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单位:重庆缙云教育联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城市高大建筑的玻璃幕墙因反射太阳光常对居民造成一定的干扰。小明家坐北朝南,南北通透,每年有半年时间正午面临“两个太阳”(除南面太阳照射外,玻璃幕墙从北面反射阳光到室内,玻璃幕墙只考虑平面反射),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小明家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 广州市B. 上海市C. 济南市D. 长春市
2. 此时小明家电子时钟所示的日期和时间最有可能是( )
A. 3月21日11时40分B. 6月22日12时00分
C. 9月23日12时20分D. 12月22日12时40分
【答案】1. D 2. 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由图可知,南面幕墙高100米,小明家位置高50米,楼间距50米,太阳辐射将从南面幕墙反射至小明家。由图可知,当正午太阳高度在0°~45°时,南面玻璃幕墙可反射阳光到室内,当太阳高度大于45°时,太阳光就反射不到小明家。由上述分析可知,小明家冬半年才能被反射光照到,可以推出该地两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得到当地纬度为45°左右,四个选项中只有长春的纬度在45°N左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可能是春分或秋分的正午时间(当地12时),此地为长春,位于北京时间(120°E)以东,时间来得早,故北京时间还没有到正午12时,四选项只有A符合,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H)的计算公式 : 某地某时的太阳高度角(H)=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注:北纬为正,南纬为负)。
石油的形成至少需要200万年的时间。大量动植物与泥沙等混合组成沉积层,沉积物不断堆积加厚,导致温度和压力上升,随着这种过程的不断进行,沉积层变为沉积岩。沉积层中油气则由于比附近的岩石轻,向上渗透到附近的岩层中,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多孔的储集层中,这样聚集到一起的油气形成油气藏。下图为某地油气藏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推测图中生油层岩石属于( )
A. 变质岩B. 沉积岩C. 花岗岩D. 玄武岩
4. 图中油气藏1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 沉积盖层-褶皱变形-油气运移富集-油气藏
B 沉积盖层-油气运移富集-岩层断裂-油气藏
C 岩层断裂-油气运移富集-褶皱变形-油气藏
D. 岩层断裂-褶皱变形-油气运移富集-油气藏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文材料可知,生油层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说明其为由大量动植物与泥沙等混合组成的沉积层,沉积层在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B正确;温度和压力在此不是变质作用,A错误;此处没有岩浆活动,CD错误。 故选B。
【4题详解】
读图可知,油气藏位于储集层背斜部位,根据图中岩层相互关系可判断,沉积盖层先形成,随后发生褶皱变形,形成背斜构造,储集层中油气比重较轻,向背斜顶部运移并富集,进而形成油气藏;岩层断裂形成于褶皱变形之后,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地壳物质循环主要是三大岩石以及岩浆的互相转化,岩浆岩可以通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可以通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或者通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沉积岩和岩浆岩也可以通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两个温度相近的干、湿气团相遇所形成的锋,称为露点锋(露点是气团中水汽达到凝结所需的温度),且湿空气密度小于同温度的干空气。下图为黄河流域某季节露点锋及主要气象要素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受露点锋过境影响时,甲地天气特征的变化最可能为( )
A. 晴转多云B. 阴雨转晴C. 气温降低D. 风力减小
6. 已知湿空气的温度垂直递减率小于干空气,则露点锋过境时甲地的气温垂直分布特征为(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5. A 6. C
【解析】
【5题详解】
甲点目前露点温度远低于气温,不会出现降水,目前应是晴朗天气;根据露点锋东西两侧气象要素分布图、“露点是气团中水汽达到凝结所需的温度”和东侧露点值较大可知,东侧水汽在降温幅度较小时即可凝结,说明水汽含量较大,为湿气团,西侧为干气团,由材料“湿空气密度小于同温度的干空气”可知,露点锋附近表现为密度较小的湿气团爬升,不断冷凝形成云,天气晴转多云,A正确,B错误;露点锋两侧空气温度相差不大,露点锋过境不会引起气温出现较大变化,C错误;读图可知,露点锋两侧风力无明显差异,风力都较小,不存在风力减小的说法,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已知湿空气的温度垂直递减率小于干空气,说明湿空气的温度随高度增加下降得更慢。露点锋过境时甲地的气温垂直分布特征可能表现为近地面气温层稳定或略有下降,低空气层气温缓慢下降,高空气层气温变化受凝结潜热释放等多种因素影响,可能出现逆温现象。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锋面系统与天气气团: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暖气团:温暖、湿润、气压低。冷气团:寒冷、干燥、气压高注意:(1)冷气团和暖气团都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和该气团到达地区的温度相比较而言的,所以不能认为冷气团温度一定低,暖气团温度一定高。(2)锋面处冷暖气团交汇,暖气团上升而容易产生降水,但不一定所有的锋面处都产生降水。
