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卷03-【赢在高考·模拟8卷】备战最新高考语文模拟卷(上海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黄金卷03-【赢在高考·模拟8卷】备战最新高考语文模拟卷(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_。(《老子》)
(2)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侧面烘托了箫声的悲咽低回。
【答案】 ①. 自矜者不长 ②. 熊咆龙吟殷岩泉 ③. 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 舞幽壑之潜蛟 ⑤.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矜”“殷”“壑”“嫠”。
2.选择
(1) 下列杜诗场景中,哪个最符合2022年上半年上海封控区居民的生活状态?( )(2分)
A. 闭户人高卧,归林鸟却回。 B.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C.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D.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在欧洲语言理论中,只有“词”的概念,“字”是没有任何地位的;而我们现在渐渐认识到,_______________。这意味着建立在西方范畴之上的现代汉语语法,或许是一个有些荒谬的存在。
①不是建立在词的基础上
②汉字的组合对于中文来说是有根本意义的
③中文语法肯定是要建立在字的基础上
④这个意义在欧洲语法的视角中是看不见的
⑤因为它们只认词
A. ②④⑤③①B. ②⑤④③①
C. ③②④①⑤D. ③①②④⑤
【答案】(1)A (2)D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表现人们关门闭户,闲居在家的场景,符合封控区居民的生活状态。
B.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不符合封控区居民的生活状态。
C.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不符合封控区居民的生活状态。
D.老人无声地痛哭,春天偷偷地来到了曲江边,写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不符合封控区居民的生活状态。
故选A。
【详解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由“是……”“不是……”句式对应可知D③①应该在一起,对应“欧洲语言”承接开始的转折;“有根本意义”对应“这个意义”,②④应在一起;⑤是解释“这个意义……”的原因,应接在②④之后。故顺序应为③①②④⑤。
故选D。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6分)
真善美的“错位”
孙绍振
①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真),而根据康德的审美价值论,美则是情感。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前者太机械了,把“真”看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绝对的价值。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按康德的学说,价值应该有三种:真、善、美。
②康德没有解决的是,在艺术中,并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的。什么样的情感才是审美的呢?是特殊的、不可重复的情感,又是深刻的、藏在深层的潜意识里的,甚至是以智性为底蕴的。我们的古典文论说得更准确:一方面是陆机的《文赋》说“诗缘情”,一方面是更经典的《诗大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用的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而是象征的、假定的形式。“美是真的”这一观念是不完全的。美是艺术家情志通过假定、想象的自由,超越现实、意蕴发生变异的,但是,美和真并不绝对矛盾,而是交叉的。这就是说,美和真二者之间的关系,用我的话来说,就是“错位”,并不是一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而是圆心有距离的;真善美,是三个偏心圆的交错。只要拿文艺作品来核对一下,不但真和美是不统一的,而且和善也是不统一的,真善美三者是“错位”的。
③审美与科学认识活动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它的非功利性,这一点是康德说的。善,最初级的意思就是有用或者实用。实用的目的是固定的,而情感是自由的,所以实用是压抑情感的,如果拘于实用,就没有情感了。在这一点上,许多理论家都搞得很乱,就是鲁迅有时也有些混乱,他在《门外文谈》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想,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④鲁迅说的很生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德国的莱辛在他的《汉堡剧评》中,开宗明义就宣称:艺术乃是“逼真的幻觉”。在这一点上,中国古典诗话比他早差不多一个世纪就觉悟到了,黄生在《一木堂诗麈》卷一中提出诗乃“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这里的“无”和“有”、“虚”和“实”、“假”和“真”的对立统一和转化,可比莱辛彻底多了,“虚”者、“无”者、“假”者,都是“幻觉”,但是并不一定要“逼真”。
⑤审美是诗意的,但是,不仅仅是诗意的美的陶冶,而且包含着对恶的审视。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
⑥《三国演义》中写到曹操先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后来明知吕伯奢是好心款待他,又把他杀了。明知错了,一错再错,不仅不忏悔,不难为情,还要宣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为自己坚决而果断地不道德而“动心”,而自我欣赏,为自己的不要脸而感到了不起。《三国演义》不但让读者看到这样的丑恶,而且有一个潜在的眼睛,在引导着读者阅读这样的心理奇观,在字里行间,不动声色地让曹操的行为逻辑与读者的良知背道而驰,这在文艺心理学上叫做“情感逆行”,就是一味和读者的情感作对,让读者的良知受到打击,感到诧异,感到愤怒、痛苦。这就转化为艺术的享受。洞察人性黑暗,是一种痛快。艺术表现了这种心理过程,揭示了人性黑暗。因而,我们的感受才结合着痛感和快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叫做“净化”,我看,把它理解成“洗礼”也可以吧。
