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必刷专题复习和模拟试卷(沪教版上海)
- 专题01 实验题(选择题篇)-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必刷专题复习和模拟试卷(沪教版上海)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2 浩瀚的大气-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必刷专题复习和模拟试卷(沪教版上海)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3 化学微观意义、化学用语-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必刷专题复习和模拟试卷(沪教版上海)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4 走进溶液世界(一)—水、化学用语-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必刷专题复习和模拟试卷(沪教版上海) 试卷 0 次下载
- 专题05 走进溶液世界(二)—溶液-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必刷专题复习和模拟试卷(沪教版上海) 试卷 0 次下载
期末模拟测试卷-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必刷专题复习和模拟试卷(沪教版上海)
展开
这是一份期末模拟测试卷-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必刷专题复习和模拟试卷(沪教版上海),文件包含期末模拟测试卷原卷版doc、期末模拟测试卷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1.(2020秋•静安区校级期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石蜡熔化B.衣服晒干C.钢铁生锈D.玻璃粉碎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析】解:A、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潮湿的衣服被晒干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玻璃粉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2.(2020•上海)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绿色能源是( )
A.氢气B.煤C.木炭D.石油
【分析】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体现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友好相容的原则,可认为绿色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析】解:A、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使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属于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绿色能源,故选项正确。
B、煤燃烧时除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之外,也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不属于绿色能源,故选项错误。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不属于绿色能源,故选项错误。
D、石油燃烧时除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之外,也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不属于绿色能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3.(2020•浦东新区三模)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
A.氧气和液氧B.水和双氧水
C.冰和干冰D.金刚石和石墨
【分析】根据同素异形体的概念可知,若两种物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则互为同素异形体。
【解析】解:A、氧气和液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一种物质,只是状态不同,故A错误;
B、水和双氧水的组成相同,都是氢、氧元素组成,但二者都是化合物,则不互为同素异形体,故B错误;
C、冰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干冰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C错误;
D、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且都是单质,则互为同素异形体,故D正确;
故选:D。
4.(2020•虹口区二模)“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NaClO,可由反应Cl2+2NaOH═NaClO+X+H2O制得,其中产物X是( )
A.HClB.NaClC.NaD.Na2O
【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解析】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氯、钠、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2、2、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氯、钠、氧、氢原子个数分别为1、1、2、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钠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aCl。
故选:B。
5.(2020•松江区二模)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种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
B.甲可能是氧化物
C.该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没有改变
D.甲、乙、丙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4:4:2
【分析】A、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
B、根据氧化物的构成特点分析;
C、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分子的变化;
D、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
【解析】解:A、由物质的构成可知,乙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A说法错误;
B、由物质的构成可知,甲是由两种元素组成。若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就是氧化物,故B说法正确;
C、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发生了变化。故C说法错误;
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微粒个数比为4:4:2,不能计算质量比,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6.(2020•静安区二模)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A.铁丝:火星四射B.木炭:白光
C.硫粉:淡蓝色火焰D.一氧化碳:蓝色火焰
【分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7.(2020•虹口区二模)人体中一些体液的pH如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A.AB.BC.CD.D
【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析】解:A.胃液的pH范围为0.80~1.50,小于7,显酸性;
B.血液的pH范围为7.35~7.45,显碱性;
C.胆汁的pH范围为6.80~7.40,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D.唾液的pH范围为6.50~7.50,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胃液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A。
8.(2020•徐汇区一模)古代用墨(主要成分炭黑)书写的字,长时保存不变色,这是因为单质碳具有( )
A.可燃性
B.还原性
C.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D.吸附性
【分析】根据已有的碳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析】解:古代用墨(主要成分炭黑)书写的字,长时保存不变色,这是因为单质碳在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故选:C。
9.(2020•浦东新区一模)化学基本观念说法错误的是( )
A.微粒观:金刚石由分子构成
B.转化观:二氧化碳可转化为碳酸
C.元素观:氧气由氧元素组成