2023年12月22日,北京时间11:27:09,我们迎来冬至时刻。图为“2000~2030年平均地轴倾角(黄赤交角)与实际的瞬时地轴倾角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此时西半球与北京同属一天的地区,约占全球范围的( )
A. 15%B. 20%C. 25%D. 30%
8. 黄赤交角实际并非是固定值,影响其短期瞬时变化的因子可能是( )
A 火山地震B. 陨石撞击C. 月球引力D. 太阳黑子
9. 根据图中平均黄赤交角的变化趋势,2000年至2030年,冬至日( )
A. 泰州昼长变长B. 北京日落位置更偏南
C. 极夜范围变大D. 悉尼的太阳高度变大
【答案】7. A 8. C 9. A
【解析】
【7题详解】
北京位于东八区,此时北京时间为2023年12月22日11:27:09,西三区时间为12月22日0:27:09。全球同为一天的时间范围是西三区向东到东十二区,即52.5°W向东至180°,西半球的范围是20°W以西、160°E以东,则此时西半球与北京同属一天的地区范围为:52.5°W向东至20°W,160°E以东至180°,共(32.5°+20°)÷360°≈14.58%。故选A。
【8题详解】
读图可以得出黄赤交角短期瞬时变化具有周期性的变化规律,火山地震和陨石撞击不具有这样的规律,排除A和B。读图可知,黄赤交角短期瞬时变化周期约为18年,太阳黑子爆发的变化周期为11年,排除D选项。其短期瞬时变化的因子可能是月球引力,故选C。
【9题详解】
图中平均黄赤交角的变化趋势逐渐减小,即2000年至2030年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逐渐北移,泰州位于北半球,昼长逐渐变长,A正确。随着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逐渐北移,当天太阳日出日落逐年位置偏北,当天极昼极夜的范围变小,BC错误。悉尼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置北移,同一时刻悉尼的太阳高度减小,D错误。故选A。
【点睛】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昼长大于12h);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就变长;夏至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目在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昼短夜长且在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越往南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夜;冬至日相反。
地质构造线是指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平面图,该地质区域形成初期以沉积作用为主,图中辉绿岩为岩浆岩体。完成下面小题。
10. 该区域地质构造和断层的主要延伸方向为( )
A. 背斜;东—西B. 向斜;南—北C. 背斜;西南—东北D. 向斜;东南—西北
11. 下列关于该区域地质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地质构造可以打井找水B. 花岗岩体侵入早于辉绿岩
C. 辉绿岩体侵入受断层限制D. S地层可寻哺乳动物化石
12. 下列选项能表示甲处地质构造形成顺序的是( )
A. 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岩浆侵入—构造运动—外力侵蚀
B. 沉积作用—岩浆侵入—外力侵蚀—岩浆侵入—变质作用
C. 固结成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外力侵蚀
D. 构造运动—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固结成岩—外力侵蚀
【答案】10. C 11. B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地质构造线指的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由图可知,图中以寒武纪、志留纪、泥盆纪等岩层层面为主,结合岩层新老关系,中部岩层老,两侧岩层新,为背斜构造。结合图示方向标和断层分布,断层的延伸方向为西南—东北,故选C。
【11题详解】
由图可知,甲地质构造靠近断层,地下水易渗透,不适合打井,A错误;花岗岩没有侵入三叠纪岩层,即早于三叠纪岩层,辉绿岩侵入了三叠纪岩层,即辉绿岩晚于三叠纪岩层,说明花岗岩岩体侵入早于辉绿岩,B正确;断层切断了辉绿岩,即辉绿岩的形成要早于断层,故辉绿岩岩体侵入不受断层限制,C错误;S地层是志留纪地层,属于古生代早期,哺乳动物繁盛在新生代,因此S地层中不可能有哺乳动物化石,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结合材料,该地质区域形成初期以沉积作用为主,图中辉绿岩为岩浆岩体。故早期以沉积作用为主,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之后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形成辉绿岩,岩浆侵入过程中存在高温高压的环境,可以发生变质作用。之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褶皱和断层,岩石出露地表后接受外力侵蚀。故选C。
【点睛】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其存在对全球水热分布及变化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下图为全球平均气温随纬度分布曲线及假设移除青藏高原后模拟各纬度的气温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移除青藏高原后,各纬度气温及变化状况为( )
A. 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温上升较快B. 北半球气温总体呈下降趋势