⑦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
(选自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有删改)
3. 第②段中“偏心圆的交错”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 为第②段画线句找一个例证,以下诗句不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B.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C.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D.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5. 下列依据文意所做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有超越实用的审美价值。
B. 艺术的美一定是虚构的,是通过虚构来反映真实。
C. 《雷雨》中“繁漪”这一形象体现了文学欣赏中真善美的错位。
D. 善于发现“假”乃至“恶”背后的审美价值,才能真正读懂文学作品。
6. 作者说鲁迅在《门外文谈》中的这段话“有些混乱”,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联系全文并结合逻辑“同一律”对此进行分析。(5分)
7. 依据本文的“错位”理论,联系下面材料或《红楼梦》中其他相关情节,评析王熙凤这一形象的文学审美价值。(6分)
【材料】袭人又叫住问道:“这个月的月钱连老太太和太太还没放呢,是为什么?”平儿见问,忙转身至袭人跟前,见左右无人才悄悄说道:“你快别问,横竖再迟几天就放了。”袭人笑道:“这是为什么?唬得你这样儿。”平儿悄悄告诉她道:“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他这梯己利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答案】3. 真善美三者既不是统一的,又不是绝对分裂的,而有部分的重合。 4. D 5. B
6. 同一律:A=A(或“A→A”)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思维对象同一。(2)概念的同一。(3)判断的同一。
同意。在作者看来,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审美,而审美是非功利的。鲁迅这段话以“杭育杭育”的劳动号子为例谈创作与发表(出版),但前半部分说“杭育杭育”是劳动过程中的口头创作,后半部分说的是事后的记号留存。前者是口头的,后者是书面的;前者是实用的、功利的,后者则可能兼具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鲁迅赋予了文学及其功能不同的内涵及外延,从逻辑上看,违背了同一律;按作者说法,是“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7. 文学欣赏中,真善美经常错位。作家借助虚构形象对人性阴暗的表现恰恰有艺术审美价值。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多维度的发现,即美的发现。曹雪芹借王熙凤这一虚构形象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如材料所示:她利用职权,预支迟放,拿众人月钱放高利贷以谋取私利,表现出精明能干却贪婪爱财、以权谋私的特点。读者在作者引导下洞察人性黑暗,灵魂受到“净化”(洗礼), 获得审美愉悦(痛感和快感),这就是审美阅读中真善美的错位。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原文第二段“美和真并不绝对矛盾,而是交叉的。这就是说,美和真二者之间的关系,用我的话来说,就是‘错位’,并不是一个半径不同的同心圆,而是圆心有距离的”“不但真和美是不统一的,而且和善也是不统一的,真善美三者是‘错位’的”,可见真善美三者既不是统一的,又不是绝对分裂的,而有部分的重合。这就是“偏心圆的交错”的含义。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能力。
第二段画线句是“关键在于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用的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而是象征的、假定的形式”,注意是用“象征的、假定的形式”,而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
A.用桑叶的新鲜润泽比喻女子年轻时的美貌,用嘱托斑鸠不要贪吃桑葚来告诫女子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这些是比兴、象征手法;
B.用“蕙纕”“揽茝”这些香草香花象征品格的高洁,这是象征手法;
C.运用了托物起兴的写作手法。诗中运用孔雀失偶时徘徊不去的景象进行起兴,象征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这些是比兴、象征手法;
D.“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是描写杭州的美景,属于写实。不能做划线句的例证。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推断能力。
B.“艺术的美一定是虚构的”错,第二段“‘美是真的’这一观念是不完全的。美是艺术家情志通过假定、想象的自由,超越现实、意蕴发生变异的,但是,美和真并不绝对矛盾,而是交叉的”,可见艺术的美应是美和真交叉,并非一定是虚构的。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同一律”的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这一基本内容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A(或“A→A”)其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思维对象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的思维对象也要保持同一。(2)概念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3)判断的同一。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在同一时间(相应的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必须保持同一。同一律要求思维的确定性,但是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它完全是对思维过程说的,并不要求客观事物保持同一,绝对不变。
