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547577/0-171159057703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蓟州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547577/0-1711590577128/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蓟州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5547577/0-171159057716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天津市蓟州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天津市蓟州区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表达,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现代文阅读,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初,改编自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小说的电视剧《人世间》“火”了,好评不断,_____________。在春节期间作者梁晓声做客“学习强国”,与读者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于《人世间》的创作初衷,他想让“八零后”至“零零后”的年轻一代知道爷爷辈们是怎样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_____________。他认为“改革开放不是嘉年华”,工人阶级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时代重压,改革开放的车轮从他们缓缓弯下的脊背上驶过,所以说工人阶级是无上光荣的,也是经历过时代阵痛的。
《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通过人物、时代成长,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梁晓声认为时代变迁不是断层,( )
正如原著封面所题“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遵循着“光字片”周姓人家的命运轨迹,在五十年_____________的时代进程中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人民史诗,作品展现了一代代中国人对“时代”“好人”“奋斗”的价值追求,呈现了“中国故事”中的_____________,以及“最中国”的情感表达和广泛的文化认同、集体共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高潮迭起筚路蓝缕新旧嬗变市井气息
B.跌宕起伏砥砺前行沧海桑田家长里短
C.高潮迭起砥砺前行沧海桑田家长里短
D.跌宕起伏筚路蓝缕新旧嬗变市井气息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
B.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他们也是父母的孩子。
C.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
D.而是像南方的鱼鳞瓦片一样,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B.《人世间》通过对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成长、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C.《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变迁中展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D.《人世间》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对这些人物日常生活的全方位、多维度的展现,在人物时代变迁中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
4.《茶馆》中的人物台词非常经典,请分别写出下列台词对应的人物。
①“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②“现在,我可看透了,中国非亡不可。”
③“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
④“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则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你说对不对?”
二、基础知识
5.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D.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先妣抚之甚厚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其后六年,吾妻死其制稍异于前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7.下列加粗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余扃牖而居
B.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8.下列各句中加粗词与例句中加粗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群贤毕至
A.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B.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D.齐彭殇为妄作
9.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与现代汉语语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列坐其次D.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D.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1.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亦将有感于斯文B.不能喻之于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D.引以为流觞曲水
1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十分引壶觞以自酌引:举起、端起
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致:达到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期望感吾生之行休休:停止
D.齐彭殇为妄作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善万物之得时善:羡慕
13.下列对《阿Q正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Q在未庄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尽管他“真能做”,但未庄的人们只在忙碌的时候会记起他,可见他在未庄没有社会地位,不被人重视。
B.“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表现出阿Q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C.“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这一投降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也就获得了精神胜利。
D.阿Q欺负了小尼姑之后,他“十分得意的笑”,酒店里的人“九分得意的笑”,“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酒店里的人”比阿Q少一分得意,说明他们比阿Q有同情心。
14.边城明净的风光,熏陶着朴实的人们,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下列句子不能体现人性美的一项是( )