C. 相同纬度南半球气温高于北半球D. 低纬度气温变化大于高纬度
14. 移除青藏高原后,影响不同纬度气温升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表形态B. 洋流性质C. 大气环流D. 海陆分布
15. 据图推测,移除青藏高原后,( )
A. 北半球三圈环流将增强B. 南大西洋沿岸将变冷湿
C. 北极地区海冰加速融化D. 大洋洲将变得更加干旱
【答案】13. B 14. C 15. A
【解析】
【13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青藏高原移除后,30°N附近气温升高最明显,南半球各纬度的气温变化不明显,故A项错误。北半球除了 30°N附近气温有所上升外,其他纬度气温变化主要为负值,由此可以判断北半球气温整体呈下降趋势,故B项正确。根据图中平均气温曲线可知,南极附近地区气温远低于北极附近地区,移除青藏高原后,北极附近气温约下降2℃,而南极附近气温基本不变,故C项错误。北半球60°N 附近气温下降最多,气温变化远大于低纬度地区,故D项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由题图可知,青藏高原移除对不同纬度平均气温变化大多都有影响,因此地表形态对不同纬度气温升降差异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青藏高原移除对世界洋流的分布情况影响较小,因而洋流性质对不同纬度气温变化的差异影响较小,故B项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范围大,若将青藏高原移除,将会对亚洲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势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全球的热量分布,因此大气环流是影响不同纬度气温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故C项正确。青藏高原移除不会改变世界的海陆分布状况,故D项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移除青藏高原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温下降,增大了高低纬度间的温差,从而促进大气的运动,加强了三圈环流,故A项正确。由图可知,移除青藏高原对南半球气温变化影响较小,高纬度地区气温还有所上升,因此南大西洋沿岸不会变冷湿,故B项错误。由图可知,移除青藏高原后北极气温下降,因此海冰融化将会减少,故C项错误。大洋洲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移除青藏高原对南半球中低纬度气温变化较小,因此其不会变得更为干旱,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青藏高原移除后,冬季高纬度的寒冷气流会影响到北 半球低纬度地区,增大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加强三圈环流的强度; 青藏高原对季风环流的影响,既有热力作用,又有地形的动力作用;青藏高原移除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会减弱,使得南亚的季风现象减弱,使得季风环流减弱。
二、非选择题(满分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完成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学习后,进行了一次以“探究日影变化规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9月23日,同学们在学校操场上垂直竖立了一根直杆(高1m),并在杆影顶端移动线路上,均匀摆放了8颗小鹅卵石,并将两次的观测数据记录下来(如图,图中时间为北京时间);其中12:28时观测杆影是当天最短,影子长度为0.43m。(可能用到的数据:tan23.5°≈0.43,tan66.5°≈2.30)
(1)为保证活动的科学性,观测前需要确定正北方位。请帮他们找出两个可行性方法。
(2)写出该日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3)根据同学们的观测数据,写出该校的经纬度坐标和影子指向M鹅卵石时的北京时间。
【答案】(1)利用北极星;利用指南针;利用手机APP定位等。
(2)赤道(0°纬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3)(113°E,23.5°N);14:56。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进行“探究日影变化规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为背景材料设置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等知识的掌握,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所学知识,北半球可以利用北极星确定正北方位,或者利用指南针、手机APP定位等来确定正北方位。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学生在9月23日进行“探究日影变化规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根据所学知识,9月23日处在北半球的秋分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赤道,赤道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并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此时影长最短,即当地地方时12:00时影长最短,由材料可知,该地是在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12:28时观测杆影是当天最短,由此可知,该地在120°E的西侧,且相差了28分钟,即经度相差了7°,进而计算出,该地的经度为113°E;由上题可知,观测日期在北半球秋分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赤道,由材料可知,杆长1m,正午时杆影为0.43m,根据所学知识,tan(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杆长/杆影=1m/0.43m≈2.30,由材料tan66.5°≈2.30可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6.5°,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可得该地纬度为23.5°N,综上所述,该地的经纬度为(113°E,23.5°N)。由图可知,两测观测时间10:00和12:28之间经过三颗鹅卵石,花费了2小时28分,图中杆影从12:28开始到M鹅卵石也经过了三颗鹅卵石,由材料可知,杆影通过每个鹅卵石的时间是相同的,因此从12:28开始到M鹅卵石也花费了2小时28分,进而得出影子指向M鹅卵石时的北京时间为14:56。
