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生物试卷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学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请保持答题卡平整,不能折叠。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基于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原理的理解,下列无法通过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证明的是( )
A. 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B. 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
C. 成熟的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
D. 水分子可以通过通道蛋白进出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质壁分离是植物生活细胞所具有一种特性(细胞体积大,成熟的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细胞液的浓度高时,细胞液的水分就会穿过原生质层向细胞外渗出,液泡的体积缩小,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有限,而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较大,所以在细胞壁停止收缩后,原生质体继续收缩,这样细胞膜与细胞壁就会逐渐分开,原生质体与细胞壁之间的空隙里就充满了外界浓度较高的溶液。
【详解】A、活的成熟植物细胞能进行质壁分离,死的不含,因此可以通过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来判断细胞的死活,A正确;
B、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因此发生质壁分离,B正确;
C、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进行渗透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C正确;
D、水分子可以通过通道蛋白进出细胞,无法通过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来证明,D错误。
故选D。
2. 无机盐是生物体的组成成分,对维持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Mg2+存在于叶绿体的类胡萝卜素中
B. HCO3- 对体液pH 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C. 血液中Ca2+含量过低,人体易出现肌肉抽搐
D. 适当补充I-,可预防缺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无机盐主要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其功能: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3)维持细胞的形态、酸碱度、渗透压。
【详解】A、Mg2+存在于叶绿体的叶绿素中,类胡萝卜素是由碳氢链组成的分子,不含Mg2+,A错误;
B、HCO3-、H2PO4-对体液pH 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B正确;
C、哺乳动物血液中Ca2+含量过低,易出现肌肉抽搐,C正确;
D、I是组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元素,故适当补充I-,可预防缺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D正确。
故选A
3. 下列对多细胞生物体生命活动及其生物学意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有丝分裂维持了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遗传的稳定性
B. 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C. 细胞凋亡有利于维持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D. 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A、有丝分裂通过染色体的复制和精准的分配,维持了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遗传的稳定性,A正确;
B、主动运输可逆浓度梯度进行,使细胞内外物质浓度差进一步增大,B错误;
C、细胞凋亡使细胞自主死亡,以免衰老病变的细胞在生物体内积累,有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C正确;
D、细胞分化使细胞趋向专门化,提高了机体生理功能的效率,D正确。
故选B。
4. 将一株生长正常玉米置于密闭容器中,在适宜且恒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培养,发现容器内CO2含量初期逐渐降低,之后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 初期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之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B. 初期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之后呼吸速率等于光合速率
C. 初期呼吸速率和光合速率均降低,之后呼吸速率保持稳定
D. 初期光合速率逐渐升高,之后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答案】A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会吸收密闭容器中的CO2,而呼吸作用会释放CO2,在温度和光照均适宜且恒定的情况下,两者速率主要受容器中CO2和O2的变化影响。
【详解】由于密闭容器中,在适宜且恒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容器内的CO2含量下降,所以说明植物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但由于CO2含量逐渐降低,从而使植物光合速率逐渐降低,直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容器中气体趋于稳定,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 研究小组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中,利用下面4种形状的卡纸和相关的各种连接物(包括代表氢键的连接物)进行了模拟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构建的双链DNA中,甲与乙的数量可以相等
B. 构建的单链DNA中,乙与丙的数量一般相等
C. 无论构建的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甲与丁的数量一定相等
D. 用相同数量的4种材料,不同小组搭建的双链DNA的各种连接物总量一定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1、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甲可代表磷酸基团,乙可代表胞嘧啶或者胸腺嘧啶,丙可代表是腺嘌呤或鸟嘌呤,丁可代表脱氧核糖。
【详解】A、构建的双链DNA中,因为乙嘧啶与丙嘌呤配对,每个单体中磷酸数等于碱基数,所以甲与乙的数量不可能相等,A错误;