A.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
B.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因为明白过渡人皆是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
C.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
D.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的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
15.下列《红楼梦》中人物、居处、标志性植物、主要丫鬟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潇湘馆梅花幽兰林黛玉紫鹃
B.稻香村桑榆杏花李纨金钏
C.蘅芜苑茝兰青芷薛宝钗晴雯
D.怡红院芭蕉海棠贾宝玉袭人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材料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⑤。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改醮(jià):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⑤虫流:春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竖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实。
1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1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察、举,在这里指察举制,它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时间。
B.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能秀异之士,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C.县,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原与“悬”为同一字,春秋时楚国最先设县,并在全国推行县制。
D.服阕,指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古礼制,父母死后服丧三年,期满除服。阕,指终了。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后,晋武帝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辞不就任。
B.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停止征召。李密守丧期满后,晋武帝恢复了他太子洗马的职位。
C.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主动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不满。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了李密的官职。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①
辛弃疾
酒罢且勿起,重挽使君须②。一身都是和气,别去意何如?我辈情钟休问,父老田头说尹,泪落独怜渠。秋水见毛发,千尺定无鱼。
望清阙,左黄阁③,右紫枢④。东风桃李陌上,下马拜除书。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
【注】①本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为送别被贬为泾原路(今宁夏一带)都监的信州(今江西上饶)太守王乘所作。②挽须:出自苏轼赠王庆源诗“时有野人来挽须”称赞王庆源不摆做官的威仪。③黄阁:中书门下省。④紫枢:枢密院。宋代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分掌军令与政令。
2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从别宴写到田头,作者写到父老,着意表现了王秉虽身为太守,但和善宽厚、仁德亲民的形象。
B.上阕后两句取义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表达对王秉处事过于执着于完美的委婉劝告。
C.下阕写别后场景,尾句中“雁”与范仲淹《渔家傲》“衡阳雁去无留意”中“雁”传达的情感不同。
D.全词运用了侧面烘托、用典、直抒胸臆等手法,使作品既具有质朴通俗之效,又具有含蓄蕴藉之美。
21.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五、默写题
2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孤独地长大成人。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的家门不兴旺缺少幸福。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这一思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错误
——中国故事常见的开端
张晓风
在中国,错误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诗人愁予有首诗,题目就叫《错误》,末段那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四十年来像一支名笛,不知被多少嘴唇呜然吹响。
《三国志》里记载周瑜雅擅音律,即使酒后也仍然轻易可以辨出乐工的错误。当时民间有首歌谣唱道:“曲有误,周郎顾”,诗人多事,故意翻写了两句:“欲使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是无限机趣,描述弹琴的女孩贪看周郎的眉目,故意多弹错几个音,害他频频回首,风流俊赏的周郎哪料到自己竟中了弹琴素手甜蜜的机关。
在中国,故事里的错误也仿佛是那弹琴女子在略施巧计,是善意而美丽的——想想如果不错它几个音,又焉能赚得你的回眸呢?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须了。如果你看到《花田错》《风筝误》《误入桃源》这样的戏目不要觉得古怪,如果不错它一错,哪来的故事呢!
我们先来讲《红楼梦》吧,女娲炼石补天,偏偏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本来三万六千五百是个完整的数目,非常精准正确,可以刚刚补好残天。女娲既是神明,她心里其实是雪亮的,但她存心要让一向正确的自己错它一次,要让一向精明的手段错它一点。“正确”,只应是对工作的要求,“错误”,才是她乐于留给自己的一道难题,她要看看那块多余的石头,究竟会怎么样往返人世,出入虚实,并且历经情劫。
就是这一点点的谬错,于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便有了一块顽石,而由于有了这块顽石,又牵出了日后的通灵宝玉。
整个一部《红楼梦》原来恰恰只是数学上三万六千五百分之一的差误而滑移出来的轨迹,并且逐步演化出一串荒唐幽渺的情节。世上的错误往往不美丽,而美丽又每每不错误,惟独运气好碰上“美丽的错误”才可以生发出歌哭交感的故事。
《水浒传》楔子里的铸错则和希腊神话“潘朵拉的盒子”有些类似,都是禁不住好奇,去窥探人类不该追究的奥秘。但相较之下,洪太尉“揭封”又比潘朵拉“开盒子”复杂得多。他走完了三清殿,到了右廊后一所去处,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建筑:门缝上交叉贴着十几道封纸,上面高悬着“伏魔之殿”四个字,据说从唐朝以来八九代天师每一代都亲自再贴一层封皮,锁孔里还灌了铜汁。洪太尉禁不住引诱,竟打烂了锁,撕下封条,踢倒大门,撞进去掘石碣,搬走石龟,最后又扛起一丈见方的大青石板,这才看到下面原来是万丈深渊。刹那间,黑烟上腾,散成金光,激射而出。仅此一念之差,他放走了三十六座天罡星和七十二座地煞星,合共一百零八个魔王……
《水浒传》里一百零八个好汉便是这样来的。
中国的历史当然不该少了尧舜孔孟,但如果不是洪太尉伏魔殿那一搅和,我们就要失掉夜奔的林冲或醉打山门的鲁智深,想来那也是怪可惜的呢!一部《镜花缘》又是怎么样的来由?说来也是因为百花仙子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因此便有了众位花仙贬入凡尘的情节。犯了错,并且以长长的一生去弥补,这其实也正是部分的人间故事吧!
