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第1页
    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第2页
    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第3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2月)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当前,东方文化的共同基因、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等构成了“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现实文化基础。东方文化主要是指亚洲地区,包括部分非洲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东方文化具有一些共性,如儒、佛、道的“遗传基因”。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丝绸之路绵延两千多年,运送的是中国的丝绸瓷器,带去的是贸易货物,传播的是友谊和文化,没有战争和侵略,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和平特征。东方文化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可以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外文化交流的突破口,增进共建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尽管东西方之间在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国情上存在不同,在文化上存在较大差异,但这并不代表人性和人心的不同。从根本上说,东西方文化是息息相通的,都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相同的合理内核,比如都认为和平和守信是应该遵守的人类美德。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有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并存,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延续至今,必定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容易导致误解和摩擦,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我国边疆地区与其他国家在民族、宗教等方面的共同渊源是我们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文明对话的优势,但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成为障碍。地理环境影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影响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影响文化。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东方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是典型的依靠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崇尚整体稳定,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都作为个人应该融入的对象,即“天人合一”。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多处于沿海地带,活动范围和劳动产品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喜欢贸易交换、向外探索和扩张,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都作为个人面对的、应该征服的对象。西方文化扩张和征服的特点及其国家利益的驱动,以及部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偏见根深蒂固,使一些西方国家无法正确看待“一带一路”倡议。部分西方国家多年来一直抹黑“一带一路”倡议。
    “一带一路”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宗教、文明的纽带。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让各国人民都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才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正确途径。
