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第1页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山东省临沂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第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试卷满分: 150分 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4小题, 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注中国文学的人总是遗憾中国文学没有出现“史诗”,即没有《伊利亚特》或《奥德赛》似的史诗。其实, 《红楼梦》正是一部伟大史诗,而且由它确立了一个极为精彩的中国的史诗传统。“史诗”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它原是指古代记载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传说并具有神话色彩的长篇叙事诗,后来又延伸到泛指具有上述内涵并有宏大结构的卓越叙事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作品。此时,我们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史诗,是指:一、它具有荷马史诗式的宏大叙事构架和深广视野;二、它和中国原始神话《山海经》直接相联,塑造了具有神话色彩和别样英雄色彩(另一种意义的富有平常心的英雄)的系列诗意大生命;三、它寄托着人类“诗意栖居” “诗意存在”的形上梦想,从而使浓厚的诗意覆盖整部作品。
    上述三点,还需做些补充。首先应说明的是, 《红楼梦》的史诗构架打通天上人间这与《伊利亚特》相似,但其深广视野则与《伊利亚特》不同,它是一种更深邃的内在视野,它挺进到人的内心深处,展示更丰富的内在生命景观。这种史诗性的内在生命景观,在人类文学史上极为罕见,它是曹雪芹了不起的创造,也是《红楼梦》史诗的特征。林黛玉一见到贾宝玉就觉得“眼熟”,内在视野一下子就伸延到灵河岸边。她在《葬花吟》中提问: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在大苍凉的叩问中呈现的又是无边无垠的大视野。其次,说《红楼梦》有英雄色彩,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具有平常之心的英雄。难道贾宝玉基督式的情怀不是英雄情怀?难道尤三姐、鸳鸯一剑一绳自我了断,把泥浊世界断然从自己的生命中抛却出去不是英雄气概?难道林黛玉的焚烧诗稿的行为,不是对黑暗人间英雄式的抗议?如果说, 《伊利亚特》的英雄是刚性的,那么《红楼梦》的英雄则是柔性的。因此,也可以说,《伊利亚特》是刚性史诗,《红楼梦》是柔性史诗。
    史诗不是历史,而是文学。史诗的起点是诗,是审美意识,而不是年代时序,不是权力意识与道德意识。因此,它虽然具有历史的时代内涵,但重心则是超越历史时代的生命景观与生命哲学意味。也就是说,史诗的重心是“诗”而不是“史”,它是史的诗化与审美化,但不是历史。 《资治通鉴》、 “二十四史”等规模再大,也不是史诗。 《三国演义》 《水浒传》虽塑造了许多英雄,也有历史感,但缺乏史诗的起点,即审美意识,它令读者感受到的是权力意识与道德意识对审美意识的绝对压倒,因此,不能称为史诗。中国的《史记》,以文写史,以文塑造历史英雄,显然有史诗倾向,其中有些描绘英雄人物的篇章,也很有诗意。可以说, 《史记》早已提供了史诗创造的可能性,可惜司马迁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不是用审美意识去重新观照历史和重组历史,因此,也没有赋予《史记》以史诗的宏伟框架。他对个人不幸遭际进行反弹的发愤意识显然大于审美意识,这一点限制了他的“大观”眼睛,使他未能像曹雪芹那样如此透彻地感悟到人间的诗意所有。唯有《红楼梦》是个特殊的伟大审美存在,它在东方屹立着,并和诞生于西方的荷马史诗一样,将永远
    保持着太阳般的魅力并永远放射着超越时空的光辉和异彩。
    (摘编自刘再复《东方的伟大史诗》)
    材料二: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些著作标志着人类的精神高度。对于这些标志精神高度的经典极品,时间没有意义。换句话说,它们就像埃及的金字塔,是一个永远的审美对象,而不是时代性标记。它属于当时,也属于现在,更属于今后的千秋岁月。 《红楼梦》正是荷马史诗式的没有时间边界的永恒存在,所以可称为“永远的《红楼梦》”。
    只要游历人类的艺术世界,就可明白:大艺术家的全部才华和毕生心力都在追求一种比自身生命更长久的东西,这就是“永恒”。他们殚精竭虑所求索的是如何把永恒化为瞬间,如何把永恒凝聚为具象,或者说,如何捕捉瞬间和深入瞬间,然后通过瞬间与具象进入不知岁月时序的宇宙之境。他们的精神创造过程是一个叩问永恒之谜的过程。
    《红楼梦》问世后至今已二百四十余年。开始的一百四十年, 《红楼梦》经历了流传,也经历了禁锢。但禁锢它的权力早已消失,而巨著却真的与日月星辰同在。进入20世纪,特别是进入20世纪下半叶之后, 《红楼梦》更是从少数人的刻印、评点、阅读的状态中走了出来,奇迹般地大规模走向社会,走向学术领域、戏剧领域、电影领域,甚至走向政治领域,而最可贵的是走进深层的心灵领域。书中的人物贾宝玉、林黛玉、妙玉、晴雯等,正在成为中国男男女女心灵的永远伴侣。
    《红楼梦》包含着中国与人类未来的全部美好信息,这是关于人的生命如何保持它的本真本然、人的尊严与价值如何实现、人如何“诗意栖居于地球之上”的普世信息。整部《红楼梦》搁置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智慧果” (从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小说一直到变形的孔孟思想) ,而直接与中国原始神话《山海经》相衔接,主人公的故事是女娲补天故事的继续。贾宝玉和林黛玉等都是和夸父精卫一样的不知算计、不知世故的纯真生命,在权术、心术、暴力面前发呆、发愣、不知所措的生命。然而,正是这种生命属于未来。它负载着中国和人类关于人的尊严与人的价值的全部期望,因此, 《红楼梦》不仅属于今天,更是属于明天,不仅属于当代的读者,更属于以后无数年月的后世知音。过去的两百多年已证明《红楼梦》的永久魅力,未来的岁月更会证明它的不灭不衰。
    (摘编自刘再复《人类精神高度的一个坐标》)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红楼梦》所具有的英雄色彩与《伊利亚特》不同,是具有平常之心的英雄。
