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古诗鉴赏意境分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古诗鉴赏意境分析(含解析)第1页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古诗鉴赏意境分析(含解析)第2页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古诗鉴赏意境分析(含解析)第3页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古诗鉴赏意境分析(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古诗鉴赏意境分析(含解析),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提问方式,解答分析,答题步骤,答题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⑴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3.答题步骤:
    ⑴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⑶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4.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 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4.答题示例:
    早 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答:
    (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TIPS
    习题演练
    古诗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左迁”的意思是 。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3.赏析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阅读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释】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②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③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4.首句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种景物,营造了 的意境。
    5.尾句的“泪痕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所展现的画面。
    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完成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题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壮词”的?
    8.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壮观场面,并说说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9.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画线句子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照应诗题,将朋友比作故乡的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万里相送的感念。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12.展开想象,写出“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示的意境。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唐)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请为上面这首诗歌设计微电影镜头脚本。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暮春即事
    周敦颐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3.请你想象“双双瓦雀行书案"描绘的画面,并将它描写出来。
    14.诗人为什么“不知春去几多时"?请简要回答。
    古诗文阅读
    过山农家
    顾况①
    板桥②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③焙茶④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释】①顾况(727-815) ,唐代诗人,他提倡质朴淳厚的诗风,其诗清新自然,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②板桥:指横跨山溪的木板桥。③嗔:责怪,埋怨。④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
    15.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按走访顺序,依次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等镜头。
    B."莫嗔”二字,从山农请客人不要责怪被烟熏的口吻中,表现了山农的爽直性格。
    C.“却喜”二字,道出了山农对雨后天晴,能翻晒谷子的喜悦。
    D.作者写出了亲自参加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的感受,表达了对劳动的喜爱。
    16.抖音微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
    抖音脚本(部分)
    1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
    小园(其一)①
    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②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
    【注释】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②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1)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 ”“斜径”等景物,营造一种 的氛围。
    (2)“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3)请你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择.项填入尾句□□处(填序号),并说出理由。
    A.捉虾
    B.锄瓜
    你的选择是( ),理由:
    阅读许浑①的《夜归丁卯桥②村舍》,完成各题。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③低水槛④,红叶半江船。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释】①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②丁卯桥:地名。③紫蒲:紫色的蒲草。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18.“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试作简要赏析。
    19.“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虞山王石谷
    恽格
    东望停云结暮愁,千林黄叶剑门秋。
    最怜霜月怀人夜,鸿雁声中独倚楼。
    20.下列哪首诗歌与本诗所描绘的意境相似?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
    A《渔家傲·秋思》 B.《野望》 C.《月夜忆舍弟》
    答:我选( )
    理由:
    21.“最怜霜月怀人夜”一句中的“怜”字饱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2.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小题。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①地白②树栖鸦,冷露③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注释)①中庭:即庭中,庭院中。②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③冷露:秋天的冰冷的露水。
    (1)诗歌前两句写 (景),后两句写 的心情,营造出一种 的氛围。
    (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画面。
    23.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题。
    《春日五首》其一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 晓枝。
    (注)霁:雨过天晴。
    (1)下列诗句中,与“一夕轻雷落万丝”所描绘的雨的情态最相近的一句是( )
    A.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2)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为诗句空缺处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并结合诗歌加以说明。
    A.憩 B.卧
    24.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1)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
    (2)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2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
    (2)诗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2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从炼字的角度,简要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的妙用。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27.诗歌鉴赏
    赠少年 (唐)温庭筠
    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
    【注释】淮阴市:是商业交换场所,古称“市”,碑立于淮安老城府市口。
    (1)这首诗写出了洞庭湖秋天景物 的特点。
    (2)从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来看,诗人是如何表现“客恨”的?