接着我们分析作者在第三段表达的观点,“审美与科学认识活动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它的非功利性”,在作者看来,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审美,而审美是非功利的。
然后分析鲁迅这段话。鲁迅认为“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然后他举例说明这一点。“……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这是认为“杭育杭育”是劳动过程中的口头创作;后面“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这里谈的是事后的记号留存。前者是口头的,后者是书面的;前者是实用的、功利的,后者则可能兼具实用和审美双重功能。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鲁迅赋予了文学及其功能不同的内涵及外延,从逻辑上看,违背了同一律;按作者说法,是“混淆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作者说鲁迅在《门外文谈》中的这段话“有些混乱”这个说法是对的。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念,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先理解“错位”的内涵,文章第二段“只要拿文艺作品来核对一下,不但真和美是不统一的,而且和善也是不统一的,真善美三者是‘错位’的”,可知文学欣赏中,真善美经常错位。第五段“艺术上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就是写恶事、恶人,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去审视,这种恶事、恶人,就和丑发生了错位,甚至变得可爱起来”,可知作家借助虚构形象对人性阴暗的表现恰恰有艺术审美价值。第七段“这里的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情感的丰富和复杂的多方面、多维度的发现,就是美的发现。一个普通的有道德善恶观念的人和一个有强烈审美倾向的艺术家的价值的‘错位’就从这里开始”,可知奥秘就是情感的全面(如正面、反面)熏陶,多维度的发现,即美的发现。
王熙凤就是曹雪芹虚构的一个带有“恶”的人物形象,材料中平儿说“这个月的月钱,我们奶奶早已支了,放给人使呢。等别处的利钱收了来,凑齐了才放呢……这几年拿着这一项银子,翻出有几百来了。他的公费月例又使不着,十两八两零碎攒了放出去,只他这梯己钱,一年不到上千的银子呢”,原来王熙凤拿着大家的月钱去放高利贷,赚取私房钱,这是利用职权,以权谋私,而且说明她贪财、精明。
曹雪芹借王熙凤这一虚构形象揭示了人性“恶”的一面。读者在感到诧异、愤怒、痛苦等情绪中感受到人性的黑暗,继而转化为一种艺术享受,灵魂受到“净化”(洗礼),获得审美愉悦(痛感和快感),这就是审美阅读中真善美的错位。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6分)
兄弟
胡炎
①秋风凉了。两个老人牵着手,在街头漫步。他们走得很慢,不时有一两片落叶划过苍老的面颊。
②瞎子喘着气,说:“哥,走不动了。”
③大奎说:“哥也累了,那就歇会儿。”
④路边的长椅上,覆盖着枯叶和灰尘。大奎拿袖子抹了几个来回,又俯下身吹了吹,扶瞎子坐下。
⑤瞎子说:“哥,咱说说话吧。”
⑥“好啊,说说话。”大奎说。他把坎肩脱下,披在瞎子身上。瞎子身子骨弱,有点发抖。
⑦“说啥呢?”瞎子翻翻白眼球,似乎在努力朝远处看,或者,是眺望遥远的过去,末了感慨一句,“一晃,六十多年了。”
⑧“可不嘛,”大奎点着头,“这一辈子,好像就那么一眨眼工夫,呵呵。”
⑨大奎笑得有点凄凉,瞎子下意识地抓住他的手,说:“你牵了我六十多年,哥。”
⑩“应该的。”大奎说,心里轻叹了一声。
⑪瞎子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还不到两岁,是个不记事的年龄。后来,他长大些,才知有人是天生看不见东西的,就像弟弟。打小,他就是瞎子的拐杖,除了到外地上大学的几年。那年爹死了,垂危时叮嘱他:“牵好你弟弟的手,一辈子别撒开。”他点着头,流了一脸泪。
⑫“哥,那年你打了李狗娃,还记不记得?”瞎子转过脸,“看”他。
⑬“这事儿你还没忘呢?”大奎笑笑。瞎子眼瞎,可心里透亮。
⑭“哥替我出气,我可忘不了。”瞎子也笑了。
⑮那年瞎子六岁,李狗娃这个坏小子装好人,给瞎子指路,结果让瞎子掉进一个坎里,鼻子都磕出了血。大奎踢了李狗娃两脚,让他指着天赌咒不再欺负瞎子。瞎子一边抹着鼻血,一边听着李狗娃低声下气的样子,差点笑岔了气。
⑯风似乎停了,就像一个打鼾的人,突然出现了短暂的停顿。就在这个时候,一只豁口破碗伸了过来。
⑰“行行好吧!”碗上下摇着,他们的面前,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
⑱大奎把手插进衣兜,瞎子也把手插进衣兜。然后,他们各自掏出一张纸币。瞎子投币的时候,用心摸了摸那只碗,眼角有了泪光。
⑲“咋的了?”大奎问,用粗糙的手掌替瞎子揩了揩。
⑳“哥,我心里难受。”瞎子哽咽着。
㉑“好好的,难受个啥?”
㉒“这么多年,我就是个累赘。”瞎子捶着大腿,“哥,我把你拖累了!”
㉓大奎拍拍瞎子的背,喉结滚动着:“说啥傻话,你是我弟,我是你哥。”
㉔瞎子摇着头,泪水从干瘪的眼窝溢出来,“哥,你为了我,离过婚,是我害了你,我对不起哥!”
㉕大奎眼眶也潮了,那还是三十年前的事。成家后,他一直带着瞎子,同吃同住。妻子终于受不了了,说:“天天伺候个瞎子,这日子没法过了。”他劝,可劝不回。妻子下了最后通牒:“不把瞎子弄出去,咱就离婚!”他咬碎了牙,硬是和妻子离了。后来再婚,他唯一的条件,便是在家里给瞎子留间屋。于是,一个乡下女人,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几十年,日子过得紧巴。
㉖那期间,瞎子手里也曾经有个破碗。冬天,寒风如刀。瞎子跪在街边,举着破碗乞讨。大奎找到他,不由分说把那只碗摔得粉碎。那天他抱着瞎子,两个人的哭声,压过了北风的尖啸。
㉗“陈年旧事,别再提了。”大奎说,“我和你后嫂,不挺好吗?”
㉘瞎子平静下来,低着头,不说话。
㉙有汽车驶过,喇叭震耳。瞎子忽然想起什么,情绪一下子高了,“哥,前几年你带我逛北京,我这辈子,不亏了!”
㉚大奎知道,那是瞎子的梦。瞎子那阵儿老是自言自语:“北京一定很大吧?听说那故宫里慈禧太后住过呢,那长城都修到云彩眼儿里了……”于是,大奎带上他,坐火车,坐汽车,逛故宫,爬长城,把个大北京逛了个遍。瞎子说,他啥都看见了,真的看见了。
㉛秋风又起,一阵紧似一阵。瞎子袖着手,噤若寒蝉。大奎像搂着一个孩子,把体温熨过去。
㉜“回吧。”大奎说。
㉝瞎子没动,沙哑地唤了声:“哥!”