    B. 《红楼梦》展示的史诗性的内在生命景观极为罕见,是曹雪芹的独特创造。
    C. 史诗作为文学,其重心是审美意识,而非历史所侧重的权力意识、道德意识。
    D. 《红楼梦》具有永久魅力,会不灭不衰,这已然经住了历史的考验和证明。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红楼梦》确立了一个极为精彩的中国的史诗传统,因此是一部伟大史诗。
    B. 曹雪芹具有超越司马迁的“大观”眼睛,能够透彻地感悟到人间的诗意所有。
    C. 著作一旦成为能够标志人类精神高度的经典,就会成为一个永远的审美对象。
    D. 在人类艺术世界中,大艺术家不是只捕捉瞬间,而是追求用瞬间展示永恒。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 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高中语文试题,共4页,第1页
    B.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C.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D.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 (《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4. 材料一善用对比论证,试举两例简要分析。 (4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庄子:一个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遵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飞翔。
    ④庄子的生动诙谐无所拘囿,使他从历史的迷雾中走了出来,让我们点滴感受。我当然也品味了老子的玄乎、孔子孟子的实在、韩非子的狡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敏感,尽管现实的人要遵循孔孟之说去建功立业,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以至于后来把诸子篇章略过,只余庄子。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才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 “处穷闾陁巷,困窘织屦,槁项黄藏”,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 “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⑤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⑥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蝴蝶、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而现实中的他,即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⑦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掮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也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个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戴着江离、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⑧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 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
    ⑨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我们也越来越少做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5.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一首诗”,是因为庄子身上呈现出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者。
    B.文章第④段中说“但在精神上,我还是更倾向庄子”,不仅因为庄子的文章让作者怡悦与自在,而且庄子在精神上少牵绊。
    C.文章在突出庄子本身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情的同时,还强调了他所处的时代对他的影响,可以说时代造就了庄子的灵魂,庄子彰显了时代的精神。
    D.本文写了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主要是为了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形象地表现了庄子的文章特点和庄子的人格精神。
    B.“他的心灵戴着镣铐在飞”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屈原所描摹的瑰丽梦幻的理想世界,尽管附着其不自由的色彩。
    C. 文中大量列举庄子和屈原作品中的意象,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D.本文充满意趣,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文章的主旨也在此中得以深化。
    7. 文章题目是“庄子:一个飞翔的人”,但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篇幅写屈原? (4分)
    8. 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欣赏它的妙处。 (6分)
    高中语文试题,共4页,第2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材料一: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病重而死。