这一段段美丽的错误都好得令人艳羡称奇!
从比较文学的观点看来,有人以为中国故事里往往缺少叛逆英雄。像宙斯,那样弑父自立的神明,像雅典娜,必须拿斧头开父亲脑袋自己才跳得出来的女神,在中国是不作兴有的。还算捣蛋精的哪吒太子,一旦与父亲冲突,也万不敢“叛逆”,他只能“剔骨剜肉”以还父母罢了。
中国的故事总是从一个小小的错误开端,诸如多炼了一块石头,失手打了一件琉璃盏,太早揭开坛子上有法力的封口。不是叛逆,是可以理解的小过小犯,是失手,是大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中国故事只有“错”,而“错”这个既是“错误”之错,也是“交错”之错,交错不是什么严重的事,只是两人或两事交互的作用。一生在人与人的盘根错节间就算是错也不怎么样。像百花之仙,待历经尘劫回来,依旧是仙,仍旧冰清玉洁馥馥郁郁,仍然像掌理军机令一样准确地依时开花。就算在受刑期间,那也是一场美丽的受罚,她们是人间女儿,兰心蕙质,生当大唐盛世,个个“纵其才而横其艳”,直令千古以下,回首乍望的我忍不住意飞神驰。
年轻,有许多好处,其中最足以傲视人者莫过于“有本钱去错”,年轻人犯错,你总得担待他三分——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要他们每人念几十首诗,录在录音带上交来。有的学生念得极好,有时又念又唱,极为精彩。有的却有口无心,苏东坡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不知怎么回事,有好几个学生念成“一年好景须君记”,我听了,一面摇头莞尔,一面觉得也罢,苏东坡大约也不会太生气。本来的句子是“请你要记得这些好景致”,现在变成了“好景致得要你这种人来记”,这种错法反而更见朋友之间相知相重之情了。
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误,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岔路亦自有其可观的风景,“曲径”似乎反而理直气壮可以“通幽”。错有错着,生命和人世在其严厉的大制约和惨烈的大叛逆之外也不妨有中国式的小差错小谬误或小小的不精确。岔路可以是另一条大路的起点,包容错误是中国故事里的美丽情节。
23.下列对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中“风流俊赏的周郎哪料到自己竟中了弹琴素手甜蜜的机关”这一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画面感。
B.第三段中“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须了”,说明善意而美丽的错误是中国故事里普遍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出美丽的故事。
C.文中谈道:“从比较文学的观点看来,有人以为中国故事里往往缺少叛逆英雄。”作者由此表现出对中国故事缺乏叛逆精神的遗憾。
D.文章倒数第三段说“‘叛逆’太强烈,那不是中国方式”,“中国方式”指的是可以理解的小过小误,是失手,是大意,是一时兴起或一时失察的错误。
E.作者由前文故事中的错误写到倒数第二段生活中的错误,说明故事中的错误和精彩在生活中也有,这样写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25.在文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个中国故事中的“错误”?请分别加以概括。并根据这些内容,概括文中“错误”的含义。
26.赏析本文行文思路,并从文章主旨角度探究作者这样行文的好处。
七、材料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格局,代表着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范围。一个人的格局,映衬着他的世界,也影响着他的一生。人们总说:“有大格局者,能成大事。”但其实,大多数人都过着平凡的日子,每天为小事而忙碌着。心怀大格局,也是为了过好小日子。
阅读这段文字后,请围绕“大格局与小日子”这一话题,结合你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高潮迭起:比喻事物高度发展不断增高阶段。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本处是说《人世间》好评不断,不断出现新的高潮,所以选用“高潮迭起”。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砥砺前行:经历磨炼,克服困难,往前进步的意思。本处是说伴随着改革开放,爷爷辈们创业的艰辛,所以选用“筚路蓝缕”。新旧嬗变:新旧更替。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主要是变化久远。这里面是说时代的进程,说明是新代替旧,所以选用“新旧嬗变”。市井气息: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和百姓的生活画卷,具有浓郁的生活味道。家长里短:指家庭日常生活琐事。这里指作品呈现出的当时百姓的生活习俗,所以选用“市井气息”。
B、C、D三项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不全都恰当。
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综上,本题答案为A项。
2.答案:D
解析:所填的句子与上文中的“不是断层”相衔接,应使用“而是”与前面的“不是”呼应,构成“不是……而是……”的结构,排除AC;“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是“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的原因,应先交代原因,所以排除B。
A、B、C三项补写的语句不恰当。
本题要求选择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综上,本题答案为D项。
3.答案:A