    “一带一路”实施中既要注重物质流通关节点的建设,也要注重精神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其实最关键的是人的活动。这些人到达哪里,他们就会将其思想、精神和信仰带到哪里。特别是我国边疆地区,诸多少数民族与“一带一路”中的各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似的民俗风情、相近的文化传统。这些少数民族群众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要继续支持相关部门做好思想和文化的挖掘、阐释工作,做好爱国宗教界、文化界人士的培养、团结和教育工作,将承载这些文化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成为文化交流的关节点。要注重在与“一带一路”上的不同地缘板块、不同利益诉求、不同生活方式和习俗的接触与互动中,发挥软实力的润滑和沟通作用,释放正能量,消解负能量。历史上“丝绸之路”的吸引力在于,它既包括中国产品,更包括中国理念及中华文明。今天的“一带一路”更要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思想。我们在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同时,需要保持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我们需要把这种文化认同传播出去,充分发挥中国“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媒体是文明对话最直接的渠道。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对外传播的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的交流合作。不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媒体发展需要搭建平台,增加专业人员,更新传播技术。中国可在平台搭建、人员培训、技术援建、内容提供方面有更积极的作为使中国元素、中国视角融入当地媒体的内容中。鉴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我们应将互联网作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点突破口,在内容和形式上根据互联网的特性量身打造,适应当地用户需求,争取影响年轻一代。此外,还可本着开放包容的精神,促进国际组织的多边对话、政府机构的双边对话、非政府组织的民间对话、智库的“二轨”对话等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对话。
    (摘编自王眉《文化视域下“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新路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国情的影响,东西方文化和人心有着明显不同但各自有其存在的合理内核。
    B.重视农业的中华文明把个人融入自然和他人中,而源于海洋的古希腊文明把个人隔绝于自然和他人外。
    C.“一带一路”成为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矛盾的正确途径。
    D.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媒体发展需要,我国可在搭建平台、人员培训、技术援建等方面提供支持。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应借鉴古丝绸之路,在进行货物贸易时也传播中华文化,为全球发展开辟新空间,为国际经济合作打造新平台。
    B.我国边疆地区是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展文明对话的关节点,要发挥少数民族群众在建设“一带一路”中的生力军作用。
    C.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争和侵略,而是瓷器、丝绸等货物和善意、友谊、和平守信等共同价值观的传播。
    D.我国在互联网传播中融入中国元素,就会吸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年轻一代认可“一带一路”,并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加快推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积极推进“丝路海运”港航贸一体化发展,加快陆海新通道、空中丝绸之路建设。
    B.在已经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
    C.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
    D.加大支持“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落实绿色投资原则,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
    4.原文第二、三段中使用“大走廊”“纽带”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如何从文化的角度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传播?请根据文本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五十多个
    巴金
    “走罢,这儿不是我们立足的地方。”大家这样嚷着。各人把身边的一个小包袱挂在一只膀子上,另一只手里提了一点东西,陆续走出了那个茅棚,并没有一点留恋。
    在一条狭小的土路上,他们大步走着,人数是五十多个。天是个阴天,从昨夜就刮起北风,也有人想到会落雪。但是他们不能够再在这个村庄里住下去了。
    这行程并不是最近几天里才开始的:半年前洪水淹没了他们的故乡,冲去了这一年的收获;过后大兵又经过那村庄,带走了剩下的一些东西,烧掉了一些房屋。每个人只剩了几件衣服,两只空手,一条性命。于是他们含着眼泪离开了故乡,这村庄在从前曾经被他们大家当作父母般地热爱过。
    他们就这样走上了漂泊的路途。他们经过了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一座山又一座山,在破陋的茅棚里,在草枯了的原野上,在叶子整夜颤抖的树林中,拾了大堆的枯叶铺在地上,卸下了小包袱,拿出可以当作被褥的东西裹住了身子,就这样地度过了寒冷的夜,一夜,两夜……夜晚永远是寒冷的,周围的一切也都是;温暖的只有他们的心,但是渐渐的心也有点儿冷了。
