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之举一反三(华东师大版)
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4.13 图形的初步认识章末八大题型总结(拔尖篇)(华东师大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4.13 图形的初步认识章末八大题型总结(拔尖篇)(华东师大版)(解析版),共43页。
TOC \ "1-3" \h \u
\l "_Tc10965" 【题型1 线段中的动点问题】 PAGEREF _Tc10965 \h 1
\l "_Tc10173" 【题型2 利用线段的条数解决实际问题】 PAGEREF _Tc10173 \h 8
\l "_Tc15899" 【题型3 直线、射线、线段的规律探究】 PAGEREF _Tc15899 \h 11
\l "_Tc495" 【题型4 线段的和差的实际应用】 PAGEREF _Tc495 \h 15
\l "_Tc22296" 【题型5 三角板中角度探究】 PAGEREF _Tc22296 \h 18
\l "_Tc5472" 【题型6 探究角度之间的关系】 PAGEREF _Tc5472 \h 23
\l "_Tc558" 【题型7 角度中的规律探究】 PAGEREF _Tc558 \h 31
\l "_Tc25090" 【题型8 动角旋转问题】 PAGEREF _Tc25090 \h 35
【题型1 线段中的动点问题】
【例1】(2023下·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开学考试)如图,已知OA+OB=20cm,点C、D分别为线段OA、OB上的动点,若点C从点O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OA方向运动,同时点D从点B出发以3cm/s的速度沿BO方向运动.
(1)如图1,当运动时间为2s时,求AC+OD的值;
(2)如图1,若在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OD=3AC,求OA的长;
(3)如图2,在(2)的条件下,延长BO到点M,使OM=OA,点P是直线OB上一点,且MP−BP=OP,求OPMB的值.
【答案】(1)AC+OD=12
(2)OA=5cm
(3)OPMB=1或12
【分析】(1)先求出OC=1×2=2cm,BD=3×2=6cm,根据OA=20−OB,求出AC=OA−OC=20−OB−OC=20−OB−2=18−OB,OD=OB−BD=OB−6,最后求出结果即可;
(2)设运动时间为t,则OC=t,BD=3t,求出OD=OB−3t,AC=OA−t,根据OD=3AC,得出OB−3t=3OA−t,求出OB=3OA,再根据OA+OB=20cm求出结果即可;
(3)当点P在O、B之间时,根据OA=5cm,得出MO=5cm,BO=15cm,求出BM=20cm,根据求出OP=MP−BP=MO+OP−BP=5+OP−BP,根据OP=OB−BP=15−BP,得出5+OP−BP=15−BP,求出OP=10cm,最后求出比值即可;当点P在点B右边时,可得OP=MB,进而可得结果.
【详解】(1)解:当运动时间为2s时,
OC=1×2=2cm,
BD=3×2=6cm,
∵OA+OB=20cm,
∴OA=20−OB,
∴AC=OA−OC=20−OB−OC=20−OB−2=18−OB,
∵OD=OB−BD=OB−6,
∴AC+OD=18−OB+OB−6=12cm;
(2)解:设运动时间为t,则OC=t,BD=3t,
∴OD=OB−3t,AC=OA−t,
∵OD=3AC,
∴OB−3t=3OA−t,
∴OB=3OA
∵OA+OB=20cm,
∴OA+3OA=20cm,
∴OA=5cm.
(3)解:∵OA=5cm,
∴MO=5cm,BO=15cm,BM=20cm,
∵MP−BP=OP,
∴点P在点O右边,
当点P在O、B之间时,
∴OP=MP−BP=MO+OP−BP=5+OP−BP,
∵OP=OB−BP=15−BP,
∴5+OP−BP=15−BP,
∴OP=10cm,
∴OPMB=1020=12.
当点P在点B右边时,
∵MP−BP=OP,MP−BP=MB,
∴OP=MB,
∴OPMB=1;
综上,OPMB=1或12.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段的和差运算,解题的关键是数形结合,根据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求出结果.
【变式1-1】(2023上·山西太原·七年级校考期末)如图,直线上有A,B,C,D四个点,BC=2CD,AD=8CD,CD=4cm.
(1)线段AB=______cm
(2)动点P,Q分别从A点,D点同时出发,点P沿线段AC以3cm/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到达点C后立即按原速向A点返回;点Q沿线段DA以1cm/秒的速度,向左运动;P点再次到达A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单位:秒)
①求P,Q两点第一次相遇时,运动时间t的值;
②求P,Q两点第二次相遇时,与点A的距离.
【答案】(1)20cm
(2)8、20cm
【分析】(1)根据BC=2CD,AD=8CD,CD=4cm算出BC,AD,再根据AB=AD−BC−CD即可解答;
(2)①根据P,Q两点第一次相遇时,P,Q两点所走的路程之和是DA的长列方程即可求解;
②根据P,Q两点第二次相遇时,P点所走的路程与AC的差和Q所走的路程与CD的差相等列方程即可求解;
【详解】(1)∵CD=4cm,BC=2CD,AD=8CD
∴BC=2×4=8cm,AD=8×4=32cm
∴AB=AD−BC−CD=32−8−4=20cm
故线段AB的长为20cm.
