出人的命运,故事起伏跌宕,扣人心弦。
B.小说描写一个少年看见成名的促织后“三笑”,一个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其讥笑与他的“蟹壳青”最终战败形成反差。
C.小说虽凭空虚构,但读之令人唏嘘悲伤,儿子投井自尽,成名一夜未眠,不忧儿子的生死,焦虑的是促织的有无。人不如虫的深刻思想充分凸显。
D.小说喜剧的结局,掩盖不住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所谓的“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也是对那个畸形社会的莫大讽刺。
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A.自古文人有登高怀远之俗,作者于超然台上登临远眺,抒发胸中情怀,词题由此而来。
B.上片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已春暮而未老。
C.下片写情,“休对”二句说明作者不再思念故乡,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
D.“诗酒趁年华”一句,表明作者超然物外的态度:忘却世俗,珍惜年华,借诗酒以自娱。
二、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10分)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⑴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⑵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⑶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⑷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⑸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名我固当 (2)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驼业种树 非有能硕茂之也了。
B.病偻,隆然伏行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C.旦视而暮抚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D.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3分)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12.柳宗元在散文创作中主张“以文明道”,要求文章反映现实,富于革除时弊的批判精神。 联系第(3)、(4)段,分析本文是如何由种树联系现实的。(3分)
三、媒体文阅读(共3小题,共9分)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诗三百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朦诵”并提。。
诗歌也常被人民群众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抓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赋诗“可用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这种情况被称作“献诗陈志"
B.在古籍记载中,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所以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朦诵”等一起出现。
C.《诗经》中的作品被封建统治阶级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其实它们原来只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
D.从西周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B.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C.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故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盂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B.古人在“赋许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C.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D.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四、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共11分)
蛐蛐
汪曾祺
宣德年间,宫里兴起了斗蛐蛐。蛐蛐都是从民间征来的。这玩意儿陕西本不出,可有那么一位华阴县令,想拍拍上官的马屁,进了一只,供到了宫里。打这儿起,传下旨意,责令华阴县每年往宫里送,县令把这项差事交给里正。里正哪里弄到蛐蛐?只有花钱买。上面要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弃家荡产。蛐蛐难找,里正难当。
有个叫成名的,是个童生,多年没有考上秀才,为人很迂,不会讲话。衙役看他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托人情,也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工夫,成名的几亩薄产都赔进去了。一出暑伏,按每年惯例,该征蛐蛐了,成名不敢摊派,自己又实在变卖不出这笔钱。每天烦闷忧愁,只得听从老伴的话,提了竹筒,拿着蛐蛐罩,到处翻找。清早出门,半夜回家,都无济于事。县令追逼,交不上蛐蛐,二十个板子。十多天下来,成名挨了百十板,两条腿脓血淋漓。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除了自尽,别无他法。
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座庙,庙后小山上怪石乱卧,有一只“青麻头”伏着。醒来想想:这是什么地方?猛然醒悟:这不是村东头的大佛阁么?于是挣扎着起来,拄着拐杖,往村东去。到了大佛阁一看,就跟梦里所见的一样。于是在蒿莱草莽之间,轻手轻脚,拨开草丛,发现一只蛐蛐在刺棘丛里伏着,快扑!蛐蛐蹦,成名追,罩住了,细看看:个头大,尾巴长,青脖子,金翅膀。一阵狂欢喜,提着蛐蛐笼,快步回家,举家欢庆。静等期限,好见官交差。
成名有个儿子,小名黑子,九岁了,非常淘气,上树掏鸟蛋,下河捉水蛇,飞砖打恶狗,爱捅马蜂窝。性子倔,爱打架,打起架来像拼命一样。三天两头,有街坊邻居来告状。成名得了这只救命蛐蛐,再三告诫黑子:“不许看,千万!千万!”