解析: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①“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成分残缺,“刻画描写”缺少相搭配的介词,应在“通过”的后面加上介词“对”。②“人物、时代成长”搭配不当,“成长”和“人物”可以相搭配,但和“时代”搭配不当,和“时代”相搭配的动词为“变迁”,可改为“人物成长、时代变迁”。③“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搭配不当,“体现”和“过程”搭配不当,应将“体现”改为“展现”。
B、C、D三项修改不恰当。
本题要求选择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综上,本题答案为A项。
4.答案:常四爷、崔久峰、秦仲义、唐铁嘴。
解析:①“我看哪,大清国要完!”是第一幕一开始常四爷与二德子、马五爷的一段对话,表现出他对崇洋、惧洋的统治者的愤懑之情,对清朝的腐败他是不满的,只因说“大清国要完”就被投进监狱一年多。
②“我年轻的时候,以天下为己任,的确那么想过!现在,我可看透了,中国非亡不可!”这是实业救国者崔久峰说的一句话,反映了当时在帝国主义、民族资本主义的重压下,改革派力图通过实业救国来变革社会的失败,他们对中国的现状产生了绝望情绪。
③“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是秦仲义与常四爷和王利发一起聊天说的话,表现其一心想“实业救国”的想法。
④“年头越乱,我的生意越好,这年月,谁活着谁死都碰运气,则能不多算算命、相相面呢,你说对不对?”,从“算算命”“相相面”可以看出该人算命先生的身份,由此可以联系到唐铁嘴。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为名词作动词,喂养。句意:老妇人,是已故祖母的婢女,喂过两代人的乳。
B.名词作状语,亲手。句意: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
C.名词作状语,从上面。句意:我稍微给它加以修补,使不再从上面漏雨、落灰。
D.名词作状语,对着西家。句意: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叫,客人越过邻居厨房去吃饭。
故选A。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根据,凭借。句意: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连词,相当于“来,用来”。句意: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
B.代词,她,指老妪。句意:先母对她很好。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句意:是我妻子去世的那年我亲手种植的。
C.指示代词,那(这)。句意: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
代词,它的。句意:它的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D.副词,总共。句意: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副词,总共。句意: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
故选D。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B.介词,因为;/介词,凭……的身份。
C.都是结构助词,的。
D.介词,比;/介词,到。
故选C。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例句中的“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德的人。句意:所有贤能的人都来了,年少年长的也都聚集到这里了。
A.名词用作动词,饮酒;句意: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深远高雅的情思。
B.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的人;句意:让年老的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孩子得以顺利成长。
C.使动用法,使……开阔、放开;句意: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
D.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句意: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故选B。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以为,古义:以……作为。今义:认为。句意: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B.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用于因果句里表结果。句意:兴叹抒怀的原因是相同的。
C.其次,古义:他们的旁边。今义:指示代词。句意:列坐在曲水的两旁。
D.自足,古今同义:自己感到满足。句意:快乐而自己感到满足,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
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贤、少、长”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年少的人、年长的人。
句意: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B.没有词类活用。
句意: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C.“游、骋”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游览、使……驰骋。
句意: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
