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能力提升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554947/0-171175953500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能力提升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554947/0-171175953505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能力提升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554947/0-1711759535073/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能力提升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554947/0-1711759535089/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能力提升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554947/0-1711759535106/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能力提升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554947/0-1711759535123/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能力提升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554947/0-1711759535137/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能力提升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5554947/0-1711759535147/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能力提升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能力提升课件,共25页。
1价值引领[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春秋时期,华夏民族深感异族内迁给华夏文明带来的危机,因此强调“夷夏之辨”。至战国时期,以往被称为夷狄的许多内迁民族已为华夏所吸收、融合,出现了华夏居中、“戎夷”分布四方的“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 )A.说明各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基本消失B.有利于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C.加速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D.维系了民族政权间的和谐关系
【解析】 从春秋时期强调“夷夏之辨”到战国时期出现“五方之民”的观念,这一变化为后来秦汉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B项正确;民族之间的差异不会基本消失,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还未建立,排除C项;这一变化只能说有利于维系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和谐关系,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2[2023济南一模]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成为霸主们竞相举起的旗帜,孔子常发“复周”之论;战国时《尚书·大禹谟》称尧“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这反映出当时社会( )A.向往政治统一与稳定B.处于专制集权萌芽阶段C.宗法分封体制已经崩溃D.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
3[2023广东一模]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时( )A.分封体制有所发展B.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C.民族交融走向深入D.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
【解析】 材料中,鲁国其他族姓的附属国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说明他们对鲁国的统治具有一定认同感,反映了当时形成了以诸侯国为中心的地区性的共同体,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鲁国附属国的情况,不是分封体制的发展,故A项错误;鲁国并未建立起霸权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其他附属国对鲁国统治的认同,不是民族之间的交融,故C项错误。
4[2023山东青岛调研]“家”字在春秋以前主要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和“宗族”。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家”字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导致“家”的含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逐步瓦解B.宗法制趋向完善C.生产关系的变革D.各国变法的推动
【解析】 本题需根据材料中“家”含义的变化及时代特征分析主要原因,具体分析如下:A、B两项无法解释材料中“家”含义的变化,排除;各国变法的推动并非导致材料中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5 [2023福建厦门三模]依周制,墓穴的墓道数量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下图为周代秦国国君墓穴形制变化图。据此可知( )A.等级观念日益弱化B.分封制度受到冲击C.中央集权雏形初显D.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解析】 根据材料“墓穴的墓道数量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国君的墓穴从开始的仅有一条墓道的“甲”字型墓转变为带有四条墓道的“亚”字型墓,不再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定设置墓道,冲击了分封制度下的等级秩序,B项正确;等级观念并没有弱化,而是周朝规定的等级制度受到诸侯国的冲击,排除A项;材料和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秦国国君墓穴形制的变化与商鞅变法的关系,排除D项。
6[2023石家庄二模]《史记》载,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鲁会盟中,鲁国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要求齐国退还占领鲁国的土地,齐桓公不得已订立了盟约。随后,齐国按盟约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这反映了当时( )A.齐国确立霸主地位B.重诺守信成为社会主流观念C.传统礼制影响犹存D.会盟是解决争端的主要手段
【解析】 齐桓公与鲁国订立盟约,按照盟约,齐国归还其侵占鲁国的土地,各诸侯国见齐国守信而想要归附齐国,这说明传统礼制影响犹存,故C项正确;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确立齐国霸主地位,故A项错误;仅凭材料中齐国按盟约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这一个事件,不能说明重诺守信成为社会主流观念,故B项错误;会盟只是解决争端的手段之一,“主要手段”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故D项错误。
7[2023山东济宁一模]下表为东周时期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表明( )A.诸侯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B.新旧势力间的矛盾不可调和C.卿大夫成为新的统治阶级D.周天子已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8[2023黑龙江大庆二模]经过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斗争融合,今陕甘豫晋冀一带的戎狄族已无迹可寻;楚国灭越灭鲁,势力发展到云南滇池一带;秦国兼并了巴蜀,又夺取了楚的黔中郡;中原的诸夏和东南沿海的古越族、西南方的西南夷的交融也加速了。这表明当时( )A.中原华夏文化南渐加速B.周天子对地方控制加强C.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D.各个民族社会发展同步
【解析】 据材料“经过春秋战国五百余年的斗争融合,今陕甘豫晋冀一带的戎狄族已无迹可寻……中原的诸夏和东南沿海的古越族、西南方的西南夷的交融也加速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这为国家统一提供了一定基础,故选C项;A项只能反映材料的部分信息,且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而非文化传播,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弱化,排除B项;“同步”表述绝对化,排除D项。
9情境创新·孔子和墨子的音乐观[2023广东肇庆一模]孔子在音乐方面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用礼乐调整社会风气;墨子认为音乐让国君独自欣赏则了无生趣,让臣子一起欣赏必然耽误政事,让劳动者欣赏必然耽误工作时间。孔子和墨子对音乐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 )A.礼乐制度等级森严B.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C.分封制度逐渐瓦解D.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
【解析】 孔子和墨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但他们对于音乐的认知不同。音乐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因此孔子和墨子对礼乐制度的认知有所不同,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礼乐等级制度遭到破坏,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和墨子音乐观的差异,而非音乐艺术本身的发展,排除D项。
10战国时期,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倡导“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这说明其思想特点是( )A.强调内圣外王B.主张法术并用C.倡导礼法并施D.体现外儒内法
【解析】 “明礼义”“起法正”“重刑罚”体现了荀子“倡导礼法并施”的思想,故选C项。内圣外王,意思是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材料未体现,A项排除;法、术(即人主操纵臣下的阴谋、手腕)并用,是法家思想的集中体现,B项与题意不符,排除;荀子强调礼法并施,而非“外儒内法”,D项也与材料思想不符,排除。
11[2023江苏常州监测]《史记》记载商鞅原是卫国的贵族,后来成为魏国大臣公叔痤的门客,公叔痤病重时向魏王推荐商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魏王不以为然,公叔痤继续进言“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不要让他投奔别国。这说明战国时期( )A.诸侯争霸急需人才B.兼并战争日益剧烈C.儒法并用成为潮流D.地主阶级登上舞台
【解析】 据材料“必杀之”“不要让他投奔别国”可知,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故选B项;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主要为兼并战争,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不被各诸侯国国君重视,并未成为主流思想,排除C项;据材料“愿王举国而听之”可知,战国时期重视人才,士阶层崛起,地主阶级登上舞台与主旨不符,且春秋时期地主阶级就已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项。【易错警示】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主要是奴隶主为争夺土地和人口而进行的争霸战争;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兼并战争。
12[2023福建三明一中调研]从有关文献看,西周及春秋前期所谓的禄,主要指的是分封土地,而春秋后期至战国时代,禄则主要是指作为薪俸的粟米等实物,凡智能之士,只要得到国君信任,都可以领取薪俸而登卿相之位。这一转变( )A.瓦解了分封制度B.强化了宗族的凝聚力C.加速了君主集权D.标志着贵族政治结束
易错点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集权趋势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专项华夏民族认同与秦汉国家统一课件,共15页。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专题综合检测课件,共18页。
这是一份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题精练专题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疑难点专练课件,共13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