    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 “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 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范增论》有删改)
    材料二:
    高祖曰: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9.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羽既矫A杀B卿子冠军C义帝D必不能堪E非F羽弑帝G则H帝杀羽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赐骸骨”是古代大臣请求辞职归家的婉词,与致仕、致事、致政、休致等词义相近。
    B.“所立”是名词性短语,与“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 的“所知”结构不同。
    C.“绝”指断绝,与“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的“绝”词义不同。
    D.“人杰”与现在所说的“人杰地灵”含义相同,材料二中具体是指张良、萧何、韩信。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刘邦善于采纳意见,他使用陈平之策致范增与项羽产生矛盾,范增大怒选择离开项羽,在路上病亡。
    B. 苏轼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计策没有必然的联系。
    C. 文中提到范增曾与项羽共事,是平级关系,后来却成了君臣关系。苏轼从这个角度分析认
    为范增见识浅陋。
    D. 材料二中刘邦认为相比于项羽,他虽然自身才能有限,但他善于重用人才,因此项羽最终被他取代。
    12.下列有关课文中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B.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和豕,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C. 《孟子》: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现存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是南宋以后科考必读书。
    D.外,角色名,“外末”的简称,扮演老妇人; 净,角色名,俗称“花脸”;正旦,角色名,扮演女主角; 卜儿,角色名,扮演老年男子。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4分)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4分)
    14. 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苏轼认为范增是人杰的三个依据。 (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5-16题。
    满庭芳①
    晁补之
    乡物牵情,家山回首,浩然归兴难收。报恩心事,投老拚②悠悠。却笑当年牛下,轻自许、激烈寒讴③。成何事,夷犹桂辑,兰芷咏芳洲。
    人生,萍梗迹,谁非乐土,何处吾州?算不须,临岐惝恍迟留。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真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
    【注】①本词为作者被贬信州(今江西)途中登临庐山而作。②拚:舍弃,不顾惜。③春秋卫国人宁戚,喂牛于齐国东门外,待桓公出,扣牛角而歌,后得桓公重用。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开篇前三句由“乡物”引发了词人的情感,让其归兴难收,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 “牛下” “激烈寒讴”借用宁戚典故写词人年轻时的报负, “却笑”二字饱含自嘲之意。
    C. 词人在下阙开始劝解自己,人生如同浮萍,处处都是乐土,不要在歧路惝恍犹豫。
    D. “图上画扁舟”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表达的情感有相似之处。
    1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要看香炉瀑布,丹枫乱、江色凝秋”是如何印证这一观点的?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高中语文试题,共4页,第3页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孔子点评了几位弟子的志向,其中“ , ”表达了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2)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交代秦晋围郑原因的两句是“ , ”。
    (3)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写出了自己心系国家危难、不禁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3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晚来风急。有一串花朵在窗外 。我不知道,这一串花朵是怎么开在我的额头上方的, 地。我快闪脑补了一下它的身世。也许应该是这样:大风吹来一些尘土,入了女儿墙的裂缝里。鸟儿随风起舞, ( ① ),不小心落进了那一 薄土里。再有几个雨星子落下来,一粒种子就有了生发的空间。长成一株植物,还开出一串花朵。这生命的奇迹就在我的额头上方悄然生发了。楼下的香樟和桂树正在大幅度摇摆。 ( ② )。有大滴大滴的雨敲打着玻璃,视线中的物什渐渐模糊起来。心尖儿上,牵挂着那一串花朵的去向,像心疼一个身世飘摇的同类。顷刻之间,狂风肆意,高楼呼啸。雨声渐疏时,我 地开了窗。正好有两朵花落下,我说不清应该描述为惊艳的舞蹈,还是绝望的告别。可我似乎听见,它们呼啦啦地喊了几声母土的魂,就牺惶地扑向楼下的土地,碾作泥尘,护花; 或是被另一阵风吹走。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乱舞