D.“一”数词意动用法,认为……一样;“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
句意: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故选B。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正常语序为“亦将于斯文有感”,“于斯文”作状语,为状语后置句。
B.正常语序为“不能于怀喻之”,“于怀”作状语,为状语后置句。
C.正常语序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作状语,为状语后置句。
D.省略句,应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故选D。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极:尽。句子翻译为:可以尽情享受看和听的乐趣。
B.致:情致。句子翻译为:人们产生感慨的原因,是因为人们的情致是一样的。
C.期:注定。句子翻译为:终究注定要走到尽头。
故选D。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说明他们比阿Q有同情心”错误,“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有着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并不能说明他们比阿Q富有同情心,而是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故选D。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只是人物应答的客观叙述,体现不出人性美。
故选D。
15.答案:D
解析:A.错误。标志性植物是竹子。
B.错误。金钏是王夫人的丫鬟。
C.错误。薛宝钗的丫鬟是莺儿。
D.正确。
故选D。
16.答案:A
解析:句意:(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从事,曾经在写给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从事把他的信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中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从事”是官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出为”连动短语作谓语,之间不断开;“密在县清慎”作介词“以”的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A。
17.答案:C
解析:C.“并在全国推行县制”错误,那时“县”的建制未推广开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县级建制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故选C。
18.答案:D
解析: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主动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不满”错误,根据原文“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可知,原文说是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末章作诗发牢骚。“主动赋诗”说法错误。
故选D。
19.答案:(1)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向上申诉。不被允许。
(2)(李密)一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解析:(1)“奔驰”,奔走效劳;“笃”,病重;“苟”,姑且;“告诉”,申诉;“则告诉不许”,被动句。
(2)“有暇则讲学忘疲”,补充主语“李密”;“暇”,空闲;“师”,以……为老师;“方”,比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材料二: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又名虔。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感伤眷恋备至,笃深的孝道之情,于是积郁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刘氏有病时,他就哭泣流泪不敢大口呼吸,从不脱衣安睡,饮食汤药总要尝过之后才端上去。(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研究学问,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
李密年轻时在蜀汉做官,当郎官。多次出使吴国,有才智机辩,吴人很欣赏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皇上)下诏任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官职,并向朝廷呈上《陈情表》。皇上读后说:“士人有名节,不是平白无故的!”于是停止征召。