    “歇歇罢,住下来罢!”每个人的心里都叫出来这样的呼声。没有一个人是例外。
    然而有几个人却说了:“走罢,再往前面走罢!”这也是众人的呼声,
    他们由一条蜿蜒的土路渐渐地转到山坡上去。路是曲折的。天依旧阴沉着,风刮得更急,空中飞扬着砂石。五十多岁的张公公两次在山坡上滑倒了,他躺在路上,弯着身子,喘着气,花白胡须上粘了唾液,尘土盖满了他的瘦脸,眼睛半开着,眼光失神地望着天空。一些人停了脚步围着来看他,帮小王把他扶起来。小王扶着他慢慢地往前面走,他们两个人便落在了队伍后面。
    他们依旧吃力地在蜿蜒的山路上走着,成了一根曲折的长线。人数是五十多个。
    雪花开始在空中飞舞,飘到了一些人的脸上、手上。“落雪了!”大家吃惊地叫着。无数白色细点弥漫在空中,渐渐地就成了白茫茫的一片,像有什么人撕碎了几床破棉絮从上面撒下来一般。
    下山的路本来是比较容易走的,然而路面已经湿了,后来就成了泥泞,雪垫起来把满山都染成了白色,树木也盖上了雪花。周围是静悄悄的,没有别的行人,望过去前面白皑皑的一片,山脚下有些人家也被雪掩盖了,只有一条小河还在发亮。
    他们口里嘘着气,用手拂拭脸上的雪花,时时把红肿的手放在嘴唇边吐热气来使它们暖和。
    他们只管往前面走,没有吵闹的声音,两三个人紧紧靠在一起,或者一个紧跟着一个,这样成了一个长列,在白的雪地上慢慢地走着。天空更加暗淡夜在张开它的网罗。前面是森林,天完全黑了,小孩的哭声打破了众人的沉默,
    “火,火!亮!……”先是一个孩子的声音,接着许多人在叫。但是火柴被雨和雪弄湿了,
    “走罢,我们走快点,没有亮也要走!”一个雄壮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来,那是铁匠冯六的声音,这个高大的壮年汉子,他的声音压倒了一切。
    “好。”两三个人答应着,以后就不作声了,然而在每个人的心里都起了同样的回应:“走罢。”
    “看,前面不是灯光?快走!”铁匠冯六的声音又响起来,依旧是十分雄壮,压倒了风和雪。
    “是啊,灯光!”每个人在心里应道。然而在前面并没有灯光。
    在队伍后面的张公公已经不咳嗽了,也没人注意他。小王和红鼻陈三两个人挟着他走。
    “我走不动了!歇歇罢。灯光,为什么灯光就没有了?”木匠阿四哀求似地叫道。
    铁匠冯六把头抬起来望着顶上露出的一段天空,天空是深沉的,黑暗的。一些白的雪花在他的头上飞舞,冷冰冰地落在他的脸上。
    “走啦,大家在一块儿,五十多个,还怕什么?我们有的是力气!”那些人差不多说出了同样的话。
    “那么我们就走罢!”铁匠冯六用坚决的声音说。过了好一会儿他又加一句:“我相信夜就要完了。”
    在他们的周围依旧是黑暗的夜。
    “走啦!”铁匠冯六用了全身的力量在跟疲倦斗争,他粗暴地叫起来。“赶快走,前面就是村庄了!”其实村庄是在他的心里。那里照耀着阳光,许多人唱着歌在田地上、在店铺里劳动。他走进一家铁匠铺,拿起一个大铁锤,向着一块炙热的红铁打下去,好家伙!火花四面溅……
    赶快走,赶快走,不到死,不罢休。我们有的是胆量,我们有的是力气……
    他用了粗暴的声音和山歌的调子唱出这几句话,他觉得身子比先前轻松了些。
    小王和红鼻陈三两个接着唱起来,几个孩子也唱了,后来大部分的人都唱了。大家都感觉到这时候从什么地方来了一股热气。他们忘了黑暗,忘了困苦,忘了疲倦。他们永远唱着刚刚产生的简单的歌……
    于是天亮了。没有风。树林留在后面。在他们的眼前是一片白皑皑的田地,雪在地上发光。一个美丽的村庄躺在他们的脚下。一些人家的屋顶上冒出了灰黑的烟,从雪堆里冒出来直往上爬。另一些人家里送出了雄鸡的啼声,他们望着这个村庄叹了一口气,淌出眼泪来了。
    铁匠冯六望着那个村庄,眼睛里发出光来。他回过头来捏紧拳头,用眼睛计数了同伴的数目,安慰地自语道:“还是五十多个,有手,有脚,有胆量,有力气。”于是他微笑地对他们说:“我们快往前面走罢,村庄就在面前了。”
    1932年冬在上海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十多个“陆续走出了那个茅棚,并没有一点留恋”,体现了他们离开时的心情是决然的,在这里他们已经无法生存。
    B.在漂泊之中,众人的心绪复杂而矛盾。一方面,他们因为身心疲惫,想要停歇;另一方面,他们被现实所迫,不得不继续一直往前走。
    C.铁匠冯六是五十多个的精神领袖,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总在人们濒临绝望的时候用鼓舞的话给人带去希望,虽然有时甚至是谎言,
    D.铁匠冯六心中的村庄“照耀着阳光,许多人唱着歌在田地上、在店铺里劳动”,这不仅是他向往的村庄的样子,而且是他向往的生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下山途中,众人看到了“前面白皑皑的一片”以及“一条小河还在发亮”在艰难行走之时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暗示着前途的光明。
    B.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内心与现实的矛盾,如人们想着看到了灯光,然而前面并没有灯光。这种反差更加凸显了环境的恶劣。
    C.虽然饥饿和寒冷时刻威胁着五十多个生命,但作者仍让他们不断行走,这不是因为他们身体强悍与善于忍耐,而是精神上的强健与不息
    D.小说特意整体虚化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忽略了复杂情节的打造,但五十多个顶风冒雪、携手搀扶行走的场景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8.小说在叙写中多次强调“五十多个”,请分析其用意。