D.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分析】A、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氧气的元素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解:A、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转化为碳酸,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0.(2020•浦东新区三模)有关电解水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负极连接的电极上产生氢气
B.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
D.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8:1
【分析】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生成气体的性质、结论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
【解析】解:A、电解水时负极连接的电极上产生氢气,故A说法正确;
B、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B说法正确;
C、电解水正极产生了氧气,氧气有助燃性,用带火星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故C说法正确;
D、电解水时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1:2,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11.(2020•闵行区二模)有关水净化过程的描述错误的是( )
A.过滤除去难溶性杂质
B.通入氯气杀菌消毒
C.加入明矾使小颗粒凝聚与水分层
D.通过活性炭可使某些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分析】根据净化水的方法和原理分析判断。
【解析】解:A.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选项描述正确;
B.净化水的过程中通入氯气可以杀菌消毒,选项描述正确;
C.明矾溶于水会吸收水中的悬浮杂质加速其沉降,即加入明矾使小颗粒凝聚与水分层,选项描述正确;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使某些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选项描述错误。
故选:D。
12.(2020•上海模拟)从分子的角度对某些操作或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AB.BC.CD.D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析】解:A、桂花飘香,是因为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B、给足球充气,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隙的缘故,故选项解释正确。
C、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了,是因为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D、10ml水与10ml酒精混溶,得到的混合物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隙的缘故,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D。
13.(2020•普陀区二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OB.CaC.FeD.Al
【分析】根据元素的含量以及元素符号的书写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析】解: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位是氧、硅、铝、铁、钙,所以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元素符号为:Al;
故选:D。
14.(2020秋•青浦区校级月考)下列变化中,物质的分子不发生变化的是( )
A.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B.糖溶于水变成糖水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D.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根据物理变化中分子不可再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析】解:A、水通电分解成氢气和氧气是化学变化,该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说法错误;
B、糖溶于水变成糖水是物理变化,该变化中分子不发生改变,说法正确;
C、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该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化学变化,该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说法错误;
故选:B。
15.(2020•静安区一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
B.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单质组成
C.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
D.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分子构成
【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解:A、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B、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6.(2020•静安区一模)对下列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A.AB.BC.CD.D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析】解:A、湿衣服能晾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运动到空气中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B、一滴水中约含有 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C、CO 有毒而 CO2无毒,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D、10mL水和10mL 酒精混合后小于2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17.(2020•岱岳区二模)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植物油加入水中可得到溶液
C.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减小
D.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物质了
【分析】A、根据溶液特点考虑。
B、根据溶液的分类分析;
C、根据气体的溶解度影响因素分析;
D、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分析。
【解析】解:A、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植物油加入水中不能得到溶液,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该物质,不是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8.(2020•黄浦区一模)检验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正确操作方法是( )
A.点燃气体,观察气体是否燃烧
B.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观察固体颜色是否变化
C.闻气体的气味,是否闻到有特殊气味
D.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观察溶液是否变浑浊
【分析】根据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解:A、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不能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B、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观察固体颜色是否变化能检验一瓶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故选项正确。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没有气味,用闻气体的气味的方法不能检验是否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不能检验是否混有少量一氧化碳,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9.(2020•普陀区二模)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B.
C.D.