后来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朝廷再一次征召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询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信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身长蛆。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曹魏,任用黄皓而丧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言教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与普通人说话,语言适宜琐碎。孔明没有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人谈论,他的言教因此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很好。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从事,曾经在写给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结束。”从事把他的信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中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常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担任汉中太守,自己认为失去了应有的职分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也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回家种田。皇上英明睿智,这话岂能这样说!”武帝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于家中。
20.答案:B
解析:B.“表达对王秉处事过于执着于完美的委婉劝告”错误。这两句是对王秉受众人拥戴原因的颇具理性的概括。
故选B。
21.答案:①祝愿友人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劝勉友人对未来仕途充满信心。
②年老多病而不能施展才华抱负的伤感。
③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解析:“望清阙,左黄阁,右紫枢”,远望清冷的城郭,左边是淡黄的阁楼,右边是深紫的门枢,非常高雅壮观,这是祝愿友人重新得到朝廷重用,劝勉友人对未来仕途充满信心。
“屈指吾生余几,多病妨人痛饮,此事正愁余”,屈指算来,我这辈子余日不多,很多亲朋好友诟病我好饮酒的习惯,这个事好让人生愁啊,就这么爱好了。表达作者年老多病而不能施展才华抱负的伤感。
“江湖有归雁,能寄草堂无”是希望王秉走后多多联系,鸿雁寄书,盼得佳音。表达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22.答案:(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2)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
23.答案:BC
解析:B.“只有这样才能演绎出美丽的故事”错误,“中国的故事总是从一个小小的错误开端”“容错误是中国故事里的美丽情节”“错误,对中国故事而言有时几乎成为必须了。如果你看到《花田错》《风筝误》《误入桃源》这样的戏目不要觉得古怪,如果不错它一错,哪来的故事呢!”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C.“作者由此表现出对中国故事缺乏叛逆精神的遗憾”,文章在这里只是谈“有人以为中国故事里往往缺少叛逆英雄”而已,后文列举哪吒的事例也是为了证明这一点,只是证明错误也美丽,但并没有表现出“对中国故事缺乏叛逆精神的遗憾”之情,选项无中生有,推断无据。
故选BC。
24.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小小的差误、无心的过失比作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生动形象地阐明小错误也可以有美丽的情节。
解析:“那些小小的差误,那些无心的过失”,使用整句列举错误现象,在间隔反复间突出了中心词语“错误”;使用喻体“岔路”形象生动地说明“错误”的特点“偏离大道”,这里的喻体“大道”可以指文章的情节内容或者主旨思想。紧接下来再来一处比喻——“岔路亦自有其可观的风景”,从好处作用的角度表现错误也美丽,“风景”这个喻体不仅突出了错误的美丽,也照应了前面的喻体“大道”和“岔路”,可谓环环相扣,以意象组合法从多角度多侧面表明错误的作用和价值。“‘曲径’似乎反而理直气壮可以‘通幽’”,比喻兼拟人生动形象幽默诙谐亲切可感,增强了可读性和吸引力,这里的“曲径”也是喻体,本体依然是错误,“通幽”喻指美丽好看又出乎意料的情节故事等。
25.答案:①由周瑜善于听出乐工的错误写到弹琴女子故意弹错,只为换得周郎的回顾。
②《红楼梦》中女娲故意多炼一块石头,才有了后面一系列歌哭交感的故事。
③《水浒传》中洪太尉禁不住诱惑,放走了一百零八个魔王,以至后面有了梁山好汉扶弱济贫的故事。
④《镜花缘》中因为百花仙子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因此便有了众位花仙贬入凡尘的情节。
“错误”指中国故事开端中常见的善意而美丽的小小的差误、无心的过失。
解析:“《三国志》里记载周瑜雅擅音律,即使酒后也仍然轻易可以辨出乐工的错误”“描述弹琴的女孩贪看周郎的眉目,故意多弹错几个音,害他频频回首,风流俊赏的周郎哪料到自己竟中了弹琴素手甜蜜的机关”,由周瑜善于听出乐工的错误写到弹琴女子故意弹错,只为换得周郎的回顾。
“女娲炼石补天,偏偏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本来三万六千五百是个完整的数目,非常精准正确,可以刚刚补好残天”“世上的错误往往不美丽,而美丽又每每不错误,惟独运气好碰上‘美丽的错误’才可以生发出歌哭交感的故事”,《红楼梦》中女娲故意多炼一块石头,才有了后面一系列歌哭交感的故事。
“洪太尉禁不住引诱,竟打烂了锁,撕下封条,踢倒大门,撞进去掘石碣,搬走石龟,最后又扛起一丈见方的大青石板,这才看到下面原来是万丈深渊。刹那间,黑烟上腾,散成金光,激射而出。仅此一念之差,他放走了三十六座天罡星和七十二座地煞星,合共一百零八个魔王……”“《水浒传》里一百零八个好汉便是这样来的”,《水浒传》中洪太尉禁不住诱惑,放走了一百零八个魔王,以至后面有了梁山好汉扶弱济贫的故事。
“一部《镜花缘》又是怎么样的来由?说来也是因为百花仙子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因此便有了众位花仙贬入凡尘的情节。犯了错,并且以长长的一生去弥补,这其实也正是部分的人间故事吧”,《镜花缘》中因为百花仙子犯了一点小小的错误,因此便有了众位花仙贬入凡尘的情节。