    9.巴金曾说:“我虽然不曾给当时的读者指出一条光明大道,可是我相信;往前进,就不会灭亡”“一直往前进,就会找到出路,见到光明”。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情节发展推动主题的呈现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冬,十二月,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东郡;大兴卒塞之。春,三月,除关,无用传。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帝从之,令民入粟于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谍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
    上复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
    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染盛,皇后亲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
    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
    六月,诏曰:“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十五·汉纪七》)
    材料二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使天下人A入粟B于边C以受爵D免罪E不过F三岁G塞下之粟H必多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以除罪”与《陈情表》“除臣洗马”中的“除”字含义不同。
    B.“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与《促织》“窃发盆”中的“窃”字含义不同。
    C.“二月,甲寅”与《赤壁赋》“壬戌之秋”中的时间用法相同。
    D.“其于劝农之道未备”与《劝学》“劝学”中的“劝”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晁错认为圣明的君王能够让百姓丰衣足食的原因,在于引领民众生产,进而获得富足。
    B.百姓通过缴纳粮食来获得爵位,晁错提倡将爵位的等级提至更高,边境粮食才会充足。
    C.晁错高瞻远瞩,统筹规划,他既重视农业生产,又重视减轻赋税,从而贮备了大量的粮食。
    D.文帝强调要免除田地的租税,激励农业发展,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来实现农商没有分别。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
    (2)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14.请结合材料,分析晁错上奏时运用的论证方法。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园中归戏作①
    陆游
    醉里来寻涧上花,已飘残雪散余霞。曲生②也解欺人老,风伯无端妒物华。
    不恨童心伴蜂蝶,但愁病眼厌风沙。归来隐几东窗下,一卷黄庭③送日斜。
    【注】①此诗写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春,诗人时年63岁,在严州任上。②曲生;酒的别称。③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的经典著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次句看似写雪飘霞散的自然环境,实则是表明涧上花凋残的景象。
    B.颔联中“欺”和“妒”运用了拟人手法,风“妒”物华暗示出花凋残的原因。
    C.颈联指出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看到有蜂蝶相伴,感到不遗憾。
    D.尾联写诗人游园归家后,伴着夕阳,在东窗下几案边阅读《黄庭经》。
    16.有人说,此诗虽题为“戏作”,却反映了希望与现实的矛盾。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秦朝统治者对百姓进行搜刮时一丝一毫也不肯放过,而自己使用起这些财物来却毫不爱惜。
    (2)《书愤》中写志未酬而鬓先斑,赤心为国的诗人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通过梦境创造一个美的世界,让作品充满艺术之美,比如古诗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含有一个“梦”字。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所谓推理,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①_______的过程。
    推理主要分为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两种。演绎推理,就是前提正确时,②_______的推理;合情推理,是前提正确时,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的推理。
    传统上存在重演绎推理轻合情推理的倾向:合情推理是“莫须有”,演绎推理是“一定有”,这“莫须有”的就是没有“一定有”的靠谱。但是如果什么事情都必须确凿到“一定有”的程度才下判断,那也做不了什么事了。
    有这样的例子:一个黑暗的夜晚,一个珠宝店的玻璃被打碎了,从里面钻出一个身穿蒙面衣的人,手里拿着一口袋珠宝。我们推断这个人是小偷,③_______:有可能这个人是珠宝店老板,恰好忘带钥匙又急着取珠宝,然后把玻璃打碎了,又恰好那一天是万圣节,他穿着一身蒙面衣。一个在现场的警察会因为这个推理不是演绎推理而无动于衷吗?