    28.诗词鉴赏。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荆溪:本名长水,又称浐水、荆谷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瀾水。参见《水经注·渭水》《长安志》卷一六。一作“溪清”。
    (1)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描绘了 、 、 等景物。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这句话的意境。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降职,贬官
    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抒发 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
    (2)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1.左迁:贬官,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故答案为: 降职,贬官
    2.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故答案为: 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后两句抒情,点出诗歌主旨。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故答案为: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感情色彩,将月亮人格化,抒发 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答案】4.凄清、冷寂
    5.首先,联系背景解读诗人情感。小注①中说“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 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诗人是被贬远赴外地,离别亲友,自然悲从中 生。其次,触景生情,“孤舟微月对枫林”“岭色千重万重雨”,这样的清清、 冷寂之景往往触动人的忧伤之情,流落江湖的艺人,弹奏曲调哀切的《水调子》, 让诗人的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③明确答题思路。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2)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4.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动客子的愁情。“孤舟、微月”描绘了江面上一叶孤舟,月光微明的景象,营造出孤寂的氛围,而“枫林”暗示了秋天,让人心生凉意,”孤舟微月对枫林”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气氛。
    故答案为: 凄清、冷寂
    5.解题时,首先,联系背景解读诗人情感。小注①中说“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诗人是被贬远赴外地,离别亲友,自然悲从中生。其次,触景生情,“孤舟微月对枫林”“岭色千重万重雨”,这样的清清、冷寂之景往往触动人的忧伤之情,流落江湖的艺人,弹奏曲调哀切的《水调子》,让诗人的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故答案为: 听筝声而引发的被贬谪离乡的悲愁之情。
    6.【答案】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让人心惊不已。
    【解析】【分析】 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霹雳:特别响的雷声,比喻拉弓时弓弦响如惊雷。因此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据此理解在头脑中想象所描述的画面然后再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表述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战马奔腾,像“的卢”一样飞驰而过,雷声阵阵,原来是放箭的弓弦发出的声音,让人心惊不已。
    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考生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文,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答案】7.①从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壮盛军容,豪迈气概 。
    ②从思想感情上看,杀敌报国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③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刚健。
    8.场面:士兵们欢欣鼓舞,喝酒吃肉,奏起乐曲,排着队,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氛围: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大意,注意结合文章内容与主题分析,要注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就是指字面的意思,深层含义就是与主旨相关的意思。
    (2)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7.结合诗歌内容及主旨分析,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气势以及自己征战沙场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据此可以从题材、思想感情及语言风格上进行概括。
    故答案为: ①从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壮盛军容,豪迈气概 。
    ②从思想感情上看,杀敌报国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③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刚健。
    8.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麾:军旗。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本指瑟,泛指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狂的军乐。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意思是: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据此描述出这两句话描写的壮观场面及氛围,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场面:士兵们欢欣鼓舞,喝酒吃肉,奏起乐曲,排着队,在秋高气爽的季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氛围: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9.【答案】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解析】【分析】 山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这两句的意思是: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诗句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考生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文,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10.【答案】雪花给树木坡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解析】【分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神情。经过一夜,大地银装素裹,焕然一新。据此描写画面即可。
