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古诗鉴赏语言特色分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古诗鉴赏语言特色分析(含解析)第1页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古诗鉴赏语言特色分析(含解析)第2页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古诗鉴赏语言特色分析(含解析)第3页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古诗鉴赏语言特色分析(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古诗鉴赏语言特色分析(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提问方式,解答分析,答题步骤,答题示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⑴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⑵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⑶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要注意语言的特色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
    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明快清新、平淡自然、朴实无华、明快浅显、明快直露、明白晓畅、流畅自然、多用口语、通俗易懂、华美绚丽、辞藻华丽、深沉隽永、委婉含蓄、含蓄深沉、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缠绵哀怨、温婉悲凉、庄谐俱见、简练生动、简练传神、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
    3.答题步骤:
    ⑴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⑵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⑶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答题示例:
    春 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TIPS
    习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陆游的诗歌语言具有“晓畅平易”的特点,请结合“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两句分析这一特点。

    2.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艾青诗学”
    今年国庆假期,某校九年级语文老师布置学生阅读《艾青诗选》,阅读中允许学生借助网络学习,来丰富自己对艾青和“艾青诗学”的认识,假期回来班级将开展“艾青诗歌”阅读交流会。以下是小悦同学摘抄的诗选和网络学习的相关材料。
    (诗歌甄选)
    手推车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1938年初
    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上海
    (诗学流长)
    “如果在现代文学史上只选择三个诗人,我毫不犹豫地第一个就选择艾青。”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吴思敬如是说。
    3月22日,在第二届艾青诗歌节新闻发布会上,谢冕、吴思敬、王光明、刘福春、陈晓明、赵振江、黄怒波、程步涛、孙晓娅、张黎明等与会诗人、学者提出,虽然艾青的诗歌广为传颂,但是对艾青的价值挖掘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在诗人艾青笔下,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还有更多未被发掘的理论富矿。他们明确提出,需要建构“艾青诗学”,这不但是文学史研究的需要,更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诗歌发展的需要。
    在吴思敬看来, ①、 ② 与 ③ 构成了艾青诗学最重要的支撑。
    艾青80年代“归来”后,首先强调诗人要说真话,做一个真诚的写作者。这本不是个大问题,但在假话、大话、空话流行于世的年代,“诗人应当说真话”就成为了一句千钧之重的诗学声音。艾青认为,诗歌最基本的品格就是真,没有真就谈不上美谈不上善,必须要先有真,然后才用独特的眼光表现独特的审美,代表这个时代底层人民的声音,这就是善。
    在艺术主张上,吴思敬认为艾青对智性的强调在中国现代诗史上是不可忽视的。在艾青的诗学中,诗不是简单的情绪的抒发,也不是简单的书写哲理,而是把生活的经验通过诗人的构思,凝结成象征性的含义。所以艾青最好的诗,都是用意象说话的。艾青对诗的智性强调,使我们的新诗能够进入新的水平、新的阶段,而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抒情上。
    艾青的诗学中,对自由精神的渴望是最重要的一点。在发布会现场,吴思敬对艾青的诗论出口成诵:“诗,你自由,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武器,诗是自由的使者,诗的声音是自由的声音,诗的笑是自由的笑。”很难想象,如果丧失了对自由精神的追求,艾青一身的铮铮铁骨如何练就,可以说,艾青的一生和他的诗学就是自由的化身,自由就是艾青探索诗学之深的方式。
    当下诗歌书写疼痛,却没有灵魂的痛苦。
    “我们的诗人面对灾难的时候,更多的是用身体感到疼痛,而没有用灵魂感受到痛苦,但艾青做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教授刘福春的发言令人深思。诗歌如何表达民族国家的重大苦难,诗人如何书写时代,这是艾青一生的探索,也是我们今天的诗歌创作依旧没能解决的问题。
    刘福春谈到,汶川地震后涌现了诗歌创作的热潮,这些诗作让人感动,但是能被传颂的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缺乏重量,只停留在了疼痛的层面。同样,抗日诗选很多,但是在今天依旧被阅读的却不多,可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依然是20世纪诗歌史上不朽的名篇。在诗中,艾青“在没有灯光的晚上”对着“中国”书写“无力的诗句”,他对“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土地”的人们深表同情,对“敌人的刺刀”“烽火咬噬着的地域”强烈憎恨,而这一切,都是他在武汉看到满目流离失所的难民后的创作。这种对个人、民族、国家切肤之痛的联结,构成了艾青诗学中强有力的一方面。
    艾青“让西方的诗歌传统落在中国大地”,把“法兰西的芦笛”转换成“中国的号角”,艾青把中国的现代白话文写成诗,让中国的现代汉语走向世界。此外,他对生命的顽强与信念,更成为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
    与会者认为,确立艾青诗学是建设新时代中国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创作意义深远,他们希望能及时、深入、系统地整理艾青诗作,把艾青的诗学发扬光大。
    (诗韵纷争)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它和日常语言相比,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但是艾青的诗歌呈现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缺乏诗意美。
    ——网友的话
    艾青的诗,好在那雄浑的力量,直截了当的语言,强烈鲜明的意象。
    ——聂华苓
    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口语又是最散文的,能比得上我们最好的诗篇里的最好的句子。
    如何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称为“诗”的文学样式,脚韵不能作为决定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在于它是否有丰富的形象——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却绝不会由于它有好的脚韵。
    ——艾青《诗论》
    (1)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相符的一项是( )
    A.当今时代,我们需要构建“艾青诗学”,这完全是新时代诗歌发展的需要。
    B.艾青的诗学中,对自由精神的渴望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一点指的是他诗歌的主旨方面。
    C.汶川地震后涌现了诗歌创作的热潮,但是这些诗作不能被广泛流传,其原因主要是未将个人和民族国家的切肤之痛联结在一起,于是诗歌就缺乏重量。
    D.艾青认为,只要是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就是诗歌中最好的语言。
    (2)阅读(诗学流长)部分,下列哪个选项更适合依次填画划线句子中①②③处,请联系上下文进行选择,并陈述理由。
    A.真诚、智性、自由 B.自由、真诚、智性
    (3)结合(诗歌甄选)或《我爱这土地》,联系上述材料,说说吴思敬教授在中国现代史中选三位诗人,为什么会首选艾青?