㉞“有话家里说,暖和。”大奎想拉起他,可拉不动。瞎子得了绝症,没多少日子了。
㉟“哥,有句话,我憋了几十年了!”瞎子一脸郑重。
㊱“你说,弟。”大奎看着他。
㊲“我不是你亲弟弟,”瞎子咬着嘴唇,“十岁那年我就知道了,我是咱爹从外面捡的,可我一直没敢说。”
㊳“为啥?”
㊴“我怕……我怕你知道了,会不管我……”
㊵大奎揽着他,笑了:“傻弟弟,这事儿,打我记事起就知道了。”
㊶他伸出手,牵着瞎子,一步一步走在秋风中。那两只紧握的手,就像一条脐带,任岁月的剪刀张开锐利的锋刃,终也剪它不断。
8.第⑰⑱两段,写瞎子往老乞丐的碗投入纸币,请分析这一情节的作用。(3分)
9.结尾处的画线句连用了两个比喻,耐人寻味,请加以赏析。(4分)
10.文中三次写到大奎的泪水,分析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4分)
11.请从叙事方式的角度赏析本文,写一段12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5分)
【答案】
8.这一情节表现出瞎子对无人照顾的乞讨者的同情和尊重(1分),老乞丐的状况反衬出瞎子在大奎照料下生活的安适(1分);同时这一情节也引出下文瞎子跪街乞讨,兄弟二人在寒风中相拥痛哭的往事回忆(1分),使读者进一步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大奎对瞎子的不离不弃、体贴付出,以及瞎子对大奎的无比愧疚。(1分)
1)情节概括:这一情节表现出瞎子对无人照顾的乞讨者的同情和尊重,出“同情”或“尊重”皆可。
2)情节关系:乞丐的状况反衬出瞎子在大奎照料下生活的安适,或答出与瞎子生活形成反差/用老乞丐来反衬瞎子在大奎照料下生活的安适或幸运。
3)与后文的关系:引出下文具体的情节,或答出回忆过去瞎子也曾乞讨有个破碗的生活相呼应
4)整体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
9.脐带是母体和胎儿的牵绊,用剪刀将脐带剪断,代表胎儿离开母体的庇护。画线句选用脐带来比喻兄弟二人紧握的手(1分),暗合二人虽无血缘但胜似一母同胞的兄弟情谊r感情深厚(1分);又将岁月喻为剪不断脐带的锐利锋刃(1分),喻示无论在漫漫岁月中经历了怎样的磨难r大奎将对瞎子一如既往/长久地照顾与庇护/不离不弃(1分)。这两个比喻与人物的关系、经历以及内心情感紧密贴合。(总评-1分)
10.在父亲临终时的泪水,是大奎对父亲去世难以抑制的悲痛/不舍r承诺父亲肩负照顾弟弟的责任(1分);面对瞎子表示愧疚时的含泪r表现大奎在与瞎子相依为命/不易/艰难的生活中,饱尝人世辛酸的悲苦(1分);与瞎子相拥在风中的大哭,一方面是大奎自觉辜负父亲的嘱托/自责r面对生活艰难的坚强 r经历婚变后内心压抑情绪的释放(1分)。这三处写不同情境下大奎不同的悲伤情态,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1分)。
11.故事的叙述浓缩在兄弟对话的时空场景中,一边通过嗫嚅的对话过程(1分),逐步展露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一边又不断地插叙(1分)临终托付、替瞎子出气、因瞎子离婚等往事片段(1分),再现了大奎和瞎子过往岁月中的艰难坎坷/呵护/责任/情谊(1分),使读者在有限的篇幅、紧凑的叙事中穿梭于现实和回忆两端r叙述避免单调、增加变化r增加了情节的感染力(1分)。
说明:叙述方式是对话和插叙,叙述人称的角度不可以。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瞎子投币的时候,用心摸了摸那只碗,眼角有了泪光”可知,瞎子投币的时候眼角有了泪光,表明瞎子对无人照顾的衣衫褴褛的老乞丐的同情和尊重;结合“碗上下摇着,他们的面前,是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可知,老乞丐的衣衫褴褛,而瞎子在冷风中披着大奎的坎肩,老乞丐的状况反衬出瞎子在大奎照料下生活的安适。
结合下文“那期间,瞎子手里也曾经有个破碗。冬天,寒风如刀。瞎子跪在街边,举着破碗乞讨。大奎找到他,不由分说把那只碗摔得粉碎。那天他抱着瞎子,两个人的哭声,压过了北风的尖啸”可知,下文也叙述了瞎子曾经有个破碗,像老乞丐一样在寒风如刀的冬天跪在街边乞讨,而大奎找到他并把那只碗摔得粉碎,两人抱头痛哭。可见这一情节是为了引出下梯方在线文瞎子跪街乞讨,兄弟二人在寒风中相拥痛哭的往事回忆;结合下文“‘哥,我心里难受。’瞎子哽咽着。‘好好的,难受个啥?’‘这么多年,我就是个累赘。’瞎子捶着大腿,‘哥,我把你拖累了!’大奎拍拍瞎子的背,喉结滚动着:‘说啥傻话,你是我弟,我是你哥。’瞎子摇着头,泪水从干瘪的眼窝溢出来,‘哥,你为了我,离过婚,是我害了你,我对不起哥’”可知,大奎为了瞎子离过婚,瞎子认为自己是个累赘,拖累了大奎,而大奎却说你是我弟,我是你哥。体现了大奎对瞎子的不离不弃、体贴付出,以及瞎子对大奎的无比愧疚。
答题要点:
情节概括1分+情节关系1分(必答)+与后文的关系1分(必答)+整体的作用1分
1)情节概括:这一情节表现出瞎子对无人照顾的乞讨者的同情和尊重,出“同情”或“尊重”皆可。
2)情节关系:乞丐的状况反衬出瞎子在大奎照料下生活的安适,或答出与瞎子生活形成反差/用老乞丐来反衬瞎子在大奎照料下生活的安适或幸运
3)与后文的关系:引出下文具体的情节,或答出回忆过去瞎子也曾乞讨有个破碗的生活相呼应
4)整体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脐带是母体和胎儿的牵绊,用剪刀将脐带剪断,代表胎儿离开母体的庇护,“终也剪它不断”说明瞎子始终在大奎的庇护下安适的生活。