    悄无人声 堆 慢慢
    B.摇曳 悄无人声 堆 急急
    C.摇曳 悄无声息 撮 慢慢
    D.乱舞 悄无声息 撮 急急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它们追随母土而去,落在楼下的土地上,碾作泥尘,护花;或是一阵风儿把它吹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20.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4小题,12分)
    21.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 ②于我心有戚戚焉(内心优伤)
    ③乐岁终身饱(快乐的岁月)④夫晋,何厌之有(厌弃)
    B.①大行不顾细谨(理会、考虑) ②素善留侯张良 (与⋯⋯交好)
    ③不如因善遇之(相逢、会面) ④籍吏民,封府库 (登记)
    C. ①每至于族(丛聚、集结之处) ②臣死且不避(尚且)
    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④若民,则无恒产(像)
    D.①唯求则非邦也与(语气助词,无义) ②秦时与臣游(游玩)
    ③抑王兴甲兵,危臣(难道) ④乃令张良留谢(感谢)
    22.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①如会同,端章甫(或者) ②沛公则置车骑(置办)
    ③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秘密地) ④嘻,善哉! 技盖至此乎? (大概)
    ⑤吾与点也(和) 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⑦批大郤,导大察,因其固然(劈、击)⑧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
    ⑨窃以为过矣(错) ⑩杀人如不能举(列举)
    A. ②③④⑦ B.①⑥⑦⑧
    C.①⑤⑥⑧ D.④⑤⑨⑩
    23. 下列文言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牛何之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③百姓之不见保
    ④夫晋,何厌之有 ⑤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⑥欲呼张良与俱去
    ⑦一羽之不举 ⑧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⑨夫子之谓也
    ⑩若属皆且为所虏 ⑪大王来何操⑫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④⑪②⑨/⑥⑦⑧/③/⑤⑫ B.①④⑦⑨⑪/③⑥⑧⑩/②⑤⑫
    C.①④⑪/③⑦⑨/⑥⑧/②/⑩/⑤⑫ D.①④⑦⑨⑪/②/③⑩/⑤⑫/⑥⑧
    24. 对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吾得兄事之 (2)刑人如恐不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5)沛公军霸上
    (6)沛公欲王关中 (7)范增数目项王 (8)道芷阳间行
    (9)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10)此其志不在小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12)籍吏民,封府库 (13)素善留侯张良
    A. (1)(2)(3)/(4)(5)(6)(7)(8)(9)/(11)(12)/(10)(13)
    B. (1)(2)(4)(5)/(6)(7)(12)(8)(3)(9)/(10)(11)/(13)
    C. (1)(2)(3)/(4)(5)(6)(7)(8)(9)/(10)(11)(12)/(13)
    D. (1)(3)(9)/(2)(5)(6)(7)(8)(12)/(4)(11)/(10)/(13)
    四、写作(60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庖丁解牛》中,庖丁遇到牛“筋骨交错”地方就避开,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明知当时诸侯大都崇尚霸道,还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王道,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庖丁和孟子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中语文试题,共4页,第4页

    相关试卷

    10,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开学收心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10,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开学收心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BD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0,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开学收心模拟测试语文试卷(1):

    这是一份10,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一开学收心模拟测试语文试卷(1),共8页。

    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山东省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13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