    (4)小悦在阅读《艾青诗选》过程中,向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疑惑,期待同学们在交流会上能够给予答复。请结合上述材料和你的阅读体验,写一则讲稿以便在会上回复小悦。
    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正确书写汉字,正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00字左右。
    3.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行香子
    苏轼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驰①,石中火②,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③,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酒,一溪云。
    【注释】①隙中驹:隙指墙壁缝隙,驹指日影。②石中火;击石发出的火星。③陶陶:欢乐的样子。
    (甲)“无尘”写出夜气清新,“如银”写出月光皎洁。这两句营造幽静的氛围,引发对人生的思索。
    (乙) 。
    (丙) 。
    (丁)“归去”二字令人联想到《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但两处“归去”表达的意思有所不同: 。
    (1)阅读这首词,参考(甲)处批注,从(乙)(丙)中选择一处作理解式批注。
    我选( )处, 。
    (2)结合词作内容,补全(丁)处联想式批注。
    5.阅读诗文,回答问题。
    第一盏灯
    卞之琳
    鸟吞小石子可以磨食品。
    兽畏火。人养火乃有文明。
    与太阳同起同睡的有福了,
    可是我赞美人间第一盏灯。
    (1)第一,二句是一种比喻,这个比喻的含义是什么?
    (2)“一盏灯”具有象征意义,说说它象征什么。
    (3)作者要歌颂的是什么?
    (4)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6.古诗阅读
    当今盛世,航天英雄征战太空,平安回家是幸福的起点:而在古代,万千战士征战沙场,九死一生后回家,却百感交集。下面是小明对《十五从军征》的理解,请指出其中有误的一项( )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逄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A.这首叙事诗,自然流畅,语言朴实真切,具有汉乐府民歌的特点。
    B.首句“十五”和“八十”形成对比,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从军之久。
    C.“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运用近景描写,突出庭院无人打扫的凄凉破败景象。
    D.最后一句刻画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尽显其悲痛欲绝的失望哀伤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律诗主要写的是王维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塞上,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B.全诗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候骑”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颈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的名句。诗人以白描手法,传神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诗中有画”特点。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与《竹里馆》那种清幽淡雅的意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第二句用“蓬草随风飘转”作比,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和友人在动乱年月里所受的飘零之苦。
    B.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白首”“青春已过”流露出对时光飞逝、青春不再的感慨,“征战”“乱离”表现了社会战乱动荡、个人身世坎坷的痛苦。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富有节奏,有音乐美,渲染了行人赏月,归马疾驰的欢快气氛。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飞来山上千寻塔”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一寻是八尺,诗人用“千寻”这一词语,极言飞来峰上的古塔之高,以此表达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B.“闻说鸡鸣见日升”巧妙地呈现了晨鸡报晓时分,在飞来峰顶的高塔上所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这里的景色描绘属于实景描写。
    C.结尾两句表达了多层含义。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其次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D.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起首即富奇趣,,灵动峭拔,而随后之句,更是一句再胜一句。到了结尾,诗人孤高傲岸、不可战胜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10.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
    11.阅读以下三首诗歌,判断哪首是艾青的诗歌,并根据你对艾青诗歌风格的了解,从语言特点、典型意象、主题情感等角度阐述理由。
    A.
    全世界的兄弟们
    要在麦地里拥抱
    东方 南方 北方和西方
    麦地里的四兄弟 好兄弟
    回顾往昔
    背诵各自的诗歌
    要在麦地里拥抱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
    在五月的麦地 梦想众兄弟
    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
    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
    让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
    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里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
    B
    你们是从土地里钻出来的吗?——脸是土地的颜色
    身上发出土地的气息
    手像木桩一样粗拙
    两脚踏在土地里
    像树根一样难于移动啊
    你们阴郁如土地
    不说话也像土地
    你们的愚蠢,固执与不驯服
    更像土地啊
    你们活着开垦土地,耕犁土地,
    死了带着痛苦埋在土地里
    也只有你们
    才能真正地爱着土地
    C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1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
    B.颔联写出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
    C.颈联写乡俗民事,从村民的服饰、言行和习俗的描写中,展现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以及宣扬迷信、拜神求佛保佑的陋习。作者于赞美中含蓄地表达批判之意。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13.为了让扉页内容更丰富,同学们还从课外古诗中征集山水名句。小语认为下面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含义深刻,值得推荐。请你结合全诗内容,任选一组,帮他撰写推荐理由。
    南溪刘子晕
    聊为溪上游,一步一回顾。
    悠悠出山水,浩浩无停注。
    唯有旧溪声,万古流不去。
    [入选诗句] A组:悠悠出山水,浩浩无停注。B组:唯有旧溪声,万古流不去。
    我选 组,[推荐理由]:
    1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过山农家①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②焙③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①此诗是六言绝句。②嗔:嫌怨。③焙:用微火烘。
    A.《游山西村》的尾联中,诗人表达了渴望乘着月色随时到古风犹存的农家串门的愿望。
    B.《过山农家》首句未出现“山”字而是用与山景相关的“板桥”、“泉水”烘托山行的环境。
    C.陆诗对“萧鼓追随”和顾诗对“焙茶”、“晒谷”的描写,都再现了农民们劳动的热闹场景。
    D.陆诗描绘生动逼真,对仗工整,语言明白晓畅;顾诗具有格调明朗、节奏轻快的艺术风格。
    1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真定怀古
    元·陈孚
    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
    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①西来闻雁声。
    主父②故宫秋草合,尉陀③荒冢莫④烟平。
    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
    【注】①滹(hū)水:滹沱河。②主父:战国时赵武灵王。他让国给其儿子惠文王,自号主父。③尉陀:即赵佗,秦朝恒山郡真定人,著名将领,南越国第一代皇帝。④莫:同“暮”。
    本诗语言平淡质朴,但在平淡中蕴含深意。结合全诗,体会尾联中“犹”字的意蕴。
    1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登飞英塔
    赵孟频
    梯飙直上几百尺,俯视层空鸟背过。
    千里湖山秋色尽,万家烟火夕阳多。
    鱼龙滚滚扶舟楫,鸿雁冥冥避网罗。
    谁种山中千树桔,侧身东望洞庭波。
    明月楼
    杨汉公
    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
    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
    莫干山
    周庆云
    参差楼阁起高岗,半为烟遮半树藏。
    百道泉源飞瀑布,四周山色蘸幽篁。
    “诗和远方本应走在一起”,“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也可以很好融合。本次研学是跟随上面三首诗歌作者的脚步探访湖州,请同学们根据你本次研学收获,完成下面研学任务卡。
    17.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完成题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诗人的自问自答,用朴实的语言道出“心远”的生活真谛.诗人因为远离官场和俗世,心志高远,所以觉得居所也是偏僻安静的。
    B.“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相遇的随意与自然,侧面表现出诗人苦闷、寂寞的心境。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作者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D.结尾两句抒发感情,是对全篇的总结.“真”即人的自然本性,“忘言”是指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
    18.古诗赏析
    石壕吏
    杜甫
    幕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更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下列对这首诗的贯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加点词语“一何”是“多么”的意思,诗人连用两个“一何”,增强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吏的蛮横气势与老妇的凄凉处境。
    B.最后四句是故事的尾声,“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C.本诗构思巧妙,暗写老妇,明写差役,将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D.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和具体的形象里,如“有吏夜捉人”一句,它是叙事,同时又是讽刺和揭露,包含诗人的憎恨之情。
    19.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结合《关雎》或《蒹葭》简要分析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20.阅读艾青的诗,完成表格。
    21.读下面一首小诗,结合诗歌内容从语言、主题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至少两点)
    跳水
    艾青
    从十米高台
    陶醉于下面的湛蓝
    在跳板与水面之间
    描画出从容的曲线
    让青春去激起
    一片雪白的赞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示例1】“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浓密,“明”字则突出了鲜花的娇艳美丽。这一“暗”一“明”别具一格地描绘了山西村的独特风光,表达了作者看到眼前美景的惊喜之情。
    【示例2】“疑”字一方面写出景色的曲折多变,路径难寻难辨,另一方面又写出诗人留恋郊野、陶醉山水的迷失情状。
    (2)“从今若许”“拄杖无时”,用语通俗易懂,写出诗人希望以后趁着月明来闲游,拄着拐杖来敲门拜访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分析】(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为“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如:“又”字渲染出诗人沉醉其中时,突然发现眼前这个绿柳成荫、山花娇艳的秀美村庄时的惊喜之情。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的意思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 “从今若许”“拄杖无时”,用语通俗易懂。写出家乡纯朴的生活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故答案为:⑴ 【示例1】“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浓密,“明”字则突出了鲜花的娇艳美丽。这一“暗”一“明”别具一格地描绘了山西村的独特风光,表达了作者看到眼前美景的惊喜之情。
    【示例2】“疑”字一方面写出景色的曲折多变,路径难寻难辨,另一方面又写出诗人留恋郊野、陶醉山水的迷失情状。
    ⑵ “从今若许”“拄杖无时”,用语通俗易懂,写出诗人希望以后趁着月明来闲游,拄着拐杖来敲门拜访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⑵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等。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2.【答案】(1)C
    (2)我选A,因为艾青“归来”后,它强调诗人首先要说真话,诗歌最基本的品格就是真,真是善美的前提,因此“真诚”放第一位。其次,划线句子后的的三段文字依次分析“艾青诗学”的三大支撑:真诚、智性、自由,前后一一对应,结构严谨。所有选择A。我选B,因为支撑艾青诗学最重要的三个因素真诚、智性、自由当中,最重要的是对自由精神的渴望,他的很多诗作都体现了这一追求。他的一生和诗学就是自由的化身,自由是他探索诗学之深的方式。因此自由放在首位,其次是真诚、智性。(开放题,能够结合文本,理由充分)
    (3)①因为艾青敢说真话,是一个真诚的写作者,能够用独特的眼光表现独特的审美,代表底层人的声音。这一点对于当今这个假话、大话、空话流行于世的时代特别难能可贵。②艾青诗歌追求自由的精神,他开创了中国自由新诗的新局面。如《盼望》他所选用的词汇新鲜活泼,很有生活气息,如“洁白的浪花”、“铁链的喧哗”,还有“抛锚”和“起锚”两个富有代表性的动作集中表达了海员工作时最欢悦的时刻,句式长短不一,节奏自由活泼,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自由,更有容量。③艾青诗歌有强烈鲜明的意象,他的诗不是简单地抒发情绪,也不是简单地书写哲理,而是通过鲜明的意象来说话,巧妙地强调了诗的智性。如《我爱这土地》,标题直抒胸臆,诗人要表达对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深沉的热爱,情感直白而浓烈,但是方式却不直接,而是化身于一只鸟,为这个时代歌唱,通过一组鲜明的意象“大地”“河流”“风”“黎明”来表达自己的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和乐观的情怀。④他的诗有厚重感,能够将个人经历和民族、国家切肤之痛联结起来。如《手推车》的写作,当时艾青是目睹数以百计的独轮手推车颠簸在泥泞的布满深深车辙的路上,他写下了“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和“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交织成为一个有声响有形色的北方的天野,就是历经苦难的中国。因此他的诗显得如此厚重有力。