画线句“那两只紧握的手,就像一条脐带”选用“脐带”来比喻“兄弟二人紧握的手”;再结合“‘我不是你亲弟弟,’瞎子咬着嘴唇,‘十岁那年我就知道了,我是咱爹从外面捡的,可我一直没敢说’”可知,瞎子不是大奎的亲弟弟,他们之间没有血缘关系,用“脐带”来比喻“兄弟二人紧握的手”,暗合二人虽无血缘但胜似一母同胞的兄弟情谊,感情深厚;句子“任岁月的剪刀张开锐利的锋刃,终也剪它不断”将“岁月”喻为“剪不断脐带的锐利锋刃”;再结合“妻子下了最后通牒:‘不把瞎子弄出去,咱就离婚!’他咬碎了牙,硬是和妻子离了。后来再婚,他唯一的条件,便是在家里给瞎子留间屋。于是,一个乡下女人,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几十年,日子过得紧巴”可知,大奎为了瞎子,硬是和妻子离了,后来再婚的唯一的条件是照顾瞎子,几十年日子过得紧巴。将“岁月”喻为“剪不断脐带的锐利锋刃”喻示无论在漫漫岁月中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大奎将对瞎子一如既往/长久地照顾与庇护/不离不弃。综上所述,这两个比喻与大奎与瞎子的关系、艰难经历以及内心情感紧密贴合。
答题要点:本体喻体相对应(共2分)+相似点分析到位(共2分)+连用两个比喻的效果(1分)
说明:如果在总评中补充完整了相似点,也给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作用的能力。
结合“那年爹死了,垂危时叮嘱他:‘牵好你弟弟的手,一辈子别撒开。’他点着头,流了一脸泪”可知,父亲去世,大奎难以抑制自己的悲痛,所以流下泪水;父亲临终时叮嘱大奎牵好弟弟的手,一辈子别撒开,大奎承诺父亲肩负照顾弟弟的责任,流下泪水。结合“瞎子摇着头,泪水从干瘪 的 眼窝溢出来,‘哥,你为了我,离过婚,是我害了你,我对不起哥!’”可知,大奎为了瞎子离过婚,瞎子认为自己是个累赘,拖累了大奎,面对瞎子表示愧疚时的含泪,表现大奎在与瞎子相依为命/不易/艰难的生活中,饱尝人世辛酸的悲苦。
结合“他咬碎了牙,硬是和妻子离了。后来再婚,他唯一的条件,便是在家里给瞎子留间屋。于是,一个乡下女人,成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几十年,日子过得紧巴。那期间,瞎子手里也曾经有个破碗。冬天,寒风如刀。瞎子跪在街边,举着破碗乞讨。大奎找到他,不由分说把那只碗摔得粉碎。那天他抱着瞎子,两个人的哭声,压过了北风的尖啸”可知,因为瞎子,大奎硬是和妻子离了婚,后来再婚,他唯一的条件是和瞎子一起生活。在那期间,瞎子在寒风如刀的冬天跪地乞讨,在找到瞎子时大奎自觉辜负父亲的嘱托,与瞎子相拥在风中的大哭;大奎离婚后带着瞎子生活,日子过得紧巴,与瞎子相拥在风中的大哭,表现面对生活艰难的坚强,经历婚变后内心压抑情绪的释放。综上所述,“他点着头,流了一脸泪”“大奎眼眶也潮了”“那天他抱着瞎子,两个人的哭声,压过了北风的尖啸”这三处写不同情境下大奎不同的悲伤情态,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
答案得分点:在父亲临终时的泪水,是大奎对父亲去世难以抑制的悲痛/不舍r承诺父亲肩负照顾弟弟的责任(1分);面对瞎子表示愧疚时的含泪r表现大奎在与瞎子相依为命/不易/艰难的生活中,饱尝人世辛酸的悲苦(1分);与瞎子相拥在风中的大哭,一方面是大奎自觉辜负父亲的嘱托/自责r面对生活艰难的坚强 r经历婚变后内心压抑情绪的释放(1分)。这三处写不同情境下大奎不同的悲伤情态,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丰满(1分)。
答题要点:逐一分析准确3分;三次泪水对刻画人物的作用1分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事方式和写文学短评的能力。
从文章的开头“瞎子喘着气,说:‘哥,走不动了。’大奎说:‘哥也累了,那就歇会儿’”,中间“‘咋的了?’大奎问,用粗糙的手掌替瞎子揩了揩。‘哥,我心里难受。’瞎子哽咽着。‘好好的,难受个啥’”,到结尾“‘为啥?’‘我怕……我怕你知道了,会不管我……’大奎揽着他,笑了:‘傻弟弟,这事儿,打我记事起就知道了’”都是对话形式,故事的叙述浓缩在兄弟对话的时空场景中,一边通过嗫嚅的对话过程,逐步展露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
结合“那年爹死了,垂危时叮嘱他:‘牵好你弟弟的手,一辈子别撒开。’他点着头,流了一脸泪”可知,文章插叙了父亲临终把瞎子托付给大奎;结合“那年瞎子六岁,李狗娃这个坏小子装好人,给瞎子指路,结果让瞎子掉进一个坎里,鼻子都磕出了血。大奎踢了李狗娃两脚,让他指着天赌咒不再欺负瞎子。瞎子一边抹着鼻血,一边听着李狗娃低声下气的样子,差点笑岔了气”可知,李狗娃欺负瞎子,文章插叙了大奎替瞎子出气;结合“成家后,他一直带着瞎子,同吃同住。妻子终于受不了了,说:‘天天伺候个瞎子,这日子没法过了。’
他劝,可劝不回。妻子下了最后通牒:‘不把瞎子弄出去,咱就离婚!’他咬碎了牙,硬是和妻子离了”可知,文章插叙了大奎因为瞎子而离婚。这些插叙的内容再现了大奎和瞎子过往岁月中的艰难坎坷/呵护/责任/情谊,使读者在有限的篇幅、紧凑的叙事中穿梭于现实和回忆两端 r 叙述避免单调、增加变化,增加了情节的感染力。
故事的叙述浓缩在兄弟对话的时空场景中,一边通过嗫嚅的对话过程(1分),逐步展露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一边又不断地插叙(1分)临终托付、替瞎子出气、因瞎子离婚等往事片段(1分),再现了大奎和瞎子过往岁月中的艰难坎坷/呵护/责任/情谊(1分),使读者在有限的篇幅、紧凑的叙事中穿梭于现实和回忆两端r叙述避免单调、增加变化r增加了情节的感染力(1分)。
说明:叙述方式是对话和插叙,叙述人称的角度不可以。
答题要点:叙述方式(对话、插叙)+内容对应(一组给2分,两组3分)+情感或主旨(1分)+效果(1分)(5选4)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8分)
(双调)殿前欢·懒云窝①
(元)阿里西瑛
懒云窝,醒时诗酒醉时歌。瑶琴不理抛书卧,无梦南柯。得清闲尽快活,日月似撺梭过,富贵比花开落。青春去也,不乐如何?
懒云窝,客至待如何?懒云窝里和衣卧,尽自婆娑。想人生待则么②?贵比我高些个,富比我松些个?呵呵笑我,我笑呵呵。