【分析】A、根据液体药品取用分析;
B、根据固体药品取用分析;
C、根据胶头滴管使用分析;
D、根据量筒使用分析。
【解析】解:A、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试管要倾斜,试剂瓶口与试管口紧挨着,故A操作错误;
B、固体的放法:将试管横放,用药匙将固体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故B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时要将胶头滴管垂悬在量筒上方,不能伸入量筒内,故C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20.(2020•青浦区一模)将足量的蜡烛(主要含有C、H、O元素)点燃,放入盛有氮气和氧气的密闭集气瓶中如图一所示,燃烧至熄灭,测得该过程中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如图二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燃烧过程中集气瓶内气体的质量不断减小
B.实验结束冷却至室温,瓶内的气体是氮气和二氧化碳
C.该实验说明当氧气低于一定浓度时将无法支持燃烧
D.该实验还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分析】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40%,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一定值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析】解:
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氧气质量不断减少,密闭容器内的物质的质量总质量不会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B、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验结束冷却至室温,瓶内的气体是氮气和二氧化碳,还应有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因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瓶内气压变化不大,不能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1.(2020•浦东新区三模)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 )
A.4Fe+3O2 2Fe2O3
B.2H2O22H2O+O2↑
C.2NaOH+SO2═Na2SO4+H2O
D.2NaOH+CuCl2═Cu(OH)2+2NaCl
【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析】解: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故选项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故选项正确。
C、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NaOH+SO2═Na2SO3+H2O,故选项错误。
D、该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铜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NaOH+CuCl2═Cu(OH)2↓+2NaCl,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2.(2020•浦东新区三模)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2B.MgOC.MgCl2D.Mg(OH)2
【分析】本题考查氧化物的识别,根据氧化物的概念可知氧化物只有两种元素,且必须有氧元素
【解析】解:A、O2是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故A错;
B、MgO是由镁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属于氧化物,故B正确;
C、MgCl2中没有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C错;
D、Mg(OH)2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故D错。
故选:B。
23.(2020•杨浦区二模)对电解水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时使用直流电源
B.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C.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D.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结论、注意事项及生成气体的性质分析有关的说法。
【解析】解:A、电解水实验时使用直流电源,故A叙述正确;
B、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故B叙述正确;
C、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故C叙述错误;
D、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故D叙述正确。
故选:C。
24.(2020•黄浦区二模)用表示不同种元素的原子,表示化合物的微观模拟图是( )
A.B.
C.D.
【分析】根据化合物的微观模拟图分析即可。
【解析】解:A、此图表示为化合物的微观模拟图,选项正确;
B、此图表示为单质的微观模拟图,选项错误;
C、此图表示为混合物的微观模拟图,选项错误;
D、此图表示为单质的微观模拟图,选项错误;
故选:A。
25.(2020•虹口区二模)物质的化学式正确的是( )
A.纯碱:NaOHB.生石灰:Ca(OH)2
C.氢氧化铁:Fe(OH)3D.胆矾:CuSO4
【分析】根据物质的名称、俗称及其化学式的写法来分析。
【解析】解: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其化学式为Na2CO3;NaOH是氢氧化钠的化学式,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不合题意;
B.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aO;Ca(OH)2是氢氧化钙的化学式,俗称熟石灰、消石灰,不合题意;
C.氢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氢氧根显﹣1价,所以其化学式为Fe(OH)3,符合题意;
D.胆矾是五水硫酸铜的俗称,其化学式为CuSO4•5H2O,不合题意。
故选:C。
26.(2020秋•青浦区校级月考)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主要过程:a.熄灭酒精灯;b.从水槽中取出导管;c.用排水法收集气体;d.点燃酒精灯;e.从下至上,从左至右连接仪器;f.装药品;g.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
A.gfebcdaB.gfedcabC.gfedcbaD.fedcbag
【分析】根据加热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时的操作步骤为:查、装、定、点、收、移、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析】解: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分别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装(装入固体药品)→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点(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收(收集氧气)→移(把导管移出水面)→熄(熄灭酒精灯),可得正确的操作顺序是:gfedcba.