不说还好,说了,黑子还非看看不可,他瞅着父亲不在家,偷偷揭开蛐蛐罐。腾!——蛐蛐蹦出罐外,黑子伸手一扑,用力过猛,蛐蛐大腿折了,肚子破了——死了,黑子知道闯了大祸,哭着告诉妈妈,妈妈一听,脸色煞白:“你个孽障!你甭想活了,你爹回来,看他怎么跟你算账!”黑子哭着走了。成名回来,老伴把事情一说,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做妈的忽然心里一震:莫非是跳了井?扶着井栏一看,有个孩子,请街坊邻居帮忙,把黑子捞上来,已经死了,这时候顾不上生气,只觉得悲痛。夫妻二人,傻了一样,傻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找不到一句话。这天他们家烟囱没冒烟,哪里还有心思吃饭呢,天黑了,把儿子抱起来,准备用一张草席卷卷埋了。摸摸胸口,还有点温和,探探鼻子,还有气。先放到床上再说吧。半夜里,黑子醒来了,睁开了眼,夫妻二人稍得安慰,只是眼神发呆,睁眼片刻,又合上眼,昏昏沉沉地睡了。
蛐蛐死了,儿子这样,成名瞪着眼睛到天亮。
天亮了,忽然,听到门外蛐蛐叫,成名跳了起来,远远地一看,是一只蛐蛐,心里高兴,捉它!蛐蛐叫了一声跳走了。追,用手掌一捂,好像什么也没有。四面看看,蛐蛐伏在墙上。成名看它小,瞧不上眼,但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细看看,小虽小,好像不赖。带回家里,心想拿他去交差,又怕县令看不中。村里有个小伙子,是个玩家,他养着一只蛐蛐,自命“蟹壳青”,每天找一些少年子弟斗,百战百胜。他把这只“蟹壳青”居为奇货,索价很高,也没人能买得起。听说成名得了一只蛐蛐,这小子就到成家拜访,一看,捂着嘴笑了:这也叫蛐蛐!于是打开自己的蛐蛐罐,把蛐蛐赶进过笼里,放进斗盆。成名一看,这只蛐蛐大得像个油葫芦,就含糊了,不敢把自己的拿出来。小伙子存心看个笑话,再三说:“玩玩嘛,咱又不赌输赢。”成名把黑蛐蛐放进斗盆。小蛐蛐趴着不动,蔫哩吧唧,小伙子又大笑。使猪鬃撩它,再撩它!黑蛐蛐忽然暴怒,后腿一挺,直窜过来。俩蛐蛐这就斗开了,冲、撞、腾、击,噼里啪啦直响。忽见小蛐蛐跳起来,伸开须须,跷起尾巴,张开大牙,一下子钳住大蛐蛐的脖子。大蛐蛐脖子破了,直流水。小伙子赶紧把自己的蛐蛐装进过笼,说:“这小家伙真玩命呀!”成名也没想到。他和小伙子正在端详这只黑红黑红的小蛐蛐,他们家一只大公鸡斜着眼睛过来,上去就是一嘴,蛐蛐蹦出了一尺多远。公鸡一啄不中,撒腿紧追,眨眼之间,蛐蛐已经在鸡爪子底下了。成名急得不知怎么好,只是跺脚,再一看,公鸡伸长了脖子乱甩。走近一看,只见蛐蛐叮在鸡冠上,死死叮着不放,公鸡羽毛扎散,双脚挣蹦。成名惊喜,把蛐蛐捏起来,放进笼里。
第二天,上堂交差。县太爷一看,大怒:“这么小,你不是糊弄我吗?”成名细说这只蛐蛐怎么怎么好,县令不信,叫衙役弄几只蛐蛐来试试。果然都不是对手。又抱一只公鸡来,一斗,公鸡也败了。县令吩咐,专人送到巡抚衙门。巡抚大为高兴,打了一只金笼子,又命师爷连夜写了一通奏折,详详细细表述了蛐蛐的能耐,把蛐蛐献到宫中。宫里的蛐蛐都是各省进贡来的,黑蛐蛐跟这些“名将”斗了一圈,没有一只能经得三个回合,全都不死即伤,望风而逃。皇上龙颜大悦,下御诏,赐给巡抚名马衣缎。巡抚考核给华阴县评了一个“卓异”,县令就免了成名里正的差役;又嘱咐县学的教谕,让成名进了学,成了秀才;又赏了成名几十两银子,让他把赔进去的薄产赎回来,成名夫妻,说不尽地欢喜。
只是他们的儿子一直是昏昏沉沉地躺着,不言不语,不吃不喝,不死不活,这可怎么了呢?