注:①懒云窝:作者的书斋名。 ②则么:怎么。
12.按题材分,这首散曲属于下列哪一类?(1分)
A.闺怨B.送别C.闲适D.讽喻
13.下列对这首散曲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化用典故自然无痕,显露出作者鲜明的生活态度。
B.画线句运用反问表达了作者及时行乐的人生追求。
C.结尾句使用回文的修辞手法,幽默风趣,令人回味。
D.语言近乎口语,浅近直白,与作者的生活互为表里。
14.简要分析作品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5分)
【答案】
12.C 13.B
14.作品刻画了一位懒散、任性而又清高淡泊的文人形象。他风雅脱俗,诗酒、放歌、弹琴、读书构成了他的日常生活;他不求功名,远离仕途,尽享清闲快活,逍遥自由;他豁达自信,看透尘世富贵,自尊自信;他放纵任性,不拘礼俗,珍惜时光,沉醉于自己想要的生活。
【解析】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题材的能力。
在作者的“懒云窝”中,他醒时饮酒作诗。酒醉之时就击节高歌,不弄丝竹不理书,“贵比我高些个,富比我松些个”。主人公这样极端闲适、懒散、放纵任性,事实上是一种蔑视功名利禄、追求人性自由精神的表现。这是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以疏懒放达与元朝统治者消极对抗的反映
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运用反问”错误,画线句子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呵呵笑我,我笑呵呵”,是对问题的回答,表达了诗人荣辱不惊、贫贱不移、看透尘世富贵的乐观豁达。
故选B。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醒时诗酒醉时歌。瑶琴不理抛书卧”,可见他风雅脱俗,诗酒、放歌、弹琴、读书构成了他的日常生活,诗人刻画了一位懒散、任性的形象;“无梦南柯”“得清闲尽快活,日月似撺梭过,富贵比花开落。青春去也,不乐如何”,可见他不求功名,但求逍遥;“日月似撺梭过”“青春去也,不乐如何”可见其及时行乐的追求;“客至待如何?懒云窝里和衣卧,尽自婆娑”,“待客之道”尽显其放纵任性、不拘礼俗的洒脱性情。
(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8分)
①张君讳署,字某,河间人。君方质有气,形貌魁硕,长于文词,以进士举博学宏词,为校书郎,自京兆武功尉拜监察御史。为幸臣所谗,与同辈韩愈、李方叔三人俱为县令南方。三年,逢恩俱徙掾江陵。
②拜京兆府司录。诸曹白事,不敢平面视,共食公堂,抑首促促就哺啜,揖起趋去,无敢阑语。县令丞尉,畏如严京兆。事以办治,京兆改凤翔尹,以节镇京西,请与君俱。改礼部员外郎,为观察史判官。帅他迁,君不乐久去京师,谢归。用前能拜三原令,岁余,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守法争议,棘棘不阿。
③改虔州刺史。民俗相朋党,不诉杀牛,牛以大耗;又多捕生鸟雀鱼鳖,可食与不可食相买卖,时节脱放,期为福祥。君视事,一皆禁督立绝。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张施讲说,民吏观听,从化大喜。度支符州,折民户租。岁征绵六千屯,比郡承命惶怖,立期日,惟恐不及事被罪。君独疏,言“治迫岭下,民不识蚕桑”。月余,免符下,民相扶携,守州门叫欢为贺。
④改澧州刺史。民税出杂产物与钱尚书有经数观察使牒州征民钱倍经。君曰:“刺史可为法,不可贪官害民!”留牒不肯从,竟以代罢。观察使使剧吏案簿书,十日不得毫毛罪。改河南令,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数月,大不适,即以病辞免。
(节选自韩愈《河南令张君墓志铭》)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诸曹白事( ) (2)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 )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惟恐不及事被罪 ( ) A.被告 B.遭受 C.覆盖 D.判罚
(2)治迫岭下( )A.紧迫 B.催逼 C.接近 D.迫使
17. 第④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民税出杂产物与钱 / 尚书有经数 / 观察使牒州征民钱倍经
B. 民税出 / 杂产物与钱 / 尚书有经数观察 / 使牒州征民钱倍经
C. 民税出杂产物 / 与钱尚书有经数 / 观察使牒州征民钱倍经
D. 民税出 / 杂产物与钱尚书 / 有经数观察 / 使牒州征民钱倍经
18. 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用前能拜三原令,岁余,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守法争议,棘棘不阿。
19.第②段详写了诸曹以及县令丞尉对张署的态度,其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20. 联系第③段内容,简析张署的执政理念。(4分)
【答案】15.(1). 禀告、报告 (2). 恰好 16. (1)B(2)C 17. A
18. 因为之前的才能(张君)被任命为三原县令,一年多后,升迁为尚书刑部员外郎,遵守法令,(敢于秉公)争论,刚正不阿。
19. 侧面刻画了张署威严的形象特征。