    故答案为: 雪花给树木坡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诗句的画面,切忌翻译诗句的意思。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
    【答案】11.C
    12.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起簇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考生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文,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11.C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故C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故答案为:C
    1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据此分析描述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望天空、云起簇拥,就像海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答案】①友人唱着离别的歌曲,解开岸边的小船
    ②表达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③风雨声
    【解析】【分析】①“劳歌”,原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这句话的意思时:唱完送别之歌你就解开行舟远去。好友要离开了,诗人唱完送别之歌就解开行舟,想着友人这一去又不知什么时候才相见,因此这句话表达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③满天风雨下西楼: 只有满天风雨送我离开那西楼。根据“满天风雨”可以看出这里应配凄厉的“风雨声”,营造出黯淡、凄清之景。
    故答案为: ①友人唱着离别的歌曲,解开岸边的小船
    ②表达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③风雨声
    ①此题考查理解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也就是在品析诗歌意境,我们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③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理解诗歌内容,要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逐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把能合并的进行合并,最后把每句话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答案】13.示例:屋檐上的一双双鸟雀,不知什么时候竟然飞落下来,在书案上旁若无人地行走。
    14.暮春时节,诗人见鸟雀慢行,杨花飘落却毫不在意,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专注地读书,所以“不知春去几多时”。
    【解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瓦雀、书案”的特点,用优美的语言描述。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疏通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进行分析。
    13.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回答本题,需要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瓦雀的特点,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示例:宁静的书房中,不知何时,几只麻雀悄悄飞落,悠闲自在地漫步在书案上。
    故答案为:示例:屋檐上的一双双鸟雀,不知什么时候竟然飞落下来,在书案上旁若无人地行走。
    1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意思是“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潜心地读着《周易》,即使面前有鸟雀、杨花也不在意,不晓得春天过去了多少时间。由此可知作者在潜心读《周易》,故而不知春天过去了多久。
    故答案为:暮春时节,诗人见鸟雀慢行,杨花飘落却毫不在意,沉浸在书的世界中,专注地读书,所以“不知春去几多时”。
    【答案】15.D
    16.潺潺的流水声;田园的悠闲和诗人的闲适自在
    【解析】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内容、语言、手法、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意境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15.D.诗歌二、三、四句的意思是:来到农家门前,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鸡在咯咯鸣叫,像是在欢迎来客;山农陪伴我参观焙茶,深表歉意地说,不要嗔怪被烟薰了;到打谷场上,山农为天晴可以打谷而欣喜不禁。这几句诗生动地表现了山农的朴实、好客和雨后初晴之际农家的繁忙与喜悦。故“作者写出了亲自参加山乡养鸡、焙茶、晒谷等劳动的感受,表达了对劳动的喜爱”的理解不正确。
    故答案为:D
    16.①山农家近旁的一座板桥,桥下有潺湲的山泉流过,人行桥上,目之所接,耳之所闻,都是清澈叮咚的泉色水声。据此分析可用形容词+名词的形式概括出第①题答案。②“山间的幽静和诗人的心旷神怡”这个预期表达效果包括农村风光特点及诗人的心境。在温煦的阳光下,茅檐静寂无声,只传出几声悠长的鸡鸣,打破了山村的沉静,这就把一个远离尘嚣、全家都在劳作中的山农家特有的气氛传达出来了,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和悠闲的心境。据此分析可以概括出第②题答案。
    故答案为:潺潺的流水声
    田园的悠闲和诗人的闲适自在
    17.【答案】(1)桑柘;清丽宁静
    (2)“卧”写出诗人生活的闲适,悠闲地躺着读着陶渊明的诗作,这是作者心情闲适的表现。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颇能引起陆游的共鸣,因此他闲居期间特别爱读陶渊明的诗。一个“卧”字更显出他悠闲自得的情态。
    (3)锄瓜;根据题目《小园》,可知在园子里的劳作只能是“锄瓜”。
    【解析】【分析】(1)其中第一句所写的景物有:烟草,第二句所写的景物有:桑柘、斜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茂盛的青草在风中摇动一片青绿,望去像笼罩在蒙蒙的烟雾里,园中种着许多桑柘枝叶浓密,郁郁葱葱,遮掩着小宅,一条弯曲小路斜通向远处,从而营造了一种清新、优美、宁静的田园气氛。
    (2)“卧”, 躺下 。下两句写躺着读陶渊明的诗,未读完,又趁着微雨去瓜地松土锄草。小院的环境这么优美、宁静,作者在自己的小院里摆上一张小床,躺在床上读自己非常喜欢的陶渊明的诗,在哪里读,什么时候读,读多少,完全凭借自己的心意,这是一种多么的悠闲和惬意的生活呀。
    (3)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当时诗人本来在自家小园里悠闲自得地看书,忽然想起有片瓜地还没有除草,于是就趁着微雨去锄地了。