    (4)小悦同学,你好。你认为艾青诗歌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强,缺乏了诗味。但是我想说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难道就不美吗?如艾青的《盼望》大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词语的提炼,活泼有生气,表现力极强。再如《手推车》,全诗两段,分明是两幅画,浸透着北国人民的悲哀的、色调阴沉的画,作者用既自由又严谨,大体整齐又富有变化的长短句来表达,强烈地表现了艾青蕴含于其中的对与他血脉相连的人民的深沉的爱。正如他自己说的“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所以我认为,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正是“艾青诗学”的魅力所在。也正因为此,艾青才创造了中国自由体诗的一座高峰。
    【解析】【分析】(1)A. 原句在【诗学流长】第2段:“他们明确提出,需要建构‘艾青诗学”’,这不但是文学史研究的需要,更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诗歌发展的需要”。A项中“完全是新时代诗歌发展的需要”漏了“是文学史研究的需要”,与材料不相符;B. 原句在【诗学流长】第6段:“艾青的诗学中,对自由精神的渴望是最重要的一点……艾青的一生和他的诗学就是自由的化身,自由就是艾青探索诗学之深的方式”,选项说是“诗歌的主旨方面”,与材料不相符;C. 正确;D. 原句在【诗韵纷争】:“艾青的诗歌呈现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这是网友的看法。艾青认为“口语最美”,但他还说“如何最能表达形象的语言,就是诗的语言”,他提出两个概括,可见他并没把口语与最好的诗的语言等同,选项与材料不相符;故选C。
    (2)文章内容安排,一般来说,可以从结构和主题两个方面来分析。从结构方面来分析,画线句子后的三段文字依次分析“艾青诗学”的三大支撑——真诚、智性、自由,选择A与后面的三段文字顺序一一对应,这样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从主题的角度来看,支撑艾青诗学最重要的三个因素真诚、智性、自由当中,最重要的是对自由精神的渴望,他的很多诗作都体现了这一追求。选择B按照由主要到次要的顺序来安排也是可以的。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作答要结合【诗学流长】中的第4到8段相关语句并结合具体的诗作分析作答。具体的语句有:“艾青80年代‘归来’后,首先强调诗人要说真话,做一个真诚的写作者。”“所以艾青最好的诗,都是用意象说话的。艾青对诗的智性强调,使我们的新诗能够进入新的水平、新的阶段,而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抒情上。”“可以说,艾青的一生和他的诗学就是自由的化身,自由就是艾青探索诗学之深的方式。”“这种对个人、民族、国家切肤之痛的联结,构成了艾青诗学中强有力的一方面。”结合这些对艾青诗作的特点来分析作答。
    (4)用对艾青诗歌语言的“口语化、散文化的特点”的理解作答。艾青诗歌语言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更突出了其诗作的美学特征。如艾青的《盼望》中大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词语的提炼,活泼有生气,表现力极强。再如《手推车》也是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呈现出来的是含义深刻的画面,浸透着北国人民的悲哀的,作者用既自由又严谨,大体整齐又富有变化的长短句来表达,强烈地抒发了艾青对在苦难中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的颂扬。所以说,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正是“艾青诗学”的魅力所在。据此理解来回答同学的疑问。作答时要注意说话对象,观点要正确,论说要有力。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C
    (2) 我选A,因为艾青“归来”后,它强调诗人首先要说真话,诗歌最基本的品格就是真,真是善美的前提,因此“真诚”放第一位。其次,划线句子后的的三段文字依次分析“艾青诗学”的三大支撑:真诚、智性、自由,前后一一对应,结构严谨。所有选择A。我选B,因为支撑艾青诗学最重要的三个因素真诚、智性、自由当中,最重要的是对自由精神的渴望,他的很多诗作都体现了这一追求。他的一生和诗学就是自由的化身,自由是他探索诗学之深的方式。因此自由放在首位,其次是真诚、智性。(开放题,能够结合文本,理由充分)
    (3) ①因为艾青敢说真话,是一个真诚的写作者,能够用独特的眼光表现独特的审美,代表底层人的声音。这一点对于当今这个假话、大话、空话流行于世的时代特别难能可贵。②艾青诗歌追求自由的精神,他开创了中国自由新诗的新局面。如《盼望》他所选用的词汇新鲜活泼,很有生活气息,如“洁白的浪花”、“铁链的喧哗”,还有“抛锚”和“起锚”两个富有代表性的动作集中表达了海员工作时最欢悦的时刻,句式长短不一,节奏自由活泼,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自由,更有容量。③艾青诗歌有强烈鲜明的意象,他的诗不是简单地抒发情绪,也不是简单地书写哲理,而是通过鲜明的意象来说话,巧妙地强调了诗的智性。如《我爱这土地》,标题直抒胸臆,诗人要表达对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深沉的热爱,情感直白而浓烈,但是方式却不直接,而是化身于一只鸟,为这个时代歌唱,通过一组鲜明的意象“大地”“河流”“风”“黎明”来表达自己的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爱和乐观的情怀。④他的诗有厚重感,能够将个人经历和民族、国家切肤之痛联结起来。如《手推车》的写作,当时艾青是目睹数以百计的独轮手推车颠簸在泥泞的布满深深车辙的路上,他写下了“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和“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交织成为一个有声响有形色的北方的天野,就是历经苦难的中国。因此他的诗显得如此厚重有力。
    (4) 小悦同学,你好。你认为艾青诗歌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强,缺乏了诗味。但是我想说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难道就不美吗?如艾青的《盼望》大量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词语的提炼,活泼有生气,表现力极强。再如《手推车》,全诗两段,分明是两幅画,浸透着北国人民的悲哀的、色调阴沉的画,作者用既自由又严谨,大体整齐又富有变化的长短句来表达,强烈地表现了艾青蕴含于其中的对与他血脉相连的人民的深沉的爱。正如他自己说的“任何好诗都是由于它所含有的形象而永垂不朽”,所以我认为,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正是“艾青诗学”的魅力所在。也正因为此,艾青才创造了中国自由体诗的一座高峰。
    【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是说明文常有的题型,这样的题非常简单,答题时首先要整体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从中筛选出与题目中有关的句子,分析其有无差别即可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3)本题考查对艾青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答这样的题,要认真阅读名著《艾青诗选》里的每一首诗,要对每一首诗都非常熟悉,并要对诗的内容、主旨、及写法等进行分析、整理、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4)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积累的能力。名著阅读主要考查《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的阅读情况。从考查角度讲,名著阅读主要是从作家、作品、阅读体验与评价等方面进行考查。要做好这样的题就要做到以下三点:①要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文学原著;②要学会对相关知识如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故事背景等进行梳理,然后认真记忆;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训练。