(2)①P,Q两点第一次相遇时根据题意可得:3t+t=32
解得: t=8 秒
故P,Q两点第一次相遇时,运动时间t的值是8秒;
②由(1)得 AC=AB+BC=28cm
当P,Q两点第二次相遇时: 3t−28=t−4
解得: t=12 秒
∴ PC=3×12−AC=36−28=8 cm
∴ AP=28−8=20 cm
故P,Q两点第二次相遇时,与点A的距离是20cm
【点睛】本题考查了两点之间的距离,灵活运用线段的和、差、倍、分转化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是解答该题的关键.
【变式1-2】(2023上·浙江衢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如图,点O为数轴的原点,A,B在数轴上按顺序从左到右依次排列,点B表示的数为7,AB=12.
(1)直接写出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
(2)动点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点P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点Q以每秒3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
①经过多少秒,点P是线段OQ的中点?
②在P、Q两点相遇之前,点M为PO的中点,点N在线段OQ上,且QN=23OQ.
问:经过多少秒,在P、M、N三个点中其中一个点为以另外两个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三等分点(把一条线段分成1:2的两条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三等分点.)?
【答案】(1)-5;(2)①349秒;②7433秒或10339秒或349秒或134或 112.
【分析】(1)根据AB=12,点B表示的数是7,即可确定OA的长度,得到点A表示的数;(2)①根据题意得到OP=PQ,列式计算即可;②先求得MN、MP的长度,再分两种情况:当点P是线段MN的三等分点时,或当点N是线段MP的三等分点时,分别求出t的值.
【详解】(1)点A表示的数是-5;
(2) ①由题意得:OP=3t-5,OQ=7+32t,
∵点P是线段OQ的中点,
∴OP=12OQ,
∴3t−5=12(7+32t),
t=349,
经过349秒,点P是线段OQ的中点;
②由①知OP=3t−5,OQ=7+32t,
∵点M为PO的中点,
∴OM=MP= 12OP=32t−52,
∵QN=23OQ,
∴QN=23(7+32t)=32t+143,
∴MN=OQ-OM-QN=196−t,
分两种情况:
i:如图1,当点P是线段MN的三等分点时,得MP=13MN 或MP=23MN,
∴32t−52=13(296−t)或32t−52=23(296−t),
得t=7433或t=10339
当P在O左侧时,MP=13PN
2×−52+32t−−5+3t=73+12t−−52+32t
得t=112
ii:如图2,当点N是线段MP的三等分点时,得MN=13MP或MN=23MP,
∴296−t=13(32t−52)或296−t=23(32t−52),
得t=349或t=134,
综上,经过7433秒或10339秒或349秒或134h或 112秒时,在P、M、N三个点中其中一个点为以另外两个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三等分点.
【点睛】此题是一道有理数的动点问题,根据点在数轴上运动的规律,确定线段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求得t的值,注意②中应分情况求值.
【变式1-3】(2023上·广东梅州·七年级校考阶段练习)【新知理解】如图①,点C在线段AB上,图中的三条线段AB,AC和BC.若其中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巧点”.
(1)填空:线段的中点________这条线段的巧点;(填“是”或“不是”或“不确定是”)
(2)【问题解决】如图②,点A和B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是−20和40,点C是线段AB的巧点,求点C在数轴上表示的数.
(3)【应用拓展】在(2)的条件下,动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AB向点B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4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运动.点P,Q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两个点运动同时停止,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t为何值时,A,P,Q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巧点?并求出此时巧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直接写出答案).
【答案】(1)是
(2)10或0或20
(3)t=12或607或454,“巧点”P表示的数为:−5或−8或−207;“巧点”Q表示的数为:−8或−807或−5
【分析】(1)根据新定义,结合中点把原线段分成两短段,满足原线段是短线段的2倍关系,进行判断便可;
(2)设C点表示的数为x,再根据新定义列出合适的方程便可;
(3)先用t的代数式表示出线段AP,AQ,PQ,再根据新定义列出方程,得出合适的解便可.
【详解】(1)解:因原线段是中点分成的短线段的2倍,所以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巧点,
故答案为:是;
(2)解:设C点表示的数为x,则AC=x+20,BC=40−x,AB=40+20=60,
根据“巧点”的定义可知:
①当AB=2AC时,有60=2x+20,
解得,x=10;
②当BC=2AC时,有40−x=2x+20,
解得,x=0;
③当AC=2BC时,有x+20=240−x,
解得,x=20.
综上,点C表示的数为10或0或20;
(3)解:由题意得,AP=2t,AQ=60−4t,PQ=60−6t(0⩽t⩽10)6t−60(1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21.7 二次根式章末八大题型总结(拔尖篇)(华东师大版)(解析版),共33页。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14.7 勾股定理章末八大题型总结(拔尖篇)(华东师大版)(解析版),共53页。
这是一份中考数学一轮复习:专题12.9 整式的乘除章末八大题型总结(拔尖篇)(华东师大版)(解析版),共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