    事实上,合情推理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由于各领域专家经验丰富,洞察力敏锐,使得他们进行合情推理时的正确率非常强,“莫须有”很可能就是“有”。积累经验也好,天资聪颖也好,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说合情推理的能力。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走不多远就有一座小桥,唐朝诗人杜荀鹤曾写诗:“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而今虽然枕河人家逐渐减少,但是小桥仍然有那么多,仍然在那里。
    跨过小桥,是一个三岔路口,有三条小巷在眼前,直行的那条是古吴巷,左边施林巷,右边水潭巷。我往右,走到水潭巷,一眼望去,小巷里没有什么门店,都是普通居民的家门,苏州小巷里特有的那种,窄小的,甚至旧陋的,岁数很大的木门。
    往巷里走,看到一扇门。这扇门,又小又旧,没有一点点装饰。倘若你是随意路过这里,一定不会想到,这里边还有另一个世界,它能够在冬天里给你温暖,在年老时给你童年的记忆,如果一个外乡人走进去,他也许能够看到故乡的模样。
    进到里边,才知道它的门,还真算不上小而旧,它的内里,才是真正的小而旧,螺蛳壳里做道场。如果说学士街那家店的装修在苏州民间茶室中是出众有创意的,眼前我们刚刚进入的这个水潭巷分店,则走了另一个极端。几乎就是一个老破旧宅的原貌,完全没有整修,没有打理——要说没有打理,也不符合事实,它有自己精心设计的风格。五六间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屋,每一间小屋里,都摆着旧家具、旧用具,连煮茶的罐也是粗陶罐,屋中甚至还摆放了许多并没有什么用场的杂物,让人恍若走进了童年时的家。
    20.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破折号的作用。
    21.文中画框的部分除了对比以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对苏州小巷的描写,突出了“我”对小巷的印象之深刻,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主张凡事要以和为贵,在日常生活中,人应加强自我约束。但也有一些人提出在实际生活中,一个人无论多么小心,仍不可避免与人发生冲突,所以要学会在冲突中解决问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的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东西方文化和人心有着明显不同,但各自有其存在的合理内核”理解不当。原文说的是“尽管……但这并不代表人性和人心的不同”“都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相同的合理内核”。B项“古希腊文明把个人隔绝于自然和他人外”说法不当,原文说的是古希腊文明“崇尚个人意志,把世界上的一切,包括自然和他人都作为个人面对的、应该征服的对象”。C项主客体颠倒,原文说的是“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相互尊重、平等协商解决国内和国与国之间的矛盾……才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正确途径”。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的相关内容的能力。D项说法绝对化,还需要其他条件,原文说的是“在内容和形式上根据互联网的特性量身打造,适应当地用户需求,争取影响年轻一代”。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据和论点的能力。第四段观点是“注重精神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B项是文化艺术方面。A项是经济发展方面,C项是科技发展方面。D项是绿色生态方面。
    4.答案:这两个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带一路”在沟通不同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的作用,使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大走廊”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共建“一带一路”作为一种秉持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以面对因风格各异而产生的文明形态、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挑战。“纽带”在本文中的特殊含义是: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全球互联互通,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日益深入,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商合作、共建项目、共享红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明确题干要求——分析“大走廊”“纽带”的作用,认真阅读文本,归纳整合二、三段相关内容。