20. 张署到任面对民俗不佳情况,派人往别郡学习礼仪,教化百姓,体现了他注重教化,以礼治民的理念;面对不合理的租税制度,敢于为民请愿,体现了他执政为民的理念。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1)“诸曹白事”意思是“各位属官禀告公事”,“白”的意思应为“禀告、报告”;(2)“而河南尹适君平生所不好者”意思是“而河南府尹恰好是张君一生中最不喜欢的人”,“适”的意思是“恰好”。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一词多义现象。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1)所给句子“惟恐不及事被罪”意思是“只怕完成不了征收数目而遭受处分”,“被”的意思应是“遭受”,答案为B项;(2)“治迫岭下”意思是“治所虔州接近南岭山脚”,“迫”的意思应是“接近”。故选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观察使”是官职,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再比较A、C两项,画线句子中的“尚书”指尚书省,是行政机关名,应做“有经数”的主语,故C项断句错误。故选A。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用”,因为;“拜”,授予官职,可译为“被任命”;“岁余”,一年多;“迁”,升迁; “争议”,古今异义词,争论,此处指敢于秉公争论;“棘棘”,刚直的样子,“棘棘不阿”,可译为“刚正不阿”。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第②段详写了诸曹以及县令丞尉对张署的态度”有什么作用,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第②段,分别找出能体现“诸曹”和县令对张署态度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来分析。第②段中能体现诸曹态度的句子是“诸曹白事,不敢平面视,共食公堂,抑首促促就哺啜,揖起趋去,无敢阑语”,意思是各位属官禀告公事,不敢平视他,一起在公堂吃饭,都是低头匆匆吃喝完就拱手起身快步离开,没人敢多说话的;能体现县令态度的句子是“县令丞尉,畏如严京兆”,意思是县令县丞县尉,害怕张君好像严厉的京兆尹一样。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诸曹和县令都畏惧张署,作者写他们对张署的态度,是为了从侧面突出张署的威严形象。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联系第③段内容,简析张署的执政理念,解答时要仔细阅读第③段,筛选出张署执政的具体做法,然后分点概括。第③段重点写了张署到任后做的两件事,一是改变虔州的民俗,当时虔州“相朋党”、乱杀耕牛、滥捕鸟鱼等,民俗极其不佳,针对这种情况,张署到任后先是“一皆禁督立绝”,然后“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张施讲说,民吏观听,从化大喜”,改变了社会风气,表明张署注重教育感化,有以礼治民的理念;二是抵制不合理的租税制度,由原文“度支符州,折民户租。岁征绵六千屯”可知,户部度支使到了符州,折算老百姓按户应该收的租税,每年要征收丝绵三万六千两,这种情况下张署上疏朝廷,为民请愿,使朝廷下令取消了这个税收制度,可见张署执政有为民着想的理念。
参考译文:
张君名署,字某,是河间人。张君方正刚直有气节,形貌魁梧高大,擅长文词,以进士的身份考取了博学宏词科,被任命为校书郎。从京兆武功尉任上官拜监察御史。张君被皇上宠信的臣子谗言陷害,与同辈的韩愈、李方叔三人一起被贬到南方做了县令。过了三年,逢国恩一起转做江陵属官。
后来做了京兆府司录。各位属官禀告公事,不敢平视他,一起在公堂吃饭,都是低头匆匆吃喝完就拱手起身快步离开,没人敢多说话的。县令县丞县尉,害怕张君好像严厉的京兆尹一样。事情办好后,京兆尹改任凤翔尹,以节度使的身份镇守京西,请求与张君一起前往。后来改任礼部员外郎,任观察使判官。大帅调任到别处,张君不愿意长久离开京城,辞谢回来。因为以前的才能任命为三原县令,一年多后,升为尚书刑部员外郎,遵守法令敢于秉公争论,刚直不迎合。
改任虔州刺史。当地老百姓的习俗互相勾结互相包庇,宰杀耕牛也不报官,耕牛大大损耗减少;又喜欢大量捕捉活的鸟雀鱼鳖之类,不管可不可以吃都互相买卖,按一定时节放生,希望得到吉祥。张君到了那里任刺史以后,一切都下令禁止,监督执行,立刻绝迹。又差遣懂得儒家经典的官吏和儒学生到邻近的大郡,学习乡饮酒和婚丧等礼仪,回到本州后,就大事宣传讲解,老百姓与官吏围观听讲,追随接受教育感化,大家都非常高兴。户部度支使到了符州,折算老百姓按户应该收的租税,每年要征收丝绵三万六千两。邻郡接到诏令惶恐不安,到期之日,只怕完成不了征收数目而遭受处分。张君独自上疏皇帝,说:“治所虔州接近南岭山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养蚕种桑”。一月以后,免去税收的符信下达,老百姓扶老携幼,来到州署的门口欢呼庆贺。
改任澧州刺史。老百姓的税收出自于杂产物品和钱,尚书省有一个常数,而湖南观察使行文各州,征收百姓的租税比常数增加一倍。张张君说:“刺史可以守法,不可以做贪官为害老百姓!”于是留下公文不肯听从,最终被人取代免官。观察使派能员检查文书簿册,用了十天时间,没有发现丝毫罪证。改任河南县令,而河南府尹恰好是张君一生中最不喜欢的人,几个月以后,身体很不舒服,就以病辞官。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12分)
喜雨亭记
苏轼