    3.【答案】(1)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2)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的语句进行分析,诗歌的语言往往都非常凝练,而这首诗中的语言非常的没有华丽的辞藻,非常的质朴,像平时说话一样,富有一种自然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的感情,词人日暮之时在溪亭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周围的美景,不知不觉时间很玩了,诗人也是尽兴而归,但却把船划到了藕花深处,怎么办呢,词人此时非常的惊慌,就使劲划船,想把船从藕花深处花出去,但由于用力过猛,动静太大,却惊起了一滩鸥鹭。鸥鹭在空中飞舞,那种景象简直太美了。据此理解答题。
    故答案为:⑴ 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却画面感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⑵ 词人由尽兴游玩的欢愉到误入藕花深处的些许“惊恐”再到“欧鷺”惊起的豁然开朗,词虽短,但感情变化却一波三折,让人回味无穷。
    【点评】⑴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语句分析诗歌的语言是怎样的风格、特点。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等。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4.【答案】(1)乙;“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个比喻包含着作者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和生命虚无的感叹。(或:丙;即使自己有文才诗笔,又有谁赏识呢?流露出怀才不遇的苦闷。)
    (2)【示例】《行香子》中的“归去”是指归隐山林,作者向往弹琴、饮酒、赏玩山水的生活,想做个闲人,乐尽天真。而《水调歌头》中的“归去”是指飞上月宫,在作者看来,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或:《水调歌头》中的“归去”暗指回到朝廷,作者有一种想继续回朝廷效力,但又怕党争激烈而难以容身的矛盾心理。)
    【解析】【分析】(1)本题作答可作批注的内容是“叹隙中驰,石中火,梦中身”和“虽抱文章,开口谁亲”。如:“叹隙中驰,石中火,梦中身”的意思是: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作者用三个比喻表达了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叹。“虽抱文章,开口谁亲”的意思是: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表达了作者空有才学,却无法施展抱负的慨叹。任选一处作答即可。
    (2)《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词人想飞上月宫,暗指回到朝廷;《行香子》中的“归去”是作者向往弹琴、饮酒、赏玩山水的生活,表达的是作者的归隐思想。二者的内涵是不一样的。
    故答案为:⑴ 乙;“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个比喻包含着作者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和生命虚无的感叹。(或:丙;即使自己有文才诗笔,又有谁赏识呢?流露出怀才不遇的苦闷。)
    ⑵ 【示例】《行香子》中的“归去”是指归隐山林,作者向往弹琴、饮酒、赏玩山水的生活,想做个闲人,乐尽天真。而《水调歌头》中的“归去”是指飞上月宫,在作者看来,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园。(或:《水调歌头》中的“归去”暗指回到朝廷,作者有一种想继续回朝廷效力,但又怕党争激烈而难以容身的矛盾心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阅读的方法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结合自己的故而完成此题。
    5.【答案】(1)含义是:正如鸟类用小石子磨食物消化食物一样,人类也经历了不少困难,才学会了使用火,文明才得以生产;而兽类永远害怕火,所以永远是兽类。
    (2)从表面上看,“人间第一盏灯”象征着人类对火的使用的开始,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的一切发现、发明和创造。正是这些发现、发明和创造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3)要歌颂的是人类的一切发明,一切创造。
    (4)含蓄深沉,意境辽阔。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回答时要注意理解喻体的含义。第一句是一个比喻,所喻者为第二句的说明,意思是:正如鸟类用小石子在嗉囊中磨碎食品,而得到消化、增加营养一样,人类也经历了不少困难,才学会使用火,文明才得以产生;而兽类却永远害怕火,所以便永远只能是兽类。
    ⑵从表面上看,“人间第一盏灯”象征着人类对火的使用的开始,但这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象征,所以又不止于表面上的意义,包括人类一切的发现、发明与创造,都推动了人类的进化,都是光辉的,值得赞美的,因而“第一盏灯”又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⑶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这首诗仅四行,内蕴却极深厚,表现的是对人类一切发现、发明和创造的赞美。
    ⑷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这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多年所悟的一种“心得”,也可以说是“智慧的结晶”。表现方法上是含蓄细致的,意境又相当开阔辽远。这首诗在形式上也继承和借鉴了我国旧体诗的传统,而又进行了创新。
    故答案为:
    ⑴ 含义是:正如鸟类用小石子磨食物消化食物一样,人类也经历了不少困难,才学会了使用火,文明才得以生产;而兽类永远害怕火,所以永远是兽类。
    ⑵ 从表面上看,“人间第一盏灯”象征着人类对火的使用的开始,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的一切发现、发明和创造。正是这些发现、发明和创造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⑶ 要歌颂的是人类的一切发明,一切创造。
    ⑷ 含蓄深沉,意境辽阔。
    【点评】
    ⑴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借喻”。
    ⑵象征艺术手法是将内心强烈感情寄寓于一定事物,有借喻、暗示、联想等基本表现手段。它遵循着形象思维的基本规律,同时又有物象内涵的规定性和指向性,物象的变形和失真,思想内涵的隐秘性等自身特征。象征艺术诗歌是通过象征对应物来透视出诗人内心的思想情感和最高真实,从而达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
    ⑶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
    ⑷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6.【答案】C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C:“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运用远景描写,故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7.【答案】B
    【解析】【分析】ACD.正确;B.有误,“候骑”不能展示边塞的神奇壮丽。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诗歌赏析】
    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8.【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杳杳”“萧萧”运用叠音,琅琅上口,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杳杳”是“渺茫、悠远”之意,“萧萧”是马的呻吟嘶叫声,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9.【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对古诗的意思理解和感情分析,表现特色的分析。B选项中,“闻说鸡鸣见日升”是写在高楼之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是虚写,并不是实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做此类题,一定认真的阅读诗作,正确的理解诗歌意思,作者感情。再结合题目分析作答。