B、构建的单链DNA中,乙嘧啶碱基与丙嘌呤碱基不是严格的互补配对关系,二者数量一般不相等,B错误;
C、每个单体中磷酸数等于脱氧核糖数,无论构建的是双链DNA还是单链DNA,甲磷酸基团与丁脱氧核糖的数量一定相等,C正确;
D、由于C与G之间三个氢键连接,A与T之间两个氢键连接,利用相同数量的四种材料,不同小组搭建的双链DNA,各种连接物总量不一定相等,D错误。
故选C。
6. 一只突变型的雌果蝇与一只野生型雄果蝇交配后,产生的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这个结果从遗传学角度可作出合理解释的是( )
A.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
B.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C. 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
D. 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
【答案】B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可知,后代雌雄个体之比为2∶1,因此确定该变异为X染色体上的突变,并且可能含有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因此只需再判断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即可。(设相关基因为D、d)。
【详解】A、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上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雌配子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由于XD配子致死,子代为1XdXd(野生)∶1XdY(野生),与题意不符,A错误;
B、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上显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子代为1XDXd(突变)∶1XdXd(野生)∶1XDY(突变)∶1XdY(野生),由于XDY致死,因此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个体之比也为2∶1,符合题意,B正确;
C、如果该突变基因为X染色体上隐性突变,且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假设突变基因为d,则杂交组合为XdXd×XDY,由于含该突变基因的雄性个体致死,则子代全为XDXd(野生),与题意不符,C错误;
D、如果一条X染色体片段发生缺失可导致突变型,且缺失会导致雌配子致死,假设发生缺失X染色体为X-,则杂交组合为XX-×XY,雌配子X-致死,故子代为1XX(野生):1XY(野生),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B。
7. 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才能发育成蜂王,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发育成工峰。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图所示)。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直接发育成蜂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蜂王浆可能通过抑制DNMT3基因的表达发挥作用
B. DNA甲基化后不会改变遗传信息,但会改变生物性状
C. 敲除DNMT3基因与取食蜂王浆对幼虫发育有相同的效果
D. 胞嘧啶甲基化会影响DNA的复制,不能遗传给后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蜜蜂幼虫取食蜂王浆发育成蜂王,而取食花蜜和花粉的幼虫发育成工蜂;DNMT3基因控制合成的DNMT3蛋白可以将DNA甲基化,进而影响基因的复制和表达,从而改变生物的性状,而不含DNMT3蛋白的幼虫直接就可以发育成蜂王。
【详解】A、取食蜂王浆的幼虫和不含DNMT3的幼虫都会发育成蜂王,因此可推测蜂王浆可能抑制DNMT3基因的表达,A正确;
B、DNA甲基化后并没有改变基因的序列,即不会改变遗传信息,但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过程,因此会改变生物的性状,B正确;
C、题干中敲出DNMT3基因与取食蜂王浆都能令幼虫发育成蜂王的作用,因此对于幼虫的发育具有相同的作用,C正确;
D、胞嘧啶甲基化不会影响DNA分子的复制,D错误。
故选D。
8. 对哺乳动物来说,突发的声音或触觉刺激能瞬间诱发惊跳反射,俗称“吓一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伟教授课题组研究发现,耳蜗核——脑桥尾侧网状核——脊髓运动神经元这条神经环路对哺乳动物的“吓一跳”反应起到重要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元的树突用来接受信息并将信息传导到细胞体
B. 惊跳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在机体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
C. 惊吓引起的心跳加快和呼吸变化是由内脏运动神经控制的
D. 惊吓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加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条件反射是由于信号刺激引起的反射,一般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而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恒久不变的,是生物的基本生存能力。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
【详解】A、神经元的树突用来接受信息并将信息传导到细胞体,轴突用于将信息传出,A正确;
B、惊跳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属于非条件反射,在机体中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B正确;
C、惊吓引起的心跳加快和呼吸变化是由内脏运动神经控制的,内脏运动神经属于自主神经,是不受意识控制的,C正确;
D、惊吓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D错误。
故选D。
9. IgM和IgG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两种抗体,前者产生的时间较早,量少且存在时间短;后者产生时间较晚,量多且持续时间较长。下表表示与病毒X感染者(戊)有过接触的四个人的与病毒X相关抗体的检测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注:“+”表示检测出相关抗体;“-”表示未检测出相关抗体
A. 丙只含有IgM,说明丙在接触戊前接种过病毒X的疫苗
B. B淋巴细胞受到病毒X刺激即可活化并分泌IgM和IgG
C. 若未接种过病毒X的疫苗,则甲在接触戊前未感染病毒X
D. 若未接种过病毒X的疫苗,则丁可能在接触戊前已感染病毒X
【答案】D
【解析】
【分析】抗体是B细胞或者记忆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球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
体液免疫的过程: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A、丙只含有IgM,说明感染时间较短,丙在接触戊前未接种过病毒X的疫苗,A错误;
B、B淋巴细胞受到病毒X刺激以及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产生的浆细胞分泌IgM和IgG,B错误;