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②余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③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 ?今天不遗斯民,始旱 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④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③。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④,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扶风:地名。②其占为有年:占卜预示大丰收。③太守:指作者自己。④冥冥:高远渺茫。
21. 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请写出“天干”十个字。(5分)
22. 可填入第③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2分)
A. 哉 以B. 耶 以C. 哉 而D. 耶 而
23. 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圣主贤臣的例子表明以喜名物,古已有之。
B. 以雨名亭之喜与圣贤名物之喜小大有别。
C. 圣贤名物志喜对苏子名亭志喜有衬托作用。
D. 圣贤名物志喜与苏子名亭志喜都为了不忘。
24. 明代学者杨慎在《三苏文范》(卷十四)中说:“此篇题小而语大,议论干涉国政民生大体,无一点尘俗气。”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21.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22. D 23. B
24. 本文记叙亭子命名的缘由、建亭的经过,描写久旱得雨的欢乐情景和自己喜悦的心情,表现出作者关心民众疾苦、与民同乐的真挚感情。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又形成了一套干支纪法。
注意“十天干”中的易错字:戊、己、庚、壬、癸。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正确运用虚词的能力。
第一空,耶:语气助词,用于疑问句尾。哉:1.表示感叹的语气。2.跟疑问词合用,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句子的意思是: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可知,此处是疑问语气,应选“耶”。
第二空,句子的意思是: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此处应该选用一个连词,表顺承。“以”有时相当于“而”,但很少表顺承,而且后面有一个“以”;“而”作连词,表顺承关系,故应选“而”。
故选D。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B.“小大有别”错,根据语境“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志不忘也”可知,划线句的作用,文章援引了历史上的三件事作铺垫,说明古人有了喜事,常常受用这件喜事来命名,以纪念喜事,或者也有预示将来喜事连连的意思。选项“大小之别”于文无据。
故选B。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作者思想、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的能力。
杨慎“此篇题小而语大,议论干涉国政民生大体,无一点尘俗气”之语强调的是文章记述的事情是小事,而表现的主旨思想却是关乎国家大事。
结合本文,亭子的建成并非什么大事,可苏轼却把它与人民“喜雨”的大事联系起来,使本来平凡的新建小亭就非同寻常了。官吏个人之喜忧往往与老天有雨无雨相关联,尤其是第二段在叙述名亭之意时,喜雨得来不易,上至官吏,下至小民,无不因此而“相与庆于庭”,“相与歌于市”,“相与作于野”,并且“忧者以乐,病者以愈”,呈现一派欣喜若狂的情景。句句关乎国计民生,款款爱民之心,充盈于字里行间。
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开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三、写作(70分)
25.按要求作文
善良不只是一种常识,它更是一种行动,不通过行动表达,人就渐渐失去善良。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黄金卷02-【赢在高考·模拟8卷】备战最新高考语文模拟卷(上海专用),文件包含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黄金卷0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考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七省专用),文件包含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七省专用解析版docx、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七省专用考试版docx、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新高考七省专用参考答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文件包含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全解全析docx、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考试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