    10.【答案】B
    【解析】【分析】B.诗人置身大漠,展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再加上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柱孤烟(狼烟)在升腾。所以这里描绘的是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特有景象,而不是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此项理解是错误的。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注意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
    【附参考译文】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狼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末两句写诗人离家出国,独行多日,终于见到了本土之人,按说他乡遇故知,该有一丝欣喜吧?可这位“候骑”全无畅谈乡情之意,只简单报告了一身:“都护在前面的燕然山呢!”便继续进行他的侦察巡逻去了。唉,他是这么不近人情,而我这条孤寂的羁旅还得继续走很久呢!
    反过来想一想,就算相遇的真的是个“故知”又能如何?凄苦境地之下得遇知音,不过是把那凄苦再放大一倍罢了。总之,此时的诗人,是进亦忧、退亦忧!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此诗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11.【答案】我选B。因为诗中频繁出现的“土地”一词是诗人艾青笔下的典型意象,充满“土地的忧郁”;所表达的对土地的热爱符合艾青诗作的抒情特点,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具有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其朴素的语言与艾青诗作的特点也相吻合。相比而言,A诗强调的孤独者形象与艾青的心境不符,而C诗以爱情为主题,与艾青一贯以来的情感表达不匹配,因此B诗是艾青的作品。
    【解析】【分析】艾青诗歌的特点: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大地、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A. “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大地上布满哀伤的村庄”。在这个时候,“我”孤独一人,为“我”的兄弟姐妹深深地祝福,坐在麦地里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我”希望兄弟姐妹们生活美满、爱情甜蜜!而“我”独自一人,却在欣赏内宇宙深处卷起的层层风浪!刻画了“我”孤独而伟大,忧伤而美丽,伟岸而矫健的形象。B.这首诗以“农夫”为抒情对象,诗中多次出现“土地”这一意象,表现了农夫的淳朴坚韧,“固执与不驯服”,他们生于大地,死于大地,作者认为,只有这些农夫“才能真正地爱着土地”。表达了作者对农夫的歌颂与赞美,感情凝重深沉,语言没有过多的雕饰,平实朴素,内蕴伤感,大气而厚重。C. 第一段同一句式排列的四句诗是四个意象,意象的组合和叠加,充分表现了"思念"的真挚和痛苦。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叙写“思念”时时萦绕于心,无所不在。“蓓蕾”含苞待放,要“默默地等待”;但如是为时不多的“夕阳”,就只能“遥遥地注目”了。情感之深切就像重洋大海。结尾两句,强调“思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唯其如此,思念之情才刻骨铭心。这首诗表现的是爱情中的思念。所以B诗是艾青作品。A是海子的《五月的麦地》。C诗是舒婷的《思念》。
    故答案为: 我选B。因为诗中频繁出现的“土地”一词是诗人艾青笔下的典型意象,充满“土地的忧郁”;所表达的对土地的热爱符合艾青诗作的抒情特点,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具有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其朴素的语言与艾青诗作的特点也相吻合。相比而言,A诗强调的孤独者形象与艾青的心境不符,而C诗以爱情为主题,与艾青一贯以来的情感表达不匹配,因此B诗是艾青的作品。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我们可将文学常识分成几块;形成小的系统来复习。如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分类,形成四个小系统,掌握这几块知识。另外,每一个作家,他的生活时代、代表作,也可以构成“扇面”进行复习。还可以围绕教材,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种体裁,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中,分别找出最能代表该时期文学成就的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进行识记。
    12.【答案】C
    【解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全诗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民的爱。尾联笔锋一转,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故ABD正确,C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考生要整体感知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运用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13.【答案】A“悠悠”和“浩浩”,一个微而缓,一个急而大,写出了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的动态过程。诗人通过描绘这一变化表达对自然万物聚少成多,由弱变强等变化的思考,富有理趣。B“旧溪声”与“万古”连用,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溪水不因时间变化而停止流淌的常态。表达诗人对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思考,引人深思。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示例一:“悠悠”和 “浩浩”,“悠悠”是表现流速的不疾不徐,‘“浩浩” 则是表现流势的无穷无已,运用叠词,富有韵律感;写出了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的动态过程。涓涓流淌的南溪之水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归宿,以悠悠之流,成浩浩之势,表达对自然万物聚少成多,由弱变强等变化的思考,富有理趣。示例二:“惟有旧溪声, 万古流不去”意为只有那旧溪里的溪水的声响,千年万代始终在那里,没有流走。“旧溪声” 与“万古”连用,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溪水不因时间变化而停止流淌的常态,表达诗人对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故答案为: A“悠悠”和“浩浩”,一个微而缓,一个急而大,写出了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的动态过程。诗人通过描绘这一变化表达对自然万物聚少成多,由弱变强等变化的思考,富有理趣。 B“旧溪声”与“万古”连用,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溪水不因时间变化而停止流淌的常态。表达诗人对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思考,引人深思。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作答,如从诗歌遣词用句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从修辞的角度、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答时只要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的特点完成作答即可。