故选:C。
27.(2020•阳谷县二模)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①二氧化碳 ②氧气 ③空气 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 )
A.①或②B.②或③C.①或④D.③或④
【分析】根据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的性质差别,通过分析得出正确的答案。
【解析】解: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具有支持燃烧的性质;氧气具有助燃性,空气中有一定量的氧气,空气和氧气都能支持燃烧。
故选:C。
28.(2020•普陀区二模)草酸(H2C2O4)在一定条件下受热会发生分解生成H2O、CO、CO2,有同学为验证分解产物中CO的存在情况,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三套装置,洗气瓶中装有澄清石灰水。
对于实验可行性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可行B.乙、丙可行C.只有丙可行D.都可行
【分析】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生成铜,若看到黑色粉末变为红色,说明有一氧化碳生成。
【解析】解:甲实验中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一氧化碳生成;乙实验中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除去了二氧化碳,将气体通入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说明有一氧化碳生成;丙实验中石灰水除去了二氧化碳,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说明有一氧化碳生成;故甲乙丙都可验证有一氧化碳生成。
故选:D。
29.(2020•奉贤区二模)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有关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处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消耗的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
B.丙装置的作用是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
C.丁处氢氧化钠溶液改为澄清石灰水,可检验乙处生成的二氧化碳
D.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分析】A、根据乙处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实验要防止丁装置中的液体倒吸,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通入的二氧化碳不能全部与碳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解析】解:A、乙处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乙处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消耗的氧化铜中氧元素质量,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丙装置作用是停止加热后,防止丁装置中的液体倒吸入玻璃管中,不是收集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于通入的二氧化碳不能全部与碳反应,对检验乙处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起到了干扰,将丁处氢氧化钠溶液改为澄清石灰水,不能检验乙处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已经对尾气进行了处理,该装置不需要另外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30.(2020•虹口区一模)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N 点对应的溶液不能再溶解物质
B.从氯化钾溶液中析出氯化钾只能采用冷却结晶的方法
C.M 点对应的溶液降温至 t1℃,析出 10g 晶体
D.将溶液从 M 点变化到 N 点,溶液质量可能增大
【分析】A、根据饱和溶液的特点分析;
B、根据氯化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
C、根据影响饱和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的量分析;
D、根据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分析。
【解析】解:A、N 点对应的溶液不能再溶解氯化钾,还可以溶解其它的物质,故A错误;
B、由于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从氯化钾溶液中析出氯化钾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B错误;
C、M 点对应的溶液降温至 t1℃,析出晶体的质量不一定是10g,还与溶液的质量、溶液的状态有关,故C错误;
D、将溶液从 M 点变化到 N 点,溶液质量可能增大,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31.(2020•嘉定区一模)电解水可制氢气。通电一段时间后,如图1所示。
①电极X 为电源的 正 极,若该反应消耗1ml 水,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 。
②图2为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请将右侧方框内的微粒补画完整 。
③电解水过程中没有发生改变的微粒是 氢原子、氧原子 (填微粒名称)。
④氢气作为新能源,其主要优点为 产物是水,没有污染等 (任写一个优点)。
【分析】①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答;
③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原子的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分析;
④根据氢能源的优点解答;
【解析】解:
①试管a中产生的气体较少,是氧气,与之相连的是电源的正极;试管b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与之相连的是电源的负极,若该反应消耗1ml 水,正极和负极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②一个水分子可以分为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所以图中的两个水分子可以分为四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形成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如答所示;
③电解水时水分子可以再分,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得到氢分子和氧分子,故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水分子,电解水时没有变化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④氢气作为新能源,其主要优点为产物是水,没有污染等。
故答案为:
①正;1:2;
②;
③氢原子、氧原子;
④产物是水,没有污染等;
32.(2020•上海模拟)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
① t1 ℃时,甲与丙的溶解度相等。
②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至t2℃,有晶体析出的是 丙 (选填“甲”“乙”或“丙”)
③乙中混有少量甲,提纯乙的方法是 蒸发结晶 。