【点睛】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H)=90°-纬度差。其中纬度差是指所求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同一半球,则该纬度差为两地纬度之差;若直射点与所求点位于不同半球,则该纬度差为两地纬度之和。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鲁藏布江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流域内广泛发育着地质历史时期以来的黄土沉积和现代风沙沉积。沉积物颗粒以机械搬运和物理风化为主,其化学成分与附近地表堆积物联系密切。下图为学者研究提出的该地沉积地貌发育概念模型图。
(1)结合图a,从分选性角度分析坡面上冰碛物与洪(冲)积扇颗粒物的沉积特点。
(2)结合图b,指出沙丘的沙源和沙丘增长最快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3)结合材料推测坡面上黄土的形成过程。
【答案】(1)冰川沉积不具备分选性,而流水沉积有明显的分选性;冰碛物颗粒大小混杂,无明显分层;洪积扇坡面自上而下颗粒物直径逐渐减小。
(2)沙源:江心洲、裸露河床和河漫滩等
季节:冬春季节
原因:该地区冬春季降水少,冰雪融水少,河流流量小,水位低,江心洲等出露水面面积大;冬春季节多大风,大量泥沙被大风搬运至山坡处沉积形成沙丘。
(3)坡面或高海拔地区的风化物以及冰碛物被流水搬运至低海拔地区堆积沉积物经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综合作用,最终形成黄土;盛行风将河岸边的黄土搬运至坡面上遇地形阻挡而沉积下来。
【解析】
【分析】本题以雅鲁藏布江上的沉积地貌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冰川堆积地貌、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等内容,考查学生阅读示意图获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整理信息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坡面上冰碛物由冰川堆积形成,冰川堆积物大小混杂、不具备分选性;洪(冲)积扇是有流水堆积而形成,流水搬运过程中伴随着搬运能力的下降,大颗粒物先沉积、小颗粒物后沉积,故洪(冲)积扇上颗粒物自上而下(自扇顶至扇缘)颗粒物粒径逐渐减小,有明显的分选性。
【小问2详解】
据图b可知,该沙丘靠近雅鲁藏布江一侧为缓坡、是迎风坡,故判断其沙源位于东侧的雅鲁藏布江的江心洲、裸露河床和河漫滩等。夏季时,雅鲁藏布江进入汛期,河流从上游携带了大量泥沙在河谷及两侧堆积,形成何曼婷和江心洲;冬春季节,雅鲁藏布江进入枯水期,河流流量减小、水位下降,堆积的江心洲和河漫滩出露面积增大,为风沙活动提供沙源;同时,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为风沙活动提供动力条件。
【小问3详解】
据图a可知,坡面上由于地势较低,会接受来自海拔更高处风化物或冰碛物的堆积,沉积物在外力及生物作用下,颗粒物逐渐被分解变小,形成一部分土层;根据图b可知,坡面东侧盛行风会搬运雅鲁藏布江河漫滩、江心洲的沉积物,遭受到西侧高大山脉的阻挡,在坡面上沉积下来,最终形成黄土。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7月3日,下左图所示区域发育一锋面气旋,16:00~18:00该气旋西南部暖湿气团发生强烈抬升(强对流)并伴有冰雹天气。该暖湿气团的抬升与冷空气活动、气温垂直结构、水分的热输送等密切相关。下右图示意2019年7月3日16:00该区域近地面天气形势。
(1)判断M锋面的类型并将锋线补绘形成完整的锋面符号。
(2)指出图中锋面气旋西南部暖湿气团的主要源地,并说明该暖湿气团强烈抬升的原因。
【答案】18. 冷锋 19. 7月份,暖气团气温高,受热上升;冷气团强烈抬升。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北方某地区为背景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锋面、气旋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M锋面位于锋面气旋左侧,是冷锋。
【小问2详解】
图中锋面气旋西南部暖湿气团的主要源地是渤海。时间是再7月3日,7月份是气温最高的月份,所以该暖湿气团强烈抬升的原因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冷锋是冷暖气团相遇,冷气团势力较强所形成的,该地冷气团势力强,对暖湿气流其抬升作用。
【点睛】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重庆市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重庆市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重庆市永川双石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重庆市永川双石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重庆市永川双石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