    故答案为:(1)桑柘
    清丽宁静
    (2) “卧”写出诗人生活的闲适,悠闲地躺着读着陶渊明的诗作,这是作者心情闲适的表现。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颇能引起陆游的共鸣,因此他闲居期间特别爱读陶渊明的诗。一个“卧”字更显出他悠闲自得的情态。
    (3) 锄瓜;根据题目《小园》,可知在园子里的劳作只能是“锄瓜”。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③明确答题思路。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2)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本题考查根据语境不写词语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感情,然后据此补写出合适的词语。
    【附参考译文】
    茂盛的青草在风中摇动一片青绿,望去像笼罩在蒙蒙的烟雾里,园中种着许多桑柘枝叶浓密,郁郁葱葱,遮掩着小宅,一条弯曲小路斜通向远处。闲适得躺着,未读完陶渊明的诗,就在小雨中去瓜田除草。
    【答案】18.宁静。以声衬静,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19.①对官场的厌倦;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③回家的喜悦;④想归隐;⑤为另有理想的生活选择而自得、喜悦或满足。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赏析诗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关键词;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五、揭示其蕴含的哲理。此句可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赏析。
    (2)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诗歌的基本常识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多做中考题,多反思,多总结,才能在自省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18.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根据景物,分析其营造的氛围。《老山界》中写“春蚕咀嚼桑叶”,《最后一刻》有“写字的声音”,《口技》中有“遥闻深巷中犬吠”等等,都是以声衬静,更何况诗歌还提醒“月凉风静夜”,答案自然要写到“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之类的了。
    19.本题考查赏析诗人感情。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常用景中含情手法隐晦的表示内心情感。诗人在本诗中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图,表现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身处官场的无奈和厌恶。
    【答案】20.C;两首诗都是“悲秋怀人”之作,都运用了“月”“雁声”“霜露”等意象(景物)来渲染秋天萧瑟悲凉和凄清的环境氛围。意境相似,感情相近。也可从排除其他选项作答:《渔家傲·秋思》主要描绘的是边关肃杀的战地风光,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野望》是抒发诗人孤独、惆怅及隐逸情怀,本诗是对友人的思念。
    21.“怜”,在这里是伤心或哀伤的意思,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怀人”愁绪:日暮时分诗人独自东望“停云”,对友人的思念之愁在黄叶漫山、冷月如霜、鸿雁哀鸣的苍凉氛围之中蔓延,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慕、怀念之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③明确答题思路。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2)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附参考译文】
    在黄昏日暮的时候,翘首东望想念挚友,但见层层停滞不动的云朵阻碍视墅,使人忧愁。在奇险陡峭雄伟秀丽的剑门山上,那里的千山万山,在这萧瑟的秋风中,树叶都染上了金黄的色彩。最让人凄清悲凉的事是在秋天微寒的月光下,听着大雁哀鸣着向南飞去,自己一个人孤独地斜倚着楼栏,想念远方的友人。
    20.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赏析。本诗从“最怜霜月怀人夜,鸿雁声中独倚楼”可知,描写的意象有:霜、月、雁声,渲染了秋天萧瑟悲凉和凄清的环境氛围;“最怜霜月怀人夜”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A.《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词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词。词人在上片描摹出了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词的下片则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与本诗所描绘的意境不相似。B.《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与本诗所描绘的意境不相似;C.《月夜忆舍弟》中,从“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可知诗中的意象:雁声、(霜)露、月等,与本诗的意象一致;情感上,《月夜忆舍弟》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白露时节,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是“悲秋怀人”之作。而本诗“最怜霜月怀人夜,鸿雁声中独倚楼”更是表明自己悲秋怀人之情感。故两诗在情感表达上相近;故会选择 C。
    21.“最怜”,即“最哀伤”,“怜”是伤心或哀伤的意思。若问所哀伤的是什么?这便引出下文,也就是“霜月怀人夜”。“霜月”,在这里是双关语。既说带霜的月夜,又说月照山前明如霜。夜半更深,天上月光照耀着,碧海青天之中笼罩着一片寂静的夜。这样的夜晚,最易触发“怀人”的思绪。王石谷是作者的好友,所以这“霜月”之“夜”,就不单纯是描写景物,而是更加突出了“怀人”的主题。再联系结句“鸿雁声中独倚楼”,秋天鸿雁的鸣叫给人带来惆怅和失意,又自然使人想到“鸿雁传书”的传说。也许自己可以和友人借鸿雁传书来表达彼此的怀念吧。悲凉的气氛在扩大、蔓延,对友人的思慕、怀念之深,都在“月”“雁声”“霜露”中,用一个“怜”字淋漓尽致表现出来。
    22.【答案】(1)中秋月色;望月怀人;寂寥、冷清、沉静
    (2)示例:在万籁俱寂的中秋之夜,在庭院赏月,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栖息的鹊鸦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仰望明月,丝丝寒意轻轻袭来,清冷的露珠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树。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前两句中“地、树、鸦、露、桂花”等景物以及诗题中的“十五夜”可知,前两句描绘的应是中秋月夜之景;诗歌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诗人对月抒怀,在渲染的中秋望月冷寂、凄清的特定气氛中,将离别思聚,希望与家人团聚、对月怀人情怀表现的委婉动人,抒发了对于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2)描绘诗歌画面时,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加之生动地联想和想象,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优美性。诗中“中庭地白树栖鸦”意思是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树林里鸦鹊安静栖息。“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示例: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林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只有冷冷的露水悄无声息地打湿了庭中桂花。