    14.【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
    C.“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意思是“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所以“箫鼓追随”写的是民风民俗,不是农民们劳动的热闹场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主题及表达技巧赏析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将选项中涉及到的内容精读并加以理解,找到选项中的错误所在,得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此类题在理解诗文含意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与想象,从修辞、炼字、内容、主旨思想感情等方面来判断。
    15.【答案】首联描绘了一幅生气盎然的图景。颔联、颈联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有限。意思是说主父、尉陀等人虽然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但早已被人忘记了,现在连他们的故居荒冢已难寻觅,只有刻在开元寺石头上的名字在青苔中依稀可见。而恒山、滹水等自然界事物仍生生不已。从全诗来看,采用对比手法写景,一个“犹”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更暗寓了作者这样的观点:只有世世代代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历史的永恒。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犹”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更暗寓了作者这样的观点:只有世世代代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历史的永恒。
    故答案为:首联描绘了一幅生气盎然的图景。颔联、颈联以自然的永恒持久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有限。意思是说主父、尉陀等人虽然历史上也是显赫一时的人物,但早已被人忘记了,现在连他们的故居荒冢已难寻觅,只有刻在开元寺石头上的名字在青苔中依稀可见。而恒山、滹水等自然界事物仍生生不已。从全诗来看,采用对比手法写景,一个“犹”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兴亡的沧桑之感,更暗寓了作者这样的观点:只有世世代代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历史的永恒。
    ​【点评】此题考查诗词鉴赏。做此类题,要注意结合整首诗来分析,分析每句诗的意思,然后理解“犹”字的表达效果和表情达意,要体现全诗与“犹”字的关系。
    16.【答案】登上明月楼,看水波荡漾,辽阔壮观,水面云雾缭绕,吴兴城在其中若隐若现,水路四通八达,画舫穿行在水面,鲜妍别致,月光皎洁,玉楼与水面波光交相辉映,宛若水晶宫殿一般。莫干山连绵不绝,高低起伏,山上楼阁耸立,参差挺立,掩映在烟雾、丛林中,山中泉水汩汩流淌,飞瀑向下倾泻,十分壮观,幽深的竹林呈现翠绿的颜色,四周高山也被染成翠绿,景色优美。;①虚实结合:《登飞英塔》中,登上飞英塔,向远处眺望,湖州美景尽收眼底,意境辽远开阔。结尾写作者侧身向东,可以远望洞庭湖水碧波荡漾,虚实结合,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更能体现飞英塔的高耸,作者内心的开阔。②巧用修辞:《登飞英塔》中,“梯飙直上几百尺,俯视层空鸟背过”一句,作者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助具体的数词“几百”,和向下看看到云朵在鸟背上飘过,突出飞英塔高耸入云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明月楼的喜爱。《明月楼》“清光合作水晶宫”一句,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光下水云中的明月楼比作是水晶宫,云水月缭绕在明月楼上,给人带来水晶宫般的梦幻感觉,体现作者对明月楼的喜爱之情。③动静结合:《莫干山》“百道泉源飞瀑布”借“飞”字尽显水流速度之快,仿佛让人看到水花四溅、听到震耳欲聋撞击山石的声音,凸显山泉飞瀑的动态;“四周山色蘸幽篁”中“蘸”字将竹林比作碧绿的染料,四周山色如饱蘸绿色的大笔,被晕染成翠绿颜色,动静结合,表达作者对莫干山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一)比如《莫干山》:登上莫干山,放眼望去,高低错落的亭台楼阁矗立在山岗,一部分被云雾所缭绕,一部分掩映在树林中。近处,百来道悬泉瀑布,水花飞溅,淙淙作响。四周山色被郁郁青青的竹林晕染成了翠绿色。
    (二)比如,这三首诗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诗句有:“梯飙直上几百尺,俯视层空鸟背过”运用了夸张;“清光合作水晶宫”运用了比喻;“四周山色蘸幽篁”运用了拟人。再如,这三首诗中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诗句有:“千里湖山秋色尽,万家烟火夕阳多”写实,“侧身东望洞庭波”写虚。这三首诗中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诗句有:“百道泉源飞瀑布”写动,“四周山色蘸幽篁”写静;“千里湖山秋色尽,万家烟火夕阳多”写静,“鱼龙滚滚扶舟楫,鸿雁冥冥避网罗”写动。任选其中一处,结合诗句内容解说即可。
    故答案为:
    (一)登上明月楼,看水波荡漾,辽阔壮观,水面云雾缭绕,吴兴城在其中若隐若现,水路四通八达,画舫穿行在水面,鲜妍别致,月光皎洁,玉楼与水面波光交相辉映,宛若水晶宫殿一般。莫干山连绵不绝,高低起伏,山上楼阁耸立,参差挺立,掩映在烟雾、丛林中,山中泉水汩汩流淌,飞瀑向下倾泻,十分壮观,幽深的竹林呈现翠绿的颜色,四周高山也被染成翠绿,景色优美。
    (二)①虚实结合:《登飞英塔》中,登上飞英塔,向远处眺望,湖州美景尽收眼底,意境辽远开阔。结尾写作者侧身向东,可以远望洞庭湖水碧波荡漾,虚实结合,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更能体现飞英塔的高耸,作者内心的开阔。②巧用修辞:《登飞英塔》中,“梯飙直上几百尺,俯视层空鸟背过”一句,作者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助具体的数词“几百”,和向下看看到云朵在鸟背上飘过,突出飞英塔高耸入云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明月楼的喜爱。《明月楼》“清光合作水晶宫”一句,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光下水云中的明月楼比作是水晶宫,云水月缭绕在明月楼上,给人带来水晶宫般的梦幻感觉,体现作者对明月楼的喜爱之情。③动静结合:《莫干山》“百道泉源飞瀑布”借“飞”字尽显水流速度之快,仿佛让人看到水花四溅、听到震耳欲聋撞击山石的声音,凸显山泉飞瀑的动态;“四周山色蘸幽篁”中“蘸”字将竹林比作碧绿的染料,四周山色如饱蘸绿色的大笔,被晕染成翠绿颜色,动静结合,表达作者对莫干山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点评】(一)这道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注意结合诗歌的主要内容,借助合理的想象,仿照示例概括研学地点的画面。
    (二)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小贴士给我们提供了三个角度: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
    17.【答案】B
    【解析】【分析】通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各个意象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这类考题难度不大,但比较切合学生的年龄及认知实际。需要强调的是,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不能就词、就句作孤立的分析,而应联系全句、全诗来体会。选项A、C、D理解正确。B项中,“悠然见南山”一句表现出诗人闲适、淡泊、恬静、悠然、愉悦的心境,不是“苦闷、寂寞的心境。”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句子的理解能力对和语言的赏析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熟知每个要点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这是一首田园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句子的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附参考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18.【答案】C