C、甲两项都呈阳性,若未接种过病毒X的疫苗,说明甲在接触戊前感染病毒X,C错误;
D、丁IgM检测呈阴性而IgG检测呈阳性说明感染时间较长,若未接种过病毒X的疫苗,则丁可能在接触戊前已感染病毒X,D正确。
故选D。
10. 种子萌发时通常会形成“顶端弯钩”以保护幼嫩子叶免受伤害,出土后弯钩会打开,日光中蓝光、红光和远红光都是弯钩打开的促进因子。研究发现,弯钩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b侧浓度更高,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极性运输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进而产生顶端弯钩
B. “顶端弯钩”能体现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不同而有差异
C. 弯钩的打开是通过光敏色素的作用影响了相关基因的表达
D. 顶端弯钩接受光刺激而打开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生物的调节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为浓度、植物细胞的成熟情况和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也植物>单子叶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敏感程度表现为根>芽>茎。
【详解】A、弯钩两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不是生长素极性运输导致的,A错误;
B、“顶端弯钩”出现的原因是“弯钩”外侧的生长速度比内侧快,此时弯钩内侧b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外侧a,因而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即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浓度不同而有差异,B正确;
C、题中显示,出土后弯钩会打开,日光中蓝光、红光和远红光都是弯钩打开的促进因子,据此可推测,弯钩的打开是各种光通过光敏色素的作用影响了相关基因表达的结果,C正确;
D、光刺激作为物理信息使顶端弯钩打开的过程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生物的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A。
11. 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 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
B. 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
C. 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
D. 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可知,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而且均呈S型增长曲线,二者的K值相同,但二者达到最大细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
【详解】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错误;b批次先达到K值,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批次,B正确;图中曲线是酵母菌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得到,t1时细胞密度增加很快,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错误;t2时,a、b两批次均达到K值,但由于b批次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错误。故选B。
12. 生态学家林德曼通过分析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发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特点,某同学根据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金字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赛达伯格湖是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生态系统
B. 图中Ⅲ→Ⅱ→I构成一条食物链
C. 该金字塔也可以用来表示生物量金字塔或数量金字塔
D. 图中未体现出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图中 I、II、III表示的是营养级,其中III表示生产者, I、II表示消费者,未体现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详解】A、赛达伯格湖是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生态系统,A正确;
B、图中 I、II、III表示的是营养级,每个营养级可能包括多个物种,故可能不能构成食物链,或者多条食物链,B错误;
C、数量金字塔是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如果消费者个体小而生产者个体大,如昆虫和树,那么数量金字塔就会呈现上宽下窄的倒置金字塔形;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该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可能在某时期呈现上宽下窄的倒置金字塔形,所以该金字塔不可以用来表示所有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或数量金字塔,C错误;
D、图中 I、II、III表示的是生态系统各营养级,未体现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D错误。
故选A。
13. 短日照植物在日照时数小于一定值时才能开花已知某短日照植物在光照10小时/天的条件下连续处理6天能开花(人工控光控温)。为了给某地(日照时数最长为16小时/天)引种该植物提供理论参考,探究诱导该植物在该地区开花的光照时数X(小时/天)的最大值设计了以下四组实验方案,最合理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称为对照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结合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为探究诱导该植物在该地区开花的光照时数X(小时/天)的最大值,且据信息“在光照10小时/天的条件下连续处理6天能开花”,且本地“日照时数最长为16小时/天”,故实验设计的时间应在1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贵州省毕节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共7页。
这是一份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生物试卷,共6页。
这是一份2024届贵州省高考备考诊断联考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2024届贵州省高考备考诊断联考二模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2024届贵州省高考备考诊断联考二模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