    故答案为:(1)1、中秋月色
    2、望月怀人
    3、寂寥、冷清、沉静
    (2) 示例:在万籁俱寂的中秋之夜,在庭院赏月,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栖息的鹊鸦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仰望明月,丝丝寒意轻轻袭来,清冷的露珠悄悄地打湿庭院中的桂花树。
    (1)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考生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文,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3.【答案】(1)C
    (2)景物:雨丝、浮瓦、芍药、蔷薇(任意写出两种即可);画面:雨中春光图(雨后初晴图)
    (3)(任选1个赏析即可)两字都是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雨后蔷薇的娇弱状态,表达了诗人的惜花之情。
    【解析】【分析】(1)“一夕轻雷落万丝”的翻译:绵绵春雨,伴着轻微的雷声,飘洒了一夜,这一句写的是细雨,轻雷,给人的感觉是清新婉丽;
    A.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轰鸣的雷声如从千重山巅跌落下来,倾注的暴雨像从万座高峰倾泻而出,这两句描写雷大雨急的气势,惊心动魄,和题干意境不符;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描写的是阵雨,和题干意境不符;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伴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起来,无声地滋润着万物,描写的是轻盈的细雨,和题干意境相符;
    D.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描写的暴雨,和题干意境不符;故选C。
    (2)翻译:绵绵春雨,伴着轻微的雷声,飘洒了一夜,一轮红日升起在东方,投射在房顶层层琉璃瓦上苍翠欲滴。小园里芍药花含情脉脉,花瓣上饱噙着隔夜的雨珠儿,蔷薇花伸出了嫩枝,是那么地娇慵无力。由此可知这里出现的景物有:雨丝、浮瓦、芍药、蔷薇。这首诗抓住这四种景物,结合“含春泪”可知,描绘的是春天,结合“一夕轻雷落万丝”可知,前两句描绘的是雨中的景色,故可概括:雨中春光图。后两句描绘的是雨后的景色,故可概括:或雨后初晴图。
    (3)答题思路:结合整首诗的意境,在两个字中选择一个认为合适的字补充进入第四句诗中,并且给出理由,这个字一定是更能够让诗有表现力的。示例1:我选择“卧”字,“卧”是用来形容人的行为的,这里用来形容蔷薇,写蔷薇无力地躺在早晨的枝头,描摹了雨后蔷薇的娇弱的情态,表现作者对蔷薇的怜惜之情,这个字让诗句更有表现力。示例2:我选择“憩”字,“憩”是休息的意思,本来是用来形容人的,这里用来形容蔷薇,运用了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雨后蔷薇在枝头娇弱地休息的情境,表现了诗人对雨后蔷薇的怜惜之情,更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故答案为:(1)C
    (2) 景物:雨丝、浮瓦、芍药、蔷薇(任意写出两种即可);画面:雨中春光图(雨后初晴图)
    (3) 我选择“卧”字,“卧”是用来形容人的行为的,这里用来形容蔷薇,写蔷薇无力地躺在早晨的枝头,描摹了雨后蔷薇的娇弱的情态,表现作者对蔷薇的怜惜之情,这个字让诗句更有表现力。
    我选择“憩”字,“憩”是休息的意思,本来是用来形容人的,这里用来形容蔷薇,运用了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雨后蔷薇在枝头娇弱地休息的情境,表现了诗人对雨后蔷薇的怜惜之情,更有画面感和感染力。
    (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理解诗句内容,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③明确答题思路。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炼字的能力。诗人写诗的时候为了表情达意,一定要反复推敲、斟酌,从中挑选最富有表现力的字眼,这就是炼字。赏析诗歌炼字一定要首先理解词语意思,然后要理解诗歌描写的景象,最后体会揣摩这个词是如何把诗人描绘的景象传达出来的。
    24.【答案】(1)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自己拿起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2)诗人自己登楼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解析】【分析】⑴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故这句话的意思是: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自己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⑵诗人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故答案为:⑴ 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自己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⑵ 诗人自己登楼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⑴本题考查翻译诗句的能力,诗句翻译和文言文翻译不一样,文言文翻译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式,要求字字落实;而诗句具有凝练和意境美的特点,如果采取直译的话,往往不太容易让人明白,而且会破坏诗歌的意境美,因此诗句一般要采用意译的方式,并且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力求翻译出诗句所具有的意境美。
    ⑵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诗句的画面,切忌翻译诗句的意思。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
    25.【答案】(1)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江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2)揭示时序交替或旧事物中蕴含新事物的自然规律。(或: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解析】【分析】(1)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突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它告诉我们:新生事物是挡不住的,人面对生活应乐观积极向上。