    5.答案:①注重精神文化交流关节点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②加强媒体自身对外传播的建设,提升国际影响力;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的交流合作。③展开多种形式和渠道的对话,让“一带一路”成为沟通不同文化、宗教、文明的纽带。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如何从文化的角度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传播。其次要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答案相关区间——第三、四、五段,整合各段信息,加以概括即可。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内容的能力。铁匠冯六并不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五十多个”。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暗示着前途的光明”有误。此处的环境是恶劣的,预示着往前行走的艰难。
    8.答案:①多次强调“五十多个”,反复照应标题。②“五十多个”象征精神上的探索前行,是对人民不屈精神的企盼。③“五十多个”是寄托着作者寓意的数字,凸显出全国各民族团结前行的精神气概。
    解析:
    9.答案:①小说设计了五十多个人在狭小的土路、蜿蜒的山路、泥泞的下山路和黑暗的森林路四种情景中,从没有目的地的不停跋涉探索前行,到“一个美丽的村庄躺在他们的脚下”,村庄里“送出了雄鸡的啼声”。通过这样的情节设计,表明“往前进,就不会灭亡”。②小说中,五十多个在艰难行走,环境恶劣,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但在“是否继续前行”的问题上,他们选择了继续前行,通过五十多个的行动呈现“一直往前进,就会找到出路,见到光明”的主题。
    解析:①小说中这“五十多个”离开了家乡,开始漂泊,他们开始并没有目标,只是觉得应该往前走,他们先是“在一条狭小的土路上”走,后来“他们由一条蜿蜒的土路渐渐地转到山坡上去。路是曲折的”,再后来下了雪,“下山的路本来是比较容易走的,然而路面已经湿了,后来就成了泥泞”,他们还走过“在他们的周围依旧是黑暗的夜”的森林,但他们从没有停止前行,最后“一个美丽的村庄躺在他们的脚下。一些人家的屋顶上冒出了灰黑的烟,从雪堆里冒出来直往上爬。另一些人家里送出了雄鸡的啼声”。通过这样的情节设计,表明“往前进,就不会灭亡”。②小说中,五十多个在艰难行走,环境恶劣,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但在“是否继续前行”的问题上,他们选择了继续前行。比如在森林中他们只能“拿出可以当作被褥的东西裹住了身子,就这样地度过了寒冷的夜,一夜,两夜”,有人心里想要歇一歇,但是“有几个人却说了:‘走罢,再往前面走罢!’这也是众人的呼声”;在黑暗的森林中,铁匠冯六用雄壮的声音鼓励大家“走罢,我们走快点,没有亮也要走!”,大家在心里也都起了同样的回声:“走罢。”;木匠阿四哀求“歇歇吧”,冯六还是说“走啦,大家在一块儿,五十多个,还怕什么?我们有的是力气!”“那些人差不多说出了同样的话”;后来冯六用了粗暴的声音和山歌的调子唱出“赶快走,赶快走,不到死,不罢休。我们有的是胆量,我们有的是力气……”,人们都跟着唱。最终他们找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小说通过五十多个的行动呈现“一直往前进,就会找到出路,见到光明”的主题。
    10.答案:DEG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受爵、免罪是两个独立的词语,应在D处断开。“不过三岁”可单独成句,应在E、G处断开。参考标点:使天下人入栗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包括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两个“除”意思不同,第一个“除”是“免除”的意思,“除臣洗马”的“除”是“授官”的意思。B项,两个“窃”意思不同,第一个“窃”是“私下”的意思,“窃发盆”的“窃”是“偷偷地,暗地里”的意思。C项,两句中的时间用法不同,材料一的“甲寅”指日期,而“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指年份。D项,两个“劝”都是“勉励”的意思。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因果关系错误。文帝是因为农商没有体现出分别,所以要免除田地的租税。
    13.答案:(1)粮食,是民众耕种的,生长在田地却不会匮乏。
    (2)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慈母也不能保全她的孩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栗:粮食。乏:缺少,匮乏。(2)虽:即使。保:保全。安:怎么,怎能。
    14.答案:①举例论证:以圣明君主在位,民众不会挨饿受冻为例,强化了“君主应为民众开辟生财之道”的道理。②对比论证:将“缴纳粮食”和“拥有战马所获得的优待”进行对比,顺势提出了纳粮的重要性。③因果论证: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最终实现不向农民收租税,这样会使百姓更加勤勉务农。
    解析:①举例论证:由原文“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可知,以圣明君主在位,民众不会挨饿受冻为例,强化了“君主应为民众开辟生财之道”的道理。②对比论证:由原文“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可知,将“缴纳粮食”和“拥有战马所获得的优待”进行对比,顺势提出了纳粮的重要性。③因果论证:由原文“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可知,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最终实现不向农民收租税,这样会使百姓更加勤勉务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冬季,十二月,黄河在酸枣决堤,洪水向东冲溃金堤,淹没了东郡,朝廷征发大批士卒堵塞堤口。