④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各4g分别放入盛有1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依次得到溶液Ⅰ、Ⅱ、Ⅲ.溶液Ⅰ、Ⅱ、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 Ⅰ=Ⅱ>Ⅲ (用“Ⅰ”“Ⅱ”“Ⅲ”和“>”“=”表示);其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 Ⅰ ,请定量说明将该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 再加入3g甲或蒸发4.3g水 。
【分析】①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②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情况;
③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但是能够溶解其它物质;
④饱和溶液质量分数=×100%,溶质质量分数=×100%;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解析】解:①t1℃时,甲与丙的溶解度相等。
故填:t1。
②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至t2℃,由于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因此有晶体析出的是丙。
故填:丙。
③乙中混有少量甲,提纯乙的方法是蒸发结晶。
故填:蒸发结晶。
④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各4g分别放入盛有10g水的烧杯中,甲、乙完全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丙不能完全溶解,形成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甲、乙;
其中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Ⅰ;
将该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t3℃时甲的溶解度是70g,则10g水中溶解7g恰好饱和,因此需要再加入3g甲;
设4g甲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时需要水的质量为x,根据题意有:10g:7g=x:4g,x≈5.7g,因此需要蒸发水的质量:10g﹣5.7g=4.3g,即蒸发4.3g水后形成饱和溶液。
故填:Ⅰ=Ⅱ>Ⅲ;Ⅰ;再加入3g甲或蒸发4.3g水。
33.(2018秋•上海月考)工业上以空气为原料用 分离液态空气 的方法来制取氧气,整个过程属于 物理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在实验室我们可以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研究表明,许多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某学校实验小组的同学分别用下列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将氯酸钾开始发生分解反应和反应剧烈时的温度记录如下:
根据以上数据,实验室用氯酸钾来制取氧气,如果不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最好选用 氧化铜 作催化剂。
【分析】根据氧气的工业制法分析解答,比较表格中开始反应的温度和剧烈反应的温度,可以发现氧化铜的两个温度都比较低,方便操作;
【解析】解:工业上常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利用空气中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加以分离,这一过程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最好选用温度较低时催化作用就明显的物质,由表可知,在开始反应和剧烈反应时温度要求最低的是氧化铜,故最好选用氧化铜作催化剂;
答案:分离液态空气;物理;氧化铜;
三.实验探究题
34.(2020•徐汇区二模)实验室制取CO2,并验证CO2和CO的性质的式样(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Ⅰ.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① 长颈漏斗 ② 铁架台 。
Ⅱ.能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为 C装置中黑色固体变红色 ,化学方程式为 CO+CuOCu+CO2 。E 处放一点燃的酒精灯的目的是 除去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
Ⅲ.写出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实验结束时,先停止B、C处的加热,继续通一会A中产生的气体,其目的是 赶出体系中的一氧化碳 。
【分析】Ⅰ、仪器的名称与用途;
Ⅱ、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Ⅲ、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解析】解:Ⅰ、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铁架台是常用的加持仪器,故答案为:长颈漏斗;铁架台;
Ⅱ、能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为:C装置中黑色固体变红色,一氧化碳和氧化铜中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E 处放一点燃的酒精灯的目的是:除去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C装置中黑色固体变红色;CO+CuOCu+CO2;除去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Ⅲ、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B、C处的加热,继续通一会A中产生的气体,其目的是:赶出体系中的一氧化碳;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赶出体系中的一氧化碳;
35.(2019秋•闵行区期中)某同学用以下装置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粗略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实验中B中水为被排尽),并利用此氧气进行实验:
(1)装置连接:为达到实验目的,各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a→ c → b d.(填B中的接口字母)
(2)若实验前B中集气瓶内水未装满,对测量生成的氧气体积是否有影响 否 ?
(3)很多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分析】(1)根据测定气体体积的方法来分析;
(2)根据装置特点以及实验目的来分析;
(3)根据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来分析。
【解析】(1)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水小,所以为达到实验目的,各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a→c→b→d;故填:c;b;
(2)因为排出的水的体积即为生成氧气的体积,所以实验前B中集气瓶内水未装满,对测量生成的氧气体积没有影响;故填:否;
(3)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这说明反应物的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
故填: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浓度;
Ⅱ.细铁丝在氧气中易燃烧,粗铁丝在氧气中不易燃烧,说明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不同,反应的现象不同。故填: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不同;
Ⅲ.碳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碳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说明反应物的用量不同,反应的产物不同;故填:反应的产物不同。