    【解析】【分析】A、B、D三项正确。C项应改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筛选出答案即可。
    19.【答案】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如: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又如: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解析】【分析】重章叠句是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如:《关雎》一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如: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又如: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写出男子追求女子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故答案为: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如: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又如: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点评】此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重章叠句、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20.【答案】①运用鲜明的色调,营造了一种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割草孩子的渺小,从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慨。;②黎明象征着光明,诗人借助“黎明”表现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光明的期待与渴望。
    【解析】【分析】①“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是景物描写,“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通过自然和人物的对比,阔大的天地间,几乎看不到割草的孩子,表明这不是孩子所从事的劳动,寥寥几笔写出了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时代,连孩子都生活得那么艰辛困苦,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愤慨。
    ②阅读诗歌,可以看出诗人对黎明的热爱和赞美。“黎明”是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是一种自然现象,结合写作背景来分析,很明显这里的“黎明”象征着光明,诗人欢迎黎明,意即对光明的期待与渴望。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①运用鲜明的色调,营造了一种阔大、凄美的气氛,反衬出割草孩子的渺小,从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愤慨。
    ②黎明象征着光明,诗人借助“黎明”表现当时处于黑暗之中的民众对于光明的期待与渴望。
    【点评】①本题考查品味诗歌的语言。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光”与“色”的搭配来分析表达效果。
    ②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把握。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诗人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抓住诗歌内容的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象。
    21.【答案】《跳水》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即可。如:从语言方面进行赏析,如“在跳板和水面之间/描绘出一条从容的曲线”,形象地描绘了跳水健儿跳水动作的流畅优美。从主题方面赏析,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 《跳水》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小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抒发对青春、健美的赞颂和对勇敢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这类题的答题角度有:①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②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跟着诗人游湖州”研学任务卡
    这次研学我们去的地方有哪些?
    飞英塔 明月楼 莫干山
    (一)你记得研学路上遇到的那些风景吗?参照示例,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任选《明月楼》《莫干山》其中一首)
    示例:登临飞英塔的百尺高楼,俯瞰云中飞鸟,眺望秋日里浩瀚太湖,傍晚看夕阳西下,万家灯火。眺望太湖水面渔舟穿行,鸿雁蹁跹,漫山树木茂盛,金桔灿然,洞庭水烟波浩渺。

    (二)研学归来,再读诗歌,你对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否有了更深的感悟呢?
    请从三首诗歌中任选一首,结合诗歌内容,品析该诗的表现手法。

    小贴士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一般可分为三类:
    ①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夸张等;
    ③描写手法:衬托、虚实结合、先抑后扬、对比、动静结合等。
    读诗
    方法
    艾青诗歌的
    艺术特色
    例句
    阅读思考
    和收获
    方法一:
    品味诗歌语言
    艾青的诗歌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
    《刈草的孩子》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①结合画线句子赏析艾青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明确:
    方法二:
    把握诗歌意象
    艾青的诗歌具有强烈鲜明的意象。
    《黎明》(节选)
    黎明,/为了你的到来/我愿站在山坡上,/像欢迎/从田野那边疾奔而来的少女,/向你张开双臂——/因为你,/你有她的纯真的微笑,/和那使我迷恋的草野的清芬。
    ②理解诗中意象“黎明”的含义。
    明确: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基础考查之句子排序(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基础考查之句子排序(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初读,复读,明确先后次序,精读巧排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基础考查之句子变换和仿写(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基础考查之句子变换和仿写(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去掉“的”字前面的词语,去掉‘地’字前面的词语,去掉‘得’字后面的词语,去掉表示数量的词语,去掉表示介绍时间,“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基础考查之成语及惯用语(含解析):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 二轮复习 专项备考宝典 基础考查之成语及惯用语(含解析),共3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郑重其事,责无旁贷,崭露头角,辗转反侧,指手画脚,再接再厉,诸如此类,中西合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