    春季,三月,朝廷废除关隘检查制度,更民出行不必携带证明身份的符传。晁错上疏文帝道:“圣明的君主在位时,民众之所以不会挨冻受饿,不是因为君主能亲自耕作而为民众提供食物,亲自纺织而为民众提供衣物,而是因为君主为民众开辟了生财之道。当务之急,没有比使民众务农更重要的事了。要让民众务农,关键在于让百姓重视粮食;让百姓重视粮食之道,在于以粮食为赏罚手段来治理民众。现在招募天下民众向官府缴纳粮食,可以用来换取爵位,也可以用来免除罪名。粮食对王者有大用,是为政的根本。让民众缴纳粮食得到五大夫以上的爵位,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有战马的人得到的优待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爵位,是君主所专有的,出自口而数量无穷;粮食,是民众耕种的,生长在田地却不会匮乏。获得高级爵位和免除罪名,是人们极其渴望的;如果天下民众将粮食输送到边境来换取爵位、免除罪名,那么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必定充足了。”
    文帝采纳晁钳的建议,诏令民众将粮食输送到边境,换取的爵位等级按照输送的粮食多少来决定。
    晁错又上奏道:“陛下降恩而能让天下民众输送粮食到边塞以换取爵位,这是对民众极大的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士兵的粮食不够吃,故而将天下的粮食流通送至边塞。等到边塞的存粮足够支撑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将粮食输送至各郡县了;等到各郡县的存粮足够支撑一年以上,就可以及时诏令恩赦,不向农民收取租税。像这样,陛下恩德福泽加之于万民,民众就会更加勤勉务农,天下就会非常富庶安乐了。”
    文帝又采纳晁错的建议,颁发诏令道:“正确引导民众的道路,在于让他们从事农耕。朕亲自率领天下人从事耕种,至今已有十年了,而荒地没有被更多地开垦,一旦遇上年成不好,民众就会面有饥色;这是务农的人依然太少而官员没有认真执行所致。我多次颁下诏书,每年都会鼓励百姓种植,可至今依然未见成效,这是官员没有勤勉奉诏而对民众的激励不够明确所致。况且朕的农民生活十分辛苦而官员又不能体察反省,这又如何能够勉励他们投身于农业呢!特赐农民今年的租税减半。”
    春季,二月,甲寅日,文帝诏令道:“朕亲自率领天下人农耕以供应祭祀所需的谷物,皇后亲自种桑以供应祭祀所需的衣服;要制定相关的礼仪。”
    这时候,文帝自身谦逊自守,而将相都是故旧功臣,少文采而多质朴。君臣借鉴秦朝灭亡的弊政,论证讲求以宽厚为本,耻于谈论别人的过失,这种教化推行至天下,改变了过去那种互相检举、攻讦的风气。官员安于自己的职位,民众乐于自己的产业,府库的积蓄逐年增加,人口逐渐繁衍,
    六月,文帝颁布诏令道:“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比农业更重要的了。现在勤勉从事农业的人还要缴纳租税,这就导致农商之间没有分别,也说明激励农业的政策尚不完备。要免除田地的租税。”
    材料二
    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慈母也不能保全她的孩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来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了。
    15.答案:C
    解析:C项“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理解错误,应该是诗人有与蜂蝶相伴的童心。
    16.答案:①诗人希望在春天看到美丽的涧上花,但花此时已被风吹得凋残;②诗人出行赏景过程中,因年老不胜酒力,且在患有眼疾的情况下遭遇风沙,难以继续出行;③诗人美好的希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回到家中读道家经典以自慰。
    解析:审清题干中的关键——希望与现实的矛盾,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抓住“希望”是指诗人春上出行寻花赏景,但现实却面临花被风吹而凋残,自己年老不胜酒力,患有眼疾又遭遇风沙等境况,最后归家读书打发时光。
    17.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示例一: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示例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示例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解析:
    18.答案:①推出新判断(结论);②结论一定正确;③就是合情推理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情境补写句子的能力。①处,由“所谓推理,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可知,推理首先需要有前提条件,根据第二段“合情推理,是前提正确时,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的推理”可知,推理是由前提条件推出结论的过程。故此处可填“推出新的判断或者结论”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第三段“合情推理是‘莫须有’。演绎推理是‘一定有’”及第二段最后“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的推理”一句,结构上的对称照应关系,可知此处可填“结论一定正确”之类的内容。③处所在段落是对上文观点“如果什么事情都必须确凿到“一定有”的程度才下判断,那也做不了什么事了”,及下文“合情推理是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的一个具体例证。根据“有可能这个人是珠宝店老板”可知“我们推断这个人是小偷”的结论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这个推理符合合情推理的概念,故此处可填“就是合情推理”之类的内容。