文中说“中国的故事总是从一个小小的错误开端”“在中国,故事里的错误……是善意而美丽的”“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误,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由此整合要点,“错误”指中国故事开端中常见的善意而美丽的小小的差误、无心的过失。
26.答案:①文章认为在中国错误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是善意而美丽的,作者为了说明这一点,先从诗作《错误》写起,再用中国故事来阐释,并引用诗句,给文章增添文化内涵,增添趣味性。
②然后将中国故事和外国文学进行比较,创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
③最后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误,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首尾呼应,旨在告诉人们,不但要有容错的胸怀,还要懂得欣赏在错误后中国故事里急转直下的美丽情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概括主题的能力。
梳理文章思路就是弄明白作者在文章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文章是怎样展开的。可以在把握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表述。
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在中国,错误不见得是一件坏事”,表明在中国错误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是善意而美丽的,作者为了说明这一点,先从诗作《错误》写起,再用中国故事来阐释,并引用诗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给文章增添文化内涵,增添趣味性。
文章主体部分(2-13)分别列举《三国志》里记载周瑜雅擅音律的故事、《红楼梦》中女娲故意多炼一块石头的故事、《水浒传》中洪太尉的故事、《镜花缘》中百花仙子的故事……,将中国故事和外国文学进行比较,创造文化氛围,行文章法思路开阔。
文章尾段写“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误,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岔路亦自有其可观的风景,‘曲径’似乎反而理直气壮可以‘通幽’”“让岔路可以是另一条大路的起点,容错误是中国故事里的美丽情节”,作者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解释“在中国,那些小小的差误,那些无心的过失,都有如偏离大道以后的岔路”,首尾呼应,旨在告诉人们,不但要有容错的胸怀,还要懂得欣赏在错误后中国故事里急转直下的美丽情节。
27.答案:例文:
用大格局过好小日子
《菜根谭》里有一句:石火光中争长竞短,几何光阴?蜗牛角上较雌论雄,许大世界?人生在世,不过沧海一粟。我们在意的时间,可能只是宇宙电光火石般的瞬息;我们纠结的地方,也许不过才如蜗牛角那样渺小。
何为格局?便是你如何看待世界与自己。一个人的格局,映衬着他的世界,也影响着他的一生。人们总说,有格局者,成大事也。但其实大多数人都过着平凡的日子,都是为小事而忙碌着。
何为大格局?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人有大格局,便深知生活的常态是高低起伏。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得到时是经验,得不到时是经历。苏东坡在数次被贬后,依然能走到哪吃到哪。他知道那些萧瑟处,不过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的豁达,是对生活的心怀高远。
曾国藩时常以一句话训诫自己: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以低调之心,行高调之事。见过高山,方知下山不易,才会格外珍惜每一个随风而行的日子。终其一生,我们不过都是人生路上的旅者。
心中有大格局,如同占领高地。望得见前路坦荡,亦深知总有歧路。一程又一程出发,一期一会在当下。
曾经的书画琴棋诗酒花,总有一天会落到日常里,变成柴米油盐酱醋茶。但人的圈子越小,心万万不可越变越小。不然,可能生活就成一地鸡毛。心太小的人,会拿着自己的锤子,去丈量别人的是非,衡量他人的对错。但世界之大,人各有异。
接受他人的不同,亦是包容自己的所有。心有大格局,如海纳百川,上善若水。越是平淡的日子,越需要宽广的胸襟,方能心安有福。
大格局,认真思考过生活。有一个词叫“内卷”,原是指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停滞不前的状态,但如今成了人们对生活、工作、学业无能为力的调侃。被迫内卷,大多数时候也是因为不知自己要的是什么,才会人云亦云,才会着急被落下。就像很多人看直播时,一激动就跟着下单了,事后却发现自己根本不怎么用。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有大格局的人,对待自己的生活,有着认真的思考,因此能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不被外界的标准裹挟,以合适的节奏自在生长。
格局,是一个人的境界,决定了他看世界的角度。格局,是一个人的胸襟,决定了他对世界的包容度。格局,是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生活能否过得自在。平凡如我们,唯愿心有大格局,过好小日子。
解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基础知识,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1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