    故答案为:⑴ 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江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⑵ 揭示时序交替或旧事物中蕴含新事物的自然规律。(或: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1)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诗句的画面,切忌翻译诗句的意思。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不要只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还应立足于相关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语境,联系文章主题,进行研读和探究。
    26.【答案】(1) “见”是无意得之,表达了诗人喜悦和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2)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时,一般先回答不能,然后分析这个字的表达效果,换掉后就怎么样。了解诗歌大意,“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不是有意而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2)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也就是在品析诗歌意境,我们应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示例:夕阳将要落入大山的深处,金黄的余晖妖娆地照耀着连绵起伏的山峦,使得群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此时,忙碌了一天的鸟儿们结伴归来,缓缓飞行在幽静的山谷之间,让人倍感大自然的祥和美好。
    故答案为:⑴ “见”是无意得之,表达了诗人喜悦和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⑵ 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
    (1)该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分析,考查的是炼字的艺术。分析“炼字”的妙处,先看诗句写什么内容,然后看所“炼”之字在诗句景物描写或情感的表达方面富有怎样的表现力,起到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27.【答案】(1)萧瑟凄凉
    (2)诗人先选取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直接抒情,再用景物描写烘托别离心理,表现出无限的离愁别恨。
    【解析】【分析】⑴ 结合诗歌意象分析,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秋季,描写的景物是秋风、秋叶,这两种意象都给人以萧瑟凄凉的感觉。
    ⑵诗歌第一句“江海相逢客恨多”,意思是客游他乡,忽遇友人,本当使人高兴,但由于彼此同有沦落江湖、政治失意之感,故觉颇多苦恨。“客恨”二字直接抒发感情。第二句“秋风叶下洞庭波”描写景物,尤其在这金风起浪、落叶萧萧的秋天,更容易触动游子的愁肠了。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⑴ 萧瑟凄凉
    ⑵ 诗人先选取相逢又相别的瞬间场面直接抒情,再用景物描写烘托别离心理,表现出无限的离愁别恨。
    ⑴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境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做题时,还要在理解诗意、把握诗歌感情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古诗的意象。
    ⑵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28.【答案】(1)秋末初冬;溪水;白石;红叶、山路、绿树(任选三种即可)
    (2)荆溪穿行缓缓流过,露出粼粼白石,天气变得寒冷,红叶稀疏凋零。
    【解析】【分析】(1)第二句写山中红叶。绚烂的霜叶红树,本是秋山的特点。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故这首诗写的是秋末冬初的景色。“荆溪白石出”描写的景物是溪水和白石。“天寒红叶稀”描写的景物是红叶,“山路元无雨”描写的景物是山路,“空翠湿人衣”描写的景物是绿树。
    (2)这两句话描写的景物有:溪水、白石、绿树。我们根据作者的描写可以在头脑中想象如下的画面:山路往往傍着溪流,山行时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与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1)1、秋末初冬;2、溪水;3、白石;4、红叶、山路、绿树(任选三种即可)
    (2) 荆溪穿行缓缓流过,露出粼粼白石,天气变得寒冷,红叶稀疏凋零。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每个季节,甚至每个季节每个时段都有其代表性的事或物,答题时只要结合诗中有关信息分析即可。诗歌中描写的景物只要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直接从诗句中筛选出来。
    (2) 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描绘诗句的画面,切忌翻译诗句的意思。在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找准诗句中出现的意象,然后给意象加上合适的修饰语,最后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连词成句即可。镜头脚本设计
    镜头
    画面内容
    拍摄技巧
    配乐
    预期效果
    1

    固定镜头,人物出场
    告别声
    表达②之情。
    2
    两岸绵延的高山之间,小舟顺水疾行而去。
    摇动镜头,由近及远
    水流声
    表现友人远去时的景象。
    3
    主人公酒醉微醒,由近及远,望向友人的方向。
    固定镜头,人物出场
    水流声
    表达诗人伤感、惆怅的情感。
    4
    乌云密布,画面逐渐模糊。
    摇动镜头,逐渐虚化

    营造出黯淡、凄清之景。

    画面内容
    画面声音
    预期表达效果
    板桥人渡泉声
    山溪、木板桥、诗人

    山间的幽静和诗人的心旷神怡
    茅檐日午鸡鸣
    茅屋、阳光、人、鸡
    悠长的鸡鸣声

    赤壁登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基础考查之句子排序(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基础考查之句子排序(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初读,复读,明确先后次序,精读巧排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基础考查之句子变换和仿写(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基础考查之句子变换和仿写(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去掉“的”字前面的词语,去掉‘地’字前面的词语,去掉‘得’字后面的词语,去掉表示数量的词语,去掉表示介绍时间,“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基础考查之成语及惯用语(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基础考查之成语及惯用语(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郑重其事,责无旁贷,崭露头角,辗转反侧,指手画脚,再接再厉,诸如此类,中西合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