    19.答案:示例一:由于各领域专家经验丰富,洞察力敏锐,他们进行合情推理时的正确率非常高,“莫须有”很可能就是“有”。
    示例二:各领域专家经验丰富,洞察力镦锐,使得他们进行合情推理时的正确率非常高,“莫须有”很可能就是“有”。
    示例三:各领域专家经验丰富,洞察力镦锐,他们进行合情推理时的正确率非常高,“莫须有”很可能就是“有”。
    解析:本题考查辨祈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主语残缺,删去“由于”或“使得”,或同时删去“由于”使得”;二是主宾搭配不当,把“强”改成“高”即可。
    20.答案:对“水潭巷分店”的特点做了介绍;表示语意的转折,并有强调下文的作用。
    解析:文中破折号所在的句子是“几乎就是一个老破旧宅的原貌,完全没有整修,没有打理一要说没有打理,也不符合事实,它有自己精心设计的风格”,此句是对“水潭巷分店”特点的介绍;破折号前后内容构成转折,因此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语意的转折;此句后面就是对“设计风格”的具体介绍,因此破折号在此处还有强调下文的作用。
    21.答案:运用引用(或借用俗语“螺蛳壳里做道场”)和夸张的手法,突出“水潭巷分店”“小”的特性,形象化地表现了“水潭巷分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
    解析:划线句中有一句“螺蛳壳里做道场”,这是一句俗语,因此修辞手法是引用,此句意思是在狭窄简陋处做成复杂的场面和事情。结合“它的内里,才是真正的小而旧”可知,突出了“水潭巷分店”“小”的特性;此外,再小的门店也不可能小的像“螺蛳壳”,因此又是夸张手法,由后面介绍可知,这个店虽然很小,但是也是精心设计的风格,这句夸张不仅突出其“小”,也体现了“做道场”的意思,形象化地表现了水潭巷分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
    22.答案:①运用联想和想象,突出表现“小巷”的与众不同:冬天里给你温暖,年老时给你童年的记忆,外乡人看到故乡的模样。②反复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将作者的认知直接转化为读者的感受,拉近了读者与“小巷”的距离,增强了读者的亲切感和认同感。③在“给你”和“能够”的反复中,突显“我”对小巷的印象。
    解析:①由“想到”可知,此句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想象门里是“另一个世界”,可以“在冬天里给你温暖,在年老时给你童年的记忆,如果一个外乡人走进去,他也许能够看到故乡的模样”,这就突出了“小巷”的与众不同。②反复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你”,如“倘若你是随意路过这里”“在冬天里给你温暖”“在年老时给你童年的记忆”,“你”是对读者而言的,人称的使用仿佛是作者带领读者一起走近小巷,去感受小巷带给人的独特感受,从而拉近了读者与“小巷”的距离,增强了读者的亲切感和认同感。③“它能够在冬天里给你温暖,在年老时给你童年的记忆,如果一个外乡人走进去,他也许能够看到故乡的模样”,此句中“给你”和“能够”间隔反复,写小巷给“我”的感受,突显“我”对小巷的印象。
    23.答案:略
    解析:[审题指导]本题引导青少年思考修身的意义,探索在实际生活中化解矛盾冲突的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材料由两种观点组成:一种认为为人处世要以和为贵,主张通过加强对自我的约束,修养自身,来实现“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等;另一种观点认为冲突无处不在,不是谨小慎微就能避免的,所以人要在冲突中寻找化解之道。两种观点各有可取之处,可以择其一,也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立意。写作时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结合个人生活与求学经历,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
    [参考立意]单音不成调,和音成美乐;坚持以和为贵,敢于直面冲突;自我约束诚可贵,解决冲突要学会。

    相关试卷

    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文件包含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31,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31,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12页, 巴金曾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豫名校联考2024年2月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湘豫名校联考2024年2月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文件包含湘豫名校联考2024年2月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pdf、242湘豫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