36.(2020•上海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列实验来探究 CO2气体的制取和性质。
Ⅰ.实验室制取CO2气体。
①仪器a的名称是 试管 。
②用于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是 BCD (填编号),收集CO2应与E 的 n 处连接(选填“m”或“n”)。
③利用C装置制取气体时,反应未停止前关闭止水夹,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长颈漏斗内上升一段液柱 。
④D装置作气体发生装置的适用范围是 固体与液体常温下反应 ;与B装置相比,利用D装置制取气体的优点是 即开即停 。
⑤用块状的石灰石与过量稀盐酸反应制取CO2,若参加反应的石灰石的纯度80%,质量为125g,则反应生成 CO2 的物质的量为 1 ml(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
Ⅱ.探究CO2的性质。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 1:如图1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图中 a 处连接气体压力传感器),甲、乙、丙三个烧瓶的容积均为250mL,分别收集满CO2,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液体。
步骤 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液体全部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
步骤 3:利用“数字化实验”测定烧瓶内的气压变化,得到如图2所示的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曲线 1、2、3分别表示甲、乙、丙三个烧瓶内的气压变化。
①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烧瓶乙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Ca(OH)2=CaCO3↓+H2O 。
②图 2中AB段气压快速增大的原因是 注射器中的液体迅速加入烧瓶中 ; 曲线1中导致CD段气压快速变小的操作是 振荡 。
③对比曲线 1 与曲线3,能得出的结论是 ac (填序号)。
a.CO2能溶于水
b.CO2能与水发生反应
c.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④对比曲线2与曲线3,造成气压变化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氢氧化钠易溶于水,等量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充分 。
【分析】(1)根据仪器名称、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收集以及化学方程式计算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解析】解:(1)①仪器a的名称是试管;
②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不需要加热,发生装置选择BC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应与E的n处连接
③利用B装置制取CO2时,反应未停止前关闭止水夹,由于装置内继续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造成装置内的压强变大,会观察到长颈漏斗内的液面上升;
④D装置是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与A装置相比,利用D装置制取CO2的优点是可以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
⑤设生成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 1
ml x
x=1ml
(2)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②图 2中AB段气压快速增大的原因是 注射器中的液体迅速加入烧瓶中;曲线1变化幅度最小,则是装置甲,BC段气压逐渐变小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溶于水,振荡烧瓶使二氧化碳反应的速率加快,气体的体积变小,导致压强变小,所以导致CD段气压快速变小的操作是振荡;
③a.曲线1说明CO2能溶于水,a正确;
b.曲线1和曲线3都不能说明CO2能与水发生反应,b错误;
c.曲线1和曲线3对比,说明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c正确;
故选ac
④对比曲线2与曲线3,造成气压变化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 氢氧化钠易溶于水,等量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充分
故答案为:(1)①试管。
②BCD; n;③长颈漏斗内上升一段液柱;
④固体与液体常温下反应; 即开即停;
⑤1;
(2)①CO2+Ca(OH)2=CaCO3↓+H2O。
②注射器中的液体迅速加入烧瓶中; 振荡。
③ac;④氢氧化钠易溶于水,等量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充分
选项
A
B
C
D
体液
胃液
血液
胆汁
唾液
pH
0.80~1.50
7.35~7.45
6.80~7.40
6.50~7.50
选项
现象或操作
分析
A
桂花飘香
分子是运动的
B
给足球充气
分子间有间隙
C
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分子间有间隙
D
10mL水与1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
分子体积变小
事实
解释
A
湿衣服能晾干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B
一滴水中约含有 1.67×1021 个水分子
分子的体积小
C
CO 有毒而 CO2 无毒
组成两种物质的元素不同
D
10mL 水和 10mL 酒精混合后小于 20mL
分子间有间隔
催化剂
温度/℃
反应程度
Fe2O3
Al2O3
CuO
MgO
开始反应
470
515
305
490
剧烈反应
490
540
350
545
实验
分析与结论
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
说明反应物的 浓度 不同,反应现象不同。
Ⅱ.细铁丝在氧气中易燃烧,粗铁丝在氧气中不易燃烧。
说明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不同 ,反应的现象不同。
Ⅲ.碳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碳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说明反应物的用量不同, 反应的产物不同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6 燃料与燃烧、碳和碳的氧化物-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必刷专题复习和模拟试卷(沪教版上海),文件包含专题06燃料与燃烧碳和碳的氧化物原卷版doc、专题06燃料与燃烧碳和碳的氧化物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走进溶液世界(二)—溶液-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必刷专题复习和模拟试卷(沪教版上海),文件包含专题05走进溶液世界二溶液原卷版doc、专题05走进溶液世界二溶液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4 走进溶液世界(一)—水、化学用语-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必刷专题复习和模拟试卷(沪教版上海),文件包含专题04走进溶液世界一水化学用语原卷版doc、专题04走进溶液世界一水化学用语解析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