树叶黄了,树叶落了,秋深了。
一天夜里,成名夫妻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他们的儿子黑子。黑子说:
“我是黑子,就是那只黑蛐蛐。蛐蛐就是我。我变的。
“我拍死了‘青麻头’,闯了祸。我就想:不如我变一只蛐蛐吧。我就变成了一只蛐蛐。
“我爱打架。打架总要打赢。打赢了,爹就可以不当里正,不挨板子了。我九岁了,懂事了。
“我跟别的蛐蛐打,我想:我一定要赢,为了我爹、我妈。我拼命。蛐蛐也怕蛐蛐拼命。它们就都怕。
“我打败了所有的蛐蛐!我很厉害!
“我想变回来。变不回来了。
“那也好,我活了一秋。我赢了。
“明天就是霜降,我的时候到了。
“我走了,你们不要想我。——没用。”
第二天一早,黑子死了。
一个消息从宫里传到省里,省里传到县里,那只黑蛐蛐死了。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从宫廷好斗蛐蛐之乐写起,每年从民间征收一只蛐蛐常常害得几户人家弃家荡产,为人物命运交代了社会背景。
B.衙役看成名老实,就把他报充了里正,成名不得脱身,不到一年的工夫赔尽了几亩薄产,点出成名因“征蛐蛐”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C.黑子因误杀一只蛐蛐而投井自杀的悲剧,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对百姓的戕害,也表现了父母过重的功利心给孩子带来的苦难之深。
D.小说写到“墙上的小蛐蛐,忽然落在他袖口上”,黑蛐蛐对成名似乎有感情,表现了黑蛐蛐的异乎寻常,暗示了这是由黑子化成的蛐蛐。
1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蛐蛐”为线索,征虫—梦虫—觅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主人公的命运围绕“虫”而展开,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B.小说巧设伏笔,层层推进。成名夫妻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特别珍爱,为黑子的误杀蛐蛐做了铺垫,母亲的一句“你甭想活了”,暗扣后文的把黑子从井里捞上来。
C.作者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叙写黑蛐蛐的善斗,格外生动。“蟹壳青”与黑蛐蛐,从外形到战绩对比鲜明;小伙子的前后表现也形成对比,突显了他的傲慢自大、无知可笑。
D.小说语言特色鲜明。如“成名掉在冰窟窿里了。半天,说:‘他在哪儿?找。’到处找遍了,没有。”叙事干净利落,语言简洁精炼,多用口语,平淡无奇却又意境深远。
18.小说细写小蛐蛐斗胜强敌“蟹壳青”和鸡口脱险的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
四、语言综合运用(6分)
19.名句默写(2分)
(1)大江东去, ,千古风流人物。
(2)古国神游, ,早生华发。
20.《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告诉我们一个种树的道理,那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由此联想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你想对家长说些什么?要求:用语鲜明、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4分)
五、作文(40分)
2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他用《赤壁赋》、《赤壁赋·赤壁怀古》等佳作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做了精彩的诠释,他以坚强的勇气和豁达的心态直面了人生的挫折,当你面对人生挫折时,你又会怎样呢?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第八单元精品单元测试习题: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23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八单元精品单元测试习题</a>,文件包含第八单元B卷原卷版docx、第八单元B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第七单元优秀单元测试测试题: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16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七单元优秀单元测试测试题</a>,文件包含第七单元B卷原卷版docx、第七单元B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第六单元精品单元测试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a href="/yw/tb_c4037108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六单元精品单元测试同步训练题</a>,文件包含第六单元测试B卷-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原卷版docx、第六单元测试B